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西部马术,不得不谈西部鞍。西部鞍承载着西部马术的发展,也随着西部马术的发展和推广而不断发展变化。不同种类的马鞍,究竟都有哪些讲究?马鞍的历史
via Petkeen.com公元700年,摩尔人入侵西班牙,他们使用的马鞍带有长脚蹬、鞍背的前端和后端高高翘起,给战斗中的士兵提供保护和安全性,而这样的马鞍设计被西班牙人逐渐吸收并加以继续改良,西班牙战争鞍由此诞生。随后,西班牙人开始将军马鞍改造为适应农牧场工作的马鞍,这被普遍认为是现代西部鞍的前身。马鞍的内部结构
鞍骨 by 马蜂窝攻略组鞍骨(Saddle Tree)西部鞍的骨架,包括桩头(Horn)、前鞍桥(Fork)、鞍骨翼(Bars)以及后鞍桥(Cantle)四部分。
via AQHA无疆牧场桩头(Horn):桩头是西部鞍的重要部件,在牛仔的日常工作以及现代很多西部比赛中都必不可少。同时,桩头也是西部鞍相对于英式鞍独有的特征之一。
前鞍桥(Fork、Pommel或Swells):前鞍桥相当于桩头(horn)的基座,是鞍骨(saddletree)的组成部分之一。前鞍桥大体分为窄型(slickfork)和宽型(swellfork)两种。
鞍槽(Gullet):前鞍桥下方的中空,给马髻甲留出空间。在测量鞍骨(saddletree)是否合适马匹时也比较重要。前鞍桥(fork)的设计以及鞍骨翼(bars)的角度决定了鞍桥洞的宽和高。
鞍座(Seat):骑手所坐的部分,也是西部鞍对于骑手而言最重要的部分,鞍座的好坏直接影响骑手在马背上的舒适程度。
肚带根固定革(Latigoholder或Latigo Keeper):前鞍桥下方的皮革,用于固定前肚带革末端。很多鞍具制造商也将品牌名刻于其上。
鞍翼(Jockeys或Housing):鞍翼是覆盖鞍骨暴露部分的皮革,为鞍座两侧、前下侧以及后侧,位于鞍裙(skirts)上方的部分。鞍翼的作用不仅覆盖鞍骨暴露部分,还可以阻止马匹汗水接触骑手,同时防止骑手的腿部磨蹭到镫革档板(fenders)以及肚带环(riggingdee)。
后鞍桥(Cantle):后鞍桥为鞍座后侧翘起部分,也是鞍骨的组成部分之一,给骑手提供后方的支撑和舒适感。
夏延卷(Cheyenneroll或Cantle Binder):以发明地夏延(怀俄明州首府)命名的部件,为后鞍桥向后突出的一圈皮革。夏延卷是西部鞍做花饰的部位之一,也被认为是为马鞍提供了后方支撑力。
前肚带革(Latigo、Latigo Cinch Strap或Tie Strap):在系肚带时,与前肚带相连接的左侧皮革部分。马体左侧的前肚带革较长,用于收紧前肚带。右侧的肚带革(off billet)较短,带排扣,用于固定前肚带的右端。
D形环(前+后)(Front/Rear Rigging Dee):前/后肚带革直接连接的部分,为D形金属环(有时也为圆形)。通常情况下,西部鞍会有前后两个D形环。
鞍裙(Skirt):西部鞍直接接触马体的厚皮革部分,为西部鞍组件中最大的一块皮革。包含上层皮革及内衬羊毛层(shearling/lining)。鞍裙的作用主要有防止鞍骨直接压在马匹身上,用更大的面积来分配鞍子和骑手压在马体上的重量,同时也起到隔汗的作用。
镫革挡板(Fender):覆盖在镫革上的一块皮革,介于镫革和骑手腿部之间。可防止马匹汗液接触骑手腿部,同时也避免骑手腿部和镫革直接接触摩擦。镫革挡板与骑手腿部之间的摩擦较多,因为磨损较多,一般需要使用高质量的厚皮革。
后肚带革(Flank Billet或Rear Flank Strap):与后肚带(flankcinch)直接相连的带排扣的皮革。
鞍穗(Saddle Strings):鞍上下垂的皮革条。很多人将鞍穗用于系住鞍包、行囊以及水壶,单其最主要的功能是在制造鞍子时将鞍裙革、羊毛内衬以及鞍翼固定在一起,同时将它们整体固定在鞍骨翼(bars)上。
镫革系带(Hobble Strap):用于捆紧镫革末端的小皮带,位于脚蹬的上方。
镫革(Stirrup Leather):将脚蹬挂在马鞍上的一端皮革。
脚镫(Stirrup):承载骑手脚的部件。
后肚带(Flank Cinch):将马鞍固定在马背上所用到的部件,位于马匹腹部最宽处。用于防止马鞍向前翘起,在激烈的西部马术运动中使用(如套牛和急停)。
前肚带(Front Girth或 Cinch):将马鞍固定在马背上所用到的部件,位于马匹腹部前端,前肢后方。
肚带桥(Cinch Connecting Strap):一段连接前后肚带的皮带。这条带子很小,但很重要。在双肚带西部鞍中,如果没有肚带桥,就决不能使用后肚带,因为后肚带可能后移,刺激马匹极度敏感的腹部后端,极易引起马匹尥蹶子,威胁骑手和马匹安全。



