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kg的胖子,b110p减震的偏硬、短行程、高阻尼特性很合适。问题是后座接送40kg的娃。合计130kg,弹簧静态压缩行程已经远超2cm的最大范围。加上路况不佳,坑坑洼洼,可怜的剩余行程常被蹂躏的咣咣打底。修路是没指望,减肥难度大,换减震是个好办法。
选择哪种减震?首选目标是要硬。次选目标,行程长点,阻尼小点,有坐沙发的感觉。漫长的搜索后,这款22红色加强版似乎符合这个目标。
先把拆下的比较图放上。看起来两个方向颠倒了,其实缸上杆下,是一致的。有个"下"字看到了吗?现在国货早已不怕倒置漏油,降低簧下质量的理论代表了发烧理念。

要想硬,弹簧线径要粗,圈数要少,整体直径要细。现在是线径一样,都是7mm,圈数也一样,直径大了些。原车减震21cm,新减震长度多1cm。隐约可以看到活塞杆,行程长了很多。除了行程,理性说这不是好选择,弹簧会更软。但不增高太多的前提下,或许阻尼制约下的行程能够抑制打底。没有更好的选择了,除非选11mm线径那些单减震款式当双减震用。问题是太粗了。粗不都是好事,挡泥板反对。
就装这款试试吧。在家开干。先上个安装结束论功行赏图,工作必须用到的工具如下:



喜欢大力出奇迹和相信九号塑料件质量的同学,一般喜欢随手乱丢螺丝。提醒,只要拧松红圈螺丝几扣就可以这样掰,不拆下也行。

看到了吗?别急。要先松开减震器下面螺母,不然减震器拔不出来。




看不清,再看。


这下看清了,减震器还不够粗,不会让挡泥板受到到伤害。
最后说下试骑感受,当然很爽了。车座变高。弹性行程变大,阻尼变小。原来是脚掌着地,现在是脚趾着地,这点不爽。骑行有大船的感觉,上下起伏。原来是开大众德国车,现在是别克美国车的感受。对低速不平路面太好了。不过,过坑、减速带,还是打底,更频繁了。
结论:舒适感大大增加,代价是路感变差,起伏增加,高速飙车风险增加。个高体轻不飙车不载人的老司机更换这款22红色增强版减震器。原车减震器没有特出情况不用换,硬度阻尼适配也挺好的。
选择哪种减震?首选目标是要硬。次选目标,行程长点,阻尼小点,有坐沙发的感觉。漫长的搜索后,这款22红色加强版似乎符合这个目标。
先把拆下的比较图放上。看起来两个方向颠倒了,其实缸上杆下,是一致的。有个"下"字看到了吗?现在国货早已不怕倒置漏油,降低簧下质量的理论代表了发烧理念。

要想硬,弹簧线径要粗,圈数要少,整体直径要细。现在是线径一样,都是7mm,圈数也一样,直径大了些。原车减震21cm,新减震长度多1cm。隐约可以看到活塞杆,行程长了很多。除了行程,理性说这不是好选择,弹簧会更软。但不增高太多的前提下,或许阻尼制约下的行程能够抑制打底。没有更好的选择了,除非选11mm线径那些单减震款式当双减震用。问题是太粗了。粗不都是好事,挡泥板反对。
就装这款试试吧。在家开干。先上个安装结束论功行赏图,工作必须用到的工具如下:



喜欢大力出奇迹和相信九号塑料件质量的同学,一般喜欢随手乱丢螺丝。提醒,只要拧松红圈螺丝几扣就可以这样掰,不拆下也行。

看到了吗?别急。要先松开减震器下面螺母,不然减震器拔不出来。




看不清,再看。


这下看清了,减震器还不够粗,不会让挡泥板受到到伤害。
最后说下试骑感受,当然很爽了。车座变高。弹性行程变大,阻尼变小。原来是脚掌着地,现在是脚趾着地,这点不爽。骑行有大船的感觉,上下起伏。原来是开大众德国车,现在是别克美国车的感受。对低速不平路面太好了。不过,过坑、减速带,还是打底,更频繁了。
结论:舒适感大大增加,代价是路感变差,起伏增加,高速飙车风险增加。个高体轻不飙车不载人的老司机更换这款22红色增强版减震器。原车减震器没有特出情况不用换,硬度阻尼适配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