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吧 关注:32,022贴子:475,905

范阳张允伸家族入宁(福建•宁化)源流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张氏历代十大先祖之一
唐朝宰相张允伸
范阳张允伸家族入宁(福建省宁化县)源流记
一、允伸公简介(《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列传第一百三十》载)
张允伸,字逢昌,唐范阳(今北京城西南)人,生于公元785年,逝于公元872年,唐朝中晚期藩镇幽州卢龙军节度使(唐朝在各地设置节度使,镇守土地,称为“藩镇”)。
允伸公的家族世代仕于幽州(古曰:燕国,又曰:范阳)军门。他最初积功至押衙,并兼任马步都知兵马使。大中三年(849年),卢龙节度使张直方因虐待士兵被逐去,军中立周綝为幽州卢龙军节度留后。大中四年(850年)八月,周綝去世,卢龙军中向朝廷上表,请求任命允伸公为幽州卢龙军节度留后。九月,唐宣宗同意, 并加允伸公为右散骑常侍。同年十一月,允伸公正式任为幽州卢龙军节度使,加检校工部尚书。咸通四年(863年)十一月,唐懿宗加允伸公为检校司徒。咸通七年(866年)三月,懿宗加允伸公兼任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之职),进封燕国公。咸通九年(868年)正月,懿宗加张允伸为检校太傅。 同年七月,庞勋起义爆发 ,允伸公闻讯后,请求命其弟允皋领兵讨伐起义军,唐懿宗未同意。允伸公又进献助军米五十万石、盐二万石,懿宗下诏嘉奖允伸公,并赐他锦彩、玉带、金银器物等。其后又加特进,并兼任侍中。咸通十二年(871年),允伸公因患风恙而上书交还节度使旌旗节钺,以便治疗,朝廷允准。任命其子张简会为检校工部尚书,充任卢龙节度副大使,代管卢龙军政。咸通十三年(872年)正月,允伸公病重,再次派使者上表朝廷,交还节度使的旌旗、节钺。朝廷诏书未到,允伸公已于正月二十五日(3月8日)病逝,享寿八十八岁。朝廷追赠:太尉,谥号"忠烈"。
(《房山石经》记载允伸公在大中、咸通时期的官衔):“幽州卢龙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观察处置、押奚、契丹两蕃经略、卢龙军等使、雲麾将军、守左金吾卫大将军、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检校兵部尚书、右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清河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
二、允伸公的家族(《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列传第一百三十》、《旧唐书》卷18下《宣宗本纪》、《白话唐史》、《房山石经》大般若经四十二题记、《缘起圣道经》、《佛说续命经》、宁化县允伸公《族谱》载)
1、曾祖-秀:官至檀州刺史;
2、祖父-岩:官至纳降军使;
3、父亲-朝掖:获赠太尉;(1-3《旧唐书》载)
4、兄弟-①允行:幽州卢龙军节度使张允伸之兄,咸通初,允行为御史中丞。
②允皋: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使持节前守蓟州刺史、静塞军营田团练等使、蓟檀平三州马步都横巡使、涿州诸军事、守涿州刺史、永泰军营田、团练等使、兼御史大夫、上柱国、食邑五百户清河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
③允中:大中十一年四月,擢为蓟州刺史、兼御史中丞。
④允千:大中十一年,授节度押衙、守檀州刺史、使持节檀州诸军事、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御史中丞。
⑤允辛:大中十一年四月,授安塞军史、兼御史中丞。
⑥允举:大中十一年四月,授纳降军史、兼御史中丞。
(①-⑥《旧唐书》、《白话唐史》、《房山石经》载)
5、允伸公的妻妾、儿女、子侄
允伸公娶室史书未记载有几房,宁化县允伸公家族历代族谱自宋嘉祐(1056年)记载至今:其郭氏夫人,字晏卿,乃郭令公(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第三子郭晞之孙女,生子五:恃(官名:简会)、怙、珥、高、嵩。
旧唐书载:允伸公共有子十四人,简会是允伸公的14个儿子之一,包括他在内,只有幽府左司马简真(官名)和右领军卫大将军简寿(官名)共三人在史书上留下了名字。(本段资料来源《旧唐书》)