前鞍桥(Fork、Pommel或Swells):前鞍桥相当于桩头(horn)的基座,是鞍骨(saddletree)的组成部分之一。前鞍桥大体分为窄型(slickfork)和宽型(swellfork)两种。
鞍槽(Gullet):前鞍桥下方的中空,给马髻甲留出空间。在测量鞍骨(saddletree)是否合适马匹时也比较重要。前鞍桥(fork)的设计以及鞍骨翼(bars)的角度决定了鞍桥洞的宽和高。
鞍座(Seat):骑手所坐的部分,也是西部鞍对于骑手而言最重要的部分,鞍座的好坏直接影响骑手在马背上的舒适程度。
肚带根固定革(Latigoholder或Latigo Keeper):前鞍桥下方的皮革,用于固定前肚带革末端。很多鞍具制造商也将品牌名刻于其上。
鞍翼(Jockeys或Housing):鞍翼是覆盖鞍骨暴露部分的皮革,为鞍座两侧、前下侧以及后侧,位于鞍裙(skirts)上方的部分。鞍翼的作用不仅覆盖鞍骨暴露部分,还可以阻止马匹汗水接触骑手,同时防止骑手的腿部磨蹭到镫革档板(fenders)以及肚带环(riggingdee)。
后鞍桥(Cantle):后鞍桥为鞍座后侧翘起部分,也是鞍骨的组成部分之一,给骑手提供后方的支撑和舒适感。
夏延卷(Cheyenneroll或Cantle Binder):以发明地夏延(怀俄明州首府)命名的部件,为后鞍桥向后突出的一圈皮革。夏延卷是西部鞍做花饰的部位之一,也被认为是为马鞍提供了后方支撑力。

D形环(前+后)(Front/Rear Rigging Dee):前/后肚带革直接连接的部分,为D形金属环(有时也为圆形)。通常情况下,西部鞍会有前后两个D形环。
鞍裙(Skirt):西部鞍直接接触马体的厚皮革部分,为西部鞍组件中最大的一块皮革。包含上层皮革及内衬羊毛层(shearling/lining)。鞍裙的作用主要有防止鞍骨直接压在马匹身上,用更大的面积来分配鞍子和骑手压在马体上的重量,同时也起到隔汗的作用。

后肚带革(Flank Billet或Rear Flank Strap):与后肚带(flankcinch)直接相连的带排扣的皮革。
鞍穗(Saddle Strings):鞍上下垂的皮革条。很多人将鞍穗用于系住鞍包、行囊以及水壶,单其最主要的功能是在制造鞍子时将鞍裙革、羊毛内衬以及鞍翼固定在一起,同时将它们整体固定在鞍骨翼(bars)上。
镫革系带(Hobble Strap):用于捆紧镫革末端的小皮带,位于脚蹬的上方。
镫革(Stirrup Leather):将脚蹬挂在马鞍上的一端皮革。
脚镫(Stirrup):承载骑手脚的部件。

前肚带(Front Girth或 Cinch):将马鞍固定在马背上所用到的部件,位于马匹腹部前端,前肢后方。
肚带桥(Cinch Connecting Strap):一段连接前后肚带的皮带。这条带子很小,但很重要。在双肚带西部鞍中,如果没有肚带桥,就决不能使用后肚带,因为后肚带可能后移,刺激马匹极度敏感的腹部后端,极易引起马匹尥蹶子,威胁骑手和马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