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吧 关注:224,179贴子:6,681,042

水浒传各代版本对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早期母本
施耐庵(也可能施耐庵、罗贯中合作或有先后,以施耐庵为主)在对《大宋宣和遗事》、宋元水浒话本、民间水浒故事、元水浒杂剧集大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于元末明初,产生了水浒传早期母本。
这个原本,所谓“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高儒《百川书志》,明代),因已佚,分卷、分回、回目、排篇情况不明。
但施、罗二公在他们那个年代影响力应该不大,乃至后人在他们生平考证上无法形成确切结论。
之后,明代中前期,出版业(当然不是指印刷业)不够发达时,小说的校订、编次、刊卷也不严整,而且没有发现该时期有水浒刻本流传下来。
二、嘉靖年郭勋刻本
早期不明版本流传至明嘉靖年间,相传由武定侯郭勋改刻刊本,亦称“新百回本”;另说都察院也有刻本。相关记载有:嘉靖二十年晁瑮《宝文堂书目》;嘉靖三十八年周弘祖《古今书目》。该嘉靖郭本今已佚,具体内容不详,郭勋对原作的改动情况亦无法考证,只能推测。特点:
⑴每回前削去致语。关于“致语”,经王利器、钱希言等学者考证,应该是所谓引头诗、入话,可以整本书正文前置,也可逐回正文前置。
⑵移置阎婆事,也就是说将阎婆许女配宋江一事移动到刘唐下书之前,避免刘唐下书与阎婆惜要挟宋江时间间隔太长。此项改动被认为相当合理。
一般认为后来万历年间大滌余人序本乃翻刻郭本,后来芥子园本又翻刻部分大滌本。万历至崇祯年间,各种百回至百廿回本也不同程度地参考了郭本。
三、百回繁本体系(此列六种七本,外二本)
是被认为与母本相似程度最大、在明代影响力最大的版本体系。但系内又有“类郭前(未前移阎婆事)”和“类郭本(前移阎婆事)”之别。
1、李卓吾批评忠义水浒传(容与堂本),百回本,明万历。虽无“致语”,但并未移置阎婆事,被认为源自郭本之前的版本。后有翻刻本:
1-2容与堂挖改本(日本内阁文库收藏),百回本,明天启。
2、大滌余人序本(残本),明万历。该本前又有天都外臣(汪道昆)作序。该本不但没有“致语”,而且移置阎婆事,被认为是由郭本翻刻。
3、当代朱一玄、郑振铎收藏本(残本),二十卷本,明万历,现存二卷八回。该本回前无致语,但未移置阎婆事,当与容与堂本同源。
4、钟伯昭批评本(四知馆本),百回本,明天启。内容与容与堂本大致相同。
5、芥子园翻刻本(李渔点评本),百回本,明崇祯。该本每回前没有“致语”,移置阎婆事,与大滌本颇为一致,一说翻刻大滌本,一说容与堂本与大滌本相结合。后有清代翻刻本,百回本,由日本无穷会收藏。
6、石渠阁补刻本(北京图书馆收藏),百回本,清康熙。该本前刊录天都外臣序,回前无致语,但未移置阎婆事,一般认为该本类同容与堂本,为仿古而前插天都外臣序。
插:温陵叶昼批评本,百回本,明万历。传说中的版本。
增:李玄伯重刊忠义水浒传,天启袁刊本与万历大滌本拼合混排,省去田王故事,百回本,民国。
特点:
⑴该本体系,无论“类郭前”还是“类郭本”,基本认为故事都包括大聚义、拉锯招安、征辽、征方腊,情节前后呼应比较完善。但征辽段文风与大聚义等部分颇有不同,其文源至今争议。
⑵容与堂本对“忠义”的烘托较为强烈。
⑶无论征辽还是征方腊,地理方面都好于其他部分,且征方腊地理更细致。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1-01-28 12:26回复
    四、简本体系(此列八种十二本)
    所谓“简本”,其实是“文简而事繁”,尤其田王二传,故事情节比所谓“繁本”更繁富,粗简的是文字。
    1、(双峰堂刊刻)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即余象斗点评本,百〇四回本,明万历。
    2、(刊版不明)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残本,日本昌平官库转内阁文库收藏),不早于明万历,总回数不明,至少百十五回,异于余象斗本。以下应该系其翻刻本:
    2-2黎光堂本(温陵郑大郁序本),百十五回本,明末。
    2-3明刊巾箱本,百十五回本,明末。删节太多,无序文。
    2-4新刊京本全像插增田虎王庆忠义水浒传(残本,仅存王庆故事,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丹麦哥本哈根图书馆各有收藏),总回数不明,明末。
    2-5新刻出像忠义水浒传(金陵德聚堂本),百十五回本,清。
    3、文杏堂批评水浒传本,三十卷不分回,明天启。
