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桂戏院,见证、经历、推动与加剧了烟台市京剧历史上的繁荣与辉煌。乾隆五十五年即1790年,四大徽班即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进京为乾隆弘历贺寿,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调、秦腔、二簧、西皮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交融汇合,衍变成为新的戏种——京剧。
京剧开始叫皮黄戏,嘉庆年间新的剧种已邹于成熟,1802年四大徽班进紫禁城唱新排的《穆桂英挂帅》,大获成功。嘉庆爷龙颜大喜:巾国英雄,挂帅保京。就叫京剧吧。

辉煌时期的丹桂戏院
京剧诞生后,皇帝爷赐名,京剧像雨后春笋似地,开始将艺术的种子散播在赤县神州。而烟台的京剧历史的悠久,着实让人惊奇——早在1861年烟台开埠后,京剧已经在烟台落地扎根。
《福山县志》记载:“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京剧第一代艺人余三胜就曾在天津演出,这是京剧外传的第一站。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老烟台著名艺人王鸿奎从北京请来“四喜班"的师傅,来烟台办起了京剧班——京喜台班子:京剧从北京到烟台喜闻天下,四喜班从北京到烟台安家落户。这是京剧由京外传的第二站,仅比天津晚九年。

清末的丹桂街景象。
1906年,在大连闯关东的所城里张姓千户的后人,张子禄回烟台过春节:通过走亲访友,听戏看剧扭秧歌——生意头脑灵敏的张子禄意识到,烟台的京剧已经有了广泛的民间基础,便投资修建了烟台第一座正规的民间剧场——德桂茶园。
在德桂茶园开业以前,烟台的戏院指的寺院道观的戏台子:如天后宫的大庙,曾经是北大街这条"烟台街"的赶大集的戏院;如毓璜顶财神庙对面的道观戏台,到现在每年正月初九庙会,还会有戏班子敲锣打鼓唱大戏。

丹桂街上的西辕门东便是丹桂戏院。
德桂茶园于1916年更名为“丹桂茶园"、“丹桂舞台"、“丹桂戏院",其名称更改都缘于京剧一代宗师、麟派老生鼻祖麒麟童周信芳。
当年麒麟童周信芳在上海“丹桂第一台"一炮而红,其烟台戏迷票友把麒麟童在烟台唱红的茶园改为丹桂戏院,连丹桂戏院所在的街、一面子街也改称丹桂街。

丹桂戏院上的京剧表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