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吧 关注:875,153贴子:29,397,354

关于海陵末宋张太傅张世杰墓的考证

收藏回复

  • 59.39.88.*
一楼百度


1楼2010-04-23 22:25回复
    • 59.39.88.*
    关于海陵末宋张太傅张世杰墓的考证
    (同心中学文学社指导老师 采编 本文拟刊校内《同心》杂志,如果你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或略知一二,请对这篇采编而成的关于阳江历史文化的文章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完善。谢谢)
     
    在海陵岛力岸村(原名赤坎村),距平章村约2公里的山路上,有一座南宋爱国将领宋太傅张世杰的陵墓。
    张世杰(?一1279),南宋河北范阳人,南宋末年事宋末幼帝赵昺(bǐng),由中原转战于闽粤,累官太傅枢密副使,与文天祥、陆秀夫并称为“宋末三杰”。
    崖山之役,宋军大败,左丞相陆秀夫对幼帝说:“德佑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便背上幼主,在新会新会崖门蹈海溺死。之后,张世杰率众突围,退至海陵海面,不幸遭遇风暴,《宋史》记载:“飓风坏舟,溺死于平章山下。”,据说当地渔民将这位殉国的英雄厚葬于海陵。《阳江县志》载: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江西吉水(庐陵)人罗桥驻守阳江作《张太傅祠记》云:“阳江有张太傅世杰墓,在潮居里之赤坎村,去阳江七十里许,密迩平章港。”《南澳县志》卷之八: 世杰欲之安南,舟抵南恩之平章港,飓风大作,舟人欲舣舟,世杰曰:“无以为也!为我取瓣香来。”至则仰天祝曰:“吾为赵氏亦已至矣!一君亡,复立一君。今又亡矣!我未死者,庶几虏退,别求赵氏后立之,以存宗祀耳。今若此,天意果何如耶?若天不欲我复赵氏,则大风覆我舟。”舟遂覆,世杰死焉!诸将求得尸,焚之,葬阳江县潮居里赤坎村。
    张太傅祠自明始建后,清、民国初期曾多次重修扩建。祠堂为一座三进砖瓦木石结构古建筑,共三重大殿,占地面积450平方米。该词红墙绿瓦,雕梁画栋,依山磅海,气宇非凡,成为名扬遐迩的重要庙宇。但毁于连年动乱。现存太傅墓直径16。6米,横宽28.35米,墓室深藏于山体,掩映在满山满树的翠绿之中,仅留一块高1.8米宽0.8米的青石墓碑在墓门外,虽历经250多年的风风雨雨,题刻却依然清晰,端立于海滨向游人讲诉着那个古老而悲壮的故事。


    2楼2010-04-23 22:28
    收起回复
      2025-08-29 00:01: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59.39.88.*
      最后一次修葺后的张太傅墓祠是这样的:
      大门向海,门前有六角形80平方米的静场一石道通大门。祠大门口横额“宋太傅祠”,对联:“海上君臣留正气,人间俎豆有千秋。”
      祠二门横额“忠贞亘古”,对联:“家国系扁舟沧海无情倾宋祚,乾坤留胜地陵山有幸脱忠魂。”祠红墙灰瓦,朱梁漆栋。
      祠正中为大殿。祠门外是一座龙门牌楼,牌楼两边对联为:“崖山三大忠乾坤鼎立,赤坎一土沧海巍存。正额“捧日虞渊”,左“表忠”,右“怀古”。
        
      祠殿内有壁联:
      其一:有挽回造化雄心气数已穷南宋竟无余地立,
            历多少沧桑幻局英灵不没北风常作怒涛鸣。
      其二:人杰地灵赤坎有村传历史,
            国亡君死文山余外此孤忠。
      其三:残曰奋戈挥,无奈社稷播迁,一君又死;
            大风吹海立,犹忆柁楼露祝,前载如生。
      其四:破舟非失计,夺港非求生,公有苦心,独惜宋元遗史略;
            函骨不首丘,历代不追谥,我来冯吊,即无风雨令人悲。
      其五:尚有贞魂留赤坎,直随寒日到虞渊。
      祠背的香案后面一小拱口通太傅墓。墓直径约16。6米横宽28。35米。墓前有一块青石墓碑,高1。45米,中题“宋太傅枢密副使越国公张世杰之墓”,旁一小对联:“瓣香露祝天难换,忠骨函埋地有灵。”