    4、刘念莪新刻全像水浒传(日本双红堂收藏),百十五回本,明崇祯。
    5、二刻名公批点合刻三国水浒全传英雄谱(雄飞馆刊行本),熊飞序,二十卷百十回本,明崇祯。
    6、映雪草堂本水浒传,三十卷不分回,明末清初。删节多,虽属简本,但和容与堂本有对照处。
    7、兴贤堂刊刻汉宋奇书之水浒传,百十五回本,清初。前有雄飞序,但合刻的三国演义已改为毛本。后再有百十回翻刻本,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收藏。
    8、陈枚序水浒全传翻刻本,百廿四回本,清乾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或称“文藏本”。版源不详。后清光绪年间有百廿四回翻刻本,日本大道堂收藏,百廿四回本。
    共同特点:
    ⑴版本刊刻次数最多、最庞杂,还包括只分卷不分回的,不少流传至海外。
    ⑵该本体系,故事包括大聚义、拉锯招安、征辽、伐田虎、伐王庆、征方腊。现存版本或为残本,或为混合本,或删节多。文字上,表述人物说话多用“曰”,而非至今通行本的“道”。同时,每回前有“致语”,未移置阎婆事,除田王二传之外的部分,可能与容与堂本同源而分支。
    ⑶简本体系田虎、王庆故事与后来的百廿回繁本有明显区别。而田王二传之外的几部分,总体与百回繁本差别不算大。唯一显著区别:简本征方腊故事加入了少量在伐王庆时并未阵亡或引退的河北降将,主要是唐斌、崔埜、文仲容、乜恭四个(回雁峰四力士),从征江南,后二者殁于征腊,前二者得善终。
    ⑷简本田虎故事开始前也有许贯忠赠图,但简本许贯忠是皇甫端的故交,是一个画匠,在宋江接受伐田虎任务之后出场。他被皇甫端引荐到宋江面前,自称曾在田虎手下当差作画,因田虎不仁而辞去,熟知三晋地理,献图后又离去。
    ⑸简本田虎的一个特点是具名武将数量庞大(让人生疑该段作者或修编者是否有列名单癖……)。且其间强者辈出,有些繁本中被删或者成了龙套,比如昝全美,六十合使徐宁力怯,武力堪比董平了;田虎亲族也颇有战斗力。简本河北降将数量也多,且曹洪、池方这两个在后来繁本中的龙套,简本是征剿田虎的线索人物;曹洪和潘迅在后来伐王庆战役中也有过重要表现;乔道清、孙安、卞祥、马灵、山士奇这几个则更不必介绍了。反倒是后来在繁本中占一定笔墨的耿恭,简本中只是个龙套。但简本不少河北降将投诚过程未作交待,可能是现存版本多有删节所致。
    ⑹简本田虎故事“琼清配”一节,只有张清去当细作,安道全没去。郡主琼英是田虎国舅乌利得安的亲女,武艺自成。张清当了郡马后,使医士药鸩国舅,并说降了琼英一干人。不过作用主要是救出被擒四将,对全局影响不大。
    ⑺简本田虎故事有“回雁峰英雄大会”一节,唐斌、崔埜、文仲容、乜恭四力士各自称尊,不从属他人。关胜是英雄会关键人物,劝及四人协助宋江征战。
    ⑻简本田虎故事另一特点是,虽然与繁本有一定的将员契合度,但战役全程大不相同。简本宋江伐田虎战役,野战与攻城并重,睥睨纵横,不像后来繁本以两路攻城为主。
    ⑼简本体系王庆故事分为“王庆起事”和“宋江平王庆”两段,这一点与百廿回繁本相似。但简本中的淮西王庆,人物形象与后来繁本真不可同日而语:
    简本王庆原是殿帅太尉高俅治下禁军教头,武艺高强,曾战胜外族六国强手,为国争光。但因高俅欲恩报柳世雄(应该就是繁本柳世权),要王庆比武让招,王庆不从。后在家遭香炉香桌异事,被高俅诬陷而惨遭流配,妻离、子夭。
    之后简本情节与繁本有相似之处。不过简本王庆是发配途中为酬盘缠而舞棒,与黄达结怨,又先后际遇结识龚端、龚正兄弟。到陕州后又因武艺得罪庞元,被管营张世开摆布得惨淡狼狈,怒杀张管营,躲在龚正庄上又撞杀黄达,投奔姨兄范全,配许段三娘,再杀庞元,辗转落草举义旗,李杰来会。王庆起事后,国号为“秦”,而非繁本的“楚”。但简本这一段更加繁琐、曲折、冗长,有不少环节无关紧要,有些情节描述还比较粗糙、幼稚。简本王庆性格保持着行伍武师的刚气,带几分愣气,不大通人情世故。但这个王庆不是登徒子,他形象正派,可以说完全是被现实逼上那条路的。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1-01-28 12:27
    回复
      2025-08-14 18:06: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一连串情节中,“金剑先生”李杰(繁本作李助)数次出场,他占卜课卦,提醒式地撺掇王庆,也见证着王庆一步步走向举旗起事。
      但是,简本王庆起事段出现过的李杰、段三娘等人物,在后来宋江伐王庆段未再出现,有始无终。廖立(简本中他未被杀,归诚王庆)只是在第二段开始后不久闪现一下,后文没交待结局;龚端、龚正被差往梁州,很快就被擒杀。
