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大战僵尸吧 关注:565,917贴子:5,115,489

浅析逐波语境下夜间节奏的参数转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中国香港1楼2021-07-07 13:15回复
    【前置资料】
    零度三连:p/5601494658 p/5837175986 p/5864240416
    胡贴:p/5947123954
    冰轮贴:p/7227816119


    IP属地:中国香港2楼2021-07-07 13:16
    回复
      2025-08-29 14:33:1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引子】
      传统冰骨架下,夜间节奏的“参数”被定义为一个循环周期内的过怪波数,例如C7u=50s左右的双冰循环内过5波怪。
      但在逐波语境下,这样的定义不一定适用。
      考虑一个非常简单的裸轨邻C7u:
      w1 I-PP 1672
      w2 I-PP 1672
      w3 PP 601
      w4 N 601
      w5 PP 601(401激活)
      w1的激活炮复用至w5的激活炮,炮CD为 200+1672+601+601+401 = 3475,正好能复用上。不难看出接下来w6对应w2的炮组,而w7对应w3的炮组。
      因此若按此法运行下去,则得到了:
      w6 I-PP 1672
      w7 PP 601
      此后w8对应w4的炮组,但w4为代奏波,w8时N无法恢复(由于弹坑,即使恢复也往往无法使用),故w8必须为冰波,以等待炮CD恢复。
      最终我们得到的轨道是:[I-PP, I-PP, PP, N, PP], I-PP, PP, I-PP收尾
      如果用循环的方式理解,似乎第一循环节(用“[]”标出)是邻C7u节奏,而第二循环节则转为了间C7u。甚至如果单独取出w3~w8:
      PP, N, PP, I-PP, PP, I-PP
      ……这看上去又是个间C8u?
      其实这就是上面这个例子想引出的问题:
      在逐波语境下,由于炮的CD恢复快于卡的CD,在一些情况下可以不按照循环轨道,将已经恢复的炮提前发射,从而导出逐波解。而这样的逐波轨道,已跳脱出传统循环理论下“参数”的定义,若再以旧定义强行描述,不可避免会造成一定混乱。


      IP属地:中国香港3楼2021-07-07 13:16
      回复
        【“关键复用片段”】
        那么有没有一种新方法,可以更清晰、简洁地描述这种含有参数转变的逐波化轨道呢?
        在此之前,首先要讨论一个概念——“关键复用片段”。夜晚场合下,无论参数是多少,除非是单冰变奏或P系节奏,那么炮的复用间隔总是不均匀的。
        换句话说,在一个循环节奏内,总是有一些炮组的复用特别吃紧,而另一些炮组的复用较为宽松。
        很自然地,我们称前者为“关键复用片段”。
        现在看一个具体例子:FE礼物盒新解(BV1M5411w798)

        从第一冰波起每波轨道如下:
        w1 IPP-PPDD 1500+
        w2 I-PPdd 1470
        w3 PPdd 730
        w4 NDD 601
        w5 PPdd 730
        (w1~5仅为标记方便,不代表实际波次)
        其中w2取1470、w3/w5取730波长均是为了确保完收1路跳跳。
        分析这段轨道后会发现,从第一冰波的激活炮算起,w2~w4分别用了4、4、2炮,加上第一冰波的PPDD 4炮,总共使用14炮,而阵型炮数也是14。
        因此,第一冰波的PPDD需复用至第三加速波PPdd,而这一段也是复用最吃紧的一段。
        由于双冰连用拖延了充足时间,第一冰波前生效的炮(包括首代以及第一冰波的热过渡PP)都有充足时间恢复CD,往往不会造成复用困难;而第一冰波的激活炮则不同,只经历了一个冰波,是首个复用最紧的炮组。
        计算一下复用情况:200+1470+730+601+530 = 3531 > 3475,可以复用。PPDD和PPdd的生效时机间隔均为220左右,故延迟炮也没有复用问题。确认这组关键炮组能够复用后,后面的炮组自然也就都可以复用,就无需特别计算了。
        这也解释了为何第一冰波要先PP热过渡,然后打PPDD,而非像第二冰波一样PPdd——如果使用PPdd,则间隔过长,之后再复用dd时会造成困难。
        和之前的例子同理,w6对应w2,w7对应w3,因此w7处有两个选择:可以再插入一个加速波PPdd,也可以插入冰波。此时由于接近收尾,不需要考虑循环,冰和炮的CD也都非常充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方便收尾的排布方式即可(例如将w9、w19调整为减速波)。


