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的,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消失的地名。兰州市城关区地处兰州中心区域,城市建设的发展,是全市乃至全省关注的焦点。自明朝明肃王朱瑛于1399年将肃王府由兰州迁往兰州城关,城关区就成为了兰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发展,就一直是兰州综合发展的标志。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和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尤其是近20年来,城镇化的加快,旧城和棚户区改造的推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更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 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城市文化的新变化,其中就表现在一些旧地名的消失和新地名的出现。一些如万达广场、新港城、鸿运润园、格林小镇、飞天家园、读者大道等新地名不断出现,给兰州城带来了新鲜的文化元素,但一些旧地名老地名的消失,特别是一些很有地方特色和文化的老旧地名的消失,不免留下了一些遗憾。请看以下地名:
1、沙厂巷。位于广场东口西南侧,清朝末年,此处曾建有纺纱厂而得名,后演变为沙厂巷。因建国防百盛被拆迁而消失。
2、雁滩人工湖。位于天水北路欣月湖小区及天水路的一部分。上世纪七十年代,兰州军民在南河道北面的河滩地上人工掏挖的湖,并依次建成雁滩公园,几十年,给兰州人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因天水路北延和欣月湖开发而消失。
3、红山根体育场。位于金轮广场及南部的区域。上世纪五十年代,也是人工填埋整理出来的一块区域,后建成了著名的红山根体育场。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都是兰州市最有名的体育场,有很多体育赛事和重大集会活动,都曾在此举行。
4、兰园。位于武都路中段北侧。
1941年,兰州市首任市长蔡孟坚上任后,发动市民在已成为废墟的普照寺旧址开辟广场,并内分网球场、篮球场等,还将四周改建成公共浴池、弹子房等,供市民娱乐,这也是兰州市最早的市民娱乐园地。蔡孟坚命名为兰园。上世纪60年,兰园改建为兰州市少年宫。
兰园曾有著名的兰州普照寺,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约627--649),在宋、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昔日全盛时,殿宇雄伟、塑像精美、文物荟萃、为兰州诸寺院之冠。寺内藏有历代经卷6358卷,其中公元1419年刻印的《永乐南藏》638函,现藏于甘肃省图书馆。
1939年,日本侵华空军狂轰滥炸兰州时,具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普照寺遭劫,使“视经卷为生命”的蓝大师与藏经楼同为灰烬,惟独泰和铁钟幸存,1954年,兰州市人民政府移泰和铁钟于五泉山猛醒亭内,予以保护。
这里不但有古迹,更有兰园体育馆而出名。兰园体育馆由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政府于1993年9月投资建设。主要体育活动场所有乒乓台10付,羽毛球场地2个,兰球场1个等,规模虽然没有红山根体育场、七里河体育场及兰州体育馆大,但这里也举办过无数次的体育赛事和音乐演唱会而出名。
兰园还有甘肃省历史最悠久的小学之一,兰园小学,其前身是清光绪年间学台在府内创立的“采兰经舍”,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经舍”更名为“采兰小学”。 1917年学校更名为“甘肃省立第一模范小学”,并将七月一日定为建校日。1932年,省教育厅将学校移交兰州市教育局管辖,学校更名为“兰州市兰园实验中心学校”。抗日战争期间,学校两次遭日机轰炸,曾把重要教学设备转移到榆中来紫堡黄家庄萃林寺,并在那里设立过分校。1950年3月,学校改名为“兰州市兰园小学”。1956年,学校最后定名为“兰州市城关区兰园小学”。
兰园因有古迹被很多专家学者提名保护,但还是没有被保住, 2014年,包括兰园小学在内的兰园被拆除,被开发为商业用地。
兰园,最终还是没有逃过像兰州历史上其他20多处私人花园一样的命运。兰园的消失,给兰州人民留下了遗憾。5、鸭嘴滩。位于体育公园及西侧的兰州演义厅的南河道口和黄河之间的三角区域,因地处雁滩滩头,型似鸭嘴而得名。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这里有一处露天游泳场而出名,夏天,很受年轻人们的厚爱。后因建中立桥(因故后被拆除,新建了金雁大桥)、体育公园、兰州演义厅和水车博览园而消失。
