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眼[登封市]
嵩山南麓的九顶风凰山尾端,山断崖立,像神斧鬼工造就,崖壁上有个扁圆石洞,人称扁担眼;向西南三十里,过了颍河到箕山,箕山头上也有一处立崖断壁,上边也有个石洞,也称为扁担眼。这两个扁担眼是怎么来的呢?据说是杨二郎担山赶太阳,扁担给戳的。
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一齐出来,把禾苗都晒死了,河水也晒干了,人们都热得难受,很多人得了瘟疫,昏迷不醒,世界上是一场大灾难。
尧派羿射日。羿是个射箭的能手,箭离弓,百发百中。他一口气射掉广天空的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叫它在天空运行,白天给人们照路,帮人们生活。
可是射落下的九个太阳掉在东海里成为沃焦,不仅热量不散失,还大量吸蚀海水,使大地的江河都往东南流,还偷偷地爬出东海,到大地上烧焦禾苗,干渴人畜。
尧又派杨戬,俗称杨二郎的,制服在大地上作孽的沃焦。杨二郎住在灌口,他的能力是镇山、担山和移山,力大得很。他的职责是为天帝镇守山门。现在要他制服跳出东海到处作孽的沃焦,他想:怎么才能制服跳出东海的沃焦呢?自己没有羿的射箭本领,只有用大山把它压下,不让它到处乱跑才行。
他抓起一根长扁担,一头担起一座大山,到处去寻地上作孽的沃焦,看到就撵,从东方撵到西方,从南方撵到北方;撵上一个,压下一个,撵上一个,压下一个。这天,他正担着两座大山,从东海边撵着一个沃焦,撵过长江,撵过黄河,折回嵩山,跨过颍水,曲折回转,到底叫杨二郎撵上了。杨二郎将扁祀前头一抬,正用前边担着的簸箕山将一个沃焦压下。可是,由于过一条颍河,脚踩在水里打了滑,身子一歪,扁担后边的山也掉了,并且甩出很远,散成了九个山头的凤凰模样。以后人们便称前边的叫箕山,后边的叫凤凰山;压下的沃焦成了扁月形,从旁边冒出来也化为山,人们称它偃月山。
杨二郎担山把地上作孽的沃焦压下了,这里的禾苗得以返肯,人们有了喜气,处处赞声不绝。杨二郎想到还有几个沃焦没有被制服,不顾劳累,谢绝人们的款待,用扁担震一下山尖,叫它稳固不动,自己又拿起扁担担山走了。他决心把地上作孽的沃焦全部压完,只留天上一个太阳,永远给人们照路。
【点评】
本篇是登封民间文学作者根据《楚辞·天问》王逸注、《锦绣万花谷》及登封地方传说整理的通俗文本。它对研究远古的中原射日、追日神话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中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①尧让后羿射九日,落下的太阳变为沃焦,继续为害。杨二郎追日是后羿射日的继续,可见其古老,同为抗御自然灾害的英雄神话。②此时已有道教文化出现,道教神国也已有神谱雏形。③追日神在中原地区,极为流行,遍布山区地带。无山,自然无法压太阳。④登封的凤凰山、箕山、颍水等实际地名及扁担眼遗迹的来历,都可证其可信性。此一点,见于不同地区的山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①其中说“二郎撵太阳”神话,在中原流传甚广,均无与尧时“后羿射日”相关的记录。此篇所说二郎撵太阳,不是天上的太阳而是藏在地下的太阳,便有性质上的不同。②将尧时羿与道教的二郎神衔接,明显带有“人为宗教”的编造成分。将原始神话与道教神混同,就不够科学。③《杨二郎捉太阳》,属后世从射日神话衍生的民间神话,当与“后羿射日”神话有别。但总的在战胜干旱的斗争,当具有同样意义。本篇二郎未追上最后一个太阳,是因过颍河时,脚滑,山落下了。
嵩山南麓的九顶风凰山尾端,山断崖立,像神斧鬼工造就,崖壁上有个扁圆石洞,人称扁担眼;向西南三十里,过了颍河到箕山,箕山头上也有一处立崖断壁,上边也有个石洞,也称为扁担眼。这两个扁担眼是怎么来的呢?据说是杨二郎担山赶太阳,扁担给戳的。
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一齐出来,把禾苗都晒死了,河水也晒干了,人们都热得难受,很多人得了瘟疫,昏迷不醒,世界上是一场大灾难。
尧派羿射日。羿是个射箭的能手,箭离弓,百发百中。他一口气射掉广天空的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叫它在天空运行,白天给人们照路,帮人们生活。
可是射落下的九个太阳掉在东海里成为沃焦,不仅热量不散失,还大量吸蚀海水,使大地的江河都往东南流,还偷偷地爬出东海,到大地上烧焦禾苗,干渴人畜。
尧又派杨戬,俗称杨二郎的,制服在大地上作孽的沃焦。杨二郎住在灌口,他的能力是镇山、担山和移山,力大得很。他的职责是为天帝镇守山门。现在要他制服跳出东海到处作孽的沃焦,他想:怎么才能制服跳出东海的沃焦呢?自己没有羿的射箭本领,只有用大山把它压下,不让它到处乱跑才行。
他抓起一根长扁担,一头担起一座大山,到处去寻地上作孽的沃焦,看到就撵,从东方撵到西方,从南方撵到北方;撵上一个,压下一个,撵上一个,压下一个。这天,他正担着两座大山,从东海边撵着一个沃焦,撵过长江,撵过黄河,折回嵩山,跨过颍水,曲折回转,到底叫杨二郎撵上了。杨二郎将扁祀前头一抬,正用前边担着的簸箕山将一个沃焦压下。可是,由于过一条颍河,脚踩在水里打了滑,身子一歪,扁担后边的山也掉了,并且甩出很远,散成了九个山头的凤凰模样。以后人们便称前边的叫箕山,后边的叫凤凰山;压下的沃焦成了扁月形,从旁边冒出来也化为山,人们称它偃月山。
杨二郎担山把地上作孽的沃焦压下了,这里的禾苗得以返肯,人们有了喜气,处处赞声不绝。杨二郎想到还有几个沃焦没有被制服,不顾劳累,谢绝人们的款待,用扁担震一下山尖,叫它稳固不动,自己又拿起扁担担山走了。他决心把地上作孽的沃焦全部压完,只留天上一个太阳,永远给人们照路。
【点评】
本篇是登封民间文学作者根据《楚辞·天问》王逸注、《锦绣万花谷》及登封地方传说整理的通俗文本。它对研究远古的中原射日、追日神话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中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①尧让后羿射九日,落下的太阳变为沃焦,继续为害。杨二郎追日是后羿射日的继续,可见其古老,同为抗御自然灾害的英雄神话。②此时已有道教文化出现,道教神国也已有神谱雏形。③追日神在中原地区,极为流行,遍布山区地带。无山,自然无法压太阳。④登封的凤凰山、箕山、颍水等实际地名及扁担眼遗迹的来历,都可证其可信性。此一点,见于不同地区的山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①其中说“二郎撵太阳”神话,在中原流传甚广,均无与尧时“后羿射日”相关的记录。此篇所说二郎撵太阳,不是天上的太阳而是藏在地下的太阳,便有性质上的不同。②将尧时羿与道教的二郎神衔接,明显带有“人为宗教”的编造成分。将原始神话与道教神混同,就不够科学。③《杨二郎捉太阳》,属后世从射日神话衍生的民间神话,当与“后羿射日”神话有别。但总的在战胜干旱的斗争,当具有同样意义。本篇二郎未追上最后一个太阳,是因过颍河时,脚滑,山落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