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为个人感触,尽力客观,仍会有个体感受差异,仅作参考。中集很多,差别还是有的,默认以我经历的中集为蓝本。
特别想提出三个问题:有什么,想要什么,愿意付出什么代价。
很多人发帖说劳动强度,工资待遇,这个和岗位关联很密切。有的人说是为讨生活,想有更高的收入,这个只能算想要什么。有什么和愿意付出什么没考虑清楚。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用思考特别仔细,大致情况评估一下是很有必要的。
一线以外的暂不讨论,因此本帖是无法告知怎么晋升,职场,工业设计,质量等等。看招收就很明确,一种是招聘,一种是招工。第一种通常简历,校招,第二种也有直招,大多数是劳务派遣。劳务派遣也有转成正式一线的机会,和劳务最大区别在于保险,公积金。略微扩散一点,正式员工公积金对以后购房帮助很大,前提是相对稳定长期,有些地区可以工作交纳若干年限可以提取,更多的还是做为购房指标,公积金贷款和商业贷款利息差别特别大,如果分期15-20年,这个数字会很明显。很多公司降低公积金比例,不交,因为公积金自己扣多少同样公司也要交多少。劳务派遣通常不交公积金,甚至常规保险都要几个月后才交,争论合法不合法没太大意义,现实最有说服力。心里有个底,看看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别人能给与什么。
派遣看似收入会比正式高一些,那是因为别人扣的多,看整体,正式肯定比派遣高。就以公积金贷款来说,同样分期20-30年,有公积金够标准的,至少比商业贷款少付10-30万利息。
想要的想清楚,仅仅短期一年以内,纠结正式派遣意义不大。这个问题想清楚,再看第一个问题,自己有什么。对自己要诚实,客观,很多人做不到。有技术,有学历,有背景,工作环境待遇千差地别,仅仅羡慕嫉妒不平,改变不了什么,要么自我改变升级,要么忍受。发发抱怨,心情会好一点,对事实影响微乎其微。任何一个公司,职场都会互相评估,根据有什么,看人下菜碟,会有不同的职位。也许公司不行,氛围不行,自己能掌控的,是能力和态度。我特别想说,只有合适不合适,个体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第三个问题,愿意付出什么代价。离职的原因很多,心里不爽,累,劳动强度太大,职业危害。。。发现了吧,这个还是和个体息息相关,每个人承受能力不同,关注点的重要程度也不同。有人来有人走,总体来说,仅以我的观察,离职率很高。可能劳动密集型企业都如此吧,背后残酷的事实就是,可以被随时替代。无论说是普工,技工,技术含量分布不均匀,流水线式的拆分,好处在于谁走培训新人1个月,基本都能正常运转。你想想,谈技术,就是虚无缥缈的梦。如果在一线,体力+技术。大部分位置,偏向体力的考验。定岗之后流动更少,全能式的技术,很难在上规模的企业中得到充分学习和锻炼。甚至,一段时间之后,自己都不认可自己是有技术的。当然,也有岗位练习机会特别多,在效率和质量的纠缠下,能坚持磨练技术的是少数。并且指导标准不一样。设计有个范围,QC也有一个范围,负责生产调度的,还有一个范围,到班组岗位,还存在一个范围。完美质量,极高生产效率,超长工作时间,就是一个很难统一的东西。附带说一点,办公室气氛,身边同事,也会影响自己的感受。
如果想清楚,自己有什么,想要什么,愿意付出什么代价,下面我会把中集一线流水性质总结一下,尽量事实求是,开头就说了,毕竟是我个人体验观察,和事实会有一些出入,但不会恶意丑化,极力美化。
特别想提出三个问题:有什么,想要什么,愿意付出什么代价。
很多人发帖说劳动强度,工资待遇,这个和岗位关联很密切。有的人说是为讨生活,想有更高的收入,这个只能算想要什么。有什么和愿意付出什么没考虑清楚。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用思考特别仔细,大致情况评估一下是很有必要的。
一线以外的暂不讨论,因此本帖是无法告知怎么晋升,职场,工业设计,质量等等。看招收就很明确,一种是招聘,一种是招工。第一种通常简历,校招,第二种也有直招,大多数是劳务派遣。劳务派遣也有转成正式一线的机会,和劳务最大区别在于保险,公积金。略微扩散一点,正式员工公积金对以后购房帮助很大,前提是相对稳定长期,有些地区可以工作交纳若干年限可以提取,更多的还是做为购房指标,公积金贷款和商业贷款利息差别特别大,如果分期15-20年,这个数字会很明显。很多公司降低公积金比例,不交,因为公积金自己扣多少同样公司也要交多少。劳务派遣通常不交公积金,甚至常规保险都要几个月后才交,争论合法不合法没太大意义,现实最有说服力。心里有个底,看看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别人能给与什么。
派遣看似收入会比正式高一些,那是因为别人扣的多,看整体,正式肯定比派遣高。就以公积金贷款来说,同样分期20-30年,有公积金够标准的,至少比商业贷款少付10-30万利息。
想要的想清楚,仅仅短期一年以内,纠结正式派遣意义不大。这个问题想清楚,再看第一个问题,自己有什么。对自己要诚实,客观,很多人做不到。有技术,有学历,有背景,工作环境待遇千差地别,仅仅羡慕嫉妒不平,改变不了什么,要么自我改变升级,要么忍受。发发抱怨,心情会好一点,对事实影响微乎其微。任何一个公司,职场都会互相评估,根据有什么,看人下菜碟,会有不同的职位。也许公司不行,氛围不行,自己能掌控的,是能力和态度。我特别想说,只有合适不合适,个体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第三个问题,愿意付出什么代价。离职的原因很多,心里不爽,累,劳动强度太大,职业危害。。。发现了吧,这个还是和个体息息相关,每个人承受能力不同,关注点的重要程度也不同。有人来有人走,总体来说,仅以我的观察,离职率很高。可能劳动密集型企业都如此吧,背后残酷的事实就是,可以被随时替代。无论说是普工,技工,技术含量分布不均匀,流水线式的拆分,好处在于谁走培训新人1个月,基本都能正常运转。你想想,谈技术,就是虚无缥缈的梦。如果在一线,体力+技术。大部分位置,偏向体力的考验。定岗之后流动更少,全能式的技术,很难在上规模的企业中得到充分学习和锻炼。甚至,一段时间之后,自己都不认可自己是有技术的。当然,也有岗位练习机会特别多,在效率和质量的纠缠下,能坚持磨练技术的是少数。并且指导标准不一样。设计有个范围,QC也有一个范围,负责生产调度的,还有一个范围,到班组岗位,还存在一个范围。完美质量,极高生产效率,超长工作时间,就是一个很难统一的东西。附带说一点,办公室气氛,身边同事,也会影响自己的感受。
如果想清楚,自己有什么,想要什么,愿意付出什么代价,下面我会把中集一线流水性质总结一下,尽量事实求是,开头就说了,毕竟是我个人体验观察,和事实会有一些出入,但不会恶意丑化,极力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