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城市化快速推进,山西省各地级市都陆续开始注重城市的合理性发展,一个个新城、新区应用而生,今天来总结一下,过去10年被提出来的新区、新城。
太原+晋中:潇河新城
2017年正式开工的潇河新城,也叫潇河产业园区,是集生产、仓储物流、居住、商务会展、文体艺术、教育医疗等于一体的产城融合式新城。
整个潇河新城规划面积达343平方公里,其中太原片区205平方公里,晋中138平方公里,是山西省规划建设的规模最大的一座新城。
目前,由会议中心、会展中心、艺术中心、金融中心、商务中心组成的“五大中心”项目已经正式启动,并逐步增设包括商业金融、商业展览、行政办公、创新研发、管理咨询、教育培训、创业孵化、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各种服务设施。
潇河新城建成后,太原的城市格局将空前广阔,产业结构优化得到质的飞跃,与榆次的同城化进程得到进一步加强。
大同:御东新区
2009年开始建设的御东新区,是大同市平城区“一轴双城”规划格局“双城”中的新城区。
御东新区位于御河东岸、文瀛湖东岸,首期规划面积为46平方公里,是著名“城建市长”耿彦波按照“梁陈方案”(梁思成和陈占祥在1950年为北京城市建设规划的方案)思想为大同市规划设计的城建方案。
御东新区有大同市最大的城市内湖公园——文瀛湖生态公园,山西省最大的城市广场——太阳宫广场,有山西大同大学、方特欢乐世界、客运站、高铁站,并建设有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大剧院、体育中心这“五大场馆”,商务大厦及住宅高楼林立,具有行政办公中心、教育文化体育中心、金融商务中心、旅游休闲服务中心、物流中心、科学研发中心及居住服务中心等多种城市功能。
大同御东新区在山西各城市新区中,规划建设时间相对比较早,而且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已成为大同市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省内其他地级市新区建设的一个标杆项目。
晋中:北部新城
榆次北部新城是晋中直接对接太原南部新城的城市新区,是拉近太榆两城一体化的重要桥梁,更是同城一体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笔。它的定位是建设"山西旅游门户,太原经济圈的休闲商务区"。
榆次北部新城位于晋中市区龙湖大街以北,距该市中心约3公里、距省会太原市中心约25公里,距武宿机场约10公里,天美杉杉奥特莱斯、晋中万达广场两大巨型商圈均已开业;并且还分布有晋中市司法局、公安局、水利局、法院、检察院、药监局等诸多行政单位以及商务写字楼;另外更有晋中市最大的带状绿地公园晋商公园。可以说龙湖大街在晋中的地位,堪比太原的“迎泽大街”。
榆次北部新城以北,便是省级重点项目山西大学城,理工大、医科大、山传、师范等十所高校聚集于此,是山西省内规模最大的高校集结区,辐射将近二十万人,同时也是省内高素质文化人口的汇聚区。
龙城大街区域顺应人民群众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迫切愿望,乘晋中产城融合步伐提速之势,抢抓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太原都市区建设机遇,应时应势磅礴而出。通过社会、经济、自然、文化四个子系统高水平融合,在太原之东、晋中之北倾力打造一座高品质、高素质、高颜值的诗画之城、宜居之地、转型新极。
晋城:丹河新城
丹河新区按照“一体两翼、协同发展”战略布局的新城区,总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由金村新区、柳泉新区、空港新区构成。三个新区规划面积分别为42平方公里、5平方公里、5平方公里。
金村新区是新时代美丽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战略承载地,金村起步区是丹河新城建设的“核心区”“主战场”,2019年,金村新区13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已开始建设。
丹河新城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有1000亩的湖面,是主城区百丽园面积的20倍,大小公园广场游园星罗棋布,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让人们生产生活更加舒适。
