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论风水术界最低级的基点原理应用错误——太极、天心、穴位辨
以下录自网文:
先说太极 “太极”源自《易传》,原意是“至高点”。易传是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是受道家阴阳家思想影响的儒家道德伦理观念。原文是:“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其基本思想是:太极是天地未分的统一体(老子概念中的一,即元气),是世界的本原。太极是世界产生总过程的开始。在《易传》中,“一”就是世界的本体,世界万物无不出于“一”。但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在“太极”之上还有一个“道”。
再说无极 “无极”出自《老子》,原意是圆融至极,没有至高点。原话: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以下补入节选肖起国《老子天道论》:
《道德经》中虽然没有出现“太极”这一名词,但是老子以文字阐述的方式,解读了“太极”的内涵。三知三守,所知者知其功能,所守者守其主体。雄为运动为功用,雌为物质物体主体;白为阳为光,黑为阴为物质;荣为生发成长为动,为太极之态,辱为枯萎归根为静,为无极之态。功能可知可用,物质为根本必须守住。
雄雌者,天下溪也,体现了阴阳之性质。阴阳是天下万物的来源,即“道生一”一为雄,“一生二”二为雌。白黑者天下式即结构和形式,代表阴阳之性质,其动其生为太极,其静其归为无极。荣辱者天下谷(生命的原理)也,体现了运动和变化,荣辱反映了植物的阳气之升降,荣为春日之生发叶茂,辱为秋季之枯萎凋零归根。“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意义即太极的本质。雄雌、白黑、荣辱三位一体,与“抱一为天下式”结合,共同构成了太极之图形与内涵。“知其雄,守其雌”是阴阳各半,为雌雄两性;“知其白守其黑”是黑白分明,为两分,为对立统一;“知其荣,守其辱”是相生相克,为荣辱、升降;“朴”,体现太极的阴阳一体。
太极图阴阳运转,不但有四维,更有深度,时间因素为其纵轴。太极图之平面图形恰如“常道”之意义,具有时空深度的运行具有“非常道”的意义。
《道德经》出现了14个“一”字,分别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必须分清。
1.作为太极意义的“一”,有九个:“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10]“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2]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39]这些“一”,就是整体,就是太极。“一”的根本就是“道”,“得一”就是得道,不“得一”就是失道。10之一为自然现象的“一”,也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一”;22之一“与“得一”,既是《河图》所示的宇宙运行规律,也是哲学的整体概念,即太极之式的“一”。“一”体现了《河图》现世的内涵,体现了太极无极,体现了阴阳协调。生命演化符合《河图》之原则,就是“得一”。认识天地大道的太极阴阳之理,得道遵道而行,识“一”而“得一”,知天命而通人情,无为而无不为。
2.作为序数词的第“一”,有两个:“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67]“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
(1)道生一,这个“一”是道在宇宙生成中进行的第一阶段工程。宇宙生成的第一步:混沌状态下的“混而为一”的尘埃因失去外来动力而归于“无物”,“字之曰道”的大远反运动发生而结束“无物”并开始“有物混成”,形成玄牝。地球生成了水,即“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后,才是“道生一”圆满生成。
(2)一生二,道在宇宙生成过程中进行的第二阶段工程。太阳前体发出了光和热是“天二生火”,地球得到了合适的光和热是“地七成之”,也是“一生二”完成,从此大地上阴阳齐备,阴阳分明。
(3)二生三,道在宇宙生成过程中进行的第三阶段工程。阴阳生成之后,第三步木气发生,有了生成完全的水土与合适的光和热,阴阳和合而生木气,生木即“二生三”,是地球生命的开始。
3.作为数量词的“一”有三个,解读上不存在异议。
以下续前篇网文:
这一段文字涉及到“三知”“三守”“三复归”: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复归于无极。婴儿即初始萌生的无知无欲(是无而非“無”)状态;朴是本性状态,无极是道的本源状态。达到这三种境界,结论是“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不割”。
