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陆炳的一些评价:
嘉靖三十九年(1560)十一月,陆炳死了,这位聪明绝顶、精于权谋的特务离开了人世。
正邪很多名人在身前身后对他作了评价,好评居多。
朱厚熜:炳予忠国之臣。。。 诸从我于难者,功当与开靖等。
徐玠:公生而器宇轩豁,志气雄伟,长才远识,文武兼备。。。公为人忠义正直,视国家之事,苟可效尺寸,必竭其力;祸福生死,无少惕于心,见有奸于法、乱于纪者,疾之如仇,搏击无少避;故观其持己,行法若刚,不可犯,而介然与物无情者。然其侍奉继母,能以色养,对待其弟太仆少卿陆炜,友爱周至,惟恐拂其情;施于朋旧,拯难周急,有其人意望所不及,与自谋之所不逮者。尊贤礼士,问遗造请,不计有无,不惮寒暑,有危急务保全之;其谦恭委曲,视前所为若两人,然盖炳读书明理道。故义之所激,千万人必往,而礼之所在,辄巽懦如书生,非独其天性然也。
严世蕃:尝谓天下才,惟己与陆炳、杨博为三。
沈炼:昔平原降节于侯生、陈思折简于吴质,其在前史以为美谈,窃惟明公秉躬明哲,兼资文武,英才振世,盛德寡伦,拥旌双阙之间,鹰扬百服之表,使袨服荷戟者魄夺而潜消,环列侍卫者交臂而受事。海内人士莫不谈诵声名,倾心向往,而乃下察簿书之材,垂情珥笔之吏,其于平原陈思何啻过之?
聂豹:凡事关机密,他人不得而知。独承审谕雷电,以章克党上心。至于替决大计,潜消祸本,调和公卿,扶植善类,独苦之心神之临之也。太保长身玉立,瞳光炯炯贯日,位极人臣,才兼文武,诗称虎臣。无愧矫矫宜其寿考,无疑也。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是这样说的: 终其一生,我们大概可以给他这样一个评价——懦弱。陆炳出生于名门望族,自幼苦读圣贤之言,他知道严嵩是坏人,知道他做了很多坏事,但他依然与坏人合作,依然同流合污。他掩护过沈炼,保护过裕王,帮助过俞大猷,所谓“多所保全,折节士大夫,未尝构陷一人”,所谓“周旋善类,亦无所吝”,绝不是能够随意得到的评价。然而他依然是懦弱的,在黑暗的面前,他不敢决裂,也不敢奋起反抗,所以虽然他懂得是非、心存善念,虽然他威风八面、位高权重,被授予太保(正一品)兼少傅(从一品),是明代三公兼三孤衔的唯一获得者。(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少师、少傅、少保合称三孤,整个明代除陆炳外,无人兼得)
但他依然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懦夫。
关于陆炳勾结严嵩父子害死夏言一事,历史上也有人为他翻案。
《明世宗实录》记载,陆炳被弹劾后,此案全程由世宗亲自批决,未见夏言参与。 而《明史》则记载,陈其学弹劾陆炳后,夏言即起草圣旨要将陆炳逮捕治罪。陆炳势窘,便以三千两黄金行贿夏言以求脱罪,但夏言不允,陆炳便长跪哭泣谢罪,夏言这才同意。陆炳从此对夏言恨之入骨,暗中便和严嵩勾结欲图害死夏言。这两种说法彼此矛盾。
查阅相关的史料,可以看到《大明律》规定,凡是京官或军官犯罪的,若是需要笞决罚俸的轻罪,则犯官应当交钱抵罪,称为收赎;若是需要廷杖或以上刑罚的重罪,则司法部门必须上奏给皇帝,请旨处置,不得擅自审讯拿问。 如果有官吏不奏请皇帝就擅自处置犯官,则这名官吏按律应当被处以绞刑。 适用本案,则无论陆炳犯的是轻罪还是重罪,夏言都无权逮捕他,佐证了《实录》说法。另外,《明史》中陆炳陷害夏言的说法,也与其对陆炳"未尝构陷一人"的评价自相矛盾。《明史》说法可见于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 和《弇州四部稿·锦衣志》。
我个人看法是:相关法律文书即使必须由司法部门上奏给皇帝,以嘉靖的作派估计也会先到内阁转一下,由内阁首辅写个处理意见,再转呈给皇帝也不奇怪。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我还是相信陆炳是参与了陷害夏言的阴谋的。
陆炳是一个心存善念却身陷黑暗的人,他缺乏抗争黑暗现实的勇气,只能在残酷的现实政治斗争中随波逐流,尽管他有一个做皇帝的“奶兄弟”当靠山,可惜这位皇帝是个自私自利的、死后不管洪水滔天的人。
然而陆炳的死,对于徐阶而言,实在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因为陆炳虽然为人尚可,却是严嵩的重要盟友,如若要解决严嵩,必然要过他这一关。正如严世蕃所说,三人中若得其二,天下必无敌手。陆炳的死,使得严嵩失去了一道重要的屏障,为徐玠除掉严嵩打开了胜利之门。