      而且后来故事中,称帝后的王庆无论是奢靡腐化的表现,还是善待胡人的策略,先前不曾作过铺垫,后文也没有作解释。
      ⑽宋江平王庆段中,具名武将数量精当,战役过程与繁本也大相径庭。且故事中不但有法术战,还有妖幻险境与宿命之局,比如河北降将孙安,原来竟是淮西九湾河龙王转世,于是立下若干战功后,病死在九湾河。卞祥也是病逝。先后被烧死的是山士奇和曹洪。简本王庆故事中还有个仇视王庆的乡绅叶光孙,协助宋江从驼谷救出李逵,克洮阳城,后因不愿求官而告退。或许简本的叶光孙加之萧引凤、萧引凰兄弟,后来被合成为繁本中的那个萧嘉穗。
      ⑾简本田王二传再一个特点是,地理虚多实少,可谓天马行空,与繁本大异。
      ⑿简本田王二传文字虽粗简,但对田虎、王庆等人的负面评述不如繁本那么鲜明,而且手握重兵的宋江与朝廷之间的关系,表面上不像繁本那样令人看得立马窝火,宋江出军在外自主感也更强。但卢俊义的军中实权不如繁本。
      ⒀至于每回正文前的引头诗(致语),曾或认同周亮工《书影》说法:“故老传闻,罗氏水浒传一百回,各以妖异语冠其首。嘉靖时,郭武定重刻其书,削其致语,独存本传。”但记录者自己也是道听途说,且其时已入清,简本已多有刊版,因此没什么可信度。简本的回前古诗一则并无“妖异”处,二则文笔与正文中诗词迥异,水准亦平庸,可能是书商加入的。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1-01-28 12:28
      回复
        五、袁无涯繁本体系(此列一种二本)
        明代天启至崇祯年由苏州书商袁无涯(书种堂主人)刊刻,主要修编者一说杨定见,一说冯梦龙,杨定见作序(小引、发凡),是百廿回本。
        1、出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书(杨定见序),即袁无涯刊刻本,百廿回本,明天启。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后有翻刻本:
        1-2郁郁堂翻刻忠义水浒全书,百廿回本,明末清初。
        特点:
        ⑴该本故事包括大聚义、拉锯招安、征辽、伐田虎、伐王庆、征方腊。每回前没有“致语”,移置阎婆事,除田王二传系由简本改写外,其余部分源自万历年大滌余人序本。
        ⑵该本改写了田虎、王庆故事,这部分文笔细致、繁富了,但故事被大改与简化。该版本甫出世即显得“气场不足”,一则曾名曰“新镌李氏”,要借助李卓吾名声;二则对田王二传做了改头换面的修改,先前已有余象斗简本田王二传问世,读者知道是改写,就看个热闹。
        ⑶繁本田虎故事的许贯忠在宋江请缨伐田虎之前,在“五台山参禅”一节就出现了,并改为燕青旧友。似乎是个野鹤闲云般的人物,却莫名其妙地通过燕青向宋江神秘赠图,后来发现是三晋图册。他因不图功名而离去,估计对燕青的人生观产生了影响。繁本和许贯忠相似的还有萧嘉穗,飘然远去前还发表感想,令柴进、李应、戴宗、李俊、燕青、朱武、裴宣、樊瑞、蒋敬等多人把玩体味。
        ⑷繁本田虎手下的河北武将被大作精简(尽管有些人物的消失有点可惜),且降将的投诚过程交待得比简本详细些,不过山士奇的降宋过程依旧空缺。第一名降将耿恭是被卢俊义松绑劝降,也仅此一例。耿恭虽武艺平平,但熟知晋地人情地理,降后有充分表现,又在伐田虎结束前丧于战阵。繁本没有“回雁峰英雄会”,唐斌、文仲容、崔埜哨聚于抱犊山,没有乜恭,而唐斌是关胜旧交,壶关之战降宋,文、崔被改得武艺平常,三人后来都殁于伐王庆。
        ⑸繁本田虎故事的“琼清会”被完全改动,而且成为重头戏和一条线索,其文笔属于才子佳人型。繁本将琼英身世改成了父母被田虎杀害,自己被田虎妻舅邬梨收养,其武艺来由是“天捷星梦授”,梦中高平秀士还说她和张清是“宿世姻缘”。琼英身边还有个知情义仆叶清。而张清也害了相思病,伐田虎早期这小子在养病。而琼英之与伐田虎的关键性,又通过李逵在盖州宜春圃雨香亭的梦境(梦中也有个秀士)来提示,细节还有降将耿恭的证实。繁本中邬梨受了箭伤,张清化名全羽,和化名全灵的神医安道全一起打入邬梨的襄垣老巢当细作。结果张清与琼英实人相认,比武招亲,洞房花烛夜互诉衷肠,确认了一致反田虎的立场。随后清、琼、全等人药鸩邬梨,暗杀徐威,表面上依旧从晋,最后决战中公开反水,为擒灭田虎立下大功,也替父母报了血海深仇。繁本“琼清配”文字固然美,不过未跳出元、明才子佳人戏巢臼。“李逵梦境”一节笔法也颇美妙。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1-01-28 12:28
        回复
          ⑹繁本河北降将尽数在伐王庆结束前有了结果。繁本琼英是伐王庆的活跃分子,全身而归。后来又交待了琼英怀孕家养,征方腊时张清阵亡于独松关,琼英产下遗腹子,起名张节,含辛茹苦将孩子养育长大,后来从军抗金。
