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止于智者--带你走进真实的歼八
[日期:2005-11-08] 来源:新浪军事 作者:参谋总长6262 [字体:大 中 小]
有感于凤凰网有一些喜欢哗众取宠,靠吹嘘一些虚无的东西来混迹论坛的骗子。如果他们只是吹嘘也就算了,但是他们为了验证自己的谣言,还偏要给自己捏造上一个军人或者内部人士的光环。让真正退役的朋友一起蒙羞。而且这些人的谬论无利于论坛培养良好的学术气氛。所以我决定把十几年来收集的歼八系列战机的资料整理一下,与大家分享,对其中一些涉及机密的部分我将做一些技术处理。文章我将分几个章节贴出。
前言
J-8系列型号飞机从1964年正式开始发展到现在已经整整41年了,J-8机全程见证了中国空军的成长历程。对于这种在中国空军中占有划时代地位的歼击机的作用和意义,无法简单的说出好与坏。本文只是想把J-8系列飞机研制的过程,以及J-8对中国航空工业的意义和地位做一个简单的说明,以利于大家对这个型号的产生和发展更加了解。
-------------------------------------
我国的军事斗争和国防发展都需要先进性能的作战飞机, 112厂飞机设计室在仿制完成J-5后不到2年的时间,就在1958年4月提出了研制飞行速度M1.4,飞行高度18000M的东风104歼击机的设计方案,这个方案在当时的条件下,与刚刚开始引进的MIG-19技术标准基本相当。东风104对于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来说,性能上既具有先进性,又是我们依靠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但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对中国航空工业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在1958年提出了双2 (速度M2、升限20000M)标准的东风113歼击机研制计划,后来又根据国外飞机的发展,把东风113的指标定到双2.5,这是个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国家能够达到的高指标,技术难度远远的超过了国外当时最新的MIG-21和F-104。在东风113高指标的带动和影响下,原本还是切实可行的东风104的技术指标也在一路攀升,到1958年 11月的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东风104的技术指标就已经提高到双2的标准,并且重新命名为东风107。无论是东风107还是东风113的性能指标都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当时我国航空技术和条件能够达到的程度,可以说从高指标提出开始就预示了项目的命运。东风107在1959年12月为给东风113让路而下马,下了最大力气的东风113也在1961年6月下马。这段时期航空系统内出现的不按照技术基础和科学规律,盲目的追求脱离实际的高指标的行为,使我国战斗机的发展出现了“进一步、退两步”的被动局面,给航空科技人员以极大的教训。112厂从1960年开始,又重新从仿制MIG-19和MIG-21着手,踏踏实实的开始进行航空研究工作。
第一章 歼八篇
1963年7月,黄志千与徐舜寿一起作了“62式(米格-21型)飞机设计工作中的主要技术问题和研究计划”的技术报告,总结了“摸透”工作中的成果与经验。这样,我国的航空工业稳步地迈上了自行设计马赫数为2倍音速歼击机——歼-8的新阶段。
1964年5月航空研究院提出在米格-21基础上研制高空高速歼击机。同年10月方案论证提出作战对象为美国空军的B-58两倍音速高空轰炸机和F-105战斗轰炸机。
为满足高空作战要求,沈阳飞机设计所提出歼-8的设计思想是:突出高空高速性能,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和加强火力。确定设计方案时,在采用“单发”(鸭式布局,后来发展成我们现在熟知的歼-9,用一台新研制的涡扇发动机),还是采用“双发”(用两台改进的现有涡喷-7发动机);是“机头进气”,还是“两侧进气”等关键技术问题上存在着激烈的争论。
航空研究院院长唐延杰认为,由黄志千、王南寿等专家的意见符合“摸着石头过河、初战必胜”的思想,循序渐进的策略。决定采用“双发”方案。这一方案在字面上落后于单发方案,但实际上单发方案过于超前,无法实现。因此“双发”加大了飞机研制的可行性。根据以上意见,决定采用与米格-21类似的“机头进气”方案,外形则参照米格-21,不作大的改动,采用大后掠角、小展弦比、薄三角翼、下平尾、双腹鳍的空气动力学布局形式。由于米格设计局在米格-21 基础上研制过E-152系列大型单发战斗机,西方一直猜测歼-8的设计源自E-152,但两者其实并无大的共同点,出发点也不同。
