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分享一下,那些配箭应该知道的知识。
—————————————————————
1.箭的重心
箭的重心在国际公认上是在箭支从箭头到箭尾的五分之二处,在我们一些美术出身的人眼中,这个数值我们往往会直接往黄金分割黄金比例上靠拢。
即:1:0.618
平面上做一个直角三角形ABC,直边AC的长度是直边BC的一半,以A为圆心,AC为半径,做圆交AB于D,以B为圆心,BD为半径做圆交BC于E,BE与BC之比即为黄金分割。笔直可计算出,为[5^(1/2)-1]/2≈0.618
重心如果再靠前,箭支的效能损耗会增大,也就是说箭支会快速下坠。
重心如果再靠后,箭支的摇摆幅度变大(俗称甩尾),飞行轨迹会严重变形。
重心如果过于靠前,可以通过尾端加配重或者更换螺旋羽或者增大箭羽尺寸来解决(优点是调节简单,缺点是箭支的动态挠度会变大,箭支落点会平移一段距离)我一般是通过增加箭尾配重并且截短箭杆来修正(大致是箭尾每增加50各令,箭杆截短2.5厘米,这样动态挠度的变化会减小)
重心如果过于靠后,这个就简单的,更换更重的箭头甚至铝座就可以了。
2.箭的重量
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至今,国内apcc和acac的传统弓赛场上大量出现了重箭的影子,大致是1磅的拉力对应1.5克的箭支,如果你用一把50磅的弓,就要用50*1.5=75克的箭。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一是重箭提高了弓的效能转化率,二是重箭受风的影响更小,三是由于现代传统弓竞技规则的限制,使得很多以弓臂瞄准的传统瞄准法不能使用,加上由竞反演变来的“小架”射箭体系,很多人用箭头瞄准
所以只能加重箭支来使箭头能在视野中指向靶心
这里说一下个人的理解,国际上弓的拉力与箭支重量的比例基本是在1磅比0.6克这样上下的一个区间。传统弓由于没有弓窗和侧垫,弓对箭的挤压伤害更大一些,个人测试基本是按照1磅1克来配箭,既可以保证箭支的飞行效能,又不浪费弓的形变效能。
箭太轻,弓的效能无法充分转换成动能,对弓有伤害。
箭太重,箭支的飞行效能难以保持,远距离上下浮动大。
当然也和个人习惯有关,大家宁重勿轻,否则容易像下图一样:
3.箭的挠度
从左到右挠度为:硬---合适---软
箭杆在撒放后会在弓弦的推动和自身惯性作用下产生弯曲,这个弯曲度就是动态挠度(动态挠度只能推算不可计算,可计算的是静态挠度,我们现在所说的挠度大部分都是指静态挠度)。传统弓不是中心出箭,所以箭支和弦的回弹路径有一个夹角力,合适的挠度在传统弓概念中就是来修正这个夹角力的。
挠度是基于“弓箭手悖论”基础上引用的工程学词汇,国内对于挠度的测量采用的方法是将箭杆放置在2个支点距离28英寸的支架上面,在箭杆中心悬挂1.94磅的秤砣,箭杆下沉0.5英寸,即为500挠度,箭杆下沉0.6英寸,即为600挠度以此类推,数值越大,挠度越软。
另外还有一种测量方法是将箭杆放置在2个支点距离26英寸的支架上面,在箭杆中心悬挂2磅的秤砣。不过国内是基本不用的。
箭太硬,箭支偏向夹角方向的程度越大,也会摩擦弓臂。
箭太软,箭支的反向修正也大,箭尾容易击打弓臂。
箭头或者箭尾重或者箭羽风阻增大,会使动态挠度变软,大概每增加100各令会软50挠度的亚子(我瞎估摸的,没测试过),反之亦然。
我分享几个我测试的对应磅数的挠度值给大家参考
磅数————挠度
15-25磅——700挠度
25-35磅——600挠度
35-45磅——500挠度
45-55磅——400挠度
注:如果你的弓卡在一个很尴尬的磅数上,比如35磅,那么是配500还是600挠度呢?建议大家“宁硬勿软”就是说选择500挠度。以防共对于箭的挤压力太大,使得箭支严重形变产生内伤。