      3楼2010-04-23 22:28
      回复
        • 59.39.88.*
        然而,1980年,斗门区(旧称香山县)在黄杨山东麓发现墓碑镌刻曰“宋太傅枢密副使越国公讳世杰之墓”字样的墓坟,又据《斗门乡音》载:墓前石柱刻有联文曰:“云山空望侍郎宅;”“海水犹朝永福陵”。这一发现,和明代编的《新会县志》所说:香山县赤坎村有张太傅真墓相吻合。经过百余年之后,《香山县志》所持之说又为香山县存在张太傅墓而增加了论据。
        至于张太傅真墓在哪,历来有阳江说和香山说。香山说的认为,张太傅并非真葬于阳江,而是在香山。据《香山县志》载:“诸军棺敛焚尸岛上。杰(张世杰)胆大如斗,更焚不化,诸军号恸”香山说以此文为此,认为诸军焚尸不仅是为了保全张太傅的骨髓,更是为了方便出逃,因此断定,其真葬于香山的可能性很大。《崖山志》中所说,张太傅墓在阳江,清代所修的《新会县志》则不予记载,只是说“张世杰等走交趾,舟至海陵岛平章港,遇飓风覆舟,殁于海”没有墓葬之说。而在清同治十二年版本的《香山县志》则有了争议。他们引《广东通志》(黄佐编)确认为张太傅墓“在香山县西南一百五十里黄梁都赤坎村。”并说:"黄佐有诗云'阳江不见潮居里,此地真存太傅坟。“今考阳江无此(潮居)里,亦无此(赤坎)村,则以为真墓无疑矣。”


        4楼2010-04-23 22:28
        回复
          • 59.39.88.*
          采编认为:以阳江无“潮居里”和“赤坎村”的地名记载来否定张太缚葬于阳江的观点是不全面的。《崖山志》说张太傅墓在阳江,便是有力地证明了墓在阳江之说,而香山说以《新会县志》不予记载为证,进而否认张在傅墓在阳江之说,便是偷梁换柱之举。《崖山志》乃明朝所作,而《新会县志》是清朝所修,朝代已经变迁,不足以成为有力的佐证。
          最重要的是,阳江自古以来,便有诗人吟诵张太傅,下面是采编采集的诗句,以供大家考证:
          欧阳铎(广东人,明代曾任阳江知县):
          力尽崖山水,
          功存杞国天。
          陶桓(浙江人,史员。清雍正年间任阳江典史):
          只把瓣香占国祚,
          谁将人力挽天功。
          精忠贯彻云霄外,
          浩气流行宇宙中。


          5楼2010-04-23 22:29
          回复
            • 59.39.88.*
            王泮(年籍不详):
            文陆死生俱饮恨,
            白婴先后实同心。
            林钟秀(阳江县城人,清庠生):
            填海欲衔精卫石,
            回天空守鲁阳戈。
            白沙一记文难补,
            赤坎千年事不磨。
            徐文宗(年籍不详,此为墓碑联):
            瓣香露祝天难挽,
            忠骨函埋地有灵。
            李澐(年籍不详,此为祠大门联):
            海上君臣留正气,
            人间俎豆有千秋。
            林乙莲(年籍不详):
            云绕崖山潆水月,
            身随炎海涤腥。
            徐琪(浙江仁和县人,清进士。曾任广东督学。此为祠殿内壁联):
            有挽回造化雄心,气数已穷,南宋竟无余地立;
            历多少沧桑幻局,英灵不没,北风常作怒涛鸣。
            梁观喜(阳江海陵人,清贡生。第一联为龙门牌楼联,第二联为祠殿内壁联):
            崖山三大忠,乾坤鼎立;
            赤坎一抔土,沧海岿存。
            函骨不首丘,历代不追谥,公有苦心,独惜宋元遗史略;
            破舟非失计,夺港非求生,我来凭吊,即无风雨令人愁。


