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的结果,是变得孤独。基本上,我认为英雄无法得到伙伴 (这里并非强调友情的‘友達’,而是强调同一阵营、相互理解的“仲間”)。承太郎自己的‘心’不形于色,却一边隐藏着内里一边前进,正因为他是‘孤高的英雄’。即使打败敌人,也绝不会张扬喜悦。仅一句‘やれやれだぜ’才是承太郎。
——荒木飞吕彦
先前与一个老哥聊到承太郎,提起荒木或许在他身上加入了一些武士道的元素:
…礼仪教导我们不可因为自己的悲哀或痛苦的表达而破坏他人的快乐或宁静,…
…“喜怒不形于色”,是用在形容伟大人物时的辞令。…
…如果举止沉着,头脑冷静,就不会被任何激情困扰。…我知道有父亲听着病中孩子的呼吸,一整夜站立门后,为的是不让孩子发觉自己的软弱行为!
感情活动的瞬间,我们为了隐藏感情,竭力紧闭双唇,…对我们而言,语言就像法国人所定义的那样——常常是门“掩盖思想的艺术”。
——新渡户稻造《武士道》
重视自我克制,追求心灵的坚定与平静,喜怒哀乐不形于外…确实是武士道所重视的。此外,武士道自其诞生之日起便是面向并流行于武士阶层(即社会上层)的,这就可以与漫画中承太郎的角色联系起来了——外公是大地产商,父亲是知名音乐家,家境优渥,从小就住在宽敞的和式住宅里。
虽然表面上可能看不大出来,但17岁的承太郎确实是个上流社会人家的大少爷来的。
但好玩就好玩在这个“看不出来”上,不是吗?第三部承太郎登场的时候,居然是在监狱里——虽然经历过第二部的洗礼,读者大概也已经有所准备了吧。除了这一重反差之外,更令人大跌眼镜的就是荷莉回忆中近乎完美的温柔男孩(甚至就连乔纳森小时候都还有很调皮的一面),以及对着亲妈口吐芬芳的不良少年之间的巨大落差了。
惊奇总能让读者产生更深刻鲜明的印象,也难免让人疑惑:承太郎他究竟是怎么长成这样的?
当然可以认为,荷莉回忆中的承太郎是自带妈妈牌粉色眼镜过滤之后的结果,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荷莉实在不太像能养出这样的一个孩子。
为了合理地解决问题,或许可以求助于叙事中缺失的那一部分:亦即,承太郎的父亲空条贞夫。
我想,不妨认为空条贞夫是一个传统式的严父——这大概并不是什么离谱的假设——缺乏对子女的情感支持,往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长久缺席(贞夫似乎确实如此)。而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传统观念中,“父爱是社会性的,它不会毫无条件。它要求你成长,要求你符合期待,帮助你适应社会生活。”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应该都被父亲唠叨过,进入社会之后要如何如何。
从空条宅的装潢来看,贞夫无疑很有作为上流社会一份子的自觉。那么,他或许确实会在平时的生活中奉行一些类似于武士道的信条,并用这个来要求自己的儿子、希望他成为一个与身份相符的、有教养的年轻人吧。而在日本社会当中,有教养是和優しい这个概念——它指的并不是单纯的性格“温柔”,而带有相当的社会属性——分不开的。(可以参考知乎上的一个答案: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8354349/answer/638659163)
这一点亦在武士道精神中被提倡:仁慈是美丽并且常见的,因为“至刚则至柔,爱即勇”的道理,众所周知。武士的柔情,堪称能即时唤醒我们身上一切高尚美德的声音。
换句话说,承太郎之所以对荷莉温柔以待,最主要的自然是出于他对母亲的爱,但也不能排除,其中有着符合社会期待的因素在内。
毕竟,以荷莉对待承太郎的纵容程度,很难想象他在被问到“想要吃什么”的时候,居然会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明确诉求,反而说出“想吃妈妈做的菜”这种显然是为对方听了舒心的话。
如果以这作为背景的话,承太郎的特立独行就完全可以视作他进入青少年期、自我意志慢慢觉醒之后,对被父亲加诸于身的那些教条的反抗。事实上,不难看出承太郎身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权威问题(“这些人倾向于对他们遇到的任何权威人物产生反感,而不管他们的权威是否合法”):打老师、对荷莉和乔瑟夫出言不逊;也体现出了藐视社会成规的倾向:吃饭不付钱,不说敬语,对女学生破口大骂。心理学上,与父亲的关系紧张确实有可能导致这样的性格特征。
——话说回来,(不谈论他的头发时的)东方仗助就恰恰相反,是那种标准的日式好孩子。明明不是自己的错,也会因为给对方添麻烦而道歉;对那些吵吵闹闹的女孩子,明明自己也不见得有多喜欢,却还是和颜悦色。
除去这确实有点过于压抑、反人类之外,我觉得让承太郎产生叛逆意识的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他是一个从各种意义上来说都嫉恶如仇的人。
由于其阶级属性,武士道哲学在善与恶、社会不公与正义等等话题上面往往相当语焉不详,也容易流于听天由命的态度。很多时候它与其说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守则,不如说是稍微有点良知的上位者用来律己的荣誉信条或说社会规范。这与承太郎的个性,自然是合不来的。
——荒木飞吕彦
先前与一个老哥聊到承太郎,提起荒木或许在他身上加入了一些武士道的元素:
…礼仪教导我们不可因为自己的悲哀或痛苦的表达而破坏他人的快乐或宁静,…
…“喜怒不形于色”,是用在形容伟大人物时的辞令。…
…如果举止沉着,头脑冷静,就不会被任何激情困扰。…我知道有父亲听着病中孩子的呼吸,一整夜站立门后,为的是不让孩子发觉自己的软弱行为!
