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有大量文件复制场景的
这种工作场景更介意的是SLC cache大小和缓外的写入速度。500G的M2盘受限于颗粒数量限制,一般跑不满主控最大通道数量的写入速度。大多数中端500G的固态,缓外写入都在500M/s附近,与SATA盘相当。旗舰级别的M2可以达到700-1000之间。最强的当属SN730 512G,缓外1000M/s。往下PM981a,SN750,RD10等旗舰也都在700-800之间。
关于SLC cache的大小,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策略,西数全家都采用比较保守的SLC cache策略,固定小容量(6~7G/500G)的SLC cache,但是有更稳定的缓外读写,更小的写入放大。采用群联/慧荣的主控产品普遍使用比较激进的SLC cache策略,使用超大的SLC cache获得很牛逼的快餐跑分成绩,当然代价就是缓外稳定性较差,写入放大很大,影响寿命。而且这种超大cache往往仅限空盘和半盘内,一旦剩余空间到达半盘以下,SLC cache会急剧缩小到10G以下。一方面是为了保证主控资源,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使用剩余空间,以防止SLC cache占用太大,导致可用空间太小,引起频繁的磨损平衡,造成巨量写入放大。
三星的PCIE3.0时代的SATA和M2固态均使用了固定大小的SLC cache,(21G/500G),仅在接近满盘的情况下才会减小。可以提供更稳定的全盘性能。当然这离不开三星自己颗粒的稳定性和寿命。而4.0时代的980PRO非常激进的使用了超大SLC cache(70G/500G),个人估计为了跑满PCIE4.0的速度,更好看的测试分数。毕竟70G可以满足AS SSD 10G,CDM 32G的最大跑分块了。
SLC cache的设计和使用,完全依赖厂家的产品设计方向 ,定位了一个固态硬盘的性能和寿命。并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具体需求具体分析。
下图为各盘SLC cache大小,按照空盘和半盘分类。
西数的SLC cache 固定大小且相对较小,三星981稳定21G,980PRO动态调整。
M9P+、RC10、A2000属于典型的打鸡血典范,空盘跑分向产品(那几个ODM厂大多数的固态都是这样子设计)。空盘有平均140G/T的SLC cache,跑分其实都在跑SLC cache,造成极大错觉。往往新手拿到盘跑一次分就觉得贼牛逼。然而这类盘占用超过1半以后,SLC cache会急剧下降,毕竟这类盘用的颗粒经不起这么大的写入放大,死的太快了。
中端产品的缓外速度差距其实不大,基本在500附近浮动。旗舰产品可以上到700-1000M/s
关于缓外的写入速度我想多说两句,除了每天复制大文件的用户,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维度的性能参数没什么意义。
之前有人黑SN550 500G,认为缓外速度降低是倒退。
我想对大部分人来说,固态还是为了读取性能,希望软件打开,游戏加载能快一点,这些要素和缓外写入毫无关系啊。对家用来说,更普遍在意的点,不是读取速度更快一点吗?
大多数时候的日常家用,除了拷贝文件以外,基本不会突破SLC cache的大小。以下是HD tune 软件 200G的文件基准测试。分别为空盘,半盘,部分还测了满盘(32G剩余)。
吐槽一下RC10,看看那个大波浪线。。。【图片】【图片】【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