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硬盘吧 关注:924,911贴子:7,017,714

双11上车指南~12款m2 nvme 500g横向评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11-07 15:44回复
    gkd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0-11-07 15:51
    回复
      2025-05-17 21:51:54
      广告
      每天都有大量文件复制场景的
      这种工作场景更介意的是SLC cache大小和缓外的写入速度。500G的M2盘受限于颗粒数量限制,一般跑不满主控最大通道数量的写入速度。大多数中端500G的固态,缓外写入都在500M/s附近,与SATA盘相当。旗舰级别的M2可以达到700-1000之间。最强的当属SN730 512G,缓外1000M/s。往下PM981a,SN750,RD10等旗舰也都在700-800之间。
      关于SLC cache的大小,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策略,西数全家都采用比较保守的SLC cache策略,固定小容量(6~7G/500G)的SLC cache,但是有更稳定的缓外读写,更小的写入放大。采用群联/慧荣的主控产品普遍使用比较激进的SLC cache策略,使用超大的SLC cache获得很牛逼的快餐跑分成绩,当然代价就是缓外稳定性较差,写入放大很大,影响寿命。而且这种超大cache往往仅限空盘和半盘内,一旦剩余空间到达半盘以下,SLC cache会急剧缩小到10G以下。一方面是为了保证主控资源,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使用剩余空间,以防止SLC cache占用太大,导致可用空间太小,引起频繁的磨损平衡,造成巨量写入放大。
      三星的PCIE3.0时代的SATA和M2固态均使用了固定大小的SLC cache,(21G/500G),仅在接近满盘的情况下才会减小。可以提供更稳定的全盘性能。当然这离不开三星自己颗粒的稳定性和寿命。而4.0时代的980PRO非常激进的使用了超大SLC cache(70G/500G),个人估计为了跑满PCIE4.0的速度,更好看的测试分数。毕竟70G可以满足AS SSD 10G,CDM 32G的最大跑分块了。
      SLC cache的设计和使用,完全依赖厂家的产品设计方向 ,定位了一个固态硬盘的性能和寿命。并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具体需求具体分析。
      下图为各盘SLC cache大小,按照空盘和半盘分类。
      西数的SLC cache 固定大小且相对较小,三星981稳定21G,980PRO动态调整。
      M9P+、RC10、A2000属于典型的打鸡血典范,空盘跑分向产品(那几个ODM厂大多数的固态都是这样子设计)。空盘有平均140G/T的SLC cache,跑分其实都在跑SLC cache,造成极大错觉。往往新手拿到盘跑一次分就觉得贼牛逼。然而这类盘占用超过1半以后,SLC cache会急剧下降,毕竟这类盘用的颗粒经不起这么大的写入放大,死的太快了。
      中端产品的缓外速度差距其实不大,基本在500附近浮动。旗舰产品可以上到700-1000M/s
      关于缓外的写入速度我想多说两句,除了每天复制大文件的用户,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维度的性能参数没什么意义。
      之前有人黑SN550 500G,认为缓外速度降低是倒退。
      我想对大部分人来说,固态还是为了读取性能,希望软件打开,游戏加载能快一点,这些要素和缓外写入毫无关系啊。对家用来说,更普遍在意的点,不是读取速度更快一点吗?
      大多数时候的日常家用,除了拷贝文件以外,基本不会突破SLC cache的大小。以下是HD tune 软件 200G的文件基准测试。分别为空盘,半盘,部分还测了满盘(32G剩余)。
      吐槽一下RC10,看看那个大波浪线。。。【图片】【图片】【图片】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11-07 15:53
      收起回复
        “ 我就是个游戏狗,每次就开一个游戏” 使用FF14作为游戏加载的参考
        可以看到除了傲腾系产品和达到7秒以下。其他主流NVME产品都在8秒-9秒之间,除了一个RC10,此时知道我为什么最近狂喷这个盘。。。看看最下边的SATA盘才多少。。。
        但是不管怎么样,空载情况下,差距不过1~2秒左右。游戏玩家不必太在意固态性能对游戏加载速度的影响。
        另外9200MAX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空盘空载的成绩一塌糊涂,但后台给了轻微压力后,居然还缩短了加载时间。我只能说这种企业级的写入型固态,并不是设计为空载使用,更多的设计在于混合读写情况下的延迟和带宽。也就是这种企业大船盘,需要一边锻炼一边用。
        此外我还测试了满盘状态下的游戏加载时间,结论是空载环境,几乎没有很明显的影响。所以就没有做满盘游戏加载的天梯。【图片】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11-07 15:55
        收起回复
          喜欢一块盘搞定一切,系统,游戏,软件。喜欢多开,浏览器开几十个网页,开着QQ,开着YY,开着直播,逛着淘宝,还打着DOTA,开着各种系统监控和安全管家之类的程序。 这个场景可能更为普遍。我在测试时,后台使用FIO进行4KQ8T8 70%读取+30%写入的混合测试,块大小为20G*8=160G。已经超过所有盘得SLC cache。使用这种压力用来模拟复杂场景。同时进行FF14加载测试。此时结果反应出了企业级和消费级的产品性能取向。
          压力情况下,几乎所有企业级产品成绩都非常优秀,全面领先消费级产品。企业级产品更注重各种情况下的带宽和延迟稳定性。
          980PRO一骑绝尘,甚至领先部分企业级固态。西数全家几乎同一水平。PM981a意外的拉跨,但是4KQ8T8带宽非常高。金士顿A2000暴漏了重压力下的水平,原因应该是固件开发实力不够,这也是公版方案普遍情况,包括各种贴牌货。
