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斩马刀
龙哥说剑2020.12
刘在涛
2017年6月,龙哥曾发布一文《前锐后斜话宋刀》。实际上除了《武经总要》列举的八种刀以外,还有一些变种,比如有的宋刀既不像偃月刀、笔刀那样安装长杆,也不像手刀那样安装单手的短柄,而是介于二者之间――长柄而非长杆,双手握持、易于携带,适应于近距离大力劈砍,斩马刀即是如此。
《宋史·卷一百九十七·志一百五十·兵十一·器甲之制》载:“(熙宁)五年,帝匣斩马刀以示蔡挺,挺谓制作精而操击便,乃命中人领工造数万口赐边臣,镡长尺余,刃三尺余,首为大环。”据此,宋代斩马刀的样式比较清楚,那就是长三四尺,刀首为环形,双手使用。

斩马刀·宋
“熙宁”为北宋神宗赵顼的年号,“熙宁五年”即西元1072年,当时正是北宋面临内忧外患的时候。宋神宗是一位比较有进取心的皇帝,他对内重用王安石推行变法,对外经略熙河用兵西夏,想通过富国强兵实现“尽复汉唐旧疆”的壮志。

北宋形势图
很多朋友以为斩马刀是大宋为对付辽金骑兵应运而生的,其实不尽然。斩马刀,最早其实是用来对付西夏的。西夏国家不大,人口不多,但党项人非常重视军事,其甲胄兵器之精良皆盛名一时。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田况“上兵策十四事”之第十二事载:“今贼甲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说明西夏擅长以冷锻方式制作极为坚固的铁甲;北宋《太平老人·袖中锦》一书记载:“监书、内酒、端砚、洛阳花、建州茶、蜀锦、定磁、浙漆、吴纸、晋铜、西马、东绢、契丹鞍、夏国剑、高丽秘色、兴化军孑鱼、福州荔眼、温州挂、临江黄雀、江阴县河豚、金山咸豉、简寂观苦笋、东华门把鲊、京兵、福建出秀才、大江以南士大夫、江西湖外长老、京师妇人,皆为天下第一,他处虽效之,终不及。”《宋史·王伦传》记载:“汴京失守,钦宗御宣德门,都人喧呼不已,伦乘势径造御前曰:‘臣能弹压之。’钦宗解所佩夏国宝剑以赐,……”,看来西夏宝剑确实有名,连宋钦宗都佩带了。在神宗元丰年间,宋夏之间发生了大规模战争,熙宁年间开始制作的斩马刀就真正派上战场了。

西夏剑
当时,西夏有两个特殊兵种:步跋子和铁鹞子。这两个兵种主要是适应西夏的地形环境而产生的。步跋子是矫捷的步兵,擅长上下山坡,出入溪涧,最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最适合山谷溪流作战。铁鹞子是重装骑兵,堪称西夏的王牌军,能够倏往忽来,若电击云飞,最适合平地冲锋。西夏每于平原驰骋之处遇敌,则多用铁鹞子以为冲冒奔突之兵;山谷深险之处遇敌,则多用步跋子以为击刺掩袭之用。宋夏交界,既有山川,也有平原,因此步跋子和铁鹞子皆是宋兵的劲敌。

西夏武士
对宋军威胁最大的是铁鹞子。由于宋军马少,以步兵为主,因此一般会依靠用弩攒射以压制敌人。当两军开战,西夏首先会派出铁鹞子打冲锋,目的就是要打乱宋军阵脚,以便撕裂宋军阵形。对于全副武装防护的铁鹞子,弩箭效果大打折扣,斩马刀就该发挥作用了。宋军在步兵之中,选取魁健材力之卒,皆用斩马刀,别以一将统之,如唐李嗣业用陌刀法。当遭遇铁鹞子冲突,或冲掠阵脚,或践踏步兵时,就用斩马刀以进,对准敌人的马腿马蹄等薄弱环节进行猛砍。可以说,宋代斩马刀虽然没有陌刀那样豪壮,但在战场上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唐代陌刀的作用。

岳飞
以后南宋岳飞对付金兀术时也曾使用了类似的做法。金兀术也有重装骑兵,皆披重铠,贯以韦索,三人为联,号称“拐子马”,宋军难敌。在郾城大战时,金兀术有一万五千骑拐子马前来碾压,岳飞则用步兵以麻札刀入阵,不仰视,专剁马蹄。由于拐子马是三马相连的,一马倒了另外两马就无法前进,因此终于获得大胜,当然也必然付出了很大代价。

拐子马(《岳云》)
可惜《宋史》并没有描述麻扎刀的样式。在岳飞之孙岳珂编纂的《金佗稡编》卷十六记载:“寻遣发背嵬、游奕马军,自申时后与敌战斗,将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与敌手拽厮劈。鏖战数十合,杀死敌兵满野,不计其数。”记述比《宋史》略详细,至少可以看到三种兵器。古代作战兵器虽杂,但每种兵器均应发挥其独到的作用。因此龙哥认为,麻扎刀既然是“第斫马足”的剁蹄专用兵器,可能就是斩马刀。之所以称为“麻扎”,最大可能是刀柄密密缠绕着起到防滑作用的麻绳。
龙哥收藏有一口宋刀,刀首为环形,因年代久远,刀柄已腐朽殆尽,刀尖并不尖锐,可能与砍斫为主的功能定位有关。另外为了减轻整体重量并维持刃的锋利,刀身采取了瓦面的做法。该刀应该便是斩马刀。这类刀由于易于生产、易于使用,后世尽管名称各异,但类似的经典刀型一直延续到明清、甚至民国。



