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率响应范围,就是大家常提到的频响范围。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一般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20kHz,婴儿的听觉范围会更广,随着年龄增长,耳毛细胞的老化,人的听觉范围会逐渐缩小。传统MP3格式音乐做有损压缩时,也是把人耳一般听不到的20-20kHz以外的音频信息做了舍弃。
传统音频器材也是朝着20-20kHz这个频率范围努力的。频响范围标注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允许误差范围(平坦度)。一般音箱在标注器材频响范围时会规范一些,几乎所有厂商都标注+/-3dB的频响范围,因此参数参考性也更强。但是也有一些厂商宣传耍花招,为了频响范围数据好看,或者允许误差范围标注+/-6dB和+/-12dB,或者只字不提。
耳机行业频响范围标注的水分就大多了。99%的厂商都不标注允许误差范围,所以事实上耳机的频响范围参考价值很小。一些入门烧友看到很多耳机的频响范围超过了20-20kHz,就想当然地理解为部分耳机已经超越了几千几万的高端音响,其实“圈大一寸压死人”这个定律同样适用于动圈喇叭。如果测试+/-3db 的频响范围,大多数9mm动圈单元耳机的成绩应该是100-10kHz。
其次,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进行频响测试时,耳机需要根据耳廓耳道的声学特性进行补偿,完成曲线补偿。经过补偿后的曲线会跟音箱所追求的平直曲线大相径庭,几乎没有耳机可以达到20-20k Hz +/-3db的。
最后不得不提一嘴,一些个人作坊型耳机厂商或玩家,他们的测试设备级别相当有限,所以其产品的频响范围更加需要玩家仔细甄别。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一般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20kHz,婴儿的听觉范围会更广,随着年龄增长,耳毛细胞的老化,人的听觉范围会逐渐缩小。传统MP3格式音乐做有损压缩时,也是把人耳一般听不到的20-20kHz以外的音频信息做了舍弃。
传统音频器材也是朝着20-20kHz这个频率范围努力的。频响范围标注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允许误差范围(平坦度)。一般音箱在标注器材频响范围时会规范一些,几乎所有厂商都标注+/-3dB的频响范围,因此参数参考性也更强。但是也有一些厂商宣传耍花招,为了频响范围数据好看,或者允许误差范围标注+/-6dB和+/-12dB,或者只字不提。
耳机行业频响范围标注的水分就大多了。99%的厂商都不标注允许误差范围,所以事实上耳机的频响范围参考价值很小。一些入门烧友看到很多耳机的频响范围超过了20-20kHz,就想当然地理解为部分耳机已经超越了几千几万的高端音响,其实“圈大一寸压死人”这个定律同样适用于动圈喇叭。如果测试+/-3db 的频响范围,大多数9mm动圈单元耳机的成绩应该是100-10kHz。
其次,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进行频响测试时,耳机需要根据耳廓耳道的声学特性进行补偿,完成曲线补偿。经过补偿后的曲线会跟音箱所追求的平直曲线大相径庭,几乎没有耳机可以达到20-20k Hz +/-3db的。
最后不得不提一嘴,一些个人作坊型耳机厂商或玩家,他们的测试设备级别相当有限,所以其产品的频响范围更加需要玩家仔细甄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