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莫家楼吧 关注:4贴子:416
  • 2回复贴,共1

【莫家楼志】 第十一章 教育医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十一章 教育医疗
第一节、学校:
莫家楼小学是1933年由莫家楼盐务局在关帝庙南建校,由盐务局发工资每月25元银元,盐务局局长赫尔兹兼任校长。
1937年莫家楼小学移交地方,改为高级小学,后改名“莫家楼中心国民学校”,首任校长史兴文。统管柔远、镇靖、砖塔、施庙、夹渠、王四官桥六校。有校舍21间。有教员5人,学生80余人。除国拨经费外,盐务局每年仍予资助。兴办莫家楼学校,“尽盛魁”捐献800银元,商贾吕有等人捐款40银元,新建一个教室。
在校学生有夹渠、双桥、郭营、鲍桥、永康、宣和人。
解放后,被列为县重点学校。多次翻修扩建,补充师资和设备。1958年8月成立莫家楼学区,管辖双桥、郭营学校。1973——1976年莫楼小学设七年制中学。1987年改为五年制,有教职员工16人(男6女10)、适令儿童(7——11岁)238人、学生430人(男225女205)、班级11个、入学率99.4%。
1993年学校占地6亩,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有教职工15人,10个班级,在校学生337名,是乡村学校教学改革的实验基地之一。


1楼2020-12-17 09:25回复

    第二节、人才培养:
      优秀教师多,培养人才多,许多领导干部和中学高级教师曾在莫家楼小学当过教师,其中有画家、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宁夏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牛复奎;中卫县政协副主席孟长庆、上海市重点小学最优秀的教导主任中卫县政协副主席谭学荣、中学教师刘普士、欧阳凤、县文化馆馆长画家辛锡林。还有冯克先、杨万录、周兴资等许多优秀教师。1937年第一个女教师罗东廷。
      为了学习,老师带同学到南山背来石膏做粉笔,学生用红土水在砖上练写字。晚上没有电灯,学生点上油灯上自习,下自习时,大家在教室门前排队唱了“锦绣好河山”的歌曲后回家。当时周兴资老师株算教的好,许多同学株算也学得好,还邦乡上算粮,以后许多同学当了会计。
    由于办学认真,培养了许多优秀学生和人才。莫家楼小学毕业生牛复奎、温立孝在考中学时是全县第一名,莫家楼小学毕业生有大学教授、主任医师、高级农艺师、高级畜牧师,中学高级教师、银行行长。莫家楼小学早期还培养了许多女学生,1949年前在校的女学生有20多人。
    人才的培养莫家楼学校功不可没,莫家楼学校解放初为县属重点学校,乡村教改实验基地,为新政权的建立输送了一批急缺人才,有的担任乡长、区长,1951至1952年仅吸纳进乡区的妇女干部就有莫家楼人魏秀花、王学芳、马凤英、 李印兰、莫文翠 、刘秀珍、朱秀英等,后来大多成为县妇联骨干。


    2楼2020-12-17 09:26
    回复
      2025-07-31 01:35: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三节、医疗卫生
        解放前莫家楼有两家中药铺、一个诊疗所、两名医生。
        民国18年张吉奎在莫家楼创办了“济生堂”中药铺。
        1949年前有冀毓秀药铺、田炳炎(田医官)“爱华诊疗所”,老军医任秉清,老接生婆张大奶奶。
        1956年莫家楼管理区成立了医疗站,有中西药房、医务人员3人,培养了新法接生员。
        1961年成立大队医疗卫生站,有医护人员2人。1962年有赤脚医生3人。
        1970年成立大队合作医疗站。农民每人每年投资0.5元,小病兔费治疗。
        1974年开始计划生育。
      1982年合作医疗站改为医疗站,实行自负盈亏,停止兔费治疗。


      3楼2020-12-17 09: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