        IP属地:中国香港4楼2021-07-07 13:18
        回复
          实际上这并不是个例——90%以上的邻C7u的关键复用片段都是第一冰波的激活炮或延迟炮。
          例如:
          FE神之16炮(BV1MW411U7TZ) —— 200+1620+601+601+464 = 3486;其中464是664波的激活时机
          FE大海(BV1R64y1S7bp) —— 200+1685+601+601+388 = 3475;其中388是195垫舞王后的最晚无伤激活时机
          FE奇门九劫ch7解(BV1yf4y1L7es) —— -18+1800+601+601+492 = 3476;492是舞王自然召唤时无伤收伴舞的最晚激活时机;此处由于冰波PPDD要复用至加速波PPDD,后者的间隔更小,故最吃紧的复用炮组为冰波延迟炮(-18的来由)
          类似例子不胜枚举,包括参数6、参数8也有类似的情况,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演算探索。
          上面举的这些例子有一个共同点:第一冰波激活炮复用至第三加速波激活炮;冰波延迟炮则复用到加速波延迟炮。
          这主要是因为炮数不足,运算量稀少——如果炮数较充裕呢?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让第一冰波激活炮复用至第三加速波的延迟炮,造成一种错位。
          比如这个阵——NE20炮新解(BV1Zi4y1K7Li)

          同样,列出其中某f的一部分轨道如下:
          w1 IPP-B-PP 1599
          w2 IPPDD-PPDD 1599
          w3 PSD/Pd
          w4 PPSANA'
          w5 PPdd
          w2~w4每波使用炮数分别为8、5、3,加上w1激活的两炮,一共使用了18炮,而阵型炮数总共有20炮。可见这个例子和上面的不同——由于多出来两炮,w1的PP不需要复用至w5的PP,只需要复用至w5的dd即可,其复用方式为 200+1599+601+601+508 = 3509,其中508是278生效的P后delay230的尾炸炮。
          不妨一提,凑出这组dd可以说是排布这组轨道的关键。在NE,要稳定度过加速波的方式只有两种,一种是PSD/Pd, PD/PSD轮换,一种是PPSSDD/PPdd轮换,两者每波平均花费都是5个运算量,但只有后者含有dd(尽管PPdd会漏掉某行跳跳,需要额外处理)。如果是老间C7u解(视频参考),则使用了PSd/Pd以凑出dd,但这就不可避免就带来了巨人砸炮的问题。


          IP属地:中国香港5楼2021-07-07 13:20
          收起回复
            为作区分,我们将类似FE神16、FE大海这样的复用方式称之为“ch7式复用”,而新NE20这样的称之为“错位复用”。
            如果只考虑参数7的话,可以得到以下推论:
            1. 从第一冰波激活炮算起,至第三个个加速波激活前,若使用炮数=阵型炮数,则为ch7式复用;否则为错位复用;
            2. 除特殊情况外,ch7式复用必然带来1672冰波/664加速波其中至少一个;错位复用则不会(注:此处“1672冰波”指波长≥1672;“664”同理);
            3. ch7式复用复用的炮数更多;错位复用的波长更优(压制更强)。
            关于第二点的证明很简单:601+601+601+1672 = 3475; 601+601+664+1609 = 3475。如果两者都不使用,则 601+601+601+1634 = 3437,正好无法复用。
            对于参数6,也可以仿照上面的定义,得到“C6u式复用”和“错位复用”两种复用方式。
            C6u式复用(传统邻C6u,如FE最简4,BV1rs411b7Ka):

            I-[PP], I-PP, N, [PP] (1975|1975|750|750)
            方框标出的是关键复用片段,复用方式为 200+1975+750+550 = 3475。
            错位复用(例如中开12炮,BV1Ty4y1u7uC):

            I-[PP]DD, PPdd, I-PPDD, PP[dd] (1755|746|1755|746)
            复用方式为 200+746+1755+774 = 3475;774为746波的尾炸炮生效时机。
            两者的区别可以简单定义为第一冰波的激活炮复用至第二加速波的激活炮还是延迟炮(前者对应C6u式复用,后者对应错位复用)。


            IP属地:中国香港9楼2021-07-07 13:27
            收起回复
              如果是参数8呢?
              实际上参数8下复用方式的区别并不大(也可以说是例阵太少),通常都是第一冰波的激活炮复用至第四加速波的激活炮,例如翻新后的雪花7炮C8u解(BV1Hv41187cz):

              I-[PP], IA'-PP, N, PP, PA, [PP](13, 13, 6, 6, 6, 6)
              复用方式为 200+1300+601+601+601+278 = 3581 > 3475。
              13s波长下,第一冰波的激活炮会在第三加速波773时恢复,即使作为尾炸也为时过晚,因此复用至第四加速波的激活成了几乎唯一的选择。
              参数5以及参数4(C2)相关阵型不多,在此不做特别介绍。