感情活动的瞬间,我们为了隐藏感情,竭力紧闭双唇,…对我们而言,语言就像法国人所定义的那样——常常是门“掩盖思想的艺术”。
——新渡户稻造《武士道》
重视自我克制,追求心灵的坚定与平静,喜怒哀乐不形于外…确实是武士道所重视的。此外,武士道自其诞生之日起便是面向并流行于武士阶层(即社会上层)的,这就可以与漫画中承太郎的角色联系起来了——外公是大地产商,父亲是知名音乐家,家境优渥,从小就住在宽敞的和式住宅里。
虽然表面上可能看不大出来,但17岁的承太郎确实是个上流社会人家的大少爷来的。
但好玩就好玩在这个“看不出来”上,不是吗?第三部承太郎登场的时候,居然是在监狱里——虽然经历过第二部的洗礼,读者大概也已经有所准备了吧。除了这一重反差之外,更令人大跌眼镜的就是荷莉回忆中近乎完美的温柔男孩(甚至就连乔纳森小时候都还有很调皮的一面),以及对着亲妈口吐芬芳的不良少年之间的巨大落差了。
惊奇总能让读者产生更深刻鲜明的印象,也难免让人疑惑:承太郎他究竟是怎么长成这样的?
当然可以认为,荷莉回忆中的承太郎是自带妈妈牌粉色眼镜过滤之后的结果,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荷莉实在不太像能养出这样的一个孩子。
为了合理地解决问题,或许可以求助于叙事中缺失的那一部分:亦即,承太郎的父亲空条贞夫。
我想,不妨认为空条贞夫是一个传统式的严父——这大概并不是什么离谱的假设——缺乏对子女的情感支持,往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长久缺席(贞夫似乎确实如此)。而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传统观念中,“父爱是社会性的,它不会毫无条件。它要求你成长,要求你符合期待,帮助你适应社会生活。”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应该都被父亲唠叨过,进入社会之后要如何如何。
从空条宅的装潢来看,贞夫无疑很有作为上流社会一份子的自觉。那么,他或许确实会在平时的生活中奉行一些类似于武士道的信条,并用这个来要求自己的儿子、希望他成为一个与身份相符的、有教养的年轻人吧。而在日本社会当中,有教养是和優しい这个概念——它指的并不是单纯的性格“温柔”,而带有相当的社会属性——分不开的。(可以参考知乎上的一个答案: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8354349/answer/638659163)
这一点亦在武士道精神中被提倡:仁慈是美丽并且常见的,因为“至刚则至柔,爱即勇”的道理,众所周知。武士的柔情,堪称能即时唤醒我们身上一切高尚美德的声音。
换句话说,承太郎之所以对荷莉温柔以待,最主要的自然是出于他对母亲的爱,但也不能排除,其中有着符合社会期待的因素在内。
毕竟,以荷莉对待承太郎的纵容程度,很难想象他在被问到“想要吃什么”的时候,居然会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明确诉求,反而说出“想吃妈妈做的菜”这种显然是为对方听了舒心的话。
如果以这作为背景的话,承太郎的特立独行就完全可以视作他进入青少年期、自我意志慢慢觉醒之后,对被父亲加诸于身的那些教条的反抗。事实上,不难看出承太郎身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权威问题(“这些人倾向于对他们遇到的任何权威人物产生反感,而不管他们的权威是否合法”):打老师、对荷莉和乔瑟夫出言不逊;也体现出了藐视社会成规的倾向:吃饭不付钱,不说敬语,对女学生破口大骂。心理学上,与父亲的关系紧张确实有可能导致这样的性格特征。
——话说回来,(不谈论他的头发时的)东方仗助就恰恰相反,是那种标准的日式好孩子。明明不是自己的错,也会因为给对方添麻烦而道歉;对那些吵吵闹闹的女孩子,明明自己也不见得有多喜欢,却还是和颜悦色。
除去这确实有点过于压抑、反人类之外,我觉得让承太郎产生叛逆意识的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他是一个从各种意义上来说都嫉恶如仇的人。
由于其阶级属性,武士道哲学在善与恶、社会不公与正义等等话题上面往往相当语焉不详,也容易流于听天由命的态度。很多时候它与其说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守则,不如说是稍微有点良知的上位者用来律己的荣誉信条或说社会规范。这与承太郎的个性,自然是合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