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碟子酒,顾名思义,就是碟子加酒。
具体来说,碟子酒是一种风俗,曾经在皖中一带流行。时至今日,现在坚持下来的,恐怕只有我的故乡,只有在那里才能见到这种饮食风俗。
坚持不下来,有很多原因。
年轻人不会做,上了岁数的人嫌麻烦,文化人觉得饮食不健康......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对乡俗的认同和传递。

碟子酒是一种饮食文化,做起来确实很麻烦。碟子酒不是酒,也不是简单的碟子加酒。碟子至少有十道菜,十种不同的咸拼和下酒菜,诸如鸭爪、鸭脖、鸭肫、鸭膀一类,都是腌制好的咸货。咸货吃多了确实拉嗓子,于是后来又出现了两个锅子,一个清淡的,一个麻辣的。这样十个碟子加两个火锅,构成了家乡过年和操办喜事期间独有的早餐风俗---“碟子酒”。对,说的没错,是早餐。早餐就开始喝酒。不光要喝酒,还要有菜。
当然这种早餐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正餐,非常正式的,主客按辈分次序入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过三巡后,还有热腾腾的鸡汤挂面,丰盛至极。
在过年的时候,有没有碟子酒,俨然成为主家是否热情待客的一项重要标准。中餐再丰盛,也掩盖不了早餐没有碟子酒的遗憾。

老舅喜欢喝酒,有一年过年去城里的大舅家拜年,没喝到碟子酒,很是失落,扬言今后不去除非有碟子酒。这话放出去了,来年过冬,大舅妈早早地就腌制碟子酒的食材。农村来的亲戚,还得按照农村的风俗习惯招待。
碟子酒的食材多是来自鸭子,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农村,几乎家家都养了鸭子。养鸡下蛋,养鸭子基本都是准备碟子酒的食材了。

记得儿时每年在春夏之交,母亲都会在鸭行里捉来一些小鸭子回来喂养,我也会力所能及地帮母亲做一些事情。
由于屋子的周围都是菜园地,鸭子只能关在院子里圈养。整天关起来的鸭子是没有灵魂的,让它们放飞自我是我每天放学后的一项重要任务。
有句话叫“赶鸭子上架”,我是赶鸭子下塘。池塘离我家院子距离不远,但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路两旁都是别人家的菜园地,如何让鸭群顺利下塘又不会窜到地里吃菜,这是个技术活。从一开始鸭子看到菜园地乱扑的无序到最后排着队一二一的有序前进,这是个驯服的过程,也是人与动物,人与自然斗争的结果。

夏天的晌午,我也会跨个篮子带着网兜到处去捞浮萍或者是水葫芦,给鸭子们享受一顿大餐。鸭子喜欢吃这种带有腥味的水生植物,里面或许夹杂着螺蛳,可以开荤。选择正午,是因为这个时候出去捞浮萍的人少,基本会满载而归。煮熟的鸭子会飞,养肥的鸭子是跑不掉的。到了冬季,天气好的日子里,家家户户的墙上都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咸鸭在阳光下,晒的流油,散发出阵阵咸香。或多或少,这都是在为碟子酒准备着。

即使晒干了,母亲也是偶尔拿出来蒸一点,这都是在为过年的碟子酒留存着。如果哪顿饭啃了咸鸭骨头,那一定是可以多吃几碗的。如今,碟子酒也不再是统一是咸货的天下了,现卤的食材逐渐地摆上了台面,一些在外打工的乡亲也不再为了碟子酒而犯愁,大家吃的也健康合理些。
时间在变,食材在变,不变的是乡俗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