战斗机制会包含这几方面:舰船攻击机制,无人维修和攻击机制,舰载机攻击机制,系统结构攻击机制。
整理都是基于自己pk自己小号的测试,工作量和样本量有限,一些机制未必合理,只是阶段性的总结,贴出来也是找同样有兴趣的水友一起交流和探讨。
下面进入正题:
舰船攻击机制指舰船配备的武器系统里,各个武器单位的攻击方式。影响的有武器自身攻击类型,舰船类型优先级和舰船站位三部分。
武器自身攻击类型:
火炮: 站位 > 舰船类型
导弹:舰船类型 > 站位
鱼雷:舰船类型 > 站位 (未测试,因为我没有卡利斯托……)
聚能:站位 > 舰船类型
舰船类型:
大型和小型,推断这个吨位按照舰船的指挥值来。(但也有例外,比如斗牛和卡利莱恩一起时,会优先攻击斗牛,但是卡利莱恩是护卫舰,斗牛是驱逐舰,大部分情况下按指挥值来理解应该问题不大)
站位:
前排 > 中排 > 后排
如果前排有船则优先攻击前排的船,只有前排没有船的时候,才会攻击中排。 后排类以此类推。
特殊的“紧急回避”机制,即舰船耐久剩余10%的时候,会从前排撤退到中排,这是一个挺bug的隐藏设定,目前在斗牛和66上有见过(其他有此机制的船待大家帮收集补充)。
也是由于存在这个特殊机制,会出现许多战报是斗牛全残血,但是并没有爆炸的原因。
那么了解武器类型、舰船类型和舰船站位之后,来介绍下这三者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每种武器都有其舰船的优先顺序,查看描述可知。
站位和舰船类型存在优先级关系,比如火炮优先站位,其次是舰船类型,即会优先打前排,前排里再根据舰船类型锁定目标,简单说就是不会越过站位打后排。
再比如导弹优先小型舰船,那么就会优先锁定最小的舰船,无视站位,简单说就是会越过前排直接打后排。
举个例子方便理解:
斗牛 对阵 前排乌矛战列舰+后排诺玛支援护卫舰
如果单纯看武器描述优先小型舰船,那么斗牛应该越过乌矛优先集火后排的护卫舰。
但是由于斗牛的武器类型为聚能,聚能的站位优先级高于舰船,实际上斗牛会优先攻击乌矛,无视护卫舰。
理解舰船的攻击机制,一方面可以基于自身的输出舰船特点避免过早被打击,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对方的主力输出舰,规划如何有效的进行应对。
附带目前主流的舰船的应对思路:
大帝or风暴,中排聚能武器,优先站位。基于舰船可以有以下应对思路。
思路一:特殊型卡利莱恩+中排ST59,由卡利莱恩的闪避脸扛,死完后再由中排ST59硬抗。输出位这时就不要搭配同样是前排的斗牛,否则斗牛会在前期死光(排除掉紧急回避的影响),影响输出效能,搭配卡利斯托或者是刺水母是比较好的选择。
思路二:乌矛硬抗,或者把ST59的前排突进策略点出来。在前排站大型的战列舰满能量防御硬抗大帝伤害,由于有乌矛抗伤害,前排就可以配置斗牛和奇美拉炮舰,在乌矛爆炸之前可以有稳定输出环境,看谁先死。
大帝和风暴的优势在于站位中排,在舰vs舰中有着较强的优势,因为火炮和聚能型舰船必须先把前排打光才能打到大帝,而在这之前大帝的输出炸裂。
抛开舰船实际上更好的应对是通过航母搭载蜂巢和维塔斯等针对大型舰舰载机,能够直接对其造成打击。舰载机的攻击机制还没实测,二赛季舰船被重置了,得发育一段时间才可以继续测试。
再次声明,以上的整理只是个人手测之后的一些推论,应该会存在很多不对的地方,正常交流就好,不喜勿喷。
附带个小发现,应该也有人发现了的,就是蓝图技术值的改变,只会对基地内的舰船生效,不会对已经派遣在基地外的舰船生效。