斩马刀图

清绿营各种刀
龙哥说剑2020.12
刘在涛
2017年6月,龙哥曾发布一文《前锐后斜话宋刀》。实际上除了《武经总要》列举的八种刀以外,还有一些变种,比如有的宋刀既不像偃月刀、笔刀那样安装长杆,也不像手刀那样安装单手的短柄,而是介于二者之间――长柄而非长杆,双手握持、易于携带,适应于近距离大力劈砍,斩马刀即是如此。
《宋史·卷一百九十七·志一百五十·兵十一·器甲之制》载:“(熙宁)五年,帝匣斩马刀以示蔡挺,挺谓制作精而操击便,乃命中人领工造数万口赐边臣,镡长尺余,刃三尺余,首为大环。”据此,宋代斩马刀的样式比较清楚,那就是长三四尺,刀首为环形,双手使用。

斩马刀·宋
“熙宁”为北宋神宗赵顼的年号,“熙宁五年”即西元1072年,当时正是北宋面临内忧外患的时候。宋神宗是一位比较有进取心的皇帝,他对内重用王安石推行变法,对外经略熙河用兵西夏,想通过富国强兵实现“尽复汉唐旧疆”的壮志。

北宋形势图
很多朋友以为斩马刀是大宋为对付辽金骑兵应运而生的,其实不尽然。斩马刀,最早其实是用来对付西夏的。西夏国家不大,人口不多,但党项人非常重视军事,其甲胄兵器之精良皆盛名一时。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田况“上兵策十四事”之第十二事载:“今贼甲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说明西夏擅长以冷锻方式制作极为坚固的铁甲;北宋《太平老人·袖中锦》一书记载:“监书、内酒、端砚、洛阳花、建州茶、蜀锦、定磁、浙漆、吴纸、晋铜、西马、东绢、契丹鞍、夏国剑、高丽秘色、兴化军孑鱼、福州荔眼、温州挂、临江黄雀、江阴县河豚、金山咸豉、简寂观苦笋、东华门把鲊、京兵、福建出秀才、大江以南士大夫、江西湖外长老、京师妇人,皆为天下第一,他处虽效之,终不及。”《宋史·王伦传》记载:“汴京失守,钦宗御宣德门,都人喧呼不已,伦乘势径造御前曰:‘臣能弹压之。’钦宗解所佩夏国宝剑以赐,……”,看来西夏宝剑确实有名,连宋钦宗都佩带了。在神宗元丰年间,宋夏之间发生了大规模战争,熙宁年间开始制作的斩马刀就真正派上战场了。

西夏剑
当时,西夏有两个特殊兵种:步跋子和铁鹞子。这两个兵种主要是适应西夏的地形环境而产生的。步跋子是矫捷的步兵,擅长上下山坡,出入溪涧,最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最适合山谷溪流作战。铁鹞子是重装骑兵,堪称西夏的王牌军,能够倏往忽来,若电击云飞,最适合平地冲锋。西夏每于平原驰骋之处遇敌,则多用铁鹞子以为冲冒奔突之兵;山谷深险之处遇敌,则多用步跋子以为击刺掩袭之用。宋夏交界,既有山川,也有平原,因此步跋子和铁鹞子皆是宋兵的劲敌。

西夏武士
对宋军威胁最大的是铁鹞子。由于宋军马少,以步兵为主,因此一般会依靠用弩攒射以压制敌人。当两军开战,西夏首先会派出铁鹞子打冲锋,目的就是要打乱宋军阵脚,以便撕裂宋军阵形。对于全副武装防护的铁鹞子,弩箭效果大打折扣,斩马刀就该发挥作用了。宋军在步兵之中,选取魁健材力之卒,皆用斩马刀,别以一将统之,如唐李嗣业用陌刀法。当遭遇铁鹞子冲突,或冲掠阵脚,或践踏步兵时,就用斩马刀以进,对准敌人的马腿马蹄等薄弱环节进行猛砍。可以说,宋代斩马刀虽然没有陌刀那样豪壮,但在战场上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唐代陌刀的作用。

岳飞
以后南宋岳飞对付金兀术时也曾使用了类似的做法。金兀术也有重装骑兵,皆披重铠,贯以韦索,三人为联,号称“拐子马”,宋军难敌。在郾城大战时,金兀术有一万五千骑拐子马前来碾压,岳飞则用步兵以麻札刀入阵,不仰视,专剁马蹄。由于拐子马是三马相连的,一马倒了另外两马就无法前进,因此终于获得大胜,当然也必然付出了很大代价。

拐子马(《岳云》)
可惜《宋史》并没有描述麻扎刀的样式。在岳飞之孙岳珂编纂的《金佗稡编》卷十六记载:“寻遣发背嵬、游奕马军,自申时后与敌战斗,将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与敌手拽厮劈。鏖战数十合,杀死敌兵满野,不计其数。”记述比《宋史》略详细,至少可以看到三种兵器。古代作战兵器虽杂,但每种兵器均应发挥其独到的作用。因此龙哥认为,麻扎刀既然是“第斫马足”的剁蹄专用兵器,可能就是斩马刀。之所以称为“麻扎”,最大可能是刀柄密密缠绕着起到防滑作用的麻绳。
龙哥收藏有一口宋刀,刀首为环形,因年代久远,刀柄已腐朽殆尽,刀尖并不尖锐,可能与砍斫为主的功能定位有关。另外为了减轻整体重量并维持刃的锋利,刀身采取了瓦面的做法。该刀应该便是斩马刀。这类刀由于易于生产、易于使用,后世尽管名称各异,但类似的经典刀型一直延续到明清、甚至民国。



斩马刀图

清绿营各种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