[日期:2005-11-08] 来源:新浪军事 作者:参谋总长6262 [字体:大 中 小]
有感于凤凰网有一些喜欢哗众取宠,靠吹嘘一些虚无的东西来混迹论坛的骗子。如果他们只是吹嘘也就算了,但是他们为了验证自己的谣言,还偏要给自己捏造上一个军人或者内部人士的光环。让真正退役的朋友一起蒙羞。而且这些人的谬论无利于论坛培养良好的学术气氛。所以我决定把十几年来收集的歼八系列战机的资料整理一下,与大家分享,对其中一些涉及机密的部分我将做一些技术处理。文章我将分几个章节贴出。
前言
J-8系列型号飞机从1964年正式开始发展到现在已经整整41年了,J-8机全程见证了中国空军的成长历程。对于这种在中国空军中占有划时代地位的歼击机的作用和意义,无法简单的说出好与坏。本文只是想把J-8系列飞机研制的过程,以及J-8对中国航空工业的意义和地位做一个简单的说明,以利于大家对这个型号的产生和发展更加了解。
-------------------------------------
我国的军事斗争和国防发展都需要先进性能的作战飞机, 112厂飞机设计室在仿制完成J-5后不到2年的时间,就在1958年4月提出了研制飞行速度M1.4,飞行高度18000M的东风104歼击机的设计方案,这个方案在当时的条件下,与刚刚开始引进的MIG-19技术标准基本相当。东风104对于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来说,性能上既具有先进性,又是我们依靠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但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对中国航空工业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在1958年提出了双2 (速度M2、升限20000M)标准的东风113歼击机研制计划,后来又根据国外飞机的发展,把东风113的指标定到双2.5,这是个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国家能够达到的高指标,技术难度远远的超过了国外当时最新的MIG-21和F-104。在东风113高指标的带动和影响下,原本还是切实可行的东风104的技术指标也在一路攀升,到1958年 11月的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东风104的技术指标就已经提高到双2的标准,并且重新命名为东风107。无论是东风107还是东风113的性能指标都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当时我国航空技术和条件能够达到的程度,可以说从高指标提出开始就预示了项目的命运。东风107在1959年12月为给东风113让路而下马,下了最大力气的东风113也在1961年6月下马。这段时期航空系统内出现的不按照技术基础和科学规律,盲目的追求脱离实际的高指标的行为,使我国战斗机的发展出现了“进一步、退两步”的被动局面,给航空科技人员以极大的教训。112厂从1960年开始,又重新从仿制MIG-19和MIG-21着手,踏踏实实的开始进行航空研究工作。
第一章 歼八篇
1963年7月,黄志千与徐舜寿一起作了“62式(米格-21型)飞机设计工作中的主要技术问题和研究计划”的技术报告,总结了“摸透”工作中的成果与经验。这样,我国的航空工业稳步地迈上了自行设计马赫数为2倍音速歼击机——歼-8的新阶段。
1964年5月航空研究院提出在米格-21基础上研制高空高速歼击机。同年10月方案论证提出作战对象为美国空军的B-58两倍音速高空轰炸机和F-105战斗轰炸机。
为满足高空作战要求,沈阳飞机设计所提出歼-8的设计思想是:突出高空高速性能,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和加强火力。确定设计方案时,在采用“单发”(鸭式布局,后来发展成我们现在熟知的歼-9,用一台新研制的涡扇发动机),还是采用“双发”(用两台改进的现有涡喷-7发动机);是“机头进气”,还是“两侧进气”等关键技术问题上存在着激烈的争论。
航空研究院院长唐延杰认为,由黄志千、王南寿等专家的意见符合“摸着石头过河、初战必胜”的思想,循序渐进的策略。决定采用“双发”方案。这一方案在字面上落后于单发方案,但实际上单发方案过于超前,无法实现。因此“双发”加大了飞机研制的可行性。根据以上意见,决定采用与米格-21类似的“机头进气”方案,外形则参照米格-21,不作大的改动,采用大后掠角、小展弦比、薄三角翼、下平尾、双腹鳍的空气动力学布局形式。由于米格设计局在米格-21 基础上研制过E-152系列大型单发战斗机,西方一直猜测歼-8的设计源自E-152,但两者其实并无大的共同点,出发点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