这个结论的意思是:形而上的“道一”化生,则为万物(朴散为器),有恒德的圣人发挥作用,则为君长。这样的君主视万物为一,对待万物一视同仁,没有区别。
道一 通过对比可知:太极与无极,都是极,极就是极点、极端。太极强调的是至高点,就像房屋的最高点。而无极则没有至高点,如同一个球面,任何一点的曲率、半径都是一样的,强调的是万物的统一性、一致性。
从境界上而言,太极还是有终点的,而无极无始无终,老子之所以用“无极”而不用“太极”,就因为太极有极点,无极无始无终,循环往复,周行不殆。
相比之下,《易传》中的“太极”还不是万物的本体,因为“太极”还有个“点”,属于“有”的形而下范畴。因此就得给它找一个更早、更超越、无始无终的存在物。于是,出现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的说法。完善这一说法的是宋明道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
“无极生太极”——周敦颐《太极图说》的主要哲学思想包含以下内容:
一实万分。老子说“道生一……生万物”,周敦颐把“一”与“万”的关系描述为:“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其中的“万”是指事物的多样性,“一”是多样性的统一性。“是万为一”指事物的多样性具有统一性。“一实万分”是统一的本原的实体,分化为千差万别的特殊物体。他认为,“万物”是从水、火、木、金、土五种特殊实物变化而来的,五种特殊实物是从阴阳二气变化而来而来的,阴阳二气又是从“一”变化而来的。他所谓“一”,就是《老子》的“无极”和《易传》的“太极”。把“无极”和“太极”两个哲学范畴统一起来,重新对本原的实体进行哲学论述,这是周敦颐“合老庄于儒”、融儒道为新学的哲学探索成果。
帛书《老子》认为,从一到万、从本体到现象的过程和关系是:“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其公式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从“万”再回到“一”,过程则相反。
于此看出,他的宇宙模式论归其本于无极,贯彻的是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哲学路线。他对“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的解释是,“无极”虽可名之为“无”,但“无”中含“有”,名曰“太极”。太极虽可名之为“有”,但“有”本于“无”,名曰“无极”。
很多学者认为,这是周敦颐把作为宇宙本原的实体,规定为实有而非物、本无而不空的绝对体,“是对以往哲学思辨的理论总结,表示他力图克服玄学、佛学空无本体论的理论局限,为宋明道学在本体论上开辟新的途径”。这是专门针对玄学、佛学而言的,不知为何故意避开老子,给人造成老子哲学同等化了道教、佛教,实则是混淆了“无”与”“無”的概念区别。
无为而治 老子说得很清楚:“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通“元”,是用来描述和定义万物初始萌生状态的专用概念,“万物初始萌生”怎么可以理解为“無”即空无呢?且老子在不同的章节里一再强调,“道之物……中有象呵,中有物呵,中有情呵。其情甚真,其中有信……”,玄学、佛学讲虚空,不等于老子也讲虚空。
理学哲思的提升最终是为儒家的“三纲五常”治世服务的,但将升华了的“天理”思想专门用来适合一家之思想,多少都有些削足适履了。
再说风水术所立之太极。迄今为止,任何一个风水流派或风水师,在立极这个基点理论上所用仍是多重标准,即阳宅以房宅几何图形中心立极的主流外,还有多种,阴宅以穴点即遗骸立极。那么人体或遗骸到底是能生阴阳万物的太极,还是太极点或者是太极中的一元素?也就是说,天地生化是通过太极、太极心还是太极中某元素?难不成其原理有所不一?如果穴即太极心,岂非形局太极的山水能量不经过天心十道?十字证穴岂非摸象?如果以天心十道立形局元素之一的朝向,岂非以太极点立向?那么太极心是否都与水口一线或者是一回事?赖太素的催官篇所论穴耳接腰接的也是龙气而非太极心之气,《堪舆正经》对穴、天心、太极心、太极也是出尔反尔。
依易理,道生一即无极生太极,太极分出多层次的十道阴阳元素。所以太极点就是天心十道之中心,天心十道就是四兽所成四象两对或八卦等多层次阴阳。穴点可傍山也可傍水,故有后空和水缠玄武者,也可向指山峰,这些五经名句也是执于四象形局者的千古之谜。总之穴点就是不在天心即太极心。头部和后背属阳,要接山龙或墙壁等实体之阴,脚底或面前属阴要向阳而纳。朝向经过或不经过天心十道的明堂外水体或虚空之阳气,才叫阴阳互根而成生化。但无法确定坐向的金坛葬骨和和骨灰葬也可做发,又说明坐向不是必须元素,无则不论,只要穴接阴阳气。有则即要坐合龙或向合水,龙水合三吉。
所以,阴阳宅的多重立极方法必定只有一种是正确的!立极一错不影响做风水的效果?所以无论山龙水边穴、座朝、太极心等虚体和山水动静阴阳等实体,都是太极系统内的元素,穴点不是太极心!比如高一寸即为山,都想要的吉象——明堂外案山难道不是面前有山?所以只要合于三般卦挨星,凡山凡水皆为吉,否则皆无吉甚至有凶。