丹河新城将大幅度扩大晋城市主城区的面积,是晋城市经济产业转型发展、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作为晋城市最重大的项目,将打造生态环境、行政办公、创业孵化、科研教育、休闲娱乐、居住生活、交通物流等众多功能的新时代新城区,最终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山水交融、低碳智慧、绿色宜居”的生态新区。
长治:滨湖新区
滨湖新区位于长治主城区西北方漳泽湖东边及南部,北侧以青兰高速为界,东侧基本以长北干线为界,整体用地面积为126.10平方公里,其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范围为58.72平方公里,主水体面积约为24平方公里。滨湖新区的定位是“生态保护、城市发展、文旅康养”,滨湖区建设对进一步拓展长治市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滨湖新区主要分为四大功能区:都市功能片区、科创马厂片区、康养娱乐片区、田园农庄片区。
第一批项目建设于2018年11月启动,包括环漳泽湖“五行”系统、滨湖大道建设、起步区景观建设、漳泽湖核心保育区生态修复与保护综合治理、漳泽湖湿地水环境综合整治。
滨湖新区整体规划结构为“一心、两环,四片,九廊,四个特色小镇”:
“一心”,为城市生态绿心,即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两环”,为外环——环湖片区交通联系环,内环——环湖休闲绿道。
“四片”,都市功能片,康养游乐片,科创马厂片,田园农庄片。
“九廊”,九条绿化通廊。
“四个特色小镇”,创智小镇,金融小镇,康养小镇,欢乐小镇。
战略定位:长治城市新中心和大健康产业核心区、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功能定位:以生态环境为本底,以生态涵养、休闲度假、运动康体、文化会展、商务金融、文教科技、商业娱乐、生态居住、养生养老等功能为主导的城市滨湖新区、长治的生态绿心、城市新中心。
阳泉:生态新城
生态新城规划范围为,南起阳泉老城,北接荫营镇区,东到阳五高速,西至魏家峪、桃林沟一线,规划面积约60平方公里,计划开发建设周期为10年,到2022年已规划的部分全部完成。
阳泉生态新城的建设目标,建设国内一流的城市新区;打造资源型工矿城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典范;实现历史与现代、生态与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共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市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
生态新城的建设计划采用“三步走”策略实施:
第一步(2013—2015年),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初步完善,村民拆迁安置工程顺利启动,商业住宅开发项目初具规模,科教园区有序推进,带动新城全面建设。
第二步(2016—2018年),工业产业、科技教育、行政商务、拆迁安置等4个片区形成规模,8平方公里的新城起步区初步建成,绿色廊道和园林景观实现生态效应。
第三步(2019—2022年),基本建成功能完备、环境优美、设施一流的城市新区,打造独具山地特色的生态城市。
生态新城建成后,将大幅度缓解老城区交通压力,扩大城市框架,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博物馆、体育场、文化创意园等大型现代场馆设施将会一应俱全,显著提升城市建设品位与市民的生活质量。
运城:北部新城
北部新城位于运城市涑水街以北、复旦大街以南城区部分,其中大西高铁以北建设新的创新和文化中心,大西高铁以南建设新的商务中心,规划用地范围约80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约5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约35万人。
2019年6月28日,北部新城项目建设正式启动。
北部新区的发展定位是“创新之城、生态之城、活力之城”,规划的空间结构为“一轴、双廊、三心、三区”。
“一轴”,即创新发展轴,城市向北发展,依托解放北路和凤凰大道建设创新集聚。
“双廊”,中部生态廊道、高铁—高速生态廊道。在大运高速、大西高铁两侧建设大规模绿色空间,强化城市生态。
“三心”,创新发展轴线的3个城市级功能中心:“创新中心”、“商务中心”、“高教中心”。