4.箭的直度




—————————————————————
1.箭的重心
箭的重心在国际公认上是在箭支从箭头到箭尾的五分之二处,在我们一些美术出身的人眼中,这个数值我们往往会直接往黄金分割黄金比例上靠拢。
即:1:0.618
平面上做一个直角三角形ABC,直边AC的长度是直边BC的一半,以A为圆心,AC为半径,做圆交AB于D,以B为圆心,BD为半径做圆交BC于E,BE与BC之比即为黄金分割。笔直可计算出,为[5^(1/2)-1]/2≈0.618
重心如果再靠前,箭支的效能损耗会增大,也就是说箭支会快速下坠。
重心如果再靠后,箭支的摇摆幅度变大(俗称甩尾),飞行轨迹会严重变形。
重心如果过于靠前,可以通过尾端加配重或者更换螺旋羽或者增大箭羽尺寸来解决(优点是调节简单,缺点是箭支的动态挠度会变大,箭支落点会平移一段距离)我一般是通过增加箭尾配重并且截短箭杆来修正(大致是箭尾每增加50各令,箭杆截短2.5厘米,这样动态挠度的变化会减小)
重心如果过于靠后,这个就简单的,更换更重的箭头甚至铝座就可以了。
2.箭的重量
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至今,国内apcc和acac的传统弓赛场上大量出现了重箭的影子,大致是1磅的拉力对应1.5克的箭支,如果你用一把50磅的弓,就要用50*1.5=75克的箭。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一是重箭提高了弓的效能转化率,二是重箭受风的影响更小,三是由于现代传统弓竞技规则的限制,使得很多以弓臂瞄准的传统瞄准法不能使用,加上由竞反演变来的“小架”射箭体系,很多人用箭头瞄准
所以只能加重箭支来使箭头能在视野中指向靶心
这里说一下个人的理解,国际上弓的拉力与箭支重量的比例基本是在1磅比0.6克这样上下的一个区间。传统弓由于没有弓窗和侧垫,弓对箭的挤压伤害更大一些,个人测试基本是按照1磅1克来配箭,既可以保证箭支的飞行效能,又不浪费弓的形变效能。
箭太轻,弓的效能无法充分转换成动能,对弓有伤害。
箭太重,箭支的飞行效能难以保持,远距离上下浮动大。
当然也和个人习惯有关,大家宁重勿轻,否则容易像下图一样:
3.箭的挠度
从左到右挠度为:硬---合适---软
箭杆在撒放后会在弓弦的推动和自身惯性作用下产生弯曲,这个弯曲度就是动态挠度(动态挠度只能推算不可计算,可计算的是静态挠度,我们现在所说的挠度大部分都是指静态挠度)。传统弓不是中心出箭,所以箭支和弦的回弹路径有一个夹角力,合适的挠度在传统弓概念中就是来修正这个夹角力的。
挠度是基于“弓箭手悖论”基础上引用的工程学词汇,国内对于挠度的测量采用的方法是将箭杆放置在2个支点距离28英寸的支架上面,在箭杆中心悬挂1.94磅的秤砣,箭杆下沉0.5英寸,即为500挠度,箭杆下沉0.6英寸,即为600挠度以此类推,数值越大,挠度越软。
另外还有一种测量方法是将箭杆放置在2个支点距离26英寸的支架上面,在箭杆中心悬挂2磅的秤砣。不过国内是基本不用的。
箭太硬,箭支偏向夹角方向的程度越大,也会摩擦弓臂。
箭太软,箭支的反向修正也大,箭尾容易击打弓臂。
箭头或者箭尾重或者箭羽风阻增大,会使动态挠度变软,大概每增加100各令会软50挠度的亚子(我瞎估摸的,没测试过),反之亦然。
我分享几个我测试的对应磅数的挠度值给大家参考
磅数————挠度
15-25磅——700挠度
25-35磅——600挠度
35-45磅——500挠度
45-55磅——400挠度
注:如果你的弓卡在一个很尴尬的磅数上,比如35磅,那么是配500还是600挠度呢?建议大家“宁硬勿软”就是说选择500挠度。以防共对于箭的挤压力太大,使得箭支严重形变产生内伤。
4.箭的直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