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话吧 关注:18,697贴子:230,054

论客家方言的断代及相关音韵特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摘   要   客方言形成于晚唐五代、宋初之间,这也是客家民系形成断代的最重要的语言学证据。客话“窗双”与通摄字合流是一个重要的分区语音特征。
关键词   客家方言   音韵史断代   音韵特征
  
客方音史与客家及客方言断代根据问题
客家是汉人社会中的一支极重要民系。目前关于客家形成的时间大致有如下几种观点:始于元代盛于明清时期说、清代说、南朝说、五代至宋初说。①每一种观点后面都有一批证据支持。但是这些历史的、文化的证据很难科学地给客家断代。真正能给客家断代问题提供站得住脚的证据的是语言学材料。方言断代一定要借助历史音韵学的方法和材料。方音史的资料可以作为客方言断代的最重要而又可靠的证据。我曾经提出过客方言形成时期是在晚唐五代到宋代。下面讨论的就是音韵史的根据。
1.中古精组字与知庄章组字在客话中的演变。客话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古精组字与知庄章组字在今音合流,这种读法分布的地区较广。另一种是古精组庄组合流,知章合流,精庄组字与知章组字对立。历史语言学认为:方言之间可以进行横向比较,从空间变异看语言的演变序列。客话内部方言间横向比较表明:客话的早期形式应是知章组合一,庄组独立(虽与精组合流,但与知章分立)的音韵格局,这种格局正好与客方言形成的时代相符,对比晚唐五代宋北方语言材料:唐玄奖、不空、慧琳对音反映知章庄三分,五代朱翱音相同。而唐五代西北方音知章合,庄组少数字与知章合,其余大致有别。但宋代却没有庄组字独立的材料,宋人36母照二三合流,汗洛音则舌上与正齿合并。南宋朱嘉音庄组字二分,部分同精组,部分与知章合。②可见,客话知庄章早期格局应早于宋代音韵。
2.客话蟹摄灰泰韵并未与止摄合口合流,如雷泪不同韵,菌毁不同韵,碎醉不同韵,灰与挥辉不同韵。显示蟹止二摄历史来源不同。《切韵》音系虽然“兼有古今方国之音”,不完全是一时一地之音,但它确实反映了齐梁至隋唐之间汉语语音系统的时代特点。盛唐诗押韵止蟹二摄泾渭分明,彼此不相混淆。晚唐朱翱音切灰废泰合口归灰堆与止摄合口异,唐五代西北方音灰微不混;但至宋汗洛音、朱烹音已混同;宋词中大量出现灰贿队泰(合口)由皆来部混同齐微部的通押现象。《切韵指掌图》已将灰泰合口字和支脂微齐祭废诸韵系字合口并入第十九合口图中。至元朝《中原音韵》皆来部的合口已完全与齐微合并。②客方言中蟹止摄分别的特点是客话形成早于宋元的重要证据。
3.据语史学者研究,“宋代的实际语音,出现许多原来分别三四等韵的韵部合为一韵的现象”。”客方言蟹摄三四等分立,蔽批、厉犁不同韵。三等祭废与四等齐韵不相同,三等念细音,四等多念洪音。齐韵字洪音只出现在白读系统里,应当反映早期形式。齐韵在唐诗中独用,唐五代西北方音蟹三四等分别,齐韵字用e对译,但至宋代,齐与废祭一起混入止摄。唐代之时,祭废韵字已与齐韵的去声雾韵混读,《经典释文》及玄应《一切经音义》的反切及唐人诗歌押韵都可以为证。但它们与支脂之微韵还有分别,只有偶然的或个别的通用现象。到了宋代,属于蟹摄的齐祭废和属于止摄的支脂之微便合为一类了。⑥对比宋代音韵,蟹三四等分别是客话形成时间早于宋代的最强有力的证据。
4.曾梗两摄客话文读合并,梗摄普遍存在文白异读现象,曾摄没有文白异读现象,曾梗两摄的分别反映在白读层里。梗摄白读主要元音为低元音a,而且只出现在后鼻音尾前。白读念a0的有“彭猛超(《集韵》猪孟切,脚后跟)撑生省坑更硬棚争横”,念ak的有“百拍拍白格拆客额脉册隔”,念ia0的有“病坪明柄命惊迎镜名晴岭井净姓声轻赢城胜腥醒营兄”,念iak的有“展逆迹脊赤射石腋锡”。唐诗押韵曾梗两摄分用不混。晚唐五代曾梗分立,如朱朗音切。早期韵图《韵镜》、《七音略》曾梗分别。“梗曾相通始于宋代,等于指掌图并列”。⑧北宋7Y洛方言、欧阳修诗词韵曾梗混用不分。可见,客话曾梗两摄分别的音韵特点早于宋音。



