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吧 关注:871,929贴子:13,316,686
  • 4回复贴,共1

【邢台吧】纪实文章 :追寻【邢台日报】的轨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555、纪实文章 :追寻【邢台日报】的轨迹
第一阶段:【邢台日报】名称的由来
(1956年5月17日-1958年12月31日)
一、【集体农民报】:
1956年实现社会主义合作化以后,为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介绍工农业及其它各行各业的典型经验,表彰先进,鞭策落后,组织和动员邢台县人民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动邢台县各项工作的开展,根据中宣部的指示精神,在当时的邢台县委第三书记赵明琛同志的倡议下,经河北省委批准,中共邢台县委决定创办一份邢台县委机关报——【集体农民报】。
为什么叫【集体农民报】呢?是因为当时我国各方面都以苏联为榜样。记得苏联有家中央级报纸,叫【集体农庄之路】。邢台县是个农业县,农民占全县人口的绝大多数,邢台县又刚刚实现农业合作化,邢台县委机关报作为党的喉舌和舆论工具,就是要集中反映走上集体化道路的广大农民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崭新面貌,因此经邢台县委研究决定:将邢台县委机关报定名为【集体农民报】。报社地址设在邢台市北长街光明东街路北【原为邢台县教育局(现为邢台县物价局)东院二层小楼】,报社印刷厂地址设在邢台市北大街路东。
【集体农民报】在5月17日、5月24日、5月31日试刊三期后,于1956年6月7日正式出版创刊号。【集体农民报】由邢台县委第三书记赵明琛同志兼任该报总编辑,并为该报纸题写了报头。邢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光德同志担任该报副总编,负责报社日常工作,杨东葵同志任主笔,郝景兰、常逢益、贾璋为报社编辑。1957年以后又有王先森、曹太森、荣建平三位同志调到报社工作。
【集体农民报】办报初期,由于报社编辑部人手较少,分工也不那么细致,报社工作人员大都是身兼数职,一人多用。在家是编辑,下去就是记者,人人要学采访、学摄影;工作紧张时大家都是报纸的校对人员。记得当时郝景兰曾兼管财务,常逢益曾兼任美术编辑。稿件的收集除编辑下乡直接采访外,报社还注重培养和建立了一支通讯员队伍,通讯员队伍始终保持在400人左右。这支通讯员队伍当时在反映基层情况,报道全县新闻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集体农民报】当时以登载邢台县的生产活动及各项工作情况为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每期内容丰富多彩。报纸的主要读者是基层组织的党员、干部和集体农民,也有县区干部、手工业劳动者、学校师生和其他各阶层群众。它的特点是文字通俗浅显、短小精悍;不仅粗通文字的人能够看懂,就是不识字的人也能听懂。
【集体农民报】是周刊,八开二版铅印,每逢星期四出版,试刊三期赠送各部门及群众免费阅读,自第四期(创刊号)起在邢台县公开发行,预收报费,一份报纸每月九分,每季二角七分,零售每张二分。报纸由邢台市邮电局发行投递,办报经费由河北省文化局拨给。
邢台县委第三书记赵明琛同志,在日常工作极其繁忙的情况下,也要亲自批改稿件,撰写社论,起草短评等。该报在当时以通俗、朴实的语言,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介绍各地的先进经验,发布有关新闻消息,对宣传教育干部群众,指导邢台县的工农业生产,以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57年,经邢台县委研究,河北省委批准,自10月1日起,【集体农民报】由原来的周刊改为周二刊,仍为八开二版,逢星期三、六出版,零售报价二分,月一角七分,季五角一分(改刊启事刊登在【集体农民报】1957年9月5日第66号报纸上)。1957年10月2日,【集体农民报】即从70号报纸起改为周二刊,赵明琛同志又重新为【集体农民报】题写了报头。
为了适应我国工农业生产一日千里发展的需要和邢台县人民群众的要求,【集体农民报】从1958年7月1日起(第148号),由原来的周二刊改为周三刊,改刊以后,【集体农民报】仍为八开二版,每逢星期二、四、六出版,零售价每份仍为二分,每月二角五分,每季七角五分。
1958年,按河北省委指示精神,邢台县、沙河县、邢台市合并后,邢台县委决定【集体农民报】于1958年12月底停刊。至此,【集体农民报】自1956年6月7日创刊以来至1958年12月底停刊,共出版报纸226期(未包括试刊三期)。
二、【沙河农民报】:
【沙河农民报】是沙河县委机关报,于1957年7月1日创刊,报社负责人为刘凤来同志,报纸为四开二版,周三刊,报社地址设在沙河老城南街。【沙河农民报】也于1958年12月底停刊。
三、【建设报】:
【建设报】是邢台市委主办的报纸。此报纸1958年11月创刊,报社负责人为徐庆善同志。该报于1959年3月停刊。
