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论坛吧 关注:71贴子:1,421
  • 0回复贴,共1

清华教授破译战国竹简,解开甲骨文百年谜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清华教授破译战国竹简,解开甲骨文百年谜团
“《管子·形势》中写道:”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如果对现在的事茫然若迷可以参考古代,未来的事不了解可以参考过去。参考古代让我们在轮回的世代中找到答案,让我们满腹经纶。然而当我们翻阅史实,想要一探史书中摘录过的建国于公元前2070年的第一个国家--夏朝,却无从下手。
提起夏朝,是大禹治水后“家天下”的开始,是由氏族组成的部落之首,是太康失国,是暴君夏桀的糜烂奢华的生活,可惜的是这么一个繁琐复杂,充满瑰丽色彩的国家因为文献资料、文物古迹的缺乏使夏朝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一直饱受争议,从古至今让无数学者为之争论。
顾颉刚
以胡适、顾颉刚、钱玄同为首的疑史派,认为对于东周以前的史料“宁可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抱着质疑的态度,他们发现《古文尚书》实为晋人伪作,与此同时的,与夏史关联性较大的《今文尚书》并不存在。当被人责怪:“如此还有什么可信?”,顾颉刚回应道:“各位还是到遗迹做发掘工作,检出真实的证据给我们瞧瞧吧。”
《古文尚书》
文献资料被质疑一事一经宣传,立刻引起轩然大波,难道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尚书》是伪书?难道流传出这么多的神话传说,让无数学者奉为圭臬的夏朝居然可能从未存在?这激发了人们迫切想要证据充足有力的文献资料和索求真正遗迹物品的需求。
前有人们的发问,后有清华教授的李学勤的佐证。
李学勤系清华大学哲学系毕业,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曾在清华大学研究出土文献并担任保护中心主任和多所外国名校的客座教授及国内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居于李学勤教授在甲骨学、简帛学,以及其他众多历史领域研究的多年的深耕,加上机缘巧合,正负责夏商周断代项目的李学勤教授被送来了战国竹简,这个兼顾文献资料和文物古迹的战国竹简的到来解开了有关《古文尚书》和夏朝文献资料神秘的面纱。
首先是《古文尚书》,在这份战国竹简中最明显的例子是其中一篇名叫《尹诰》的文章,《古文尚书》中名叫《咸有一德》。它最早在子思的《缁衣》中被引入是因《咸有一德》,这么看来,难道它确实是出自一个名叫《咸有一德》的文章?其实不然,翻开竹简,看到的第一句话却是“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再查阅资料,李学勤教授有了新的发现,无论是《礼记·缁衣》,还是郭店《缁衣》,起头第一句却总是“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就算有差别,也只是个别子句的差别,总体变化不大。这充分说明了《咸有一德》只是狼披羊皮的伪本,顾颉刚的质疑不是空穴来风,《古文尚书》确实不够可信。
既然无法相信《古文尚书》,可以相信《今文尚书》吗?战国竹简有了相应的发现。战国竹简与《今文尚书》中的文章相关性最大的当属《金縢》。竹简中的《金縢》曾被同为清华教授的刘国忠教授评点称除了个别地名要补字,因为个别地名和现今的地名有出入外,其他的和《今文尚书》中没有太大区别。由此可知《今文尚书》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与此同时的一个关于夏朝存在的重要证据是《礼记·缁衣》中一句“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这句诗中的西邑夏在甲骨文中曾见到过,《礼记·缁衣》中的本子和郑玄也都有说:“见或为败,邑或为予。”在古文字中邑予非常相近,抄错的可能较大。加之历史上不是没有过别名叫朝代的,例如两汉因尚火德而被称为“炎汉”,南朝宋和宋朝又分别被称为“水宋”、“火宋”。李学勤教授本人也表示,商朝时期历史记录的重点内容主要集中在祭祀及战争上,有关前朝的记录自然不会太多。综上的种种迹象表明西邑夏有较大的可能就是夏朝。甲骨文本来就稀缺遗物,文物古迹类的证据更是弥足珍贵,取证难,证明难,导致夏朝的存在总是被质疑,战国竹简的出现无疑是为夏朝的存在更多了一份重磅证据。
费尽周折,李学勤解开了兼顾文献资料和文物古迹的战国竹简神秘的面纱,进一步解释了人们对《古文尚书》和夏朝存在的猜想。
结语
战国竹简的揭秘离不开李学勤教授富有批判和敢于挑战权威的挑战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正是这些精神构成了李学勤教授,也成就了李学勤教授。与此同时的更让我们明白史学求证的不易,但是在我国有如此之多像李学勤教授一样甚至远超李学勤教授的专家在史学的领域熠熠生辉,相信我国的历史研究终会大放光彩,在世界舞台上展现新高度。
参考资料:《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古史辩派的《诗经》研究》
《夏代考古的收获与尚待解决的问题》
《建国后“伪《古文尚书》即《尚书孔转》研究平议》
《《尚书》之迷》
《绩溪地方文化学者胡近任》
《中国科学考古学诞生微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8-15 12:5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