1楼2010-04-09 16:52回复

    5.客话除“窗双”读如通摄,中古老江两摄完全合流,如江岗同韵,讲抗同韵,雹薄同韵。富江合流自唐代而然,韩愈、元稿、白居易诗韵唐阳江通押。⑦但王力认为晚唐五代“江窗仍旧独立,尚未混入阳唐,有朱翱反切为证”。⑧宋代所有的语音材料都表明江富已合流,如宋汗洛音,欧阳修诗韵、朱烹音及宋元韵图官江同图并列。⑨
    6.在宋代的语音中,声调上还保存入声。读为入声的韵母,便是入声韵。《广韵》系统中的入声韵,收有[一p]、[一t]、[一叼三种韵尾。这三种韵尾在北宋时代,已经变为[一7]尾。入声韵尾的消变,当先从[一t]、[一k1开始,[一p]尾保存较久。北宋邵雍作《声音倡和图》时,已将[一t][一k1尾韵字与阴声韵相配,而不是按《广韵》系统,以入声韵承阳声韵。宋代的韵图如《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便全面地以入声韵兼配阴阳声韵。这说明在作这些韵图之时,[一t][一门已经消变为[一?3,只是[一9]仍配[一m],保留原来的配对关系。⑥
    客话可以根据辅音韵尾分为三派:1.入声韵尾[p、t、U俱全。如粤东、粤中、台湾一带的客方言区。2.入声韵尾只有Lt、7],LplU尾已消失。如江西、闽西一带的客家方言。3.入声韵尾消失,古入声字今读开尾韵,如闽西长汀话。显然,第一种情况反映早期客话特点,这种早期客话特点反映至迟在北宋鼎盛以前的中原汉语的入声韵特点。
    关于客方言音韵的若干特征
    1.客家话中古浊塞音塞擦音声母清化后不论平厌变为相应的送气音。例如“步别盘”念ph,“头道”念th,“舅旧”念kh,“助”念tsh,“直”念tJh。李方桂和赵元任根据客、赣均有这个特点,都将客赣看作是一个大方言。⑩可是在江苏的如皋、泰州、南通市、盐城;山西的洪桐、万荣、运城、垣曲、隐县、永和、大宁;陕西的三水(相邑)、商县、清涧;河南的灵宝、陕县;安徽的旧徽州府(休宁)、黔县、绩溪岭北等徽州地区以及粤语的一种方言也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在客家人的族谱里常常提到并州上党(今山西长治县境)和司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是他们的来源地。所以张堪认为,“这些把切韵全浊声母读成吐气清音的方言分布现象可能是四世纪北方居民南移留下来的痕迹。”⑩这种演变同样发生在12世纪西北方音中的一种方言里。⑥丁邦新在讨论官话声母演变现象时,发现唐代的汉藏对音及宋初的西夏文等历史资料中官话全浊塞音除一般平声变送气、厌声变不送气之外,还有全部变送气清塞音及全部变不送气清塞音的两种类型。⑥这就为客家话的来源在北方宫话中找到早期的证据。北方宫话在历史上即存在地域上的差异,这三种全浊塞音和塞擦音演变的类型,以第一种类型力量最强,因此在官话方言区中成为最普遍的演变。
    2.客话中古次浊上声字两分的问题。客话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丁邦新和罗杰瑞一致认为客话中部分次浊上声字白读念阴平是客话区别其他方言的最重要标志,因为客话其他音韵特征,各个方言都有,只有这个特征仅存于客话。⑩值得注意的是,安徽南部太平仙源也有《切韵》次浊声母上声字读阴平的。⑥例如“米、老、懒、藕、野”。赵元任亦纪录次浊上或变上声或变阴平。如“领、有、野、马、亩、晚”。⑩对比纯客语区宁化次浊上白读念阴平的只有“有、痒、懒、两、领”等少数几个字,而接近赣语区的赣县、大余客话次浊上读明平的字很少,而且还是文白两读并存,白读音还有减少趋势。大多常用字读上声。所以客话次浊上念阴平是一种早期历史音变现象,这种音变扩展是不平衡的。太平跟台山的类似音变跟客话是否有关联,或只是一种平行音变,尚难定论。我认为早期客话次浊上字即存在文白两读两个系统,一是次浊上字归阴类变化,二是次浊上字归阳类变化。归阴类的保留现代官话的念法,归阳类的自成系统,同阳上一道变化,以后演变发展与调值相同的明平类归并。但这种变化是不规则的,只发生在一部分次浊上字和全浊上字。
    浊上归去是八世纪以后北方汉语开始有的一种新的声调分化,这种分化的特点是全浊上归去,次浊上归阴上。宋代邵雍的《皇极经世书》把次浊分为两类,上声的归入清类,其他三声归入浊类。可见至宋代官话次浊仍跟清上一道变化。据何大安的研究,中唐后的浊上归去可分为南北方言两大类型的演变。官话型的北方方言次浊上入阴上;而吴语型的南方方言次浊上随阳上同入阳去。他认为这种类型上的不同,其实便是南北方言结构差异的反映。⑥客话次浊上之所以会有两种声调系统,这种次浊上二分的现象,其实是次浊上视同全浊上的南方型方言和次浊上视同清上的北方型方言,两种不同的结构互相激荡影响所造成的。这是操北方宫话的客家人南下后,与操南方方言的先客家人语言文化互动的结果。
    3.客话的另一重要特征,即江摄“窗双”两字与通摄字合流,同江摄其他字与富摄合流的情况不一致,宙聪同韵,双松同韵。这个特点在客话中很普遍,这是客方言的一项极重要音韵特征。这个特征可用来区别非客方言,是鉴别客方言的一项重要音韵特点。这实际上是上古音的残存形式,据严学会研究上古江东同部,直至南北朝第一期诗人江韵字仍与东冬韵字相协。④可以说这是第一次客家迁移时带出来的上古音残余。中古江摄“窗双”两字念法客赣不同。客话“窗聪”“双松”同音,但赣语却不同音。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分区语音特征。
    4.有入声的客家话,多数方言的古入声字依声母的清浊今归阴阳入,古清音声母字今归阴入,古全浊声母字今读阳入,这与多数分阴阳入的汉语方言相同。据黄雪贞研究,客家话的特点是古入声次浊声母字今读阴入或阳入,哪些字归阴入,哪些字归阳入,客方言内部相当一致,如“日袜木六额肉”等今归阴入,“月未没绿劣”等今归阳入。④但黄文中的“劣肋逆灭”并非客方言词,客话不单念,仅是字。
      
