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交谊舞风行全国,在杭城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舞厅场地供不应求,早早舞、早舞、下午场、晚场、午夜场,很多舞厅一天五场还是人满为患,难以满足男女群众的跳舞与社交需求。
为什么保存这些舞厅门票?
为什么手抄108家舞厅名字?
周大伯说,那时候,他和老伴在西湖边向一位姓潘的老师学跳交谊舞。这些票都是新开业的舞厅到西湖边向人们发放的体验券,邀请大家前去捧场,聚聚人气。
1992年到1998年,周大伯跳了6年交谊舞,每去一家新舞厅,他都要在笔记本上记下舞厅名字,有些后边还备注地址——这应该和他严谨的职业与性格相关。
周大伯1957年从省卫校毕业,成绩优异留校任教,退休前在省立同德医院做中医研究。
“中医要记方子、写方子,教学生要备课、要写板书。”
我想邀请周大伯和老伴高阿姨共舞一曲,手机里找到一首“慢四”,高胜美的《意难忘》响起,“蓝色的街灯明灭在街头,独自对窗凝望月色,星星在闪耀……”随着嘭-嚓-嘭-嚓的音乐响起,周大伯手上开始比比划划,脸上也兴奋起来,扭头看了看老伴。
“哎哟,一把年纪了,难为情……”高阿姨摇头摆手,婉拒了老伴的邀请,又向我解释不跳的原因——高血压、糖尿病,“人老了,一身的毛病……”
30年前,是高阿姨硬拉着周大伯学会并迷上跳舞的。
高阿姨退休前是杭州市一医院医生,上世纪80年代,每逢重大节日,各单位会组织职工编排节目,高阿姨开始接触交谊舞,觉得蛮有意思。恰巧那时西湖边有人教跳交谊舞,说10块钱学8支舞,包学包会。高阿姨和邻居小妹一起报了名。“和别的男伴跳么,不好意思,我就和邻居小妹两人练习。”
周大伯插话,“西湖边教跳舞的老师姓潘,女的,现在90多岁了,还能在西湖边少年宫附近看到她跳舞。”
上世纪90年代初,50多岁的周大伯经常心情不好,闷闷不乐——小女儿从小成绩优异,杭二中读高中,高考前生病休学。高阿姨很发愁,就想拉他一起跳舞,一是给自己找个固定舞伴,二是让老伴放松心情,锻炼身体。
周大伯还记得他学跳舞是1992年,那年潘老师教舞蹈涨价了,由10元变成50元。
“我做事认真,既然报了班学习么,就要学好。”
每天早上7点多,去西湖边学跳舞,一个小时后回家吃早饭,接着去上班。几个星期下来,他发现自己爱上了交谊舞。
“交谊舞是那时候最潮流的活动了,音乐好听,陶冶情操,放松心情,锻炼身体,认识新朋友,好处太多了……”
爱上跳舞后,人心情好起来,脸上笑容也多了起来。
1998年,社会上交谊舞还是很火,到杭州的外来人员增多,西湖边学跳舞的人更多了。那一年60岁的周大伯告别了交谊舞。
从上世纪90年代他跳舞的老照片看,那时候的周大伯,头发浓密,步态轻盈,感觉青春仍在,完全没有老态。

周大伯和老伴20多年前在西湖边跳交谊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