              IP属地:中国香港10楼2021-07-07 13:30
              回复
                【ch7——房间里的大象】
                我说很多新时代的自称C7u的冰骨架阵本质上是ch7,可能有很多人要不服——但其实这话并非全无道理。
                什么是“ch7”?狭义来说,是 I-PP, I-PP, AA'a, N, PP 的54s双冰四炮循环,且冰波波长严格等于18s……但是这样的理解未免太狭隘了。不同阵型有不同的压制力需求,关键复用片段也不同,由此调整波长是很自然的事,可见拘泥于具体波长的意义并不大。
                在本文的语境下,“ch7”完全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特定的复用方式,也就是第一冰波激活炮复用至第三加速波激活炮。不管是拖延冰波以达成复用(200+1672+601+601+401 = 3475,FE大海),还是拖延加速波(200+1609+601+601+464 = 3475,FE神16),本质上都是同一种复用方式,也就是上文提到的“ch7式复用”无误。
                区分不同节奏不应单纯看波长,而是要看关键片段的复用方式。
                从这个角度上说,FE神16的节奏和ch7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当然,其运阵细节的部分含有大量冰骨架思想,比如第一冰波用高坚果让B提前生效等,与传统炮骨架是搭不上边的。
                你可能要问:大费周章地重新把“ch7”这个概念拿出来的意义何在?所谓ch7式复用也好错位复用也好,都统一称之为C7u不行么?
                答案很简单:用它当然是因为它优。


                IP属地:中国香港11楼2021-07-07 13:31
                回复
                  2025-08-29 14:27:1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用复用公式而非参数来描述阵解】
                  其实“复用公式”在上文里已经多次出现,就是那个左边几个数加起来右边等于3475(或大于)的式子。
                  和传统的参数描述法(以及总运算量=炮数+代奏+复用数这样的公式)相比,复用公式有以下几个明显的好处:
                  一针见血地指出逐波阵解里复用最吃紧的一段,凸出重点,便于理解;
                  无需拘泥于循环,能兼容包括参数转变在内的各种逐波特化处理;
                  减轻复用验算的工作量,只要关键炮组能复用上,后面的炮组都可以顺次复用,无需额外计算。
                  再次以FE大海(BV1R64y1S7bp)为例:

                  IPP-B-[PP]DD, IPP-B-PPDD, PPA'DD, NDDDA, [PP]DD
                  复用公式:200+1685+601+601+388 = 3475
                  这个解的关键是什么呢?
                  看复用公式就一目了然了——通过减速PDD拖延第二减速波波长至1685(若常规冰波则无法拖延这么久),并在最后一个加速波尽可能晚地垫舞王(小喷最晚全垫舞王:195,伴舞最早啃炮 195+42+152 = 389,故使用388激活),由此凑上复用。同时,减速PDD确保了PP和DD间的间隔足够小,使得能在最后一波作为DD复用(尽管这里是DD还是dd的区别并不大,因为上一波有PSD清场)。
                  虽然其余细节部分仍有很多,但复用公式已足以描述解的大部分核心思想。


                  IP属地:中国香港12楼2021-07-07 13:34
                  回复
                    再比如NE19炮(BV1qU4y157fG):

                    (下f)IPP-B-[PP]DD, IPP-B-PPDD, PSD/Pd, ND/PAN, B[PP]Dd, IPP-B-PPDD, PSD/Pd, IPP-收尾
                    复用公式:同大海,200+1685+601+601+388 = 3475
                    注意第二循环节处进行了参数转变(上列轨道w8标红处),这是因为w7对应w2,w8对应w3,故炮复用成立。之所以要插入加速波是为了放复制冰,若双冰连用则巨人最早 1292+268 = 1560就能砸掉复制冰,无处可放。这也是为何第一加速波没有使用任何代奏——否则w8处会缺运算量,无法插入。PSD会漏3路撑杆,但w3在核波前,故3路可以垫;w8时下一波是冰波,将撑杆冰在炮前,待热过渡炮收走。
                    不难看出,NE19虽然和大海场地不同,具体运算量排布不同,逐波特化也不同,但其核心运阵方法是类似的——复用公式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一点。