6、鱼池子,是一处古地名。位于甘肃省委西北侧,城关区南滨河东路以南,邓家花园以西以北,广武门以东的一小部分区域。 传说,肃王朱楧由张掖到兰州后,久别金陵,乡愁甚重。在浓郁的思乡之情支配下,便借兰州临近黄河之地,生发江南之恋,以慰思恋故乡之苦,并由此兴建了一系列具有江南风光的名胜建筑,其中在黄河沿岸的主要有莲荡池(今小西湖)、鱼池子及王府内的凝熙园(现省政府院内)等。鱼池子地段临近黄河,地势低洼,有雷坛河引来的水可以注入、灌溉,适宜建鱼池。当时建的鱼池较大,相当于江南的鱼塘,鱼池中种有荷花,鱼池周围开辟有花园 ,栽种有牡丹、芍药等花卉及各种树木,环境优美,是肃王及王室人员休闲的场所。由于该地段曾因建有鱼池,便被称为鱼池子,鱼池子地名则被传承沿用了下来。2010年以前,鱼池子尚有3至5亩土地,由城关区光辉村的居民耕种。后被开发而消失。
7、定西北路。位于麦积山路东段,后扩建并命名为麦积山路,定西北路地名消失。还有进光路、万里巷、镇东新村等都因城市建设而消失。
1、沙厂巷。位于广场东口西南侧,清朝末年,此处曾建有纺纱厂而得名,后演变为沙厂巷。因建国防百盛被拆迁而消失。
2、雁滩人工湖。位于天水北路欣月湖小区及天水路的一部分。上世纪七十年代,兰州军民在南河道北面的河滩地上人工掏挖的湖,并依次建成雁滩公园,几十年,给兰州人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因天水路北延和欣月湖开发而消失。
3、红山根体育场。位于金轮广场及南部的区域。上世纪五十年代,也是人工填埋整理出来的一块区域,后建成了著名的红山根体育场。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都是兰州市最有名的体育场,有很多体育赛事和重大集会活动,都曾在此举行。
4、兰园。位于武都路中段北侧。
1941年,兰州市首任市长蔡孟坚上任后,发动市民在已成为废墟的普照寺旧址开辟广场,并内分网球场、篮球场等,还将四周改建成公共浴池、弹子房等,供市民娱乐,这也是兰州市最早的市民娱乐园地。蔡孟坚命名为兰园。上世纪60年,兰园改建为兰州市少年宫。
兰园曾有著名的兰州普照寺,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约627--649),在宋、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昔日全盛时,殿宇雄伟、塑像精美、文物荟萃、为兰州诸寺院之冠。寺内藏有历代经卷6358卷,其中公元1419年刻印的《永乐南藏》638函,现藏于甘肃省图书馆。
1939年,日本侵华空军狂轰滥炸兰州时,具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普照寺遭劫,使“视经卷为生命”的蓝大师与藏经楼同为灰烬,惟独泰和铁钟幸存,1954年,兰州市人民政府移泰和铁钟于五泉山猛醒亭内,予以保护。
这里不但有古迹,更有兰园体育馆而出名。兰园体育馆由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政府于1993年9月投资建设。主要体育活动场所有乒乓台10付,羽毛球场地2个,兰球场1个等,规模虽然没有红山根体育场、七里河体育场及兰州体育馆大,但这里也举办过无数次的体育赛事和音乐演唱会而出名。
兰园还有甘肃省历史最悠久的小学之一,兰园小学,其前身是清光绪年间学台在府内创立的“采兰经舍”,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经舍”更名为“采兰小学”。 1917年学校更名为“甘肃省立第一模范小学”,并将七月一日定为建校日。1932年,省教育厅将学校移交兰州市教育局管辖,学校更名为“兰州市兰园实验中心学校”。抗日战争期间,学校两次遭日机轰炸,曾把重要教学设备转移到榆中来紫堡黄家庄萃林寺,并在那里设立过分校。1950年3月,学校改名为“兰州市兰园小学”。1956年,学校最后定名为“兰州市城关区兰园小学”。
兰园因有古迹被很多专家学者提名保护,但还是没有被保住, 2014年,包括兰园小学在内的兰园被拆除,被开发为商业用地。
兰园,最终还是没有逃过像兰州历史上其他20多处私人花园一样的命运。兰园的消失,给兰州人民留下了遗憾。5、鸭嘴滩。位于体育公园及西侧的兰州演义厅的南河道口和黄河之间的三角区域,因地处雁滩滩头,型似鸭嘴而得名。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这里有一处露天游泳场而出名,夏天,很受年轻人们的厚爱。后因建中立桥(因故后被拆除,新建了金雁大桥)、体育公园、兰州演义厅和水车博览园而消失。
6、鱼池子,是一处古地名。位于甘肃省委西北侧,城关区南滨河东路以南,邓家花园以西以北,广武门以东的一小部分区域。 传说,肃王朱楧由张掖到兰州后,久别金陵,乡愁甚重。在浓郁的思乡之情支配下,便借兰州临近黄河之地,生发江南之恋,以慰思恋故乡之苦,并由此兴建了一系列具有江南风光的名胜建筑,其中在黄河沿岸的主要有莲荡池(今小西湖)、鱼池子及王府内的凝熙园(现省政府院内)等。鱼池子地段临近黄河,地势低洼,有雷坛河引来的水可以注入、灌溉,适宜建鱼池。当时建的鱼池较大,相当于江南的鱼塘,鱼池中种有荷花,鱼池周围开辟有花园 ,栽种有牡丹、芍药等花卉及各种树木,环境优美,是肃王及王室人员休闲的场所。由于该地段曾因建有鱼池,便被称为鱼池子,鱼池子地名则被传承沿用了下来。2010年以前,鱼池子尚有3至5亩土地,由城关区光辉村的居民耕种。后被开发而消失。
7、定西北路。位于麦积山路东段,后扩建并命名为麦积山路,定西北路地名消失。还有进光路、万里巷、镇东新村等都因城市建设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