“三区”:商务功能板块、产学研一体化基地以及居住功能板块。三大功能既主题鲜明,又互补融合,共同构建北部新城完善的功能本底。
临汾:河西新城
临汾市在2008年提出的《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中,已经规划临汾市中心城区将形成“两带三轴、三城九区”的空间发展结构,其中“三城”,是指“主城区”、“河西新城”、“南部新城”。
2018年,临汾市规划局公布了河西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河西新城东、南至滨河西路,西至站前路,总用地1201.14公顷,是集商业、商务、医疗、教育为一体的,承接老城区人口转移、尧都区西地区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综合性新城,功能结构为“西山为势、汾河聚形、两带五轴、两核八心”。
“两带”——城市公建服务带和片区公共服务带。
“五轴”——两条交通轴、三条生态轴。
“两核”——高铁核心商贸区、迎宾路核心商业区。
“八心”:包括公建、交通、景观等八个中心。包括:高铁站场、高铁商务区中心、教育中心、医疗中心、迎宾路商业服务中心、北部片区服务中心、中部片区服务中心、南部片区服务中心。
河西新城将成为临汾市联系区域、辐射河西重要的新兴城区。
吕梁:吕梁新城
吕梁新城区位于市区以北,南起离石区龙凤北大桥,北至方山县大武镇东坡村。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平均1.5公里,规划总面积30平方公里。新城发展定位为:晋西区域性中心城市、展示飞速发展新吕梁的门户和核心现代化山水新家园。
2012年,吕梁新城规划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吕梁新城的区域职能包括:现代金融、商贸物流、对外交通集散、总部经济、度假旅游;城市职能包括:行政办公、生活居住及配套、商业文化休闲和教育科研。总体布局为:“一核双心十组团,三轴一带穿城过,功能组团串珠连,山清水秀郁满城”。
“一核、双心”,即以便民服务组团为核心区域,将火车站商业中心和北部总部基地打造为副中心,同时积极打造先进一流的文化教育中心、高端集聚的总部办公中心、昌盛繁荣的物流商贸中心、舒适惬意的休闲娱乐中心。
“十组团”,即十个城市功能组团:闲娱乐组团、物流商贸组团、总部基地组团、北部生活组团、行政中心组团、金融商业组团、南部生活组团、学院教育组团、火车站综合组团、南部综合组团等10个组团。
“三轴”,即以吕梁大道、盛地大道、新城大道三条主干道为城市发展轴。
忻州:云中新城
云中新区南起北环路,北至忻(州)阜(平)高速,西抵大运高速、东达北同蒲铁路,总体规划用地为24.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21.5平方公里,水域和其他用地为3.2平方公里,新区的规划人口为20万。
云中新区以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市为依托,依托临近省会太原的区位优势,承接省会太原的一些业务,并依靠忻州独特的旅游资源,整个打造新区三大职能:“省级会务中心”、“市域旅游整合中心”、“忻定原创新中心”。
基于三大职能,新区将积极引起优势产业,承接会务业务,打造“山西博鳌”概念,建造省会太原的后花园;重视生态环境,实现“绿楔入城、引水入城、以水活城”的宜居新城;重视高等教育和创新科研技术,打造忻州研发基地和忻州大学城。并融入行政、服务、物流、居住、产业、商业、商务、文化及体育等多种城市功能,将云中新城建设成为新型产业中心。
云中新城概念自2016年被提出来以后,貌似动静并不大,并没有更进一步的规划和实际行动。
朔州:东部新区
2011年,朔州市发布《四化一体东部新区“十二五”产业布局规划》,确定东部新区规划范围:朔州市经济开发区,四个县区(朔城区、山阴县、怀仁县、应县)中的10个镇、24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64个居民委员会,724个村民委员会,以及平朔矿区,区域面积为4703.4平方公里,占全市的44.3%。整个东部新区共分为四大片区:朔城区片区、山阴县片区、应县片区、怀仁县片区。总人口为126.6万人(其中外来人口12.94万人),占全市人口的73.82%。
其实,朔州市当初提到的这个“东部新区”,与我们前面提到的各个城市新区/新城不同,朔州东区是作为一个经济发展片区来规划的,并没有提到城市建设的任何相关内容,也没有查到任何相关规划设计图。
而东部新区主要在2011年到2013年之间被提及的次数较多,后来基本上很少被提及。
