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吧 关注:434,004贴子:4,201,065
  • 37回复贴,共1

线式战术的初期和末期在战术上有什么差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17世纪晚期到19世纪,步兵排成横队互相射击的线式战术一直是欧洲战术的主流地位。但是从个人已知的相关书籍记录来看,线式战术存在的一百余年间,其变化除了去除长矛兵,横队逐渐从五行缩减到二/三行以及早期的每一横排轮流开火发展为整个横队集体开火以外,基本见不到其他明显的变化。
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到拿战之后的一百余年中,线式战术还经历过什么其他的变化?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1-26 21:36回复
    初期,还有瑞典刀兵,掷弹兵,掷弹筒等兵种,到后期全部消失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1-01-26 21:39
    收起回复
      分散活动的狙击手愈来愈多。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1-01-26 21:39
      回复
        骑兵越来越冷兵器化。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1-01-26 21:40
        收起回复
          哦对,散兵的逐步普遍化使用应该也算线式战术的变化之一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01-26 21:40
          回复
            散兵的运用?横队纵队的行进展开?集体射击和自由射击?从营到团到师甚至军级的方阵或者纵队?混合队形的编程?再举一个简单的,横队纵队变为方阵的方法有几种?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1-01-26 23:25
            回复
              关于掷弹兵,参见这个知乎回答:
              掷弹兵和普通步兵有什么区别? - 古斯塔夫的回答 - 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588885/answer/811471703
              楼主可以关注下这位答主。


