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演绎吧 关注:317贴子:5,972
  • 10回复贴,共1

【普及】吧刊人物篇·卖报童:当隔天的新报在叫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报,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
当你点开本期吧刊阅读到这里时,是否早已不自觉地顺着那段歌词哼起熟稔的旋律。将闲置在心最深处的童年记忆册翻开,翻找属于这首歌的故事瞬间。
上面这段无比熟悉的歌词正是选自于由作家安娥女士作词,音乐家聂耳先生作曲,深刻地描述了旧社会报童的苦难生活及对光明的渴望的《卖报歌》。
无论是近代的电影电视剧,抑或是经典的书籍作品,都时不时地会提到这样一个群体,那就是卖报童。我想,近代报业的兴起催生了卖报童这项职业的出现,而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报业不断向前发展。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期吧刊,希望在本期吧刊结束后可以让大家对卖报童们拥有更深入的了解。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2-11 12:35回复
    此吧刊普及贴内容多转载或节选自百度、搜狐等网络平台,有适当增删整合及自身见解,如侵删,如有错误欢迎指正。本楼为固定茶水楼,专供吧务组提供阅读注意事项等他用。如对本贴中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吧主或该期主编进行协商。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2-11 12:35
    回复
      本期目录。
      1L——本期导语及封面。
      2L——阅读指南。
      3L——本期目录速览。
      4L——报童小档案。
      5L——关于报童的详细情况。
      6L——探究报童数的减少。
      7L——民国时期创办报童学校小记。
      8L——追溯《卖报歌》历程。
      9L——结语。
      10L——封底及相关人员公示。
      (如有吞楼情况则会在楼中楼公示新的楼层号以供查找)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2-11 12:35
      收起回复
        报童小档案。
        ————
        姓名:报童。
        别称:送报员。
        性别:多为男孩,也有一部分是女孩。
        年龄:几岁到十几岁不等。
        背景:多为因战乱失去双亲或流离失所的孩童。
        身份:分送报纸或走街串巷卖报。
        简介:报童是一种职业,现在多称为“送报员”,通常是由几岁到十几岁不等的孩子担任送报卖报的工作。他们受雇于报社,根据分配的街道和路途,给报纸的订阅者分送报纸。或是分到报纸后在街上大声地叫卖,念出报纸的名字。如果有重大的新闻,他们会喊出标题以此来吸引行人的目光。还伴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号外号外!”
        延展:号外,原意是定期出版的报刊,在前一期已出版,下一期尚未出版的一段时间内,对发生的重大新闻和特殊事件,为迅速及时地向读者报道而临时编印的报刊,因在定期出版的报纸顺序编号之外,故而得名。各大电影的大事件发生时,被频繁使用。
        时间:2021.02.10存档。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02-11 12:37
        回复
          探究报童数的减少。
          ————
          报童减少的原因部分是由于晚报的逐渐消失。报童通常只有在放学后才有时间发送报纸,晚报的消失使得报童没有办法在下午的放学时间工作,而晨报必须在早上6点前发送。同时还由于人口分布的变化、劳动法、社会对童工的关注,这些因素都使得报童的工作逐步向成年人转移。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1-02-11 12:38
          回复
            民国时期创办报童学校小记。
            ————
            在抗战时期,陈鹤琴和赵朴初、刘湛恩在上海办难民教育和难童教育。当时,难民中有不少是小孩,其中,报童也生活在难民收容所中。为了照顾和关怀这些苦孩子的成长,陈鹤琴发起组织“儿童保育会”,创办报童学校。1938年春,陈鹤琴因地制宜,分点设校,陆续办起了10所报童学校。
            报童学校是一种新型学校,校歌是《卖报歌》。学校的课本用的是陶行知先生编的《老少通千字诗》,而报纸更是活的教材,老师给学生讲解报纸上的文章,组织指导报童讨论报纸上的重要新闻、报道、文章等。
            报童学校的老师很多都是地下党员。老师们还教报童唱革命歌曲,排练节目,不断提高报童们的政治觉悟。报童学校还使用灵活的教育方法,运用小先生教学法,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很快便攻破识字关。
            在党的支持和领导,以及进步教师的教导下,报童学校成为一支有爱国主义政治觉悟的战斗队。师生们还成立了“报童书报服务社”,秘密传送中共地下党出版的《上海周报》,还为前线抗日将士募捐衣被。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批报童学校于1939年被迫停办。不少报童离开上海,加入了新四军。
            1948年3月,陈鹤琴再一次创办了新的报童学校。学校租借了四川路基督教青年会的几间活动室作为教室,拥有了更大规模。解放前夕的上海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而整日走街串巷的小报童反而不容易引起怀疑。于是,小报童以卖报为掩护,暗中为党传情报、发传单,还秘密搜集情报。