嘉靖三十九年(1560)十一月,陆炳死了,这位聪明绝顶、精于权谋的特务离开了人世。
正邪很多名人在身前身后对他作了评价,好评居多。
朱厚熜:炳予忠国之臣。。。 诸从我于难者,功当与开靖等。
徐玠:公生而器宇轩豁,志气雄伟,长才远识,文武兼备。。。公为人忠义正直,视国家之事,苟可效尺寸,必竭其力;祸福生死,无少惕于心,见有奸于法、乱于纪者,疾之如仇,搏击无少避;故观其持己,行法若刚,不可犯,而介然与物无情者。然其侍奉继母,能以色养,对待其弟太仆少卿陆炜,友爱周至,惟恐拂其情;施于朋旧,拯难周急,有其人意望所不及,与自谋之所不逮者。尊贤礼士,问遗造请,不计有无,不惮寒暑,有危急务保全之;其谦恭委曲,视前所为若两人,然盖炳读书明理道。故义之所激,千万人必往,而礼之所在,辄巽懦如书生,非独其天性然也。
严世蕃:尝谓天下才,惟己与陆炳、杨博为三。
沈炼:昔平原降节于侯生、陈思折简于吴质,其在前史以为美谈,窃惟明公秉躬明哲,兼资文武,英才振世,盛德寡伦,拥旌双阙之间,鹰扬百服之表,使袨服荷戟者魄夺而潜消,环列侍卫者交臂而受事。海内人士莫不谈诵声名,倾心向往,而乃下察簿书之材,垂情珥笔之吏,其于平原陈思何啻过之?
聂豹:凡事关机密,他人不得而知。独承审谕雷电,以章克党上心。至于替决大计,潜消祸本,调和公卿,扶植善类,独苦之心神之临之也。太保长身玉立,瞳光炯炯贯日,位极人臣,才兼文武,诗称虎臣。无愧矫矫宜其寿考,无疑也。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是这样说的: 终其一生,我们大概可以给他这样一个评价——懦弱。陆炳出生于名门望族,自幼苦读圣贤之言,他知道严嵩是坏人,知道他做了很多坏事,但他依然与坏人合作,依然同流合污。他掩护过沈炼,保护过裕王,帮助过俞大猷,所谓“多所保全,折节士大夫,未尝构陷一人”,所谓“周旋善类,亦无所吝”,绝不是能够随意得到的评价。然而他依然是懦弱的,在黑暗的面前,他不敢决裂,也不敢奋起反抗,所以虽然他懂得是非、心存善念,虽然他威风八面、位高权重,被授予太保(正一品)兼少傅(从一品),是明代三公兼三孤衔的唯一获得者。(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少师、少傅、少保合称三孤,整个明代除陆炳外,无人兼得)
但他依然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懦夫。
关于陆炳勾结严嵩父子害死夏言一事,历史上也有人为他翻案。
《明世宗实录》记载,陆炳被弹劾后,此案全程由世宗亲自批决,未见夏言参与。 而《明史》则记载,陈其学弹劾陆炳后,夏言即起草圣旨要将陆炳逮捕治罪。陆炳势窘,便以三千两黄金行贿夏言以求脱罪,但夏言不允,陆炳便长跪哭泣谢罪,夏言这才同意。陆炳从此对夏言恨之入骨,暗中便和严嵩勾结欲图害死夏言。这两种说法彼此矛盾。
查阅相关的史料,可以看到《大明律》规定,凡是京官或军官犯罪的,若是需要笞决罚俸的轻罪,则犯官应当交钱抵罪,称为收赎;若是需要廷杖或以上刑罚的重罪,则司法部门必须上奏给皇帝,请旨处置,不得擅自审讯拿问。 如果有官吏不奏请皇帝就擅自处置犯官,则这名官吏按律应当被处以绞刑。 适用本案,则无论陆炳犯的是轻罪还是重罪,夏言都无权逮捕他,佐证了《实录》说法。另外,《明史》中陆炳陷害夏言的说法,也与其对陆炳"未尝构陷一人"的评价自相矛盾。《明史》说法可见于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 和《弇州四部稿·锦衣志》。
我个人看法是:相关法律文书即使必须由司法部门上奏给皇帝,以嘉靖的作派估计也会先到内阁转一下,由内阁首辅写个处理意见,再转呈给皇帝也不奇怪。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我还是相信陆炳是参与了陷害夏言的阴谋的。
陆炳是一个心存善念却身陷黑暗的人,他缺乏抗争黑暗现实的勇气,只能在残酷的现实政治斗争中随波逐流,尽管他有一个做皇帝的“奶兄弟”当靠山,可惜这位皇帝是个自私自利的、死后不管洪水滔天的人。
然而陆炳的死,对于徐阶而言,实在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因为陆炳虽然为人尚可,却是严嵩的重要盟友,如若要解决严嵩,必然要过他这一关。正如严世蕃所说,三人中若得其二,天下必无敌手。陆炳的死,使得严嵩失去了一道重要的屏障,为徐玠除掉严嵩打开了胜利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