综上所述,全山西11个地级市,正在重点建设的新区/新城共有10个,它们建设完成后,将让山西城市的整体风貌、经济转型发展、产业升级,有质的提升。
太原+晋中:潇河新城
2017年正式开工的潇河新城,也叫潇河产业园区,是集生产、仓储物流、居住、商务会展、文体艺术、教育医疗等于一体的产城融合式新城。
整个潇河新城规划面积达343平方公里,其中太原片区205平方公里,晋中138平方公里,是山西省规划建设的规模最大的一座新城。
目前,由会议中心、会展中心、艺术中心、金融中心、商务中心组成的“五大中心”项目已经正式启动,并逐步增设包括商业金融、商业展览、行政办公、创新研发、管理咨询、教育培训、创业孵化、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各种服务设施。
潇河新城建成后,太原的城市格局将空前广阔,产业结构优化得到质的飞跃,与榆次的同城化进程得到进一步加强。
大同:御东新区
2009年开始建设的御东新区,是大同市平城区“一轴双城”规划格局“双城”中的新城区。
御东新区位于御河东岸、文瀛湖东岸,首期规划面积为46平方公里,是著名“城建市长”耿彦波按照“梁陈方案”(梁思成和陈占祥在1950年为北京城市建设规划的方案)思想为大同市规划设计的城建方案。
御东新区有大同市最大的城市内湖公园——文瀛湖生态公园,山西省最大的城市广场——太阳宫广场,有山西大同大学、方特欢乐世界、客运站、高铁站,并建设有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大剧院、体育中心这“五大场馆”,商务大厦及住宅高楼林立,具有行政办公中心、教育文化体育中心、金融商务中心、旅游休闲服务中心、物流中心、科学研发中心及居住服务中心等多种城市功能。
大同御东新区在山西各城市新区中,规划建设时间相对比较早,而且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已成为大同市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省内其他地级市新区建设的一个标杆项目。
晋中:北部新城
榆次北部新城是晋中直接对接太原南部新城的城市新区,是拉近太榆两城一体化的重要桥梁,更是同城一体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笔。它的定位是建设"山西旅游门户,太原经济圈的休闲商务区"。
榆次北部新城位于晋中市区龙湖大街以北,距该市中心约3公里、距省会太原市中心约25公里,距武宿机场约10公里,天美杉杉奥特莱斯、晋中万达广场两大巨型商圈均已开业;并且还分布有晋中市司法局、公安局、水利局、法院、检察院、药监局等诸多行政单位以及商务写字楼;另外更有晋中市最大的带状绿地公园晋商公园。可以说龙湖大街在晋中的地位,堪比太原的“迎泽大街”。
榆次北部新城以北,便是省级重点项目山西大学城,理工大、医科大、山传、师范等十所高校聚集于此,是山西省内规模最大的高校集结区,辐射将近二十万人,同时也是省内高素质文化人口的汇聚区。
龙城大街区域顺应人民群众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迫切愿望,乘晋中产城融合步伐提速之势,抢抓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太原都市区建设机遇,应时应势磅礴而出。通过社会、经济、自然、文化四个子系统高水平融合,在太原之东、晋中之北倾力打造一座高品质、高素质、高颜值的诗画之城、宜居之地、转型新极。
晋城:丹河新城
丹河新区按照“一体两翼、协同发展”战略布局的新城区,总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由金村新区、柳泉新区、空港新区构成。三个新区规划面积分别为42平方公里、5平方公里、5平方公里。
金村新区是新时代美丽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战略承载地,金村起步区是丹河新城建设的“核心区”“主战场”,2019年,金村新区13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已开始建设。
丹河新城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有1000亩的湖面,是主城区百丽园面积的20倍,大小公园广场游园星罗棋布,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让人们生产生活更加舒适。
