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吧 关注:202,521贴子:296,218
  • 2回复贴,共1

陶瓷作品-|九大部位“开裂”的原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层裂
层裂是指胎体有分层现象而产生开裂。注浆成形的坯体其中间分层又叫重皮。
①揉泥时手法不当,没有将泥料中空气排尽。
②拉坯时提拉失败时重新按压找中心,再次提拉,会导致坯体内有夹层,从而导致层裂。
③注浆成型时,若泥浆没能够一次性注满石膏模具,二次注浆时拼接处容易出现分层现象。

边缘开裂
边缘开裂,顾名思义是指制品口部边缘区域产生裂缝,在干燥收缩过程中以及陶瓷作品烧制过程中常出现。

①泥料中的水分存放时间越长流失的越多,泥料含水量不均匀,可塑性降低与
结合性变差。
②热滚压成形时,滚头温度过高,旋压、滚压成形时割边不平整、不干净、坯体口沿粘附有余泥,使坯体口沿干燥收缩不均匀。
③注浆成形时,泥浆性能差,石膏模具过干或温度过高边缘部分吸水速度过快。
④脱模时间过早或脱模时间过晚,脱模操作不当,使坯体口沿部位受损伤。

⑤修坯、施釉、釉下装饰、取釉时,坯体口沿过薄、未干、未放置平稳,操作不当,用力过重损伤坯体。
⑥拿取坯体时,拿取坯体口沿较薄部分,受力面积较小容易掰坏坯体。

底部开裂
如果器皿底部在成型的过程中受力太小的话,就会导致黏土粒子取向无规律。器皿底部的收缩率过大极易造成开裂。
①旋压、滚压成形时,泥料过硬或水分不均匀;投料不够后又添料;投泥不正;下压动作过猛;
②半成品加工过程中,坯体过湿,所用吸坯器的面积太小,吸坯、放坯时用力过大;
③挖底时,机械设备振动,坯体受力不均衡,使坯体内表面产生裂纹,或裂纹呈内表面长、外表面短的形态,并且坯身向里面凹陷。

器皿底部出现“S”形裂缝
人手接触的拉坯表面上的含水量比器底内侧的含水量要多得多。(在拉坯的过程中,为了润滑泥料必须不断地蘸水)


如果在拉坯过程中或者在拉坯结束后
往器底内侧涂抹了过量的水
器皿底部多余的水分未能被及时清理掉
或者在拉坯的过程中加水太多
就会形成“S”形裂缝
解决方法:在拉坯过程中,借助一块形体适宜的海绵及时擦干器底内侧多余的水分。
“S"形裂缝出现在陶罐底部内侧
其成因或许是由于修坯过度所致:与罐身的厚度相比,罐底被削得过于薄。罐底在干燥的过程中受到的拉力,底部过薄,产生裂缝。

器皿底部出现“C”形裂缝
这种开裂通常是由于器皿底部的干燥速度远远落后于器壁的干燥速度而造成的。其成因也可能是器皿底部受力太小,黏土粒子取向无规律,收缩率过大所致。

解决方法:将取下的坯体放置在晾坯板上自然阴干,在坯体定型之后轻轻挪动坯体,防止坯体与晾坯板产生粘连,形成"C"裂缝。
当器皿底部上的裂缝上宽下窄时,这说明其成因为加水过量,在拉坯的过程中,多往器皿底部上施力可以避免之。
当器皿底部上的裂缝上窄下宽时,在拉制器型之前先把泥料放在拉坯机上多压一压可避免这种问题。
器皿底部出现 “一” 形裂缝
拉坯成型的器皿底部出现上边这种笔直的裂缝
其成因既有可能是坯体干燥不均匀
也有可能是器皿底部在拉坯的过程中受力太小
不把器皿从拉坯机的转盘上切割下来并移走
而是让其留在转盘上干燥时会出现这种形态的裂缝


肩部开裂
肩裂开裂,是指陶瓷制品的肩部开裂,罐形器具、花瓶器具较容易出现这种裂缝。
①坯料可塑性和结合性差,使坯体干燥强度低;坯泥含水率过低;成形时投泥位置不正;
②在半成品加工过程中,将坯件放置于坯座时碰伤坯体肩部;坯座直径过大、过小或其形状不适合坯;
③用吸坯器吸坯时,下压用力过猛或未吸稳坯件,坯件不慎跌落,损伤其肩部。
底足开裂
底足裂是指制品的底足开裂。
①泥料存放时间过长含水率降低,泥料可塑性与结合性差。
②带模干燥时间过长,脱模过迟,脱模时,足部被模型排气孔中的余泥粘坏,使底足破裂。
③挖底足时修坯工具不够锋利;用力过猛或用力不均匀。
④拿取坯体时,坯体与晾坯板碰撞,底足撞击受伤。
⑤磨坯时,手法不当,手指在坯底板上用力过重压伤坯体。


嘴耳把手开裂
嘴耳把手开裂是指嘴、耳、把附件与主体的接头处开裂。
①粘接件之中的主件坯体过薄或过干;嘴、耳、等拼接部件与主体的干燥程度不同,干燥收缩比例不同。
②粘接泥配方不当,粘性差;粘接泥浆调配不好,水分过低。
③粘接技术不熟练,粘接时用力过轻,使拼接处其周围粘接不牢,在后期干燥过程中开裂;粘接壶嘴、把等施加泥时用力过重有损粘接件;粘接时,取、放坯体方式不正确,使体受冲击。

解决办法:
①在泥浆里加入一些食盐,这样泥浆不仅更容易涂抹,而且盐类易熔融,使泥料黏性更好。
②粘接部件与坯体应选择同一种泥料,在坯体半干进行粘接时是一致的。
③景德镇的一些老艺人使用接头泥进行粘接工作。小编有试过,接头泥较普通泥浆粘接,确实能够有效避免粘接处的开裂。
眼裂
眼裂是指壶类制品的漏水孔眼周围局部形成裂纹,或指玲珑眼边缘开裂。
①泥料可塑性与结合性差,坯体干燥强度低。
②在坯体含水率过低时打孔眼,坯体质地较脆,孔洞周围容易崩口开裂。
③打眼工具不够锋利,打眼时操之过急用力过猛,造成崩口开裂
螺旋形开裂
螺旋形开裂在烧成的过程中显现,其成因通常为黏土在拉坯环节受力过度。
制作绞胎制品时,将多种泥料混合在一起,不同泥料的收缩比例有所差异,在后期干燥收缩中易产生裂缝。
釉面开裂
成品釉面发生裂纹,俗称惊釉,坯釉同时开裂称为惊裂。
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坯体与釉料的膨胀收缩系数差异过大,引起釉面开裂等缺陷,或釉层过厚,但烧成操作不当,也会引起此种缺陷发生。
①坯体未烧结,气孔率较大时,容易产生釉面开裂。
②坯体在600℃以下冷却阶段(特别是在300℃以下)降温太快,由于石英晶型转变时的收缩较大,致使胎和釉同时发生开裂。


1楼2021-08-07 11:27回复
    厉害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8-08 00:03
    回复
      2025-08-31 13:33: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楼2021-08-08 10: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