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吧 关注:2,161贴子:9,158

苏州评弹老艺人流派简介(照片配音像资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夏    调(夏荷生)
      弹词流派唱腔。弹词艺人夏荷生所创。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夏擅放单档,其唱腔脱胎于早期书调,真假嗓并用,与说表衔接紧密,说唱性较强,徐疾、长短、顿歇,服从于语言的表达,自由灵活。夏天赋嗓音高亢嘹亮,以响弹响唱为其特色。由于音域高,上半句都用假嗓,下半句转用真嗓,转换自然,对比鲜明。其真嗓力度和音高又与假嗓接近,唱腔更以遒劲挺拔,高亢激越为特点,对听众很能起抓神、提神的作用。落调处,底气充足,余音不绝。代表住曲目有《换监托三桩》、《周文宾上堂楼》等。张鉴庭、杨振雄、凌文君等早年放单档时都唱“夏调”。后来,“杨调”、“张调”的形成也受到”夏调”一定影响。



1楼2010-03-14 21:52回复
    杨    调(杨振雄)
          弹词演员杨振雄所创。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杨小名阿龙,故又称“龙调”。杨在单档演出《长生殿》时,通过演唱实践,在“夏调”基础上吸收借鉴昆曲发展而成。扬调以挺拔刚劲,激越深沉为其特点,真假嗓并用,但以真嗓为主。为了烘托气氛,抒发书中人物感情,常用紧弹散唱,其散板式的长拖腔,哀婉凄切,激情充沛。代表性曲目有《长生殿·埋玉》、开篇《剑阁闻铃》、《昭君出塞》等。在演唱《武松》、《白求恩大夫》等书目时,其唱腔增加了豪放雄健的一面,有新的发展。
    


    2楼2010-03-14 21:53
    回复
      2025-08-26 16:24:1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沈    调(沈俭安)
            弹词演员沈俭安所创。沈于1924    与薛筱卿拼档,对“魏调”较自由的唱法作了改进,使节奏、节拍以及唱腔长短、强弱相对固定化和规范化,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沈嗓音哑糯,运腔委婉入情人味。常与“薛调”并称为“沈薛调”。在三弦弹奏上,创有独到的过门。加上薛筱卿所创的支声复调的琵琶伴托,更显得旋棒丰富,悦耳动听。代表性曲目有《珍珠塔·寻子·见娘·哭诉》等。其徒周云瑞得“沈调”真传,能掌握其行腔飘逸,转折细腻的特点。并吸收蒋如庭的三弦伴奏手法,创造了许多用下把的伴奏过门。
      2010-3-14 17:42 回复  
      


      3楼2010-03-14 21:54
      回复
        李仲康调(李仲康)
              弹词演员李仲康所创。李天赋嗓音高亢浏亮,性近音乐,在长期演唱实践中,吸收借鉴“薛调”、“陈调”、“张调”等唱腔,自然形成独特的唱腔风格。其演唱以大嗓为主,间以小嗓,节奏明快,变化颇多。常以拖腔与顿挫跌宕,形成鲜明对比,别具韵味。代表性节目有《杨乃武与小白菜》选曲《淑英夜思》、《密室相会》及开篇《不伯难》等。其子李子红的琵琶伴奏,运用多种手法,颇多独创,丰富了音乐性和活力感。传人金丽生演唱的《三娘教子》开篇,亦有一定影响。
        


        4楼2010-03-14 21:56
        回复
          蒋    调(蒋月泉)
                弹词演员蒋月泉所创。形成于20纪30年代后期。蒋以唱“俞调”打下了坚实的弹唱功底,后小嗓倒掉,在其师周玉泉调的基础上,吸收京剧及北方曲艺的乐汇及唱法,发展成以本嗓演唱的“蒋调”。特点是韵味醇厚,旋律优美端庄,行腔深沉浑厚,抒情性强,十分讲究润腔、运气、咬字、发声,并注重装饰音(小腔)的运用。是评弹界演唱得最为普遍,影响颇广的流派唱腔。原以中速为主,在演唱现代题材的曲自时,增加了节奏变化,并发展了快节奏的唱腔,称“快蒋调”。其代表性曲目较多,有开篇《杜十娘》、《战长沙》、《刀会》、《莺莺操琴》、《宝玉夜探》以及《海上英雄》、《王孝和》、《庵堂认母》、《厅堂夺子》的选曲等。
          