    


    2楼2010-04-09 16:52
    回复
      2025-08-19 19:40: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219.128.94.*
      论客家方言的断代及相关音韵特征----邓晓华的论文, 可以核对:
      http://www.xmu.edu.cn/chinese/resources/xuebao/97.4.19.htm


      3楼2010-04-09 16:54
      回复
        赣方言和客家方言的共同点是很多的,很难截然划界。
        前面文章里说到的客家方言蟹摄三四等分韵的问题,其实赣方言部分地区也是有的,本人亲自调查知道,临川湖南乡:弟the1,安义县新基村:洗sei3,赣方言受官话荡涤颇深,保存古音不易。查看李如龙等人的《客赣方言调查报告》和刘伦鑫等人的《客赣方言比较研究》都能找到赣方言中蟹摄四等和三等有别的字例。
        其实严格的说,客家方言也有过蟹摄四等和三等合流的音变,至少在部分地区。从上述两份报告里也能发现。
        至于咸摄一等重韵的问题,可以参看王洪君老师的《从开口一等重韵的现代反映形式看汉语方言的历史关系》(语言研究1999年第1期61-75)。赣方言咸摄覃谈不同韵,在这个问题上和吴语是一致的,客家方言除赣南和汀西一带有覃谈区别外,覃谈都是合流同咸摄二等的,同粤语,也和北方方言的某一类型相似。是否能拿来作方言分区标准,目前还没有人提到。
        不过赣方言知组三等章昌母读t、th是音变结果,不能用来和古知组现在读舌头音来相提并论。
        作方言比较,最怕有新材料的出现,旧的结论随时可能被新证据推翻。
        


