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县佛教寺院大观
侯 志 根
佛生西域,法流东土,二千五百年来佛教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深深震憾着广大志士仁人。历代有识之士不惜筹集重金,耗资时日,虔心建造佛教寺院。沁水县境内和全国各地一样遍布佛教寺院,它们为历代佛教人士和信教群众提供了弘扬佛法的历史舞台,为净化人心,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选择了一组历史上有迹可查的佛教寺庙介绍给大家,由于精力有限,难以悉数罗列,敬请诸位谅解。如有提供遗漏的佛教寺院资料者,请与县佛教协会联系。
碧峰寺
光绪《沁水县志》:“碧峰寺,在县北三里碧峰山,内有千佛阁,东有灵泉,又有舍利塔,是密公埋履处。”碧峰寺俗称北山寺,因有灵泉,曾名灵泉寺。其住持洪密公晚唐僖宗时人,乃知碧峰寺始建于晚唐。据废址今存碑记记述,仅清代曾先后多次重修,最后一次修缮为民国二十年。但如此古建竞于民国二十七年毁于战火之中。碧峰山曾被誉为沁水古代十景之“碧峰耸翠”。在县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2008年6月启动对该寺的修复工程,现大雄宝殿及东西偏殿已落成。
石楼寺
光绪《沁水县志》:“石楼寺,在县南二里石楼山,所谓石楼精舍也。”石楼山势状若层楼,故名。明朝王徽曾咏《石楼精舍》:“乱山重叠似楼台,遥望僧房紫翠堆,斜日淡烟秋色里,分明一幅画图来。”现遗址无存。“石楼精舍”被誉为沁水古代十景之一。
鹿台寺
鹿台寺,又名香岩寺,位于沁水县张村境内鹿台山。据《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记:“鹿台寺,又名香岩寺,汉置,地处太行泽州,天竺僧人东京授经,择地鹿台藏经,造香岩寺,又曰鹿台寺。”鹿台寺是沁水佛教圣地,其名气可与榼山寺相伯仲。鹿台山地处峻高,盛夏积雪不溶,被誉为沁水古代十景之“鹿台积雪”。
车辋寺
位于县东三十里车辋山,又名偃月山。传说王莽追刘秀于此山,山有寺,刘秀避入寺中,蛛网罗于门。王莽军至,见蛛网结门,遂去。刘秀即位光武帝,封其避难之寺为车辋寺,取蛛网如车辋之意。现寺无存。
峰岳寺
位于县东四十里峰岳山,寺现无存。
德胜寺
位于沁水县端氏镇,元魏时建。佛教称大德、善德为德胜,谓佛之恩德既大又善。现寺址无存。
榼山寺
位于沁水城东端氏镇榼山顶。山以形似酒榼而名。山有古刹,即以山名。唐昭宗亲为榼山寺赐额“大云禅院”,即亦名大云寺。榼山寺约创建于南北朝北魏初年,历代香火极盛,山上风景极美,历代文人多有咏叹。可惜一代名寺竟毁于日军炮火之中,现仅余废墟一片。“榼山夜月”曾为沁水古代十景之一。
嵬山寺
位于端氏村嵬山之南麓,嵬山与榼山隔沁河东西相峙,皆为端氏之镇山。嵬山寺又名普安寺,始建年代不祥,重建碑文称嵬山寺“乃榼山之法,枝同一院。”历代曾多次重修,后经周边村民破坏,至今瓦砾一片。
白云寺
位于沁水县境内熊耳山。光绪《沁水县志》:“熊耳山,县东六十里。由佛庙岑向东,两山并峙,高插云霄。其东一山有白云寺。”白云寺创建于元魏时期,是古代沁水境内创建最早的佛寺之一。现仅余残垣断壁。
圣天寺
位于郑庄镇郎壁村,始建于晋代。分前后两院,前院北为中殿,南为戏台,东有钟楼,西有鼓楼。后院大殿内有老佛爷像。前院中殿现存,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行寺
位于端氏镇,唐时建,因佛而名。佛十号之四为明行足,因三明之行具足,故名明行足。所谓三明,指身口意三者。现寺址无存。
法隆寺
光绪《沁水县志》:“法隆寺,在县东关、宋时建。”它是沁水境内较早的佛教寺宇。法隆者,佛法隆盛之意。现遗址无存。
兴慈寺
位于端氏镇。兴慈者,大兴佛教慈悲之意。兴慈寺又名铁佛寺,顾名思义,佛寺内有铁铸佛祖之像,现遗址无存。