整理都是基于自己pk自己小号的测试,工作量和样本量有限,一些机制未必合理,只是阶段性的总结,贴出来也是找同样有兴趣的水友一起交流和探讨。
下面进入正题:
舰船攻击机制指舰船配备的武器系统里,各个武器单位的攻击方式。影响的有武器自身攻击类型,舰船类型优先级和舰船站位三部分。
武器自身攻击类型:
火炮: 站位 > 舰船类型
导弹:舰船类型 > 站位
鱼雷:舰船类型 > 站位 (未测试,因为我没有卡利斯托……)
聚能:站位 > 舰船类型
舰船类型:
大型和小型,推断这个吨位按照舰船的指挥值来。(但也有例外,比如斗牛和卡利莱恩一起时,会优先攻击斗牛,但是卡利莱恩是护卫舰,斗牛是驱逐舰,大部分情况下按指挥值来理解应该问题不大)
站位:
前排 > 中排 > 后排
如果前排有船则优先攻击前排的船,只有前排没有船的时候,才会攻击中排。 后排类以此类推。
特殊的“紧急回避”机制,即舰船耐久剩余10%的时候,会从前排撤退到中排,这是一个挺bug的隐藏设定,目前在斗牛和66上有见过(其他有此机制的船待大家帮收集补充)。
也是由于存在这个特殊机制,会出现许多战报是斗牛全残血,但是并没有爆炸的原因。
那么了解武器类型、舰船类型和舰船站位之后,来介绍下这三者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每种武器都有其舰船的优先顺序,查看描述可知。
站位和舰船类型存在优先级关系,比如火炮优先站位,其次是舰船类型,即会优先打前排,前排里再根据舰船类型锁定目标,简单说就是不会越过站位打后排。
再比如导弹优先小型舰船,那么就会优先锁定最小的舰船,无视站位,简单说就是会越过前排直接打后排。
举个例子方便理解:
斗牛 对阵 前排乌矛战列舰+后排诺玛支援护卫舰
如果单纯看武器描述优先小型舰船,那么斗牛应该越过乌矛优先集火后排的护卫舰。
但是由于斗牛的武器类型为聚能,聚能的站位优先级高于舰船,实际上斗牛会优先攻击乌矛,无视护卫舰。
理解舰船的攻击机制,一方面可以基于自身的输出舰船特点避免过早被打击,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对方的主力输出舰,规划如何有效的进行应对。
附带目前主流的舰船的应对思路:
大帝or风暴,中排聚能武器,优先站位。基于舰船可以有以下应对思路。
思路一:特殊型卡利莱恩+中排ST59,由卡利莱恩的闪避脸扛,死完后再由中排ST59硬抗。输出位这时就不要搭配同样是前排的斗牛,否则斗牛会在前期死光(排除掉紧急回避的影响),影响输出效能,搭配卡利斯托或者是刺水母是比较好的选择。
思路二:乌矛硬抗,或者把ST59的前排突进策略点出来。在前排站大型的战列舰满能量防御硬抗大帝伤害,由于有乌矛抗伤害,前排就可以配置斗牛和奇美拉炮舰,在乌矛爆炸之前可以有稳定输出环境,看谁先死。
大帝和风暴的优势在于站位中排,在舰vs舰中有着较强的优势,因为火炮和聚能型舰船必须先把前排打光才能打到大帝,而在这之前大帝的输出炸裂。
抛开舰船实际上更好的应对是通过航母搭载蜂巢和维塔斯等针对大型舰舰载机,能够直接对其造成打击。舰载机的攻击机制还没实测,二赛季舰船被重置了,得发育一段时间才可以继续测试。
再次声明,以上的整理只是个人手测之后的一些推论,应该会存在很多不对的地方,正常交流就好,不喜勿喷。
附带个小发现,应该也有人发现了的,就是蓝图技术值的改变,只会对基地内的舰船生效,不会对已经派遣在基地外的舰船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