【集体农民报】在1958年12月30日停刊最后一期报纸的第一版上,刊登了【向读者告别】的启事,文章如下:
【集体农民报】和【沙河农民报】,随着两县一市的合并,为了适应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需要,奉命于1958年12月底停刊,决定于1959年1月1日创办新的邢台县委机关报——【邢台日报】。【集体农民报】和【沙河农民报】已光荣地完成了它的使命,今天就要和大家告别了。
【集体农民报】自1956年6月创刊以来,已出版了226期(未包括试刊三期),在这两年多的时间内,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和关怀,广大读者、通讯员的热爱、支持,以及报社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使它基本上起到了县委的耳目和喉舌的作用,逐步提高了社员群众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有力地促进了工农业生产及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飞跃发展,成为党的有力助手,干部和群众的工作指南。
新的邢台县委机关报——【邢台日报】,暂定为八开二版周三刊,待筹备工作就绪后,即改出日报。【邢台日报】创刊后,【集体农民报】和【沙河农民报】的通讯员就成为【邢台日报】的当然通讯员了,希望通讯员和广大读者同志,象热爱【集体农民报】和【沙河农民报】一样,热爱【邢台日报】,继续为【邢台日报】写稿写信,反映情况,提供材料,加强与报社编辑部的联系,以便共同努力把党报办好。
【集体农民报】在第一版上,同时还刊登了征订【邢台日报】的启事如下:
邢台县、沙河县、邢台市合并后,原来的【集体农民报】和【沙河农民报】,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邢台县委决定:1959年1月1日起创办【邢台日报】,原来的【集体农民报】和【沙河农民报】奉命停刊。【邢台日报】是中共邢台县委机关报,它要经常传播党的政策路线,及时报道国内外重要新闻,交流各项工作,总结经验,是每个党团员、干部、社员必读的报纸。要求大家积极订阅【邢台日报】。
【邢台日报】八开二版,周三刊,零售每份二分,每月二角五分,待筹备就绪后改出日刊。希各位读者赶快到邮电局、支局及向投递员办理订阅手续。
邢台市邮电局 集体农民报社
沙河县邮电局 沙河农民报社
【集体农民报】和【沙河农民报】作为【邢台日报】的前身,创办两年多的时间,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有力地促进了邢台县、沙河县工农业生产及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为【邢台日报】的创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前【邢台日报】是邢台县委机关报
(1959年1月1日-1961年6月27日)
1958年,全国各行各业都在搞“大跃进”。同年11月29日,按照河北省委的指示,行政区划重新调整,邢台县、沙河县、邢台市两县一市合并为邢台大县,隶属于中共邯郸地委领导。因此,中共邯郸地委决定:原来的邢台县委机关报【集体农民报】、沙河县委机关报【沙河农民报】和邢台市的【建设报】三家报纸合并,创办新的邢台县委机关报——【邢台日报】。
1959年1月1日,新的邢台县委机关报【邢台日报】创刊号正式出版发行,在【邢台日报】创刊号(套红版)第一版上,首先刊登了中共邢台县委关于创办【邢台日报】的通知,原文如下:
实现人民公社化以后,全县出现了工农业生产(特别是钢铁生产)及其他各项事业全面大跃进的新局面。这一情况说明,以报道农民为主,以农民为主要对象的【农民报】,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加之邢台县、沙河县、邢台市合并为新的邢台县,急需有一张版面较大,报道范围性较广的县报,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组织和动员全县人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此,县委决定创办【邢台日报】。【集体农民报】和【沙河农民报】于1958年12月底停刊,1959年元旦出版新的邢台县委机关报——【邢台日报】。创刊后暂定八开二版周三刊,待筹备工作结束后,则改出日刊。
【邢台日报】是中共邢台县委的机关报,也是全县人民自己的报纸。它的任务是:反映现实,交流经验,教育群众,指导工作。它要动员和组织全县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共产主义过渡准备条件,具体深入地贯彻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当前要深入贯彻八届六中全会会议精神,传达县委意图,交流工作、生产经验,办好人民公社,完成党在各个时期的工作任务。它要及时报道国际、国内各项重要新闻,宣传、阐明党对各项建设事业的方针,推动革命事业不断地前进、发展。【邢台日报】的形式应该活泼新颖多样化,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富于思想性,战斗性;要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努力做到地方化,通俗化,使粗通文字的人看懂,不识字的人听懂。