          我再多说几句,这个测试特别暴漏固态性能,我测试光威SATA盘的时候,加载时间是255秒。对比下HE10机械盘空载都只有30秒。如果你们坚持要用光威或类似产品做纯游戏盘,请不要给这种盘任何压力,打游戏就纯打游戏,不要在上边跑任何其他软件。不然。。。还不如机械。【图片】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11-07 15:55
          收起回复
            要看看PCMARK8成绩以及FF14空载成绩。当然还有重要的温度参数。
            傲腾系依然全面领先,980PRO TLC第一。PM981a挽回一点颜面。西数全家非常稳定成绩。具备大SLC cache的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RC10最拉跨,这盘真的渣渣。
            温度方面进行了非常详尽的测试。
            测试环境:
            空调26度。裸盘开放环境,无任何辅助散热措施。HWINFO64 传感器温度稳定后,使用海康H10热像仪拍照并分析温度。
            测试方法1:待机
            测试方法2:使用Iometer做4KQ8T8 70%R混合读写,模拟日常环境
            测试方法3:使用Iometer做256KQ8T1 100%读取,模拟全速读取环境
            测试方法4:使用Iometer做256KQ8T1 100%写入,模拟全速写入环境
            测试结果表明:
            1. 大多数SMART温度都是颗粒温度。而主控温度可能会高20度。主控高温主要发生在持续读取或者持续写入阶段。
            2. 西数全家的温度都比较低,不管日常温度和满载温度,都是最低的一批。结合性能表现,笔记本用户请无脑SN550,有大量写入需要买新版的SN750 1T。台式机用户有主板散热装甲的可以随便买。
            3. 满载主控温度普遍在80度左右。到底是哪里的传言,浦科特M9P+温度低?凯侠RC10是真的垃圾。。。主控直接上100度了。PM981a才88度。
            4. 一个盘的温度,和自身整体速度带宽正相关,速度越快,温度越高。比如4K时的整体速度比较低,所以温度也比较低,持续读取时速度往往都可以到3000M/s,温度最高。
            5. 一般散热片可以帮助降低10度的整体温度。
            为了更好的说明温度问题,我做了日常使用温度以及满载温度,还有最大温度与SMART的差值。
            1.日常使用温度为4KQ8T8 70%读取时的主控温度,大多时候我们使用温度比这个会低一点。
            2.满载持续读取/写入是固态温度最高的时候。
            3.为了方便你们自行评估各自固态的温度,我把SMART显示的温度,和测到的主控温度进行了差值。【图片】【图片】【图片】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11-07 15:56
            收起回复
              SN750新版和旧版
              最后一个问题,我买的这个SN750 500G国行,2020年6月生产。有传言说新版使用96层颗粒。但是目前没有明确的方法分辨新版和旧版。我撕下标签后只能确认主控是一定是更换了,早期Sn750的主控似乎20-82-00700-A1,而我手里这款主控型号为20-82-007011,Sn730 512G的主控编号为20-82-00705-A2。
              早期SN750颗粒编号为闪迪05567,Sn730 512G为05591,近期SN750500G的颗粒编号为05563,我盲猜倒数第二位为颗粒层数,6代表64层,9代表96层。(纯粹瞎猜,没有一依据),那么新版SN750依然还是64层,性能改进和温度改进,应该是主控有轻微升级。
              测完的盘都出,各位二手区见。
              下一篇,国产SATA 1T VS三星西数1T+企业级2D MLC VS 企业级96层3D TLC【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11-07 15:57
              收起回复
                补一下温度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11-07 15:57
                收起回复
                  2025-05-17 21:45:54
                  广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11-07 15:58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11-07 16:12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11-07 16:12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0-11-07 16:12
                        回复
                          @月下松321 @txysdsg @Bdd- @AioDΩ @HellNo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11-07 16:13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11-07 16:13
                            回复
                              2025-05-17 21:39:54
                              广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0-11-07 16: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