以下录自网文:
先说太极 “太极”源自《易传》,原意是“至高点”。易传是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是受道家阴阳家思想影响的儒家道德伦理观念。原文是:“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其基本思想是:太极是天地未分的统一体(老子概念中的一,即元气),是世界的本原。太极是世界产生总过程的开始。在《易传》中,“一”就是世界的本体,世界万物无不出于“一”。但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在“太极”之上还有一个“道”。
再说无极 “无极”出自《老子》,原意是圆融至极,没有至高点。原话: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以下补入节选肖起国《老子天道论》:
《道德经》中虽然没有出现“太极”这一名词,但是老子以文字阐述的方式,解读了“太极”的内涵。三知三守,所知者知其功能,所守者守其主体。雄为运动为功用,雌为物质物体主体;白为阳为光,黑为阴为物质;荣为生发成长为动,为太极之态,辱为枯萎归根为静,为无极之态。功能可知可用,物质为根本必须守住。
雄雌者,天下溪也,体现了阴阳之性质。阴阳是天下万物的来源,即“道生一”一为雄,“一生二”二为雌。白黑者天下式即结构和形式,代表阴阳之性质,其动其生为太极,其静其归为无极。荣辱者天下谷(生命的原理)也,体现了运动和变化,荣辱反映了植物的阳气之升降,荣为春日之生发叶茂,辱为秋季之枯萎凋零归根。“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意义即太极的本质。雄雌、白黑、荣辱三位一体,与“抱一为天下式”结合,共同构成了太极之图形与内涵。“知其雄,守其雌”是阴阳各半,为雌雄两性;“知其白守其黑”是黑白分明,为两分,为对立统一;“知其荣,守其辱”是相生相克,为荣辱、升降;“朴”,体现太极的阴阳一体。
太极图阴阳运转,不但有四维,更有深度,时间因素为其纵轴。太极图之平面图形恰如“常道”之意义,具有时空深度的运行具有“非常道”的意义。
《道德经》出现了14个“一”字,分别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必须分清。
1.作为太极意义的“一”,有九个:“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10]“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2]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39]这些“一”,就是整体,就是太极。“一”的根本就是“道”,“得一”就是得道,不“得一”就是失道。10之一为自然现象的“一”,也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一”;22之一“与“得一”,既是《河图》所示的宇宙运行规律,也是哲学的整体概念,即太极之式的“一”。“一”体现了《河图》现世的内涵,体现了太极无极,体现了阴阳协调。生命演化符合《河图》之原则,就是“得一”。认识天地大道的太极阴阳之理,得道遵道而行,识“一”而“得一”,知天命而通人情,无为而无不为。
2.作为序数词的第“一”,有两个:“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67]“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
(1)道生一,这个“一”是道在宇宙生成中进行的第一阶段工程。宇宙生成的第一步:混沌状态下的“混而为一”的尘埃因失去外来动力而归于“无物”,“字之曰道”的大远反运动发生而结束“无物”并开始“有物混成”,形成玄牝。地球生成了水,即“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后,才是“道生一”圆满生成。
(2)一生二,道在宇宙生成过程中进行的第二阶段工程。太阳前体发出了光和热是“天二生火”,地球得到了合适的光和热是“地七成之”,也是“一生二”完成,从此大地上阴阳齐备,阴阳分明。
(3)二生三,道在宇宙生成过程中进行的第三阶段工程。阴阳生成之后,第三步木气发生,有了生成完全的水土与合适的光和热,阴阳和合而生木气,生木即“二生三”,是地球生命的开始。
3.作为数量词的“一”有三个,解读上不存在异议。
以下续前篇网文:
这一段文字涉及到“三知”“三守”“三复归”: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复归于无极。婴儿即初始萌生的无知无欲(是无而非“無”)状态;朴是本性状态,无极是道的本源状态。达到这三种境界,结论是“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不割”。
这个结论的意思是:形而上的“道一”化生,则为万物(朴散为器),有恒德的圣人发挥作用,则为君长。这样的君主视万物为一,对待万物一视同仁,没有区别。
