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是不是一门好生意,ofo 的悲壮结局、哈啰出行和美团单车的盈利迷局,早已给出了直接的答案。那么当共享单车升级为共享电单车,出行半径从最后 3 公里延伸至 10 公里,命运是否存在扭转的机会呢?
全球电动车网曾对共享电单车的成本进行过核算:共享电单车的成本在 3 000 元左右,计费方式普遍为每 15 分钟 2 元上下,在实际运营结果中,平均每辆车的日均使用时长为 60 分钟,如果运营顺利的话,只需要 8 个月就可回本,在普通情况下也能在 10 个月 ~12 个月的时间周期内收回成本。宁波市公路运输中心的一组数据对这样的核算模型进行了验证:宁波街头现有近 28 万辆共享单车或电单车,截至 2019 年年底,共享单车的日均周转量约 3.5 万次,周转率为 13.29%;共享电单车的日均周转量达到 5.6 万次,周转率为 340%。做一个对比的话,平均每辆共享单车差不多一周才能被骑到骑到 1 次,而共享电单车每天被骑到的次数为 3 次。按照两组数据给出的商业模式,共享电单车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好生意,哪怕单辆车的运营寿命只有三年,也可以在三年时间内收到两倍的回报。然而这样的计算方式无疑过于理想,在现实中还存在其他的计算项。
要知道,共享单车理想的商业模式比电单车还要诱人,三四个注册用户的押金就能抵消单车的硬性成本,几乎不存在不盈利的理由,但庞大的运营和调度成本最终打断了共享单车的盈利计划,共享电单车盈利的症结也集中于此参考某业内人士的说法:「共享电单车的车辆调度,1 000 辆车通常需要配备 5 名员工,同时还需要运维将电池集中运送到仓库进行充电,一般 1 000 辆车会配备 8 个人 ~10 个人。」也就是说,共享电单车的调度运营成本远高于共享单车,假设每位运营员工的日薪在 150 元,已经占据了共享电单车过半的使用费。
再考虑到运输投放、电池折旧以及车辆被偷的风险成本,共享电单车的盈利模型还要再打一些折扣,结合雨雪天气、夏季高温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即便共享电单车的单价更高、覆盖范围更大,短期内盈利都是一种奢望。至少 ofo 们已经验证,相较于高企的运营成本,单纯依靠用户的租赁费用几乎没有盈利的可能。
全球电动车网曾对共享电单车的成本进行过核算:共享电单车的成本在 3 000 元左右,计费方式普遍为每 15 分钟 2 元上下,在实际运营结果中,平均每辆车的日均使用时长为 60 分钟,如果运营顺利的话,只需要 8 个月就可回本,在普通情况下也能在 10 个月 ~12 个月的时间周期内收回成本。宁波市公路运输中心的一组数据对这样的核算模型进行了验证:宁波街头现有近 28 万辆共享单车或电单车,截至 2019 年年底,共享单车的日均周转量约 3.5 万次,周转率为 13.29%;共享电单车的日均周转量达到 5.6 万次,周转率为 340%。做一个对比的话,平均每辆共享单车差不多一周才能被骑到骑到 1 次,而共享电单车每天被骑到的次数为 3 次。按照两组数据给出的商业模式,共享电单车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好生意,哪怕单辆车的运营寿命只有三年,也可以在三年时间内收到两倍的回报。然而这样的计算方式无疑过于理想,在现实中还存在其他的计算项。
要知道,共享单车理想的商业模式比电单车还要诱人,三四个注册用户的押金就能抵消单车的硬性成本,几乎不存在不盈利的理由,但庞大的运营和调度成本最终打断了共享单车的盈利计划,共享电单车盈利的症结也集中于此参考某业内人士的说法:「共享电单车的车辆调度,1 000 辆车通常需要配备 5 名员工,同时还需要运维将电池集中运送到仓库进行充电,一般 1 000 辆车会配备 8 个人 ~10 个人。」也就是说,共享电单车的调度运营成本远高于共享单车,假设每位运营员工的日薪在 150 元,已经占据了共享电单车过半的使用费。
再考虑到运输投放、电池折旧以及车辆被偷的风险成本,共享电单车的盈利模型还要再打一些折扣,结合雨雪天气、夏季高温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即便共享电单车的单价更高、覆盖范围更大,短期内盈利都是一种奢望。至少 ofo 们已经验证,相较于高企的运营成本,单纯依靠用户的租赁费用几乎没有盈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