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影响力比较大的公交车是4路,4路开行的时间并不算长,七几年开行,但是一开始以大站快车出现,一开始由三里河到大北窑,后来改为公主坟(复兴路)到郎家园,八十年代初改到劲松东口,后来由于52路出线4路回郎家园总站,西部渐渐几次南延到什坊院,吴家场,六里桥北里,马官营,淀厂新村,东边于1999年也延长到了四惠站。4路是1路的补充,同时4路用的汽车也很有特色。后来2000年以后地铁复八线通车后,4路没落,于2009年与1路合并。在北京的公交车里,4路历史不长但影响力很大,一直是长安街的车,由于一开始1路站多,而4路站少,年以人们爱坐4路。
25路影响力也很大,一开始就是永定门外到蒲黄榆一小段,都在崇文的地盘,用的美国四几年的老旧破车,不过质量也可以,二十多年也能用。1979年延长到西直门,用的大型的棺材车,当时的25路影响力非常大,永定门外的两趟最重要的车,一趟25另一趟是40,影响力超过了永外的老车17路。后来25路缩线到复兴门始发,到现在早取消N多年了。替代它的车是7路,但停站很多。
3路的路线并不长,一直始由动物园到崇文门,后来延长到广渠门,最后终于定在了地安门到广渠门,八几年北京开始分线,3路只跑东单到广渠门这一小段,北边给了60路,后来东站车站拆了,3路又恢复到地安门,但来日无多,不久也取消了。
17路现在也取消了,被2路代替了,事实上17路主要客流在北段,在快速公交1号线通车以后就开始减弱了。
56路,61路全是当年分车的结果,它们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取消理所应当。
48路也是分车的结果,但是取消了有些可惜。48路的前身是小马厂到金台路的9路,由于9路莫名其妙的太长,所以9路缩到前门,当年缩到前门后天天挤的要命。同时弄了个小马厂到光华路的48路,后来延长到光华路东口,由于崇文门东大街车少改走崇文门东大街,北京西站通车后延长一站到北京西站,48路走光华路,人口众多,取消非常可惜,坐9路还得去东三环。
26路和27路合了,26路当年太短,似乎连绞接车都没用过,其实也是有意思,当年的夜班车都能从花园村开到十里堡,月票线就开到官园,太短了。
33路从右安门到西庄,一共只有900米,四个车站,当年是高峰线,叫西庄专线,后来改为正常的33路,小脚老太太都能走到,这车开行的不名不白,取消的也很正常。
32路从东单到化工路西口,当年称为3路支线,其实这线还是可以,不用倒车,不懂为什么非得取消。
29路和33路一样,一开始叫28路支线,从朝阳门到日坛路,后来朝阳门站修二环取消改为东大桥始发,就一辆小单机车,四十几分钟一个两边的来回,你车越少,越没人坐,这是个恶性循环。
其实我们把1-33路,47路,48路,53路,54路,55路,56路,58路,59路,60路,61路,120路和101-114路称为北京最早的市区车的话,这些车现在有几乎一半都没有了。
北京的公交车,在1973之前,只有1-33路,以及101-113路,后来这些车有的分车有的开行大站快车,又出来了很多新车,类似于55这些现在仍然存在车也算北京公交车的老祖,但这些车现在存在的不多了。知所以以1973年为标杆,是因为这之前北京的进口老旧车型的公交车远远多于国产车,类似于解放前的日本丰田,美国车,解放后的东欧车,这之后1974年有了新的国产棺材车以后,北京的公交车的数量越来越多。直到1988年老进口车全部淘汰,1994年开行远南残运会的时候,才重新进口能运残疾车的新公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