              IP属地:福建9楼2021-01-27 10:01
              回复
                拿战相比十八世纪早-中期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轻步兵的正规化与大规模运用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1-01-27 10:03
                回复
                  我尝试尽可能全面地回答一下,不过我水平有限,不能保证完全正确。请多见谅。
                  以前做了份只有开头的书摘,虽然只有开头,但是现在可能也能派上用场:
                  除了基础战术,高级战术和高层组织也在法国大革命引发的革命战争中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在线式战术时代,军队倾向于在较为开阔平整的地带以近乎连绵不断的战线交战。双方颇为缓慢地相互迫近,起初以野战炮对射,而后让步兵和团属火炮相向而行,以枪炮展开近距离交火,骑兵则要从侧翼发起冲击。当时的军队人数仍然不算很多,通常只有几万人参与交战,因此军队战线的正面也不算很宽。时人偏爱的战术就是包抄敌军一翼。会战的持续时间也不算很长,通常只有几个小时,但有些时候会十分血腥——全体参战人员中有20%-25%战死或负伤的情况并不罕见。
                  会战往往以极具决定性的方式告终:其中一方会被击败,继而在一片混乱中撤出战场或逃离战场。然而,即便某一方能在会战中取得完胜,这一胜利也很难带来重大战略成果,这是因为胜利方的军队要么迫于周遭环境无法追击已经败退的敌军,要么就蓄意避免长途追击敌军——他们害怕自己的部队彻底陷入混乱。因此,失败方往往能够在临近的己方要塞保护下,相对平稳地展开退却。
                  革命战争时期的典型会战则呈现出与此大相径庭的情况:拥有兵力优势的法军分布在宽大的正面上。法军以极大的热情发起第一轮冲击,他们会高唱爱国歌曲并大声呼喊。然而,这样的冲击并不总能带来胜利,反倒时常会以彻底失利告终,法军的前线部队往往会在一片混乱中退却,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收拢溃兵,让他们恢复秩序并重新投入战斗,在此期间会有其他部队前来接手战事。尽管如此,法军步兵通常还是能够成功地迫近敌军并展开交火。
                  法军的对手则要么停在原地迎击,要么缓慢地向前推进,试图击退当面的法军。这些军队在较为有利的情况下,在确信法军不足以挡住他们那训练有素的步兵和质量优异的骑兵时,也会发起猛烈冲击,这样的冲击往往会取得成功,小规模战斗中尤其如此。但也不是总能取得胜利:通常情况下,冲击只能迫使法军前线部队退却或逃跑,但它也同样会导致反法联军的队形或多或少地陷入混乱,这种情况在起伏地带的交战中出现得尤为频繁。随后,联军就需要停下来重整队形,于是,法军就有机会将新的部队投入战斗,继续与联军展开交战,同时还能收拢退却的部队,使其恢复秩序。
                  法军前线部队的活力与激情会逐渐消退,越来越多的人以自己负伤、帮助运输伤员或缺乏弹药为借口退往后方。此后,如果法军在后方还有其他部队,就会让这些部队以大体相同的方式投入战斗。使用预备队——也就是一直留到才投入战斗的部队——成为法军战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军很快就确信他们的部队在会战中并不能仅仅依靠冲击打垮敌军,也不能在交火中将其击败,反倒会随着交火的持续而迅速陷入混乱,因此,法军早晚要用新锐部队替换这些部队。因为法军通常拥有数量优势,所以他们开始留出大量兵力充当预备队。渐渐的,预备队不仅会用于替换已经失去战斗力的前线部队,而且也会发动决定性的打击。
                  上方内容整理自《制胜的科学:拿破仑战争中的俄军战术》第207页到208页。比起原文,应该有细微改动,但是不影响本义。所以说是“整理”原文。
                  上文所说的“线式战术”,或者说早期的线式战术,又或者说典型的线式战术,常常表现为把军队列成一两条或更多条绵长的战线。纵队战术在这时运用得不多。
                  战线中的步兵营的左右翼一般能够得到相邻的步兵营的掩护,只有左端步兵营的左翼和右端步兵营的右翼可能没有掩护。但是事实上,指挥官还是可以寻求用地形或其它战术来掩护这两处地方。看起来,敌方骑兵面对这种绵长的战线将无从下口。因此,在这个时期,反骑兵的空心方阵很少运用。不过,这种线式队形反骑兵的能力还是偏弱。因为只要战线被突破一点,步兵营狭窄的侧翼就会暴露在骑兵面前,十分脆弱。关于这一点,参见这个知乎回答:17世纪的火枪方阵战法,在对战骑兵步兵时分别最多可以放几轮枪? - 古斯塔夫的回答 - 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4544520/answer/1646696953
                  到了法国大革命以后,纵队和空心方阵的使用变多。反骑兵能力增强。军队的队形也不在往往局限于呆板的绵长战线。部署时,经常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占据有利的据点。
                  有人说《皇帝的刺刀》里说,拿破仑时代以前,军队的队形变换速度偏慢,所以需要排成的绵长的战线这种呆板的战术。我回头查查这个说法是不是真的。
                  此外,散兵的使用和军级编制也很重要。关于散兵的使用,楼主和吧友都提到了,我一时也没什么可补充的。
                  所以还是提两句军级编制吧。
                  在近代欧洲的军队中,长期没有比团更高一级的组织单位。连师在一开始也是临时编制,非常不利于军队统帅和麾下将领的组织调度。所以军团司令们在实践中会根据现有作战任务和人个人想法组建部队单位,这些单位的名称多种多样,有现代人熟悉的“旅”“师”“军”,也有现代已经不多见的“翼”,乃至“营地”(正在训练、组建的部队所驻扎的营地)。这些单位大多数只是临时性的。时间久了,这些临时编制就固定下来。成了现代军队中旅、师、军等高层组织的前身。
                  其中“军”的出现十分引人注目。因为一个军就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军团。步骑炮兵种均衡。拥有足够的独立作战能力。在只有团的时代,各个团是缺乏独立作战能力的。由于缺乏其它兵种的配合,一个单独的步兵团、骑兵团并不能做太多。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上,有一个流传已久的错误观点:拿破仑是一个战术上的大创新者,因此他的军队不仅超越了过去的近代军队,也在一段时间内凌驾于反法同盟之上。
                  对此,我记得《制胜的科学:拿破仑战争中的俄军战术》提过,拿破仑时代的战术在之前的时代就已经有了,只不过在这两个时代,各个战术的使用频率存在差异。所以我认为拿破仑并非什么大创新者,他和他的军队的优势在于能够高超地运用已有的战术,而非创造了别人闻所未闻的新战术。
                  不过书里的这番话到底在哪一页我不记得,有时间查查。
                  先说到这里,如果有错漏,我回头再补充、纠正。


                  IP属地:福建11楼2021-01-27 10:56
                  收起回复
                    散兵战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1-02-13 00: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