侯 志 根
佛生西域,法流东土,二千五百年来佛教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深深震憾着广大志士仁人。历代有识之士不惜筹集重金,耗资时日,虔心建造佛教寺院。沁水县境内和全国各地一样遍布佛教寺院,它们为历代佛教人士和信教群众提供了弘扬佛法的历史舞台,为净化人心,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选择了一组历史上有迹可查的佛教寺庙介绍给大家,由于精力有限,难以悉数罗列,敬请诸位谅解。如有提供遗漏的佛教寺院资料者,请与县佛教协会联系。
碧峰寺
光绪《沁水县志》:“碧峰寺,在县北三里碧峰山,内有千佛阁,东有灵泉,又有舍利塔,是密公埋履处。”碧峰寺俗称北山寺,因有灵泉,曾名灵泉寺。其住持洪密公晚唐僖宗时人,乃知碧峰寺始建于晚唐。据废址今存碑记记述,仅清代曾先后多次重修,最后一次修缮为民国二十年。但如此古建竞于民国二十七年毁于战火之中。碧峰山曾被誉为沁水古代十景之“碧峰耸翠”。在县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2008年6月启动对该寺的修复工程,现大雄宝殿及东西偏殿已落成。
石楼寺
光绪《沁水县志》:“石楼寺,在县南二里石楼山,所谓石楼精舍也。”石楼山势状若层楼,故名。明朝王徽曾咏《石楼精舍》:“乱山重叠似楼台,遥望僧房紫翠堆,斜日淡烟秋色里,分明一幅画图来。”现遗址无存。“石楼精舍”被誉为沁水古代十景之一。
鹿台寺
鹿台寺,又名香岩寺,位于沁水县张村境内鹿台山。据《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记:“鹿台寺,又名香岩寺,汉置,地处太行泽州,天竺僧人东京授经,择地鹿台藏经,造香岩寺,又曰鹿台寺。”鹿台寺是沁水佛教圣地,其名气可与榼山寺相伯仲。鹿台山地处峻高,盛夏积雪不溶,被誉为沁水古代十景之“鹿台积雪”。
车辋寺
位于县东三十里车辋山,又名偃月山。传说王莽追刘秀于此山,山有寺,刘秀避入寺中,蛛网罗于门。王莽军至,见蛛网结门,遂去。刘秀即位光武帝,封其避难之寺为车辋寺,取蛛网如车辋之意。现寺无存。
峰岳寺
位于县东四十里峰岳山,寺现无存。
德胜寺
位于沁水县端氏镇,元魏时建。佛教称大德、善德为德胜,谓佛之恩德既大又善。现寺址无存。
榼山寺
位于沁水城东端氏镇榼山顶。山以形似酒榼而名。山有古刹,即以山名。唐昭宗亲为榼山寺赐额“大云禅院”,即亦名大云寺。榼山寺约创建于南北朝北魏初年,历代香火极盛,山上风景极美,历代文人多有咏叹。可惜一代名寺竟毁于日军炮火之中,现仅余废墟一片。“榼山夜月”曾为沁水古代十景之一。
嵬山寺
位于端氏村嵬山之南麓,嵬山与榼山隔沁河东西相峙,皆为端氏之镇山。嵬山寺又名普安寺,始建年代不祥,重建碑文称嵬山寺“乃榼山之法,枝同一院。”历代曾多次重修,后经周边村民破坏,至今瓦砾一片。
白云寺
位于沁水县境内熊耳山。光绪《沁水县志》:“熊耳山,县东六十里。由佛庙岑向东,两山并峙,高插云霄。其东一山有白云寺。”白云寺创建于元魏时期,是古代沁水境内创建最早的佛寺之一。现仅余残垣断壁。
圣天寺
位于郑庄镇郎壁村,始建于晋代。分前后两院,前院北为中殿,南为戏台,东有钟楼,西有鼓楼。后院大殿内有老佛爷像。前院中殿现存,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行寺
位于端氏镇,唐时建,因佛而名。佛十号之四为明行足,因三明之行具足,故名明行足。所谓三明,指身口意三者。现寺址无存。
法隆寺
光绪《沁水县志》:“法隆寺,在县东关、宋时建。”它是沁水境内较早的佛教寺宇。法隆者,佛法隆盛之意。现遗址无存。
兴慈寺
位于端氏镇。兴慈者,大兴佛教慈悲之意。兴慈寺又名铁佛寺,顾名思义,佛寺内有铁铸佛祖之像,现遗址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