          5楼2010-03-14 21:57
          回复
            弹词演员张鉴庭所创。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张最初放单档,以唱“夏调”为主,因其天赋嗓音好、音域宽,音调高,力度强,后受蒋如庭、沈俭安等唱腔的影响,在演唱《林冲·误责贞娘》选曲时,以“蒋调”为基础,在慢唱腔中潜心于转腔的变化,在下句六字拖腔等转腔上唱出了不同的旋律,并且咬字有力,衷气充沛,音色苍劲,韵味浓郁,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张调”。演唱时感情饱满,以激情感染听众,戏剧性强,书场效果好。与其说书一样,具有“劲、清、情、神”的特点。在发展中,又创造了紧弹慢唱、快弹紧唱等多种唱法,其代表性曲目有《误责贞娘》、《钟老太敌》、《望芦苇》、《留凤》、《铡美》等。又擅唱说唱性强的白话开篇,如《暴落难》、《王大奎拾鸡蛋》等。张鉴国在与其兄张鉴庭长期拼档中,创造了风格鲜明的张调伴奏琵琶,衬托默契,使张调格外动听。
            


            6楼2010-03-14 21:58
            回复
              徐    调(徐云志)
                    弹词演员徐云志所创。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末。徐早期演唱“俞调”和“小阳调”,后从民间小调、戏曲声腔和小贩叫卖声中汲取音乐素材,发挥自己嗓音清亮高亢的天赋条件而成独立的流派。特点为节奏舒缓,旋律婉转圆润,音色软糯柔顺,音乐性较强,有长短各异的九种基本唱腔,人称“糯米腔”。由于其定音较高,三弦上的老弦(即第三弦)常配用铜丝弦,增添了曲调的荡音,成为其特色之一。代表性三曲目有《寇宫人》、《莺莺拜月》等。
              


              7楼2010-03-14 22:00
              回复
                严    调(严雪亭)
                      弹词演员严雪亭所创。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严擅长单档说书,其唱调主要衍化自适合于单档自弹自唱的“小阳调”,以表达书情和体现语言为主,运腔朴实,吐字清晰,曲调简练流畅,说唱结合,灵活贴切。唱时真假嗓并用,转化灵活,常用小嗓翻高腔,并以颇具特色的装饰性小腔,抒发激越情愫,或刻画女性形象。代表性曲目有《杨淑英告状》、《密室相会》等。严调又擅唱叙述性、说理性较强的白话唱篇,如《祝枝山说大话》、《孔方兄》等。开篇《一粒米》更是充分发挥了这一特色的代表作,有较大影响。
                


                8楼2010-03-14 22:01
                回复
                  2025-08-26 16:18:1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琴    调(朱雪琴)
                        弹词女演员朱雪琴所创。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琴调”是在“沈调”基础上,兼收“俞调”、“夏调”等诸种唱腔融合而成。明快爽利,气势豪放,感情充沛。由内在感情所生发的气韵驾驭着唱腔,高低、缓疾、顿挫、抑扬、挥洒自如。并发挥了弹词曲调可塑性强的特点,既能表现《楼台会》、《伯喈哭坟》一类悲切哀怨的内容,也能表现《妆台报喜》等欢快的情节。又有叙事明白,描摹生动,晓畅明晰,爽朗雄健的特点,较适宜于反映现代题材的曲目。代表性作品有《南泥湾》、《好八连》、《游水出冲山》等。朱雪琴与郭彬卿长期合作,双档演出,共同创造了三弦、琵琶的具有鲜明“琴调”特色的伴奏过门,构成了完整的“琴调”风格。
                  