道一 通过对比可知:太极与无极,都是极,极就是极点、极端。太极强调的是至高点,就像房屋的最高点。而无极则没有至高点,如同一个球面,任何一点的曲率、半径都是一样的,强调的是万物的统一性、一致性。
从境界上而言,太极还是有终点的,而无极无始无终,老子之所以用“无极”而不用“太极”,就因为太极有极点,无极无始无终,循环往复,周行不殆。
相比之下,《易传》中的“太极”还不是万物的本体,因为“太极”还有个“点”,属于“有”的形而下范畴。因此就得给它找一个更早、更超越、无始无终的存在物。于是,出现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的说法。完善这一说法的是宋明道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
“无极生太极”——周敦颐《太极图说》的主要哲学思想包含以下内容:
一实万分。老子说“道生一……生万物”,周敦颐把“一”与“万”的关系描述为:“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其中的“万”是指事物的多样性,“一”是多样性的统一性。“是万为一”指事物的多样性具有统一性。“一实万分”是统一的本原的实体,分化为千差万别的特殊物体。他认为,“万物”是从水、火、木、金、土五种特殊实物变化而来的,五种特殊实物是从阴阳二气变化而来而来的,阴阳二气又是从“一”变化而来的。他所谓“一”,就是《老子》的“无极”和《易传》的“太极”。把“无极”和“太极”两个哲学范畴统一起来,重新对本原的实体进行哲学论述,这是周敦颐“合老庄于儒”、融儒道为新学的哲学探索成果。
帛书《老子》认为,从一到万、从本体到现象的过程和关系是:“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其公式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从“万”再回到“一”,过程则相反。
于此看出,他的宇宙模式论归其本于无极,贯彻的是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哲学路线。他对“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的解释是,“无极”虽可名之为“无”,但“无”中含“有”,名曰“太极”。太极虽可名之为“有”,但“有”本于“无”,名曰“无极”。
很多学者认为,这是周敦颐把作为宇宙本原的实体,规定为实有而非物、本无而不空的绝对体,“是对以往哲学思辨的理论总结,表示他力图克服玄学、佛学空无本体论的理论局限,为宋明道学在本体论上开辟新的途径”。这是专门针对玄学、佛学而言的,不知为何故意避开老子,给人造成老子哲学同等化了道教、佛教,实则是混淆了“无”与”“無”的概念区别。
无为而治 老子说得很清楚:“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通“元”,是用来描述和定义万物初始萌生状态的专用概念,“万物初始萌生”怎么可以理解为“無”即空无呢?且老子在不同的章节里一再强调,“道之物……中有象呵,中有物呵,中有情呵。其情甚真,其中有信……”,玄学、佛学讲虚空,不等于老子也讲虚空。
理学哲思的提升最终是为儒家的“三纲五常”治世服务的,但将升华了的“天理”思想专门用来适合一家之思想,多少都有些削足适履了。
再说风水术所立之太极。迄今为止,任何一个风水流派或风水师,在立极这个基点理论上所用仍是多重标准,即阳宅以房宅几何图形中心立极的主流外,还有多种,阴宅以穴点即遗骸立极。那么人体或遗骸到底是能生阴阳万物的太极,还是太极点或者是太极中的一元素?也就是说,天地生化是通过太极、太极心还是太极中某元素?难不成其原理有所不一?如果穴即太极心,岂非形局太极的山水能量不经过天心十道?十字证穴岂非摸象?如果以天心十道立形局元素之一的朝向,岂非以太极点立向?那么太极心是否都与水口一线或者是一回事?赖太素的催官篇所论穴耳接腰接的也是龙气而非太极心之气,《堪舆正经》对穴、天心、太极心、太极也是出尔反尔。
依易理,道生一即无极生太极,太极分出多层次的十道阴阳元素。所以太极点就是天心十道之中心,天心十道就是四兽所成四象两对或八卦等多层次阴阳。穴点可傍山也可傍水,故有后空和水缠玄武者,也可向指山峰,这些五经名句也是执于四象形局者的千古之谜。总之穴点就是不在天心即太极心。头部和后背属阳,要接山龙或墙壁等实体之阴,脚底或面前属阴要向阳而纳。朝向经过或不经过天心十道的明堂外水体或虚空之阳气,才叫阴阳互根而成生化。但无法确定坐向的金坛葬骨和和骨灰葬也可做发,又说明坐向不是必须元素,无则不论,只要穴接阴阳气。有则即要坐合龙或向合水,龙水合三吉。
所以,阴阳宅的多重立极方法必定只有一种是正确的!立极一错不影响做风水的效果?所以无论山龙水边穴、座朝、太极心等虚体和山水动静阴阳等实体,都是太极系统内的元素,穴点不是太极心!比如高一寸即为山,都想要的吉象——明堂外案山难道不是面前有山?所以只要合于三般卦挨星,凡山凡水皆为吉,否则皆无吉甚至有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