            6楼2010-04-23 22:30
            回复
              • 59.39.88.*
              曾光奇(年籍不详。此为祠二门联):
              家国系扁舟,沧海无情倾宋祚;
              乾坤留胜地,陵山有幸妥忠魂。
              梁琦 尚其炳(年籍不详。此为祠殿内壁联):
              人杰地灵,赤坎有村传历史,
              国亡君死,文山而外此孤忠。
              敖健庵(年籍不详。此为祠殿内壁联):
              残日奋戈挥,无奈社稷播迁,一君又死;
              大风吹海立,犹忆柁楼露祝,前载如生。
              吴道镕(年籍不详。此为祠殿内壁联):
              尚有贞魂留赤坎,
              直随寒日到虞渊。
              冯兰阶(年籍不详。此为祠殿内壁联):
              浪花涤魄函空碧,
              茔草依魂向北青。
              何诠渑(阳江县城人,清光绪举人,民国十一年入京任众议院议员)
              塞外已无元社稷,
              天南犹识宋君臣。
              精凝海月淘难尽,
              气郁崖花惨不春。


              7楼2010-04-23 22:30
              回复
                • 59.39.88.*
                王若霞(阳西县人,约生于清顺治末,工诗):
                瓣香已逐狂风去,
                蚁篆长留赤坎来。
                问谁凭吊如严忌,
                自我瞻依似屈原。
                战船覆没余抔土,
                祠庙依然有瓣香。


                8楼2010-04-23 22:32
                回复
                  2025-08-28 23:55: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曾光渠:阳江海陵平章圹边村讳大隆曾公十五世祖,邑庠生,生于清道光已丑(1829年)因所修谱时光渠公尚健在,故无死忌记录,不过他玄孙可能有太公忌牌记载。另清时已有海陵岛之称,所以光渠公之对联有‘陵山’二字。
                  首建太傅墓是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阳江同治柯昌,于嘉靖二年(1523年)阳江太守罗乔重修并作有‘祠记’。修墓时间比香山黄佐‘广东通志’最少早62~78年多年。‘广东通志’于明嘉靖十四年戴璟花了短短两个月来纂修。《广东通志》的第二次纂修是在明嘉靖三十六年(1577年)黄佐负责,到了1561年才完成。 也就是说:香山黄佐纂修‘广东通志’否定80年前阳江海陵太傅墓,打个此方:黄佑可否认他的祖宗,甚至可否认他是其父母所生。因为他比他的前辈更‘聪明’。黄佑的‘阳江无潮居里,此地真存太傅坟’可信度有多高?其实宋末无论是新会(香山)还是阳江(南恩)都没‘有潮里’,很多沿海地区还是滩涂,海陵岛当年也并没有名称,只不过是阳江西南大海中一无名荒岛,无人居住的世外桃源而矣!最初‘太傅坟’于元朝的百年间并不被世人所知,到了明代,它始公之于世,渐渐随着当年‘秘坟’的消息扩散,到弘治十二阳江同治柯昌(吃饱了撑着,没事干,心血来潮),不远70里,于此大海无名荒岛上修墓并构祠,随着此举,曾氏、黄氏、梁氏、陈氏、冯氏开基始祖相继先后迁居岛上开枝散叶,有人居住的地方,地名也随之产生,由最初的‘海陵山’到‘海陵岛’。


                  禁言 |9楼2012-12-01 11:16
                  回复
                    宝藏


                    来自Android客户端禁言 |11楼2012-12-22 12:25
                    回复


                      禁言 |12楼2012-12-22 14:06
                      回复
                        为条死尸打到爱死,河南那边都喊全部平坟咯


                        来自手机贴吧禁言 |13楼2012-12-22 14:12
                        回复
                          其捞陈宜中同一个时期个无?