【邢台日报】是党报,它要贯彻群众路线,坚持全党办报的方针,保证报纸走社会主义方向,真正成为集体的宣传者、鼓励者和组织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各级党组织应该重视报纸工作,要善于利用报纸推动工作,党组织的领导干部要带动党员,干部以及工农通讯员为党报写稿和写信反映情况,经常为党报扩大通讯员队伍,组织群众阅读县报,不断地为县报发展订户。县委要求全县各级党委要象热爱【集体农民报】、【沙河农民报】一样地热爱【邢台日报】,把【邢台日报】办好。为了使报社消息灵通,掌握全面情况,真正起到党的耳目和喉舌的作用,各部门的重要活动要通知报社参加,各种计划、总结、资料要报送报社一份(绝密例外)。在党委领导下,正确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也是县报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党组织对报纸上对本地区的批评和报社传来的信件,要迅速认真处理,并作出负责的答复,以便使县报更好地为全县人民群众服务。
邢台县委机关报——【邢台日报】,开始创刊时为八开二版,周三刊、铅印。筹备工作就绪后,改为四开四版日报。由于报社工作人员逐步增多,报社地址就移至邢台市南长街北头路西(原来的邢台县委机关所在地),现为邢台县人民武装部所在地。
1958年底,【邢台日报】报社,想请党中央领导人为新创刊的邢台县委机关报——【邢台日报】题写报头,经请示邢台县委同意,以邢台县委的名义致函中共中央办公厅,信发出后,报社的同志们想: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日理万机,政务繁忙,恐怕没有时间给我们这个县级小报题写报头吧?报社的同志们心里实在是没有底。
1959年元月初,【邢台日报】报社接到了由邢台县委办公室转给报社的一封牛皮纸信封的打印信件,信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发来的。报社的同志们打开信封一看,内装有朱德副主席用生宣纸写成的三帧报头——“邢台日报”和中共中央办公厅的简短复信。“邢台日报”四个苍劲古朴、雄浑有力的行楷体毛笔字,气势磅礴,神韵非凡;报社的几个编辑人员欣喜若狂,争相传阅,爱不释手。中共中央办公厅复信的内容大意是:中共邢台县委:你们要求中央领导同志题写报头,现已请朱副主席写妥。兹寄去朱副主席手书三帧,供选用。中共中央办公厅。
【邢台日报】报社的全体工作人员个个高兴得合不拢嘴,激动的劲头简直没法用文字来形容。朱副主席德高望重,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又是诗人、书法家。他在百忙之中能抽出时间给我们【邢台日报】题写报头不说,而且考虑得很周到,他题写的“邢台日报”四个字,既有横排的,也有竖排的,并且多写了两幅,让我们挑选,可见朱老总多么体恤下情。报社选定了其中横排的一条,因“邢”字最后一竖笔拉得稍长,其余三个字相对显得略短,就在“台日报”下边衬了一行拼音字母,赶紧制成铸版,于1959年1月8日,在【邢台日报】创刊后的第4号报纸上,开始使用了。朱德同志的墨宝原件及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复信,现珍藏于邢台县档案局。
【邢台日报】报社设编委会:总编辑刘光德,副总编辑杨冬葵、徐庆善、刘凤来。编委会领导编辑部和经理部。编辑部下设农业、工商、政文三个组,主要负责稿件的组织与编写。报社工作人员共有22人:刘光德、杨冬葵、徐庆善、刘凤来、秦凤友、李兆瑞、韩尚田、郝景兰、常逢益、王先森、曹太森、张居岩、赵万吉、熊芳名、易美光、莫锦玉(女)、张衍信、王好文、王振山、薛思敏、尹高诣、崔一慧。由于编辑人员增多,分工越来越细,搞美术的、搞摄影的、搞时事稿件抄收的、搞校对的,逐渐形成了专人专职。经理部负责报纸的出版发行,报社印刷厂归经理部领导,发行仍通过邢台市邮电局投递,经理部主任是靳有纲。
第三阶段:各县报纸停办,【邢台日报】
冠以邢台地委机关报
(1961年7月1日以后)
1961年上半年,我国由于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新闻纸张缺乏,根据河北省委“各县报纸一律停刊”的指示精神,中共邢台县委机关报【邢台日报】,奉命于1961年6月底停刊。至此,中共邢台县委机关报【邢台日报】自1959年1月1日创刊以来,在两年零六个月的时间里,出版发行报纸708期;如果加上它的前身【集体农民报】自1956年6月7日创刊以来,在两年零七个月的时间里,出版发行报纸226期,那么,此报自创刊以来,办报的五年零一个月的期间里,总共出版发行报纸934期。