丹河新城将大幅度扩大晋城市主城区的面积,是晋城市经济产业转型发展、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作为晋城市最重大的项目,将打造生态环境、行政办公、创业孵化、科研教育、休闲娱乐、居住生活、交通物流等众多功能的新时代新城区,最终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山水交融、低碳智慧、绿色宜居”的生态新区。
长治:滨湖新区
滨湖新区位于长治主城区西北方漳泽湖东边及南部,北侧以青兰高速为界,东侧基本以长北干线为界,整体用地面积为126.10平方公里,其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范围为58.72平方公里,主水体面积约为24平方公里。滨湖新区的定位是“生态保护、城市发展、文旅康养”,滨湖区建设对进一步拓展长治市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滨湖新区主要分为四大功能区:都市功能片区、科创马厂片区、康养娱乐片区、田园农庄片区。
第一批项目建设于2018年11月启动,包括环漳泽湖“五行”系统、滨湖大道建设、起步区景观建设、漳泽湖核心保育区生态修复与保护综合治理、漳泽湖湿地水环境综合整治。
滨湖新区整体规划结构为“一心、两环,四片,九廊,四个特色小镇”:
“一心”,为城市生态绿心,即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两环”,为外环——环湖片区交通联系环,内环——环湖休闲绿道。
“四片”,都市功能片,康养游乐片,科创马厂片,田园农庄片。
“九廊”,九条绿化通廊。
“四个特色小镇”,创智小镇,金融小镇,康养小镇,欢乐小镇。
战略定位:长治城市新中心和大健康产业核心区、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功能定位:以生态环境为本底,以生态涵养、休闲度假、运动康体、文化会展、商务金融、文教科技、商业娱乐、生态居住、养生养老等功能为主导的城市滨湖新区、长治的生态绿心、城市新中心。
阳泉:生态新城
生态新城规划范围为,南起阳泉老城,北接荫营镇区,东到阳五高速,西至魏家峪、桃林沟一线,规划面积约60平方公里,计划开发建设周期为10年,到2022年已规划的部分全部完成。
阳泉生态新城的建设目标,建设国内一流的城市新区;打造资源型工矿城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典范;实现历史与现代、生态与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共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市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
生态新城的建设计划采用“三步走”策略实施:
第一步(2013—2015年),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初步完善,村民拆迁安置工程顺利启动,商业住宅开发项目初具规模,科教园区有序推进,带动新城全面建设。
第二步(2016—2018年),工业产业、科技教育、行政商务、拆迁安置等4个片区形成规模,8平方公里的新城起步区初步建成,绿色廊道和园林景观实现生态效应。
第三步(2019—2022年),基本建成功能完备、环境优美、设施一流的城市新区,打造独具山地特色的生态城市。
生态新城建成后,将大幅度缓解老城区交通压力,扩大城市框架,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博物馆、体育场、文化创意园等大型现代场馆设施将会一应俱全,显著提升城市建设品位与市民的生活质量。
运城:北部新城
北部新城位于运城市涑水街以北、复旦大街以南城区部分,其中大西高铁以北建设新的创新和文化中心,大西高铁以南建设新的商务中心,规划用地范围约80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约5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约35万人。
2019年6月28日,北部新城项目建设正式启动。
北部新区的发展定位是“创新之城、生态之城、活力之城”,规划的空间结构为“一轴、双廊、三心、三区”。
“一轴”,即创新发展轴,城市向北发展,依托解放北路和凤凰大道建设创新集聚。
“双廊”,中部生态廊道、高铁—高速生态廊道。在大运高速、大西高铁两侧建设大规模绿色空间,强化城市生态。
“三心”,创新发展轴线的3个城市级功能中心:“创新中心”、“商务中心”、“高教中心”。
“三区”:商务功能板块、产学研一体化基地以及居住功能板块。三大功能既主题鲜明,又互补融合,共同构建北部新城完善的功能本底。
临汾:河西新城