                          来自掌上百度禁言 |14楼2012-12-22 14:14
                          回复

                            1523年以前,就有平章港的存在,而1523年以前,海陵并没有人居住(或极少有人居住),证据是:约1500年左右曾氏大隆公开基平章塘边村,后衍周边村庄(包括山白村委会),曾族自大隆公衍至今共二十二代。全海陵除丹济冯姓未查外,白蒲梁姓、平兰梁姓都只有二十代左右。而刘谢村黄姓一、二代存疑,后只有二十代,共二十二代。故大隆公是海陵最早的开拓者之一。所以说此时无名岛其实是世外桃园,那么这段时间为什么就有平章港呢?怎么会产生这一高级别的地名呢?

                            平章—权力与宰相平权,同时参与皇帝宰相的军政大事决策,但他是虚衔,不如宰相掌握实际权力。他是皇帝御封的特别官名,亨有与宰相平等权力。与宰相互称平章。所以产生平章这一名称,必与当年官场有关,这些人中也必定有官场人物并且深懂平章官名的解译。

                            因此,我们把研究海陵岛的历史上朔至1279年:—此年正月初六,南宋末代海上小行朝兵败于崖山,陆秀夫抱幼帝昺赴海难。主帅张世杰、苏刘义率十六船(其中有福建闽冲郡至赵若和,皇戚黄天从、黄财父子、许达浦等)突围西趋占城,至浅湾会陈宜中,谋匡复诸事。这其间几次遭元兵追杀,后还收兵崖山,刘自立击败之,降其将方遇龙、叶秀荣、章文秀等四十余人。至五月初六,遇飓风张世杰复舟赴海难。至此,最后一点匡复希望破灭。众人作鸟兽散,赵若和与黄天从、黄财目睹陈宜中于合浦(赵黄二人谱碟笔下的合浦今无从查实地名)登陆后隐居,直至今天陈宜中的去向是史学界千古之谜,而赵、黄潜至福建浦东登陆,赵隐于黄姓,后开基浦西赵家堡。而相传诸将把张世杰尸首埋葬于大海中无名的小山东面山脚下(即今太傅墓)(消息于元朝统治的九十年间一直封存)。这些人四散隐居的时间必须是八月以前,九月后偕吹东北风,他们是无法逆风逆水北上航海的。
                            之后的元朝九十年间,该无名岛东北端由于建水寨的需要,而设‘望料岭’与‘烟灯髻’两烽火台,‘神前庙’、‘企石庙’、‘山顶庙’、‘灵谷庙’四个水寨哨点。如此‘平章港’之名随之产生。


                            禁言 |16楼2012-12-29 09:24
                            回复
                              2025-08-28 23:49: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憾亊
                              冲出崖门寨重围的尚有苏刘义父子
                              苏刘义系行朝猛将,一直任殿帅。冲出崖门,间关辗转入南海县都宁山(在今顺德县东),寻觅一名宋宗室子弟,改名旦,并集结乡民千余人,建置寨垣,志在大举。逾月而旦卒,大计遂告吹。
                              这几支行朝播下火种的复仇火焰熄灭了,使得崖门寨悲剧的色彩更加浓重。它们的失败,带有时代的特点:郡王郡马,维贵维尊,才不称职,德不亲民。当时漳州汉畲联合在陈吊眼指挥下继续进行大面积持久性的抗元战争,聚众十余万,结寨五十余坐。漳浦县当时正是战场中心。景炎二年(1277)秋,张世杰联合这支武装,北征泉州蒲寿庚九十日,赵若和、陈植应该记忆犹新?!直至至元十八年(1281)年终,这支武装方被元军镇压下去,二者近在咫尺,打着"匡复"旗号的郡王、郡马,不肯移履携手并肩作战。广南东路濒海一带,崖门寨战后不久,便陆续爆发南海县欧南喜,新会县黎德方林桂.赵良钤,增城县蔡大老、钟大老、唐大老建国号、改纪年。聚众攻城略地,岭海骚动的抗元战争,老将苏刘义也并未跃马挥戈战犹酣!万人同谱《正气歌》


                              禁言 |19楼2012-12-29 09: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