                    IP属地:中国香港13楼2021-07-07 13:35
                    回复
                      基于此,我们可以给出以复用公式为核心的C6u、C7u、C8u新定义:
                      默认第一冰波激活炮是关键复用片段。则:
                      ·若复用至第二加速波,为C6u
                      ·若复用至第三加速波,为C7u
                      ·若复用至第四加速波,为C8u
                      当然,由于CXu本为循环体系下的概念,这种对应方式仅可作为参考,无法涵盖一些特殊情况,也没有考虑C2或C5u等低参节奏(当然,是可以额外定义的);但是这的确揭开了一些旧体系难以描述的参数转变的一部分本质。


                      IP属地:中国香港14楼2021-07-07 13:36
                      回复
                        为什么这么说?请看下例:新ME20(BV1pQ4y1d7rM)

                        列出下f轨道如下(省去起手PSD):
                        w1 IPP-B-[PP]DD 1540
                        w2 PDD/PD
                        w3 IPA'a-B-PPDD 1540
                        w4 AD/PD
                        w5 NDD[DD]
                        不出意料地,关键复用片段仍为第一冰波激活炮,其具体复用公式为 200+601+1540+601+533 = 3475,其中533是N波第二组DD的生效时机,已经几乎无法拖得更晚。
                        根据上面的定义,这属于C7u的复用方式,为错位复用。
                        从w6起,w6的炮对应w2、w7对应w3……便可以一直对应下去,得到:
                        w6 PPDD
                        w7 IPP-B-PPDD
                        w8 PDD/PD
                        w9 IPP-收尾
                        w8处本为AD/PD波,仅3炮可用,但由于是错位复用,从前面开始一直是多出2炮的状态,故此处用上这两炮,正好可以打出PDD/PD保护复制冰,并进入收尾。
                        如果将整个轨道列出来的话(省略一些细节):
                        IPP-B-PPDD, PPDD, IPP-B-PPDD, APDD, NDDDD, PPDD, IPP-B-PPDD, PPDD, IPP-收尾
                        嗯……等等,这怎么看似乎都是一个间C8u啊?
                        但是要注意:
                        ·循环总循环长度54.84s,远长于一般的冰骨架节奏;
                        ·如上文所说,其复用方式仍是C7u的,这也是为何和老C8uME20相比无需铲种;但和普通C7u又不同,冰波短于1599,突破了冰CD的限制。
                        像这种将C7u和C8u合二为一并各取优点的融合节奏,到底算参数7还是参数8?这其实是有争议的。
                        我给出的答案是:像这样逐波化过的轨道,无需再受限于循环的框架,不必强行以循环的语言描述。
                        对于玩家而言,只需要知道其核心复用方式是C7u的错位复用;至于其最终轨道看上去像C8u,或“怎么命名节奏”这种问题,都是非常次要的。


                        IP属地:中国香港15楼2021-07-07 13:37
                        回复
                          再举一个例子:老NE18(BV1LK4y1Q7wV)

                          w1 IPP-[PP]DD 1350
                          w2 PSD/Pd
                          w3 IPP-PPDD 1610
                          w4 PPSANA'
                          w5 [PP]dd 664
                          w6 PSd/Pd
                          复用公式为 200+601+1610+601+464 = 3476,属于参数7的ch7式复用。
                          由于ch7式复用的特点,w6和w2是完美对应的,炮一门不多一门不少。同理,w7对应w3,w8则对应w4——但注意w4为代奏波,w8处必然缺运算量,只能用冰填补。
                          故得到轨道:
                          w7 IPP-PP
                          w8 I3PSd/PD-收尾
                          将完整轨道列出的话,就是:
                          IPP-PPDD, PSD/Pd, IPP-PPDD, PPSANA', PPdd, PSd/Pd, IPP-PP, I3PSd/PD收尾
                          单看表面的话,这似乎是一个间C7u转邻C7u。和ME20比较:
                          IPP-B-PPDD, PPDD, IPP-B-PPDD, APDD, NDDDD, PPDD, IPP-B-PPDD, PPDD, IPP-收尾
                          实际上,两者的轨道排布几乎是一致的——之所以ME20最后多出一个加速波,是利用了错位复用多出来的两炮,插入加速波以放复制冰。如果没有冰的释放问题,完全也可以双冰连用收尾。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虽然这两者看似节奏不同(甚至看似参数不同),但其本质上都是间C7u的参数转变形态,其中ME20的复用方式为错位复用,NE18则为ch7式复用。