(1)简会(恃公):字用文,奉勅袭荫为湘并州刺史,有治声,其详载在湘平志,官名:简会。872年,张允伸患风恙,请求把政务全权交给简会,唐懿宗同意了,任简会为代理节度使。允伸公不久去世,其所部的平州(今河北秦皇岛)刺史张公素(幽州老卢龙节度使张仲武之弟)以奔丧为名,率平州军进入幽州城,驱逐简会。卢龙军首府幽州的士兵都尊敬、拥戴张公素,简会担心自身的处境(知不可制,即出奔),即入长安,被任为诸卫将军,以后经历未详。(本段资料来源《旧唐书》、《族谱》)
(2)怙 公:字时文,奉勅袭荫为颖川刺史,上勅驸马崔庆毁陆舍寺为燕国公坟,怙奉督葬父。时南北司不睦宦官韩文约,诬劾崔驸马与张以违制虐民矫诏没籍,受诬陷,怙欲会同兄恃入朝辨诬,路遇匪后不知所踪。妣郑氏。(《族谱》载)
(3)珥 公:字孟文,奉勅袭荫为常山刺史。妣高氏。与弟高、嵩扶母奔虔州,后未详。(《族谱》载)
(4)高 公:字仲文,奉勅袭荫为太平刺史,妣苏氏。与兄弟珥、嵩扶母奔虔州,后未详。(《族谱》载)
(5)嵩 公:字季文,奉勅袭荫为武昌刺史,妣罗氏六娘。(《族谱》载)
(6)简真:大中时为幽府中军史、检校国子祭酒、幽州左司马、知府事、御史中丞。十一年十二月,先允伸公而卒。(《旧唐书》载)
(7)简寿:官至右领军卫大将军。(《旧唐书》载)
(8)简 义:幽州卢龙节度使张允伸之子。(本行资料来源《佛说续命经》)
(其他六个儿子待考)
(9)允伸公共有女儿¨人,仲女(二女儿)张¨¨,大中八年春,配战国名将乐毅之后乐邦穗为室。(乐邦穗:幽州节度押衙、摄檀州刺史充威武军营田团练等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上柱国)。(乐邦穗墓誌铭记载)
(10)允伸公共有子侄¨人。张全纳,幽州卢龙节度使张允伸之侄,大中末,守幽州大都督府参军,赏绯鱼袋,累擢为节度押衙、遥摄顺州司马、兼殿中侍御史。夫人董氏,卢龙节度衙前兵马使唐之之女也。(唐故卢龙节度衙前兵马使兼知船坊事:董府君墓誌铭记载)
三、入宁记
(宁化县允伸公各支祠历代族谱自宋嘉祐1056年记载至今):允伸公,一名宣郎,世居范阳,以英毅承父袭荫,唐大中时征吐番有功,擢幽州节度使二十二年,勤谨恭俭、边境太平、屡进中书平章、皇封“燕国公”,时徐州反,出米五十万斛、出盐贰万斛佐国用,加之赐玉带、宝器、进兼“侍中”,老得病请委军就医,上许之,以其子简会为留守。后病甚,表纳旌节,卒于咸通十三年壬辰正月,赠“太尉“、赐谥“忠烈”,葬六舍寺。允伸公即吾族发源之鼻祖也,妣郭氏夫人字晏卿(乃郭令公(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第三子郭晞之孙女),生子五:恃(简会)、怙、珥、高、嵩,其五子嵩,字季文,出生地:范阳,奉勅袭荫为武昌刺史。唐乾符874年,王仙芝起义,875年黄巢响应,天下大乱,北方汉人南迁。
因战乱,嵩会同兄珥、高举家三百余口(崔驸马在行)扶母郭氏夫人奔洪都之虔州避乱(时郭氏夫人病重,至吴界回龙寺又曰宝庆寺就医,卒葬寺前狗爬石,土名:铁炉坑,望江狮形,壬山丙向,后珥、高不知所踪),及至虔州(今江西赣州),闻巢兵破洪都(今江西南昌),巢兵即而复陷吉安,将由吉而之虔,恐祸及己,以虔州守嵩之长子郴也未几黄巢兵乱,乃访诸耆老求逃策,皆指引虔化(今江西宁都)白鹭江渔澜廓可避。于是嵩、郴携族人宗亲三百余口及崔驸马部偕至虔化白鹭江,土人指引造小舟登硖而入,及至廓,左建崔驸马居,右乃嵩郎居焉。曾几何时,人物昌盛,廓小难以拓展,于是以崔驸马部为渔澜廓留守,嵩及后裔陆续由渔澜廓徙虔化之东陂阳乡竹子坝(今江西石城县)而居。未几,郴郎随父率部裔转徙田尾坑(原江西省辖区,今属宁化县淮土寒谷村),开山伐木、垦荒造田。至念六郎,朝庭诏割宁都陂阳乡竹子坝为琴江府衙,以建邑,上司行文委杨都督拔补上、下二水山岗三十六号任择抵换屋基、坟墓以为县治琴堂之所,于是嵩公后裔陆续由竹子坝迁田尾坑,而后分衍于宁化诸乡及全国各地,如星罗棋布。(后裔分布详见世系篇)
嵩公卒葬石邑田尾坑(今属宁化县寒谷村),蛇形蛇嘴嵊,青山绿水、草木繁茂,属九节龙脉地,好似潜龙入潭;墓正前方明堂开阔、平坦、明亮,直径三米正圆盘内终年不长草,似潜龙吐珠。宁化县允伸公家族历代族谱自大宋嘉祐(1056年)记载以来,皆尊允伸公为始祖(一世祖),嵩公为二世祖,允伸公神位自寒谷建祠以来坐镇寒谷张氏宗祠,嵩公及其他先祖神位也序昭序穆。宁化县及周边地区有六十多个张姓祠堂,其后裔80%是嵩公后裔。
《宁化张氏》多期会刊载:嵩公是进入宁化最早的一支张姓。
福建省宁化县·张允伸四十三世孙
公元2021年7月1日
(说明):本文以《旧唐书》、《新唐书》、《房山石经》、《资治通鉴》、宁化县允伸公各支祠历代族谱(大宋嘉祐(1056年)记载至今)等史料及《宁化张氏》为依据综合整理。
历史名家、先贤评价允伸公
允伸公担任卢龙节度使共二十三年,勤于军政、处事恭谨。在他治下,卢龙镇连年丰收,边境太平,军民上下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其治绩一直为世人所赞许。