          ⑺繁本王庆故事同样也可以分为“王庆起事”和“宋江平王庆”两部分。但繁本改写的王庆又有新的特点:
          繁本把王庆人物形象由简本的行伍英雄改成了市井登徒子,被丑化了。
          起事段,繁本王庆出身颇有不堪,父亲是个欺占亲戚地产的刁徒,母亲梦虎产庆,对孩子娇生惯养。王庆长大后是个登徒子,与童贯侄女(蔡京孙媳)通奸。随后也有异事现宅、闪了腰肋、遇李助卜卦等事,也受流配之厄。
          之后情节上比简本要精炼,文字变得细腻繁富。总之棒法上得罪庞元,结识龚家兄弟,打黄达,后被陕州牢城营管营张世开摆布凌虐,一气杀张、庞,逃难逢范全,藏匿于房州,配许段三娘(她在繁本也被丑化),再遇李助,前事发后一干人投房山火并廖立,再破房州,至此起事。
          繁本王庆起事段内出现的李助、段三娘、段二、段五、龚端等人,在之后宋江平王庆段中再度出现,结局是随王庆一同被诛灭。
          ⑻繁本田、王二传在战阵描写上,细节处比简本精彩,但结构上却很单调,就是宋江、卢俊义兵分两路后,幻灯片式一桢一桢的攻城战,最后来个合兵会战。而且全书篇幅扩容了,梁山群体受朝廷的窝囊气次数更多,使人烦躁。
          关于袁本,新中国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过校订本。
          而当代学者王利器校注的那个百廿回本则是在石渠阁补刻百回本中插入繁本田王二传后混排为百廿回出版,主体不是袁本。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1-01-28 12:28
          回复
            六、腰斩托古本(此列一种一本)
            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贯华堂本),即金圣叹腰斩批注删改本(并于腰斩后结尾增加卢俊义惊噩梦),并自称获古本,七十回本,明崇祯。
            特点:
            ⑴每回前没有“致语”,移置阎婆事,这与袁刊本(取源自大滌本)相似。
            ⑵该本“腰斩”引人注目,但对前七十回的修改则有些潜移默化的意思。尽管现存的金本之前诸版本之间也有修改痕迹,但那些主要是对文字细节的。而金圣叹对前七十回的修改直接影响到第一主角宋江的人物形象,经他改后的宋江变得阴险外露、奸诈外现,时或不尽情理。这样一个“宋江”是无法收买人心的。
            ⑶金圣叹在腰斩后的结尾增写“卢俊义惊噩梦”一节,也颇具影响力。
            ⑷清代至民国,由于金圣叹的声望(他于水浒又自称得古本),金批本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以至于后来许多人忘记了他这个版本较其他版本晚,并认同他对人物形象的修改。同时还深信金圣叹的“托古”之言,于是仅凭其一家自称,就臆测明中叶有过一本前七十回文字与金批本一样的蓝本。民国时,上海世界书局将简本大聚义后部分单独出版,起书名曰《征四寇》,赵茗狂主持,也使许多人以为“征四寇”是古人对后五十回的统一定义。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1-01-28 12:29
            回复
              另:反作、伪作等
              反作:忽来道人结水浒全传,即荡寇志,接大聚义后七十回,将视角转向了为朝廷效力剿灭梁山的“雷将”阵营,清道光年俞万春作。
              伪作:梅寄鹤“古本”水浒传,接大聚义后五十回,民国。
              明清至现当代各类续作、改作、新作、衍生作品,此处不讨论了。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1-01-28 12:29
              回复
                然后就小谈一下我对水浒传原本编撰情况的粗浅观点:
                ⑴前七十一回由于总体内容是完成一百单八将的大聚义,自然会产生“自成体系”的客观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完成大聚义就是结束。就小说情节规律而言,这甚至只能是高潮的开始,还不是高潮的顶峰(譬如把擒高俅看作顶峰也未尝不可)。
                ⑵施耐庵,或者罗贯中,或者署名为施、罗的甲乙丙(还包括和他年代相近的弟子、协助者),总之那位原始母本的作者——我们姑且就总称他为“施耐庵”,无论是否由他自己亲笔写了七十一回之后的部分,但他构思时的本意,不会只到七十一回大聚义。但是,他对大聚义之后部分的构思原意,实在无从证实。