        4楼2010-04-09 16:58
        回复
          • 219.128.94.*
          这篇文章我在google上搜索时看见过。
          赣方言和客方言实在很难分,尤其是赣方言抚广片。
          上面所举6条音韵史根据,除了蟹摄三四等分立、“窗双”读如通摄,在抚广片中都存在。
          客方言音韵的4条特征,除了江摄“窗双”两字与通摄字合流,其他3条在抚广片中也存在。
          1、抚广片临川小片中知二与庄组合流,读成塞擦音,知三与章组合流,读成塞音,如“猪“读成“te“,“朱“读成“tu“,“知“读成“ti“。南城小片在这点上有所不同。
          2、全浊上念阴平在抚广片中是大量存在的,次浊上念阴平比较少见,不过在黎川等地也不是没有。
          3、上文说:“据黄雪贞研究,客家话的特点是古入声次浊声母字今读阴入或阳入,哪些字归阴入,哪些字归阳入,客方言内部相当一致。”古入声次浊声母字两分,在抚广片中很常见,不过归字大概与客方言不一致。我记得有人举过一个例子说,“六“在赣方言中往往念阳入,而客方言往往念阴入;“绿“在赣方言中往往念阴入,而客方言往往念阳入。
          客方言“窗双”读如通摄是个明显的特征,只可惜字太少。赣方言往往“蚕“、“惭“二字不同音,不知这是不是区别于客方言的一个特征。“蚕“字属于覃韵,赣方言一般作“ts'on“(或“ts'om”),另外“覃“(姓)、“揇“、“杂“等字在赣方言一些地区的主要元音也是o而非a。
          


          5楼2010-04-09 17:02
          回复
            给方言的历史定性,是个很吃力不讨好的活儿。
            首先,方言内部差异很大,很难以偏概全,比如客家话和赣语的内部差异都很大;
            其次,方言之间藕断丝连,很难一刀两断,客家话跟其他方言之间的共性多,独特性的地方很难找,几乎每个特征在别的方言里面都可以找到。
            从历史的角度看,历史总是在不断的发展之中,今天我们有广泛的地域差异,古代当然也有很大的地域差异,各朝代的都城往往并不在一个完全固定的地方,这就意味着有古代方言之间的差异。做历史比较的人,如果一味地比附历史,而不顾古代方言差异的各种可能性,就很可能会失于武断。
            历史比较的一个一厢情愿的地方,还存在于理想主义的色彩。为了跟某个历史时期的语音现象挂钩,就只承认历史上的语音演变,而无端抹杀了方言自身几千年来的演变,比如发现今天的方言有某个现象,刚好历史上的某个阶段也有这个现象,于是就对应了。这是一种简单化的比较法,也是很有危险的一种比较法。换句话说,假如这个对应成立,就意味着,这个方言里的这个语音现象从那个历史时期开始到现在始终没有变化过!
            还有一点。历史比较,有两种方案,一是比较共同的部分,一是比较不同的部分。古人说山是山,今天这个方言也说山就是山,我们能不能说这个方言就很古老呢?因为它保留了甲骨文时代的词语!你有,我也有,所以可以对应的上啊。这是比较的保留或者说比较的是共同的部分。如果古人说山是山,今天这个方言不说山,说岭,那么这个方言是古老的呢?还是年轻的呢?凭空判断,都可以说出道理,说古老,因为岭假如是个很早的词语,那么这个创新的成分都那么古老,可想而知,这个方言从原始祖先那里很早就脱离开了。说他年轻,也可以,假如这个方言一时高兴,最近几年、几十年或者几百年偏偏管山不叫山,叫岭,那么这是个后起的成分,说明方言没有那么古老。
            换句话说,光比较一个方言和古汉语,是完全不够的,需要比较所有的方言和汉语历史上的所有地域上的差异,才能确定某个原先的成分和新起的成分各自的逻辑先后关系和历史时代先后关系,才能进一步考察是否存在方言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否是某个方言的独自创新,也才能进一步确定某个现象的断代。
            我当然并不否认作者的努力和尝试,只是表示一种逻辑上的担心。
            


            6楼2010-04-09 17:04
            回复
              广东客家方言
              区别三大民系的重要特征是不同的方言,即以广州方音为标准音的广州话,称为粤方言;以梅县方言为标准音的客家话,称为客家方言;以汕头方言为标准音的潮汕话,属于闽方言。在全国汉语七大方言中,广东就占有三种。  
                
                   广东的各种主要方言,都是中原汉族居民在向南迁移中语言分化而形成的,由于这些方言从古代汉语分化出来的时间较早,从古代汉语接受下来的许多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都保持不变,相对于汉语的其他方言来说,保留古代汉语的特点就更多。另一方面,广东古代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这些少数民族的语言主要有壮、瑶、苗、畲和黎语,一般都可以统属于壮侗语族(在语言学上常被称为“台语”),这些方言在被汉语同化的过程中,本族语言的一些特点包括语音、语词和语法格式,也或多或少地为各地方言保存下来,因而使广东各方言表现不少近同之处。还有,广东各方言在近代都向海外广泛传播,华裔、华侨们大量使用广东方言,也把其所在国语言的某些特点(特别是词汇)吸收到本方言来,造成了广东各种方言都有大量的外语借词存在的情况。总之,较多保留古代汉语因素,保存有少数民族语言“底层”以及与海外语言频繁的交流,是广东方言的总体特征。  
                