他被史学家评为历史上“著名的藩镇十三名臣之一”;中华张氏宗亲会评定他为“张氏历代十大先祖之一”。
1、蒋伸(唐朝宰相,户部、兵部侍郎,太子太傅)评价:
性禀诚明,才推倜傥。端己每存於忠孝,嗜学早习乎天人。侃然器能,冠於戎籍。自维城遥领,留箩筐在躬。惟专报国之心,以洽奉公之道。节度既换,俭恪弥勤。况辽阳甲兵之雄,幽都控驭之远。假机谋以董杂俗,资刑赏以靖朔邻。由是锡(阙)钺之正名,授喉舌之显秩。升以亚相,示之殊荣。
2、刘昫(唐朝宰相,五代时期政治家,旧唐书监修,代表作:旧唐书)评价:
若李载义、张仲武、张允伸因利乘便,获领旌旗,以仁守之,恭顺朝旨,亦足多也。
3、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评价:
允伸镇幽州二十三年,勤俭恭谨,边鄙无警,上下安之。
4、《资治通鉴》载:
允伸性勤俭,下所安赖,未尝有边鄙虞。
5、湖南至考裔孙朝栋,撰允伸公像赞曰:
公也公何报,芳声著九京,佐朝斛百万,雅颂到于今。
6、宁化1-3修《张氏总谱》卷首载:
前贤论曰:唐氏藩镇之祸,萧代以后亟矣,跋扈而背畔者所在,多有其骄赛不奉法者,不可以数计也,若夫恭顺以全节,忠荩以事上,据史所载,堪称藩镇名臣者公十三人,公其一也。
福建省宁化县•张允伸四十三世孙
公元2021年7月1日
摘自《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7-02 23:07回复
    走过路过的宗亲,互相联系一下!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7-03 21:0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内容思路清晰,最好是参考《博陵白鹿江催氏族谱》,侍郎与驸马或有出入!》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23-03-31 10:34
      回复
        唐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大中三年,


        IP属地:北京5楼2023-03-31 16:05
        收起回复
          范阳人是这样的


          IP属地:北京6楼2023-03-31 16:19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7楼2023-03-31 16:25
            回复
              冷眼一看,这不是蒙古人吗?
              谁说不是那,这些人元朝时期还这样,你根本分不出谁是蒙古人,谁是契丹,一样


              IP属地:北京8楼2023-03-31 16:27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13楼2023-03-31 23:39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珍贵的出土壁画
                  再现古代的历史



                  IP属地:北京14楼2023-04-01 00:04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15楼2023-04-01 00:06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16楼2023-04-01 00:07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17楼2023-04-01 00:08
                        收起回复
                          唐,五代,辽,金,元
                          经过这么些朝代,这些人的服饰与习俗依然没有改变


                          IP属地:北京18楼2023-04-01 00:11
                          收起回复
                            特点是什么?——“髡发”,一看便知,契丹袍子,与蒙古人区别是什么?你看不出来,但是有区别


                            IP属地:北京19楼2023-04-01 00:19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IP属地:北京20楼2023-04-01 00:3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