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乃以古蜀国之地,置蜀郡,建十八县,今眉山之域属武阳县(治今彭山武阳镇),今乐山之域属南安县(治今夹江南安乡,后迁乐山三江口)。汉武帝时,巴蜀二郡分置犍为郡,武阳、南安两县属犍为郡。汉昭帝始元三年(前86年),因“南夷数叛”,犍为郡治从僰道(今宜宾)迁武阳。东汉时,州由监察机关上升为实权机关,行政层级变为州-郡-县,此后500年间,政区基本稳定,历经东汉、蜀汉、西晋、成汉、东晋、南朝宋、齐,武阳也作为川南行政中心达500余年。

东汉犍为郡
六朝之交,五胡乱华,夷僚据蜀。南齐建武二年(495),犍为郡治由武阳迁至僰道(今宜宾)。为了加强犍为郡北部的统治以及管理武阳南安两县的众多僚人,建武三年(496),南齐在武阳县附近(今眉山太和镇)设置了齐通左郡,统辖武阳县和南安县地,左郡是南朝的一种特殊政区,郡县因归服的蛮民而建立,左郡的长官由朝廷任命蛮族酋帅担任,类似于现在的“民族自治”。今乐山、眉山地区也由此首次成为一个整体。

南朝齐通左郡(江阳郡为侨民寄置,并无实际领地)
南梁太清年间,梁武陵王、益州刺史萧纪经略西蜀,期间广设州郡,在原齐通郡的地盘上设置青州,并在此之下另设齐通郡、平羌郡等郡。青州、齐通郡均治今眉山城。侯景之乱萧梁内战后,西蜀之地由南朝沦为北朝西魏政权。

南梁青州-西魏眉州

《嘉庆乐山县志》
西魏平蜀第二年(554年),改青州为眉州,从此,“眉州”作为一个行政区的名称正式出现了。为何要取名“眉州”,自然是因为境内峨眉山的关系,唐《通典·州郡典》、《元和郡县图志》,宋《太平寰宇记》均载“因峨眉山为名也”。

《元和郡县志》(现存最早的地方总志,描述的为唐时境域,兼提沿革)
此后,北周代西魏,北周保定二年(572),分眉州南部的平羌郡新置青州,旋即北周灭北齐,复以北齐青州之名相乱,改蜀地青州为嘉州,眉嘉分治的雏形初现。

北周-隋初眉州、嘉州,注:此北周之青州不同于昔南梁之青州

《北周地理志》
《北周地理志》
隋开皇三年(584),隋文帝整顿繁杂的地方政区,实行废郡存州,天下为州-县两级,眉嘉二州区划如前,只是不再辖郡。隋炀帝即位后,一反父亲之政策,实行废州存郡,天下为郡-县两级。炀帝大业二年(607),并嘉州入眉州,眉嘉又合为一体。大业三年,撤眉州设眉山郡,“眉山”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名字的由来当然也是因为峨眉山的关系。大业八年,眉山郡郡治由通义(今眉山)迁到了龙游(今乐山),眉嘉地区的行政中心也首次发生转移。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

隋大业八年后眉山郡
唐武德元年(618,即唐朝元年),眉山郡分设眉州、嘉州,属剑南道,两地再一次分开,回到隋炀帝之前的格局。此后“眉山”之名暂时封存一段时间。

唐时眉嘉

《元和郡县志》
《太平寰宇记》
到了宋太宗赵匡义即位,为了避“义”的讳,太平兴国初年(976),改眉州州治通义县为眉山县,作此更名之由,也是因为眉州城曾为眉山郡故城。从此,眉山这个标签便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了。宋以后的历史脉络就很清晰了,眉嘉基本处于分治状态。建国后乐眉两地又合在了一起,1997年又分开,至今。
那么,眉山与峨眉山就只是历史上的关系了吗?并非如此。翻开地图,峨眉山明显是一座界山横亘在乐山市和眉山市之间,峨眉山金顶以西,一片平缓的坡地往下自然延伸,这便是位于眉山市境内的峨眉山余脉,即峨眉后山区域,目前还是一片未开发的原始山林。




六朝之交,五胡乱华,夷僚据蜀。南齐建武二年(495),犍为郡治由武阳迁至僰道(今宜宾)。为了加强犍为郡北部的统治以及管理武阳南安两县的众多僚人,建武三年(496),南齐在武阳县附近(今眉山太和镇)设置了齐通左郡,统辖武阳县和南安县地,左郡是南朝的一种特殊政区,郡县因归服的蛮民而建立,左郡的长官由朝廷任命蛮族酋帅担任,类似于现在的“民族自治”。今乐山、眉山地区也由此首次成为一个整体。


南梁太清年间,梁武陵王、益州刺史萧纪经略西蜀,期间广设州郡,在原齐通郡的地盘上设置青州,并在此之下另设齐通郡、平羌郡等郡。青州、齐通郡均治今眉山城。侯景之乱萧梁内战后,西蜀之地由南朝沦为北朝西魏政权。




西魏平蜀第二年(554年),改青州为眉州,从此,“眉州”作为一个行政区的名称正式出现了。为何要取名“眉州”,自然是因为境内峨眉山的关系,唐《通典·州郡典》、《元和郡县图志》,宋《太平寰宇记》均载“因峨眉山为名也”。


此后,北周代西魏,北周保定二年(572),分眉州南部的平羌郡新置青州,旋即北周灭北齐,复以北齐青州之名相乱,改蜀地青州为嘉州,眉嘉分治的雏形初现。






隋开皇三年(584),隋文帝整顿繁杂的地方政区,实行废郡存州,天下为州-县两级,眉嘉二州区划如前,只是不再辖郡。隋炀帝即位后,一反父亲之政策,实行废州存郡,天下为郡-县两级。炀帝大业二年(607),并嘉州入眉州,眉嘉又合为一体。大业三年,撤眉州设眉山郡,“眉山”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名字的由来当然也是因为峨眉山的关系。大业八年,眉山郡郡治由通义(今眉山)迁到了龙游(今乐山),眉嘉地区的行政中心也首次发生转移。




唐武德元年(618,即唐朝元年),眉山郡分设眉州、嘉州,属剑南道,两地再一次分开,回到隋炀帝之前的格局。此后“眉山”之名暂时封存一段时间。






到了宋太宗赵匡义即位,为了避“义”的讳,太平兴国初年(976),改眉州州治通义县为眉山县,作此更名之由,也是因为眉州城曾为眉山郡故城。从此,眉山这个标签便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了。宋以后的历史脉络就很清晰了,眉嘉基本处于分治状态。建国后乐眉两地又合在了一起,1997年又分开,至今。
那么,眉山与峨眉山就只是历史上的关系了吗?并非如此。翻开地图,峨眉山明显是一座界山横亘在乐山市和眉山市之间,峨眉山金顶以西,一片平缓的坡地往下自然延伸,这便是位于眉山市境内的峨眉山余脉,即峨眉后山区域,目前还是一片未开发的原始山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