            1949年10月9日,报童学校被正式命名为“上海市立报童学校”。之后,因为报童群体消失,学校退出历史舞台。1982年,报童学校正式复校,地址迁到了山西南路35号,正式更名为“报童小学”。目前,该校校史馆里存放着各种史料,展示了报童小学的光荣历史。2001年,报童小学成为黄浦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摘自搜狐网。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1-02-11 12:38
            回复
              追溯《卖报歌》的历程。
              ————
              《卖报歌》的原型是一位名叫“小毛头”的卖报女孩,小女孩姓杨,十岁,尚没有正式学名,人们都叫她“小毛头”。
              ————
              一切的相识始于善良。
              1933年聂耳尚在上海联华影片公司工作。有一天“小毛头”饿得头昏眼花时,一辆电车靠站,一批人从电车上涌下来,“小毛头”被撞倒在地,头上起了血泡,手上的报纸散乱一地,当她坐在地上大哭的时候,聂耳帮她拾起了报纸,还扶她起来,把弄脏的报纸都买走了,这是小姑娘与聂耳的相识。
              ————
              因为初心,所以用心。
              而后在1933年的秋天的一个傍晚,聂耳约朋友周伯勋出去走走,他边走边对朋友说:这条路上有一位卖报的小姑娘,卖报时喊的名字很动听,想让周伯勋也听一听。当他们走到吕班路 (上海重庆南路)口时,看到了“小毛头”走来走去,匆忙地卖着晚报,她声音清脆、响亮、有顺序地叫卖着报名和价钱。聂耳走过去买了几份报,同时跟她聊了起来,知道她父亲有病,家庭生活困难。在回家的路上聂耳沉重地说:“很想把卖报儿童的悲惨生活写出来,要请田汉或者安娥写词。”这是聂耳先生想要创作《卖报歌》的初衷。
              ————
              最终的灵感用于生活。
              过了几天,安娥把词写好了,聂耳找到“小毛头”,把歌词念给她听,然后问她有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小姑娘想了一下说:“都挺好,但如果能把铜板儿能买几份报的话也写在里边,我就可以边唱边卖了。”聂耳回去立即和安娥商量,在歌词中添上了“七个铜板能买两份报”的句子。后来小毛头真的一边唱一边卖,她的歌声使她的生意也好了起来。由此卖报歌迅速家喻户晓,流传至今。
              ————
              影响深远世人皆知。
              1934年年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公演时,特请小毛头本人扮演剧中报童,在舞台上首次公开演唱作为场曲的《卖报歌》,从此传唱开来,深受儿童喜爱。
              这首歌短小精悍的儿童歌曲以跳跃的节奏,活泼的音调,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天真活泼的报童形象。音乐的情绪乐观向上,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卖报歌》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至今仍得到少年朋友们的喜爱,它为人们展现了解放前贫穷儿童的苦难生活,教育大家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带有着对光明未来的期盼。
              聂耳的创作源于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他从生活中寻找创作源泉, 提炼音乐形象, 并把自己的音乐创作同生活在社会最底 层的劳苦大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工作者。
              ————
              “只有被生活所滋养的艺术,才能真正地升华人生。”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1-02-11 12:39
              回复
                结语。
                ————
                关于卖报童这个群体,世人给予他们的关注实在是不能算太多的。但不可否认,他们凭借着穿梭于街头巷尾的幼小身影和那一句句清脆的“号外”,在纷乱的年代中依然坚强生存着,找寻属于他们独特的生活意义,也许当我们看到他们的生活何其困苦的时候,才会有感于今日的生活吧。
                ————
                “他们不只是一群可爱又可怜的孩子,他们是民国时期一个阶层的生活缩影,更是无可替代的社会见证。”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1-02-11 12:39
                回复
                  本期完。
                  ——鸣谢——
                  整理:@将好的颓唐-
                  制图:@霜成三十子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1-02-11 12:40
                  回复
                    关于报童的详细情况。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02-14 14: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