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研究发现,烟台市博物馆所征集到的这张象牙席是选用的当时暹罗进贡的象牙,由广州的工匠编织而成。它长205厘米,宽125厘米,重2.2公斤,整张席子仅厚0.1厘米,由无数条仅2毫米宽、0.5毫米厚的象牙丝编织而成。整张席面平整光滑、展卷自如,不仅编织细密,还有着漂亮的人字纹。象牙席的背面覆盖着整张的枣红色绫缎,四周用宽达4.5厘米的黑绸缎做的包边,目的是保护象牙席不受到磨损。
众所周知,象牙以质地坚硬、细腻、温润为特点。那么,坚硬的象牙是如何变成柔软的凉席,为什么专家还说再也无法复制呢?

要做成一张象牙席,首先要用一种特殊的药水浸泡、蒸煮象牙,使其柔软。然后,再把浸泡好的象牙依据纹理锯成2毫米厚的薄片,将其打磨光滑后,劈成只有0.5毫米厚的象牙丝。最后,经过漫长而精心的编织过程,才能编成一张象牙席。
可是,药水的配方是什么,制作时对环境、温度的要求,以及具体要使用什么样的工具,还有制作时的具体细节,今天的我们都已经无从知晓。再加上为了保护大象这个动物种群,国际公约中,已经禁止使用象牙。所以如今要想复制出一张象牙席,根本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国使用象牙席的历史非常悠久,只是因为原材料象牙十分珍贵,故此,使用者多为皇家。根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就曾把一张象牙席赐给过李夫人,说明最晚在汉朝,象牙席就已经出现了。一直到清朝雍正年间,象牙席还是广东地方官员主要的进贡贡品。因为象牙席制造过程惊人的繁复,而且耗费巨大,以节俭著称的雍正帝便下旨,不许再制作象牙席。从此,这项秘密相传的特殊技艺,便渐渐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