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与改进
F-4F 突出了格斗空战能力,它的主要特点是:
(1)取消了平尾的前缘缝翼:F-4E 从第二架生产型(序号 66-0285)开始在平尾前缘增加了缝翼,因为在机头增加固定机炮(包括机炮、装有 639 发炮弹的弹鼓等)后重量增大,采用缝翼可以保证平尾的操纵效率。
(2)主翼采用前缘缝翼:这是美国空军 1971 年才签订生产合同的 F-4E 最新生产批次——第 48 批刚开始采用的技术,第一架采用前缘缝翼的 F-4E(序号 71-0238)在 1972 年 2 月 11 日才首飞(注:实际上首先采用前缘缝翼的是第48批次F-4E的第14架,序号71-0237。但71-0238提前进行了首飞。)。前缘缝翼取代了 F-4E 原来的前缘吹气襟翼,明显提高了飞机的机动性——它使 F-4F 的失速速度由早期型 F-4E 的 295 千米/小时降低到 233 千米/小时,扩大了飞机的飞行包线,提高了飞行的稳定性和操纵性。前缘缝翼的采用和飞机减重带来的推重比提高,使 F-4F 在 9,000 米高度以下的空战机动性有了明显改善:如完成 180° 盘旋,早期型 F-4E 需要 19 秒、转弯半径是 1,190 米,过载 3.3g;而 F-4F 只需要 14.2 秒、转弯半径 890 米,过载 4.5g。
(3)去掉了后机身的 7 号油箱和空中受油装置:F-4E 为了平衡机头固定机炮的重量,在后机身增加了一个容量约 357 升的 7 号油箱,使全机最大内部燃油容量增加到约 7,548 升。不过这是第 41 批次 F-4E 之前的数据,从 1968 签订生产合同的第 41 批开始由于自封闭油箱的采用,容量减小到约 7,022 升,所以 F-4F 机内最大燃油容量大约是 6,665 升左右。如果需要更大的航程,F-4F 可以像 F-4E 一样在机腹中心挂 1 个约 2,271 升的副油箱,左右机翼下外侧挂架各挂 1 个约 1,400 升的副油箱,这样最大载油量可达 11,736 升,对于德国空军来说已经足够了。
(4)尽量简化机载设备:F-4F 首先拆除了后座舱的操纵装置,飞机只能由前舱飞行员操纵。火控和传感器设备方面,取消了 F-4E 的 AJB-7 姿态参考/轰炸计算系统等攻击性设备以及 ASN-63 惯性导航装置,雷达也改用 APQ-120 的简化型 APQ-94,这样既减轻了重量,又节省了费用。不过 AJB-7 系统的取消使 F-4F 投射炸弹时只能依靠目视瞄准和轰炸双向定时器,轰炸精度比较差;而 APQ-94 取消了连续波照射器(Constant Wave Illuminator,CWI),使 F-4F 成为唯一不能使用“麻雀”的 F-4 系列作战型。
结构上的改进和机载设备的简化使 F-4F 全机重量比 F-4E 降低了约 1,500 千克,提高了飞机的推重比,也有利于提高空战格斗性能。
F-4F 在德国空军服役期间进行了 3 次比较大的改进,按时间顺序依次是“和平莱茵河”(Peace Rhine)计划、“结构寿命延长计划”(SLEP)和“提高战斗效能”(ICE)计划。
“和平莱茵河”计划(下版本最有可能出的德鬼)
从 1980 年 11 月到 1983 年底,德国空军和美国联合对 F-4F 执行了这项改进。改进内容包括增加空中加油装置、把 APQ-94 升级到 APQ-120 的水平并采用 AYK-14 数字计算机、配备 1978 年服役的 AIM-9L“响尾蛇”格斗导弹、增加使用 AGM-65“小牛”空地导弹和 AVQ-23“宝石长钉”激光标定吊舱的能力和加强电子战能力等。
APQ-120 雷达采用了许多晶体管器件,这主要是为了减小体积和重量,适应 F-4E 机头下方布置固定机炮的需要,同时也提高了可靠性。该雷达采用 AYK-14 计算机后也被称为 AWG-14 火控系统(原编号 AWG-10A,因为 AYK-14 是 F-4J 上 AWG-10 火控系统计算机的改型)。该计算机比 APQ-120 以前使用的目标拦截计算机能提供更有效的武器发射方程解算,尤其是在使用“麻雀”导弹时计算方程能考虑目标的机动情况,使“麻雀”从拦射导弹转变成现代意义上的超视距空空导弹,而以前的目标拦截计算机只能较好地计算“直线碰撞”的情况。在“和平莱茵河”完成约半年后的 1984 年 6 月 12 日,我国的歼-8Ⅱ战斗机也首飞成功。根据公开的信息,歼-8Ⅱ早期的雷达虽然综合了连续波照射装置,但火控系统也只能解算“直线碰撞”问题,配用的拦射弹是“霹雳”-4 甲(最大拦射距离 18 千米,接近 AIM-7D,但 1985 年因性能不满足使用要求而下马)。直到 1995 年的改型歼-8ⅡB 才真正具备了超视距作战能力(同时也具有了较强的对地攻击能力),这比 F-4F 晚了 12 年。