                          IP属地:中国香港17楼2021-07-07 13:39
                          回复
                            【更深入地理解参数转变】
                            参数7下,共有三种参数转变范式:
                            一、邻转间C7u
                            I-PP, I-PP, PP, N, [PP], I-PP, PP, I-PP
                            方框标出的是关键复用波次;为求简洁,仅列出了裸轨的情况。
                            由于关键复用片段的特点,从红字PP处起,炮的CD会以和原第一冰波后的波次相同的方式恢复——此处第一冰波后接了第二冰波,因此PP后也自然能接上一个冰波。之后运行到原N波时,由于无法再次代奏,便再用一冰收尾。
                            阵例:ME20炮参数7旧解(BV14K411A7ES,注意1672冰波会漏跳跳)、非极限FE真二(BV1j541137Yt)、花环16参数7解(BV1964y197SS)等
                            二、间转邻C7u
                            I-PP, PP, I-PP, N, [PP], PP, I-PP, I-PP
                            上一种节奏的对称情况。
                            阵例:老NE18(BV1LK4y1Q7wV)、新ME20(BV1pQ4y1d7rM)、AQE20另解(BV1MK4y1Q7JU)
                            三、间转间C7u
                            I-PP, PP, N, I-PP, [PP], PP, I-PP, PP
                            阵例:暂无,仅有示意视频
                            --------------------
                            【FAQ】
                            Q1. 什么叫“间转间”?
                            A:这主要是因为旧循环体系下的语言不足以描述【冰++冰+】和【冰+冰++】两种C7u的区别——这也是很自然的,如果只考虑循环,那么这两种排布方式之间并无区别;只是在逐波语境下,这两种排布方式实际是有区别的。此处为便于理解,没有新造词汇,仍统称“间C7u”。
                            Q2. 参数转换的意义是什么?
                            A:上面列出的三种节奏里,除第三种外,其他两者均有现成的阵型,使用这样的排布方式自然有其道理。表面上看,参数转变进一步压榨了炮CD,使得第一加速波的炮恢复了就立刻能用;本质上,它带来的好处很难简单概括,通常是和阵型挂钩的,有时能用来放冰、有时能用来将收尾波次调整为冰波,有时能加强对冰波巨人的压制——虽然这种事看似很鸡毛蒜皮,实际上对于极限超多炮来说,正是这样的细节才是最重要、也最令人头疼的。
                            Q3:参数7只有这三种参数转换范式么?
                            A:不考虑特殊情况,默认第一减速波的激活炮为关键复用炮组,并在关键复用波次前插入代奏的话,只有这3种。实际上存在其他排布方式的可能性,此处暂不讨论,但其本质上是相通的。


                            IP属地:中国香港18楼2021-07-07 13:41
                            收起回复
                              2025-08-29 14:21:1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同理,我们可以得到参数8的四种参数转换范式:
                              一、邻转对C8u
                              I-PP, I-PP, PP, PP, N, [PP], I-PP, PP, PP, I-PP
                              由于1f最多只有10波,最后几波加速波可能会被略过,提前用冰进入收尾;但理论上即使插入加速波,循环也是成立的。
                              例阵:老NE20(翻修后,BV1GW411r7Et)——实际并未进行参数转变,仅作为参考
                              二、间C8u转ch9
                              I-PP, PP, I-PP, PP, N, [PP], PP, I-PP, PP, I-PP
                              实际上,C8u本身就是ch9省去一个加速波的节奏,如果用参数转变的方式将加速波加回来,自然就能得到ch9——而ch9本身无法再进行参数转换,即使一直循环下去也是ch9。这解释了为何ch9下冰与炮的CD都浪费极小,是具有独特对称性的特殊节奏。
                              例阵:FE24 手控ch9解(BV1L64y1S7jd)等等
                              三、对C8u转单冰C6u:
                              I-PP, PP, PP, I-PP, N, [PP], PP, PP, I-PP, I-PP
                              从转换后的结果上看,这样的节奏和单冰C6u无太大区别,只是进行了起手和收尾特化。
                              例阵:暂无,仅有示意视频(BV15g411u7Nb?p=3)
                              四、间C8u转单冰C5u:
                              I-PP, PP, PP, N, I-PP, [PP], PP, PP, I-PP收尾
                              这个节奏就比较有趣了……冰波仍为标准参数8的13s,所以得到的实际上是一个类似C5u-31s的无法循环节奏,通过逐波特化使得只需要插入一次代奏。
                              例阵:暂无,仅有示意视频(BV15g411u7Nb)
                              和参数7相比,参数8的这几种变奏范式目前应用很少,主要原因之一是高参的参数8本就带有浓烈逐波特色,与其说是参数转变,不如直观地理解为循环解的首代尾代。以上几种节奏仅作说明用,不代表具有实际意义,只能说期待未来会出现相关载体。


                              IP属地:中国香港19楼2021-07-07 13: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