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能查到的关于这本书最早的版本是1987年的,不搞盲目崇拜,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有他的道理的,在将近三十年前写出这样的理论著作(数据更新除外),需要有怎样的知识积累和关于营销方面的研究呢?
目前,很多很多的国内企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想到了公益营销或者“企业社会责任”的营销题材来做企业的宣传推广,我们很容易看到的是媒体上一个又一个关于“某公益活动是由某某某赞助”的新闻,却无法真正了解这场活动对于企业的整体价值。

营销是需要战略的。“碎片化”是一个曾经很流行于营销界的词汇,这个概念主要出现于营销就是要占领目标消费者的“碎片化”时间。针对消费者的营销是对的,但是没有战略的“碎片化”营销呢?恐怕只能是浪费企业的时间、精力与财力吧。与企业自身的发展一样,营销不应当是“点状”的,而需要一个服务于企业发展的完整的长远规划。
客观地讲,营销确实需要“点”,但这些点不应当是孤立的,而应当是战略营销规划里面的细节,战略营销规划是由这些细节组成的,但是这些细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应当是完整的营销。
回到这本著作,我相信认真读的朋友在第一章就会发现一个现在被炒烂了的概念“大数据”,只不过在这一版本(第七版)里被称作“数据采集”——世界真的是这样,被一些人认为是“创新”的东西,只不过是另一些人在多少年前就玩儿剩下的,而这些炒冷饭的人除了“一知无畏”以外,别有用心的就是那些试图利用概念包装大赚特赚的资本家了。有耐心看完这本《战略营销》的朋友,可以从根本上去想一下对目标客户的数据采集、分析乃至营销、促销端的应用,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在这本《战略营销中》,作者反复强调的一个概念即为“营销应当从目标及目标市场,而非企业自身出发”。这是一条绝对正确、而且出现了很久的概念,让我困惑不解的,是为什么在当今的市场圈、公关圈里还有那么多的企业在做无效的营销。
如果说,做出“从企业角度出发”的营销战略是企业本身,我们可以稍微宽容地去看待这一问题的话,我真的很难接受很多自以为了不起的公关公司(包括那些在国际上真的很有名的企业)提出的营销方案同样忽视了目标消费市场。我不想,也不需要依靠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这里就不列举案例了),营销圈的朋友们自己不妨去看看之前参与过的营销案例,有多少考虑到了目标市场,有多少案例中的结果可以通过营销目标消费市场来考量!
非营利组织并非是不赚钱的组织,同样,赚钱的企业也不一定不能做好公益营销。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在国内到底有多少成功的公益营销案例值得我们参考学习呢?

从目前的模型来看,更多的公益营销是把“公益”和“营销”分开处理的,即企业先做一个公益事件,比如捐赠、助学、关爱……等等,在这一事件当中,并没有包含针对目标市场的影响力环节;之后,再通过媒体对这一事件完成报道、发酵。我个人觉得这样做没有设什么不对,只是不能算“公益营销”罢了。真正的公益营销不应当是“事件”+“传播”,而应当是一个完整的事件,所有的营销应当是随着事件发生的本身就已经展开了,而不是额外地在“落地事件”之后再做出一个“媒体事件”。
在我之前的工作中,曾经接触到了很多汽车企业想要进高校校园,企业们认为高校学生毕业后买车是一个很有可能发生的消费行为,而影响他们的消费观念应当从学校时间段就开始,同时,在学校做汽车的推广,也有可能引起教职员工的购买。这个想法没有绝对的好坏,但是无法实施的原因就是校园并不希望、更不喜欢汽车厂家(4S)店把汽车开到学校里面去做展示,觉得那太商业了,有损于学校的氛围与形象。于是“汽车营销进校园”变成了几乎尘封的档案。
在看《战略营销》的时候,我忽然想到,汽车企业为什么不能以纯公益的方式进入学校呢?我设想的方案是这样的:汽车企业甲可以通过赞助高校内的相关社团(甚至可以组织相关社团),结合政策法规,在全市掀起一场“系好安全带”的活动:由系着“安全带”的学生向特定场合(如西车间、配件市场等、停车场)的特定受众发放“系好安全带”的宣传品。

这样做的第一结果是:通过与高校社团的合作,已经完成了向高校校园推广的模型,如果可以在事件的基础上再加上对于优秀志愿者的表彰(试驾、赠送模型)等,同样可以吸引学生们接触到实体产品,甚至有可能会有学生真的带着很多同学来试驾车辆,达到与汽车进校园展示同样的效果。
这样做的第二结果是:高校学生参与的社会活动规模可大可小,当活动的规模达到一定层级的时候,所引起的媒体关注和社会关注是自发的,而并不需要过多的人为干涉,而这种自发的关注将会更容易引起社会的反响和共鸣,如果这个时候企业可以再做一些主动的媒体引导的话,事半功倍将是一个必然发生的事情。
突然想到的一个执行案例,其实这只是一个点,欢迎看到的朋友采用,但是一定要及得这只不过是营销战略中的一个小小的环节,要想达到最佳效果,还是要评估这个公益事件是否符合企业的整体定位于营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