AVQ-23 吊舱由西屋公司生产,带有激光测距/标定装置和与激光光学装置共瞄准线的热成像跟踪器,能在昼夜和一定的不利气象条件下由控制员手动操纵跟踪目标。激光标定时激光的脉冲重复频率编码由武器控制员在飞行中选择,可以引导本机或友机投射的激光制导武器,还能为投射本机携带的非制导对地攻击武器提供数据。
经过“和平莱茵河”计划改进的 F-4F 成为一种具有超视距空战和精确对地攻击能力的多功能战斗机,其作战能力与美国空军后期生产批次的 F-4E 相当。这次改进计划也表明德国空军决定放弃装备“狂风”的截击型(MRCA 在 1974 年 9 月命名为“狂风”),使 F-4F 从一种过渡型战斗机一跃成为德国空军直到 21 世纪初的主力制空战斗机。
“结构寿命延长计划”
为了延长 RF-4E 和 F-4F 的服役时间,德国空军在 1979 年就发布了“结构寿命延长计划”(SLEP)的要求。“和平莱茵河”计划完成后,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DASA)(注:实际上是MBB公司,该公司在1992年与DASA完全合并。)从 1984 年开始研究 SLEP 改装措施,1987 年开始对 RF-4E 进行改装,1990 年全部完成,但随后德国空军就开始逐步淘汰该机(其中有一些转让给了希腊)。第一批 F-4F 的 SLEP 改装也在 1987 年开始,1992 年完成;第二、三批的改装分别在 1989 年、1991 年开始,1992 年、1996 年结束。
延寿改装后的 F-4F 具有 6,000 小时的使用寿命,可以一直服役到 2005 年。如果需要,使用寿命还可以进一步延长到 10,000 小时,使飞机服役可以到 2012 年。SLEP 计划还使飞机的基地例行大修时间间隔延长到 72 个月,降低了飞机的全寿命周期成本(LCC)。
“提高战斗效能”计划
“和平莱茵河”计划完成后,德国空军又开始了“提高战斗效能”(ICE,德语缩写 KWS)计划,目的是使 F-4F 具备先进三代机的下视/下射和多目标攻击能力。经过两年的计划定义阶段,1986 年德国政府正式为该计划拨款,同年 12 月计划进入全尺寸发展阶段。

F-4F 突出了格斗空战能力,它的主要特点是:
(1)取消了平尾的前缘缝翼:F-4E 从第二架生产型(序号 66-0285)开始在平尾前缘增加了缝翼,因为在机头增加固定机炮(包括机炮、装有 639 发炮弹的弹鼓等)后重量增大,采用缝翼可以保证平尾的操纵效率。
(2)主翼采用前缘缝翼:这是美国空军 1971 年才签订生产合同的 F-4E 最新生产批次——第 48 批刚开始采用的技术,第一架采用前缘缝翼的 F-4E(序号 71-0238)在 1972 年 2 月 11 日才首飞(注:实际上首先采用前缘缝翼的是第48批次F-4E的第14架,序号71-0237。但71-0238提前进行了首飞。)。前缘缝翼取代了 F-4E 原来的前缘吹气襟翼,明显提高了飞机的机动性——它使 F-4F 的失速速度由早期型 F-4E 的 295 千米/小时降低到 233 千米/小时,扩大了飞机的飞行包线,提高了飞行的稳定性和操纵性。前缘缝翼的采用和飞机减重带来的推重比提高,使 F-4F 在 9,000 米高度以下的空战机动性有了明显改善:如完成 180° 盘旋,早期型 F-4E 需要 19 秒、转弯半径是 1,190 米,过载 3.3g;而 F-4F 只需要 14.2 秒、转弯半径 890 米,过载 4.5g。
(3)去掉了后机身的 7 号油箱和空中受油装置:F-4E 为了平衡机头固定机炮的重量,在后机身增加了一个容量约 357 升的 7 号油箱,使全机最大内部燃油容量增加到约 7,548 升。不过这是第 41 批次 F-4E 之前的数据,从 1968 签订生产合同的第 41 批开始由于自封闭油箱的采用,容量减小到约 7,022 升,所以 F-4F 机内最大燃油容量大约是 6,665 升左右。如果需要更大的航程,F-4F 可以像 F-4E 一样在机腹中心挂 1 个约 2,271 升的副油箱,左右机翼下外侧挂架各挂 1 个约 1,400 升的副油箱,这样最大载油量可达 11,736 升,对于德国空军来说已经足够了。
(4)尽量简化机载设备:F-4F 首先拆除了后座舱的操纵装置,飞机只能由前舱飞行员操纵。火控和传感器设备方面,取消了 F-4E 的 AJB-7 姿态参考/轰炸计算系统等攻击性设备以及 ASN-63 惯性导航装置,雷达也改用 APQ-120 的简化型 APQ-94,这样既减轻了重量,又节省了费用。不过 AJB-7 系统的取消使 F-4F 投射炸弹时只能依靠目视瞄准和轰炸双向定时器,轰炸精度比较差;而 APQ-94 取消了连续波照射器(Constant Wave Illuminator,CWI),使 F-4F 成为唯一不能使用“麻雀”的 F-4 系列作战型。