                   持客家方言的称为客家人。客家方言主要流行于兴梅地区、东江流域,以及在粤北、粤东分别与广府、潮州方言区交错之处。客家方言流传广泛,比较分散,广东境内纯粹使用客家方言的县市有15个,非纯粹客方言的县市约50个。广东的客家人人数在3100万,全世界的客家人数达9500多万人。  
              


              7楼2010-04-09 17:07
              回复
                • 211.139.146.*
                真的很难说清


                8楼2010-04-09 17:45
                回复
                  2025-08-19 19:34: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60.217.232.*
                  回复:4楼
                  你好,为什么说“不过赣方言知组三等章昌母读t、th是音变结果,不能用来和古知组现在读舌头音来相提并论。”?
                  貌似闽西 “弟thei”和“洗sei”韵母相同


                  9楼2010-04-09 21:57
                  回复
                    • 219.239.66.*
                    看过周祖痒先生的一些文章,说等韵学如同空中楼阁,根据等来区分韵,是错误的,
                    不知道你们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10楼2010-04-09 22:09
                    回复
                      客家话的语音在继承古汉语的基础上,发生了有规律的音变。例如,中古汉语当中,“人”、“日”部的汉字声母(即日母),在今日普通话和大多数汉语方言里发为 [r] ,客家话则为 [ng] ;“武”的中古汉语发音是 [mvu] ,客家话则音变为 [vu] ( [v] 在大多数汉语方言里并不作为音位存在,而这也就成为了客家话的特色)。


                      12楼2010-04-10 21:22
                      回复
                        有人认为,客家人最早是随着历史上几次战争和时局动荡时期的移民潮,从华北迁移到华南的。他们的祖先是从现在的河南省和山西省迁移过来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当时所在地语言的特色。(从那时开始这些地区的语言开始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官话方言)。客家人祖辈原是中原汉族。
                        而现在客家话中仍在使用的许多古汉语语音特点,包括同样也能在其他南方方言中找到的字尾辅音 [-p] [-t] [-k],却在一些北方官话中消失了。
                        由于客家人的迁移,客家话会受到客家先民迁移到地区的方言的影响。例如,在客家话、闽南语和粤语中能发现许多共用词汇。例如:粤语围头话之用语“掌牛”(看管牛只),与客家话之“掌牛”(zon ngiu)相同。
                        


                        13楼2010-04-10 21:24
                        回复
                          [编辑] 客家话与古汉语的关系
                          客家话继承了较多古汉语的特性,如完整的入声韵尾 [-p]、[-t]、[-k] 。一般认为,客家话和后期中古汉语(唐宋二代为准)之间的承袭关系较为明显。用客家话朗诵中古汉语的作品,如唐诗、宋词,韵律方面比官话、普通话要吻合得多。
                          粤语同样保留有中古汉语的入声 IPA [-p]、[-t]、[-k] 。比较起来,则是客家话比粤语更趋古老、更接近中古汉语。试以声母为例,疑母 IPA [ŋ-](/ng-/) 字在官话完全消失,客家话保留了疑母字,最明显例子是“鱼”,无论普通话或粤语都丢失疑母 [ŋ-] 而读 /yu/ (IPA [jy]),但是客家话仍然读 [ŋu]。在粤语则因为不分疑母和喻母、难以判断是否古音。又如非母 [f-] 在唐末之前并未出现,即所谓“古无轻唇音”,客家话大部分有 [f-] 音,为数甚多。个别例外如“饭”,无论粤语或普通话同读 [fan],但客家话则读 [pʰan],可见客家话仍然保留了少量“古无轻唇音”的状态,芳母 [pʰ-] 仍极少分化出非母 [f-]。
                          进一步比较——
                          “吠”字:客家话 [pʰui],日本吴音 [bai],日本汉音 [hai],闽南语的汕头话 [hui],闽东语的福州话 [hie],吴语的温州话及上海话为 [vi],粤语广州话 [fai],北京话、南京话及兰州话 [fei]。[7]
                          “肥”字:客家话 [pʰui],日本吴音 [bi],日本汉音 [hi],汕头话及福州话 [pui],吴语的上海话文读[vi],白读[bi],粤语广州话 [fei],北京话、南京话及兰州话 [fei]。[8]
                          


                          14楼2010-04-10 21:25
                          回复
                            语音特点
                            古浊音声母化为清音声母。


                            17楼2010-04-10 21:27
                            回复
                              2025-08-19 19:28: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113.71.23.*


                              19楼2010-04-10 21: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