临汾市在2008年提出的《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中,已经规划临汾市中心城区将形成“两带三轴、三城九区”的空间发展结构,其中“三城”,是指“主城区”、“河西新城”、“南部新城”。
2018年,临汾市规划局公布了河西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河西新城东、南至滨河西路,西至站前路,总用地1201.14公顷,是集商业、商务、医疗、教育为一体的,承接老城区人口转移、尧都区西地区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综合性新城,功能结构为“西山为势、汾河聚形、两带五轴、两核八心”。
“两带”——城市公建服务带和片区公共服务带。
“五轴”——两条交通轴、三条生态轴。
“两核”——高铁核心商贸区、迎宾路核心商业区。
“八心”:包括公建、交通、景观等八个中心。包括:高铁站场、高铁商务区中心、教育中心、医疗中心、迎宾路商业服务中心、北部片区服务中心、中部片区服务中心、南部片区服务中心。
河西新城将成为临汾市联系区域、辐射河西重要的新兴城区。
吕梁:吕梁新城
吕梁新城区位于市区以北,南起离石区龙凤北大桥,北至方山县大武镇东坡村。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平均1.5公里,规划总面积30平方公里。新城发展定位为:晋西区域性中心城市、展示飞速发展新吕梁的门户和核心现代化山水新家园。
2012年,吕梁新城规划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吕梁新城的区域职能包括:现代金融、商贸物流、对外交通集散、总部经济、度假旅游;城市职能包括:行政办公、生活居住及配套、商业文化休闲和教育科研。总体布局为:“一核双心十组团,三轴一带穿城过,功能组团串珠连,山清水秀郁满城”。
“一核、双心”,即以便民服务组团为核心区域,将火车站商业中心和北部总部基地打造为副中心,同时积极打造先进一流的文化教育中心、高端集聚的总部办公中心、昌盛繁荣的物流商贸中心、舒适惬意的休闲娱乐中心。
“十组团”,即十个城市功能组团:闲娱乐组团、物流商贸组团、总部基地组团、北部生活组团、行政中心组团、金融商业组团、南部生活组团、学院教育组团、火车站综合组团、南部综合组团等10个组团。
“三轴”,即以吕梁大道、盛地大道、新城大道三条主干道为城市发展轴。
忻州:云中新城
云中新区南起北环路,北至忻(州)阜(平)高速,西抵大运高速、东达北同蒲铁路,总体规划用地为24.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21.5平方公里,水域和其他用地为3.2平方公里,新区的规划人口为20万。
云中新区以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市为依托,依托临近省会太原的区位优势,承接省会太原的一些业务,并依靠忻州独特的旅游资源,整个打造新区三大职能:“省级会务中心”、“市域旅游整合中心”、“忻定原创新中心”。
基于三大职能,新区将积极引起优势产业,承接会务业务,打造“山西博鳌”概念,建造省会太原的后花园;重视生态环境,实现“绿楔入城、引水入城、以水活城”的宜居新城;重视高等教育和创新科研技术,打造忻州研发基地和忻州大学城。并融入行政、服务、物流、居住、产业、商业、商务、文化及体育等多种城市功能,将云中新城建设成为新型产业中心。
云中新城概念自2016年被提出来以后,貌似动静并不大,并没有更进一步的规划和实际行动。
朔州:东部新区
2011年,朔州市发布《四化一体东部新区“十二五”产业布局规划》,确定东部新区规划范围:朔州市经济开发区,四个县区(朔城区、山阴县、怀仁县、应县)中的10个镇、24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64个居民委员会,724个村民委员会,以及平朔矿区,区域面积为4703.4平方公里,占全市的44.3%。整个东部新区共分为四大片区:朔城区片区、山阴县片区、应县片区、怀仁县片区。总人口为126.6万人(其中外来人口12.94万人),占全市人口的73.82%。
其实,朔州市当初提到的这个“东部新区”,与我们前面提到的各个城市新区/新城不同,朔州东区是作为一个经济发展片区来规划的,并没有提到城市建设的任何相关内容,也没有查到任何相关规划设计图。
而东部新区主要在2011年到2013年之间被提及的次数较多,后来基本上很少被提及。
综上所述,全山西11个地级市,正在重点建设的新区/新城共有10个,它们建设完成后,将让山西城市的整体风貌、经济转型发展、产业升级,有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