结构上的改进和机载设备的简化使 F-4F 全机重量比 F-4E 降低了约 1,500 千克,提高了飞机的推重比,也有利于提高空战格斗性能。
F-4F 在德国空军服役期间进行了 3 次比较大的改进,按时间顺序依次是“和平莱茵河”(Peace Rhine)计划、“结构寿命延长计划”(SLEP)和“提高战斗效能”(ICE)计划。
“和平莱茵河”计划(下版本最有可能出的德鬼)
从 1980 年 11 月到 1983 年底,德国空军和美国联合对 F-4F 执行了这项改进。改进内容包括增加空中加油装置、把 APQ-94 升级到 APQ-120 的水平并采用 AYK-14 数字计算机、配备 1978 年服役的 AIM-9L“响尾蛇”格斗导弹、增加使用 AGM-65“小牛”空地导弹和 AVQ-23“宝石长钉”激光标定吊舱的能力和加强电子战能力等。
APQ-120 雷达采用了许多晶体管器件,这主要是为了减小体积和重量,适应 F-4E 机头下方布置固定机炮的需要,同时也提高了可靠性。该雷达采用 AYK-14 计算机后也被称为 AWG-14 火控系统(原编号 AWG-10A,因为 AYK-14 是 F-4J 上 AWG-10 火控系统计算机的改型)。该计算机比 APQ-120 以前使用的目标拦截计算机能提供更有效的武器发射方程解算,尤其是在使用“麻雀”导弹时计算方程能考虑目标的机动情况,使“麻雀”从拦射导弹转变成现代意义上的超视距空空导弹,而以前的目标拦截计算机只能较好地计算“直线碰撞”的情况。在“和平莱茵河”完成约半年后的 1984 年 6 月 12 日,我国的歼-8Ⅱ战斗机也首飞成功。根据公开的信息,歼-8Ⅱ早期的雷达虽然综合了连续波照射装置,但火控系统也只能解算“直线碰撞”问题,配用的拦射弹是“霹雳”-4 甲(最大拦射距离 18 千米,接近 AIM-7D,但 1985 年因性能不满足使用要求而下马)。直到 1995 年的改型歼-8ⅡB 才真正具备了超视距作战能力(同时也具有了较强的对地攻击能力),这比 F-4F 晚了 12 年。
AVQ-23 吊舱由西屋公司生产,带有激光测距/标定装置和与激光光学装置共瞄准线的热成像跟踪器,能在昼夜和一定的不利气象条件下由控制员手动操纵跟踪目标。激光标定时激光的脉冲重复频率编码由武器控制员在飞行中选择,可以引导本机或友机投射的激光制导武器,还能为投射本机携带的非制导对地攻击武器提供数据。
经过“和平莱茵河”计划改进的 F-4F 成为一种具有超视距空战和精确对地攻击能力的多功能战斗机,其作战能力与美国空军后期生产批次的 F-4E 相当。这次改进计划也表明德国空军决定放弃装备“狂风”的截击型(MRCA 在 1974 年 9 月命名为“狂风”),使 F-4F 从一种过渡型战斗机一跃成为德国空军直到 21 世纪初的主力制空战斗机。
“结构寿命延长计划”
为了延长 RF-4E 和 F-4F 的服役时间,德国空军在 1979 年就发布了“结构寿命延长计划”(SLEP)的要求。“和平莱茵河”计划完成后,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DASA)(注:实际上是MBB公司,该公司在1992年与DASA完全合并。)从 1984 年开始研究 SLEP 改装措施,1987 年开始对 RF-4E 进行改装,1990 年全部完成,但随后德国空军就开始逐步淘汰该机(其中有一些转让给了希腊)。第一批 F-4F 的 SLEP 改装也在 1987 年开始,1992 年完成;第二、三批的改装分别在 1989 年、1991 年开始,1992 年、1996 年结束。
延寿改装后的 F-4F 具有 6,000 小时的使用寿命,可以一直服役到 2005 年。如果需要,使用寿命还可以进一步延长到 10,000 小时,使飞机服役可以到 2012 年。SLEP 计划还使飞机的基地例行大修时间间隔延长到 72 个月,降低了飞机的全寿命周期成本(LCC)。
“提高战斗效能”计划
“和平莱茵河”计划完成后,德国空军又开始了“提高战斗效能”(ICE,德语缩写 KWS)计划,目的是使 F-4F 具备先进三代机的下视/下射和多目标攻击能力。经过两年的计划定义阶段,1986 年德国政府正式为该计划拨款,同年 12 月计划进入全尺寸发展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