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母本
施耐庵(也可能施耐庵、罗贯中合作或有先后,以施耐庵为主)在对《大宋宣和遗事》、宋元水浒话本、民间水浒故事、元水浒杂剧集大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于元末明初,产生了水浒传早期母本。
这个原本,所谓“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高儒《百川书志》,明代),因已佚,分卷、分回、回目、排篇情况不明。
但施、罗二公在他们那个年代影响力应该不大,乃至后人在他们生平考证上无法形成确切结论。
之后,明代中前期,出版业(当然不是指印刷业)不够发达时,小说的校订、编次、刊卷也不严整,而且没有发现该时期有水浒刻本流传下来。
二、嘉靖年郭勋刻本
早期不明版本流传至明嘉靖年间,相传由武定侯郭勋改刻刊本,亦称“新百回本”;另说都察院也有刻本。相关记载有:嘉靖二十年晁瑮《宝文堂书目》;嘉靖三十八年周弘祖《古今书目》。该嘉靖郭本今已佚,具体内容不详,郭勋对原作的改动情况亦无法考证,只能推测。特点:
⑴每回前削去致语。关于“致语”,经王利器、钱希言等学者考证,应该是所谓引头诗、入话,可以整本书正文前置,也可逐回正文前置。
⑵移置阎婆事,也就是说将阎婆许女配宋江一事移动到刘唐下书之前,避免刘唐下书与阎婆惜要挟宋江时间间隔太长。此项改动被认为相当合理。
一般认为后来万历年间大滌余人序本乃翻刻郭本,后来芥子园本又翻刻部分大滌本。万历至崇祯年间,各种百回至百廿回本也不同程度地参考了郭本。
三、百回繁本体系(此列六种七本,外二本)
是被认为与母本相似程度最大、在明代影响力最大的版本体系。但系内又有“类郭前(未前移阎婆事)”和“类郭本(前移阎婆事)”之别。
1、李卓吾批评忠义水浒传(容与堂本),百回本,明万历。虽无“致语”,但并未移置阎婆事,被认为源自郭本之前的版本。后有翻刻本:
1-2容与堂挖改本(日本内阁文库收藏),百回本,明天启。
2、大滌余人序本(残本),明万历。该本前又有天都外臣(汪道昆)作序。该本不但没有“致语”,而且移置阎婆事,被认为是由郭本翻刻。
3、当代朱一玄、郑振铎收藏本(残本),二十卷本,明万历,现存二卷八回。该本回前无致语,但未移置阎婆事,当与容与堂本同源。
4、钟伯昭批评本(四知馆本),百回本,明天启。内容与容与堂本大致相同。
5、芥子园翻刻本(李渔点评本),百回本,明崇祯。该本每回前没有“致语”,移置阎婆事,与大滌本颇为一致,一说翻刻大滌本,一说容与堂本与大滌本相结合。后有清代翻刻本,百回本,由日本无穷会收藏。
6、石渠阁补刻本(北京图书馆收藏),百回本,清康熙。该本前刊录天都外臣序,回前无致语,但未移置阎婆事,一般认为该本类同容与堂本,为仿古而前插天都外臣序。
插:温陵叶昼批评本,百回本,明万历。传说中的版本。
增:李玄伯重刊忠义水浒传,天启袁刊本与万历大滌本拼合混排,省去田王故事,百回本,民国。
特点:
⑴该本体系,无论“类郭前”还是“类郭本”,基本认为故事都包括大聚义、拉锯招安、征辽、征方腊,情节前后呼应比较完善。但征辽段文风与大聚义等部分颇有不同,其文源至今争议。
⑵容与堂本对“忠义”的烘托较为强烈。
⑶无论征辽还是征方腊,地理方面都好于其他部分,且征方腊地理更细致。
施耐庵(也可能施耐庵、罗贯中合作或有先后,以施耐庵为主)在对《大宋宣和遗事》、宋元水浒话本、民间水浒故事、元水浒杂剧集大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于元末明初,产生了水浒传早期母本。
这个原本,所谓“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高儒《百川书志》,明代),因已佚,分卷、分回、回目、排篇情况不明。
但施、罗二公在他们那个年代影响力应该不大,乃至后人在他们生平考证上无法形成确切结论。
之后,明代中前期,出版业(当然不是指印刷业)不够发达时,小说的校订、编次、刊卷也不严整,而且没有发现该时期有水浒刻本流传下来。
二、嘉靖年郭勋刻本
早期不明版本流传至明嘉靖年间,相传由武定侯郭勋改刻刊本,亦称“新百回本”;另说都察院也有刻本。相关记载有:嘉靖二十年晁瑮《宝文堂书目》;嘉靖三十八年周弘祖《古今书目》。该嘉靖郭本今已佚,具体内容不详,郭勋对原作的改动情况亦无法考证,只能推测。特点:
⑴每回前削去致语。关于“致语”,经王利器、钱希言等学者考证,应该是所谓引头诗、入话,可以整本书正文前置,也可逐回正文前置。
⑵移置阎婆事,也就是说将阎婆许女配宋江一事移动到刘唐下书之前,避免刘唐下书与阎婆惜要挟宋江时间间隔太长。此项改动被认为相当合理。
一般认为后来万历年间大滌余人序本乃翻刻郭本,后来芥子园本又翻刻部分大滌本。万历至崇祯年间,各种百回至百廿回本也不同程度地参考了郭本。
三、百回繁本体系(此列六种七本,外二本)
是被认为与母本相似程度最大、在明代影响力最大的版本体系。但系内又有“类郭前(未前移阎婆事)”和“类郭本(前移阎婆事)”之别。
1、李卓吾批评忠义水浒传(容与堂本),百回本,明万历。虽无“致语”,但并未移置阎婆事,被认为源自郭本之前的版本。后有翻刻本:
1-2容与堂挖改本(日本内阁文库收藏),百回本,明天启。
2、大滌余人序本(残本),明万历。该本前又有天都外臣(汪道昆)作序。该本不但没有“致语”,而且移置阎婆事,被认为是由郭本翻刻。
3、当代朱一玄、郑振铎收藏本(残本),二十卷本,明万历,现存二卷八回。该本回前无致语,但未移置阎婆事,当与容与堂本同源。
4、钟伯昭批评本(四知馆本),百回本,明天启。内容与容与堂本大致相同。
5、芥子园翻刻本(李渔点评本),百回本,明崇祯。该本每回前没有“致语”,移置阎婆事,与大滌本颇为一致,一说翻刻大滌本,一说容与堂本与大滌本相结合。后有清代翻刻本,百回本,由日本无穷会收藏。
6、石渠阁补刻本(北京图书馆收藏),百回本,清康熙。该本前刊录天都外臣序,回前无致语,但未移置阎婆事,一般认为该本类同容与堂本,为仿古而前插天都外臣序。
插:温陵叶昼批评本,百回本,明万历。传说中的版本。
增:李玄伯重刊忠义水浒传,天启袁刊本与万历大滌本拼合混排,省去田王故事,百回本,民国。
特点:
⑴该本体系,无论“类郭前”还是“类郭本”,基本认为故事都包括大聚义、拉锯招安、征辽、征方腊,情节前后呼应比较完善。但征辽段文风与大聚义等部分颇有不同,其文源至今争议。
⑵容与堂本对“忠义”的烘托较为强烈。
⑶无论征辽还是征方腊,地理方面都好于其他部分,且征方腊地理更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