                ⑶施耐庵有可能来不及亲笔写七十一回之后的部分,但也有可能亲笔写过或写过小部分抑或者是提纲。
                ⑷无法确定那些现存版本的后半段,尤其是拉锯招安、征方腊两段,就完全没有施耐庵的手笔。即便笔力不如之前,但也不能排除施公在折衷的心态下敷衍拼凑的可能性。个人不赞成把大聚义之后的所有内容一刀切式地排除在施公原笔之外,哪怕原笔在现存版本后半段中所占比重很小。
                ⑸征辽段应该是后加入的,我认为征辽段都不是施耐庵所写,尽管先前有元杂剧雏形。但是,这一段具有其自身特定意义,同时又是百回本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从我们这些后人视角来看,这一意义在北宋末年金人觊觎情势下,变得令人徒然叹息。
                ⑹水浒的宋江应该是个大有权谋手段与野心的人,无论你觉得他是雄主还是奸徒,才略者还是阴谋家。同时,他的立场是随势而变的,不变的是利己。
                ⑺简本体系伐田虎、伐王庆两段应该是书商们加入的。但大聚义之后,不会立刻就跳到很像施耐庵手笔的征腊段,之间当然该有过渡。假如征方腊是施耐庵写的话,那么我认为现存版本的拉锯招安那十一回,是由原始母本那个过渡段中的一小部分取出来又经过一定的扩容、改写和拼合后形成的。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1-01-28 12:30
                回复
                  2025-08-14 18:00: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没人关心?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1-01-28 16:43
                  收起回复
                    我来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1-01-28 16:53
                    收起回复
                      给你点个赞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01-31 00:45
                      回复
                        支持!!


                        IP属地:广东12楼2021-02-02 08:52
                        回复
                          不错


                          IP属地:江苏13楼2021-02-02 09:01
                          回复
                            赞一个!
                            楼主,其中哪些有电子版?


                            IP属地:上海14楼2021-02-07 11:18
                            收起回复
                              2025-08-14 17:54: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百川书志: 野史
                              三国志通俗演义二百四巻晋平阳侯陈寿史传明罗本贯中编次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该括万事
                              忠义水浒传一百巻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宋寇宋江三十六人之事并从副百有八人当世尚之周草窗癸辛杂志中具百八人混名
                              三国志通俗演义有弘治序,嘉靖壬午本,有内容的归纳总结。水浒传只有作者,108人。但,水浒传一百卷准确,三国二百四卷不准确。
                              “宋寇宋江三十六人之事并从副百有八人”,总结很不到位。水浒宋江非宋寇宋江!


                              IP属地:广东15楼2021-02-20 21: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