中共邢台县委机关报——【邢台日报】停刊后,鉴于邢台地委已经恢复,邢台市、邢台县和沙河县也分别恢复原来的建制。因此,报社印刷厂又回归邢台地委,【邢台日报】报社全体工作人员,除杨冬葵同志工作另行安排外,其余报社21位同志,连同本人及所有的办公用品,全部归并到了邢台地委报社的【邢台日报】编辑部。
1961年6月25日,中共邢台县委机关报【邢台日报】报社,在最后一期(708号)报纸上,刊登了【向读者告别】的文章,全文如下:
【邢台日报】自1959年元月创刊到今天,已经有两年零五个月的历史了。如果加上它的前身——【集体农民】、【沙河农民】和【建设报】的历史,时间就更长。在中共邢台县委的领导下,在全县各公社、生产队党组织和广大通讯员、读者的关怀与支持下,两年多以来,取得了一定成绩。它及时向全县人民群众宣传贯彻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农业、工业、财经及文教卫生等各个战线上的伟大成就,交流各种工作经验、办法,作为县委推动、指导工作的有力武器,作为县委的耳目喉舌,它起到了自己应有的作用。取得这些成绩,是与所有关心爱护党报,积极给党报写稿并随时提出改进意见的同志分不开的。在这里,谨向一切关怀党报的同志表示谢意!
现在要着重告诉读者同志的,就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咱们的报纸也有变动。奉上级党委指示,【邢台日报】于1961年6月27日停刊。凡在停刊以前寄给本报而没有被采用的稿件,分三种情况处理:多数退给作者;少数不退;另有一部分转交邢台地委机关报——【邢台日报】酌情处理。希望一切关心党报的同志,象关心本报一样地关心新的【邢台日报】,关心邢台人民广播电台,把报纸和广播办好。
敬祝各位读者、通讯员同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新的工作成绩!
1961年4月底,周恩来总理和夫人邓颖超到邯郸视察并参加了邯郸市各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当时,邯邢两地区已确定重新分设,两地领导班子已经河北省委批准,两地报纸也要分开,各县报一律停办,邢台地委决定在1961年7月创办邢台地委机关报——【邢台日报】。
邢台地委书记刘琦同志对党报十分重视,提出想请周总理为【邢台日报】写个报头。他向【邢台日报】社负责创刊筹备工作的田学武说明意思,并约定时间去见周总理。接到周总理接见的通知后,田学武同志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随同刘琦同志一起去见周总理。周总理住在邯郸宾馆,得知邢台的同志想请他题写报头的要求后,十分谦虚,说自己的字写得不大好。邓颖超同志当时在场,也帮着邢台说话,周总理终于答应题词了。
很快,周总理在百忙之中,亲笔写下了“邢台日报”四个大字的报头,而且写了至少有六张,让【邢台日报】报社的同志们从中选用。【邢台日报】报社的领导和同志们十分感激和高兴,很认真地从中选取了一张采用。周总理题写的【邢台日报】报头一直沿用至今。
邢台地委机关报——【邢台日报】在1961年7月1日创刊号上,头版刊登了一段【见面话】,原文如下:
【邢台日报】今天和读者见面了。它的篇幅是四开四版。从今天起将一周三刊出版,待准备妥善后,正式出版日刊。
【邢台日报】是中共邢台地委机关报,也是全区广大劳动人民的报纸。因此,要深入地宣传毛泽东思想,根据党的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向干部和群众进行深入的具体的形势教育、政策教育、阶级教育和生产教育。当前要突出地宣传贯彻党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以不断地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大鼓革命干劲,发愤图强,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奋勇前进,同时,积极热情地宣传人民的生产干劲和成绩,及时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要求,生动活泼地宣传先进人物、先进思想和先进经验,使报纸成为党委指导工作的有力武器和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斗争中的亲密朋友。
要完成上述任务,必须贯彻全党办报的方针。我们热切希望全区各级党的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以及广大人民积极为报纸写稿,提供批评建议,关心它,利用它,把它作为推动和改进工作的有力武器。(完)


IP属地:河北1楼2021-06-21 11:55回复
    辛苦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6-21 13:27
    收起回复
      2025-08-26 09:18:1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1-07-01 11:3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