                  9楼2010-03-14 22:02
                  回复
                    薛    调(薛筱卿)
                          弹词演员薛筱卿所创。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在与沈俭安拼档说唱时,在“魏调”基础上,结合其嗓音条件,发展了鲜明的风格。特点是节奏明快流畅,咬字清晰铿锵,口角爽利,擅于叠句连唱。其琵琶伴奏旋律轻快跳动,颇显功力。在为沈俭安伴托唱腔时,创造和形成了与唱腔若即若离的支声复调伴托方法,沿用至今,世称“薛调琵琶”。代表性曲目有《珍珠塔·看灯·哭塔·痛责》、开篇《柳梦梅拾画》等。徒弟庞学卿、郭彬卿、女儿薛惠君继承了其弹唱艺术。
                    


                    10楼2010-03-14 22:03
                    回复
                      弹词演员祁莲芳所创。形成于20纪30年代。运腔方法受“俞调”影响较大。由于祁莲芳早年喜爱江南丝竹,他把其中哀怨的旋律吸收进自己的唱腔,因此曲调与“俞调”不同,并另创了前奏、间奏及尾奏等过门。发声方法因受京剧程派唱腔的影响,以低抑的假嗓为主,以委婉凄切,缠绵悱恻为其特色,旋律幽美,婉转动听。代表性曲目有《霍定金私吊》等。周云瑞以“祁调”谱唱的开篇《秋思》,不仅对之在曲调、运腔上作了丰富,且在伴奏过门上也有所发展,成为其又一代表性曲目。邢晏芝以“俞调”与“祁调”揉合在一起演唱,以表现哀愁幽怨的感情。人称“祁俞调”。代表性曲目有《扬乃武·密室相会》等。
                      


                      11楼2010-03-14 22:04
                      回复
                        侯    调(侯莉君)
                              弹词流派唱腔。弹词女演员侯莉君所创。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是将“老俞调”作速度、节奏等变化,并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将音区作适当提高以适合女声演唱。唱腔偏重于婉转俏丽,腔胜于字,有时拖腔很长,发挥成假声花腔。代表性曲目有《英台哭灵》、《孟姜女》等。青年女演员唱此曲调的能运用“俞调”的传统发声方法,并注意结合唱词内容,有所丰富提高。
                        2010-3-14 17:32 回复  
                        


                        13楼2010-03-14 22:06
                        回复
                          周    调(周玉泉)
                                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弹词演员周玉泉以张福田、吴升泉等的唱腔为基础所创。以真嗓为主,特点是亲切含蓄,温文舒徐,节奏平稳,富有韵味。代表性曲目有《文宣哭观音》、《云房产子》、《智贞描容》等。与以吟诵为主的马调不同,周调另辟蹊径,独创了用本嗓演唱的抒情性较强的婉约多姿的唱腔,为“蒋调”、“丽调”、“张调”等的创立提供了基础。
                          


                          14楼2010-03-14 22:07
                          回复
                            薛小飞调(薛小飞)
                                  形成于20纪50代末,弹词演员薛小飞在“魏调”及“沈调”基础上,吸收了“蒋调”的某些成分,经过变化发展,自成一格。句与句之间衔接自如,朴实流畅。既有“魏调”的爽明明快,又不乏“蒋调”的醇厚韵味。流行于苏州一带。代表作有《方卿哭诉陈翠娥》、《打三不孝》等。
                            


                            15楼2010-03-14 22:09
                            回复
                              2025-08-26 16:12:1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王月香调(王月香)
                                    弹词女演员王月香的唱腔。衍化自“马调”系统的“魏调”及“沈薛调”。弹唱时能深入脚色,感情饱满,以紧弹快唱,叠句连唱等形成鲜明的风格。尤擅大段叠句,一泻千里,酣畅淋涡。并以唱悲哀、凄切的内容见长,注重表达书情和人物感情,动情之处,声泪惧下,有时悲不自胜,夹带哭音。她自弹琶琶,在叠句连唱中,以小过门垫衬换气,弹奏动作亦与人物感情相配合。代表性曲目有《英台哭灵》、《三斩杨虎》等。
                              2
                              


                              16楼2010-03-14 22: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