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弹-乱七八糟的一些废话
大家最熟悉的油葫芦应该就是大名鼎鼎的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关于emma这个种加词的含义果壳物种日历有讲,后面更新到黄脸油葫芦的时候再搬运一下),对黄脸油葫芦长相的了解是很多虫友认识其他油葫芦的基础,而尴尬的其实是黄脸油葫芦的外形并不是油葫芦最具有代表性的。
从科学中文名的角度,只有属于油葫芦属(Teleogryllus)的蟋蟀可以成为xx油葫芦,比如“饲料油葫芦”就是双斑蟋,它是蟋蟀属(Gryllus)的老大。比较有趣的是蟋蟀总科翻译过中文名的类群里,似乎只有油葫芦是不带蟋称呼的(脑补一下斗蟋、特蟋、大蟋、金蟋、蛉蟋、针蟋、亮蟋.......)。和植物的中文名不一样的是动物一般某个属下面的物种绝大多数都是加形容词的,所以也就没有“油葫芦”这个物种了(如果有,一般会叫“普通xxx”)。
油葫芦属下具体有多少个有效的物种是有争议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研究者逮着标本也记录发表了,但后来比如那片地被推平找不到了或者当时可能认错了等等,只留下了一个学名在那里放着。油葫芦属的大本营远在热带非洲、其次是热带亚洲(主要是南亚)。到东亚包括中国实际上已经是它们分布的尾巴,再往东它们就没能穿越太平洋到达美洲了。到目前为止,经过后来分类学家的合并,放在条目里的物种学名大概50个(资料源,SPECIES FILE)。根据形态分成了5个亚属,最大的亚属是油葫芦亚属,所有目前还没研究清楚的分不清的乱七八糟的物种都在这个亚属里。中国几乎(注意是几乎)没有这个亚属的覆盖,18年的时候新发表了一个种,西双版纳那边的——白须油葫芦(T. albipapus),后来虫友在海南和广西又发现了一个新纪录种——二色油葫芦(T. bicoloripes),至于还有没有其他的就不清楚了,翻过喜马拉雅山到尼泊尔边境地区理论上应该还有喜马拉雅油葫芦(T. himalayanus),各位虫友如果能采到那就太棒了!
在中国分布比较广泛的主要就是短油葫芦亚属和大油葫芦亚属它俩。它俩其实长得挺像,亲缘关系也比较近。黄脸油葫芦就是短油葫芦亚属的成员,两广斗蟋(南方油葫芦 T. mitratus)是大油葫芦的成员。嘚啵结束。下一弹预告:二色油葫芦。
大家最熟悉的油葫芦应该就是大名鼎鼎的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关于emma这个种加词的含义果壳物种日历有讲,后面更新到黄脸油葫芦的时候再搬运一下),对黄脸油葫芦长相的了解是很多虫友认识其他油葫芦的基础,而尴尬的其实是黄脸油葫芦的外形并不是油葫芦最具有代表性的。
从科学中文名的角度,只有属于油葫芦属(Teleogryllus)的蟋蟀可以成为xx油葫芦,比如“饲料油葫芦”就是双斑蟋,它是蟋蟀属(Gryllus)的老大。比较有趣的是蟋蟀总科翻译过中文名的类群里,似乎只有油葫芦是不带蟋称呼的(脑补一下斗蟋、特蟋、大蟋、金蟋、蛉蟋、针蟋、亮蟋.......)。和植物的中文名不一样的是动物一般某个属下面的物种绝大多数都是加形容词的,所以也就没有“油葫芦”这个物种了(如果有,一般会叫“普通xxx”)。
油葫芦属下具体有多少个有效的物种是有争议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研究者逮着标本也记录发表了,但后来比如那片地被推平找不到了或者当时可能认错了等等,只留下了一个学名在那里放着。油葫芦属的大本营远在热带非洲、其次是热带亚洲(主要是南亚)。到东亚包括中国实际上已经是它们分布的尾巴,再往东它们就没能穿越太平洋到达美洲了。到目前为止,经过后来分类学家的合并,放在条目里的物种学名大概50个(资料源,SPECIES FILE)。根据形态分成了5个亚属,最大的亚属是油葫芦亚属,所有目前还没研究清楚的分不清的乱七八糟的物种都在这个亚属里。中国几乎(注意是几乎)没有这个亚属的覆盖,18年的时候新发表了一个种,西双版纳那边的——白须油葫芦(T. albipapus),后来虫友在海南和广西又发现了一个新纪录种——二色油葫芦(T. bicoloripes),至于还有没有其他的就不清楚了,翻过喜马拉雅山到尼泊尔边境地区理论上应该还有喜马拉雅油葫芦(T. himalayanus),各位虫友如果能采到那就太棒了!
在中国分布比较广泛的主要就是短油葫芦亚属和大油葫芦亚属它俩。它俩其实长得挺像,亲缘关系也比较近。黄脸油葫芦就是短油葫芦亚属的成员,两广斗蟋(南方油葫芦 T. mitratus)是大油葫芦的成员。嘚啵结束。下一弹预告:二色油葫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