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枪吧 关注:22,751贴子:147,374
  • 2回复贴,共1

曾纵马执矛驰骋沙场:身高一米八的西汉扬州王侯范胥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仪征联营墓葬群位于庙山汉墓西北方向1000米处。庙山汉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专家推测,该处可能是吴王刘濞的墓地。由于联营汉墓群与庙山汉墓相距不远,对于此处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9年8月23日-25日,央视《探索·发现》再度关注仪征联营墓葬群的考古发掘工作,连续三集播放《仪征联营墓葬群发掘纪实》。
其实,6月,《探索·发现》已经分两集对仪征联营墓葬群M63、M58、M59墓葬的发掘进行了全程纪实。其中,M58、M59这座同茔异穴夫妻合葬墓被盗扰严重。M59中埋葬的一位热爱梳妆打扮的武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8月23日播出的节目中,对该墓主人的身份作了进一步揭秘。
纵马执矛
长矛木质部分保存完好
M59号墓葬的发掘在去年冬。仪征联营墓葬群一带有水源,环境土层湿度大,加上冬雨连绵,雨水和地下水层相混合,墓坑成了泥塘。在泥水中开展发掘工作,给考古队员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并且,M59号棺盖上的盗洞触目惊心,幸好在边厢中有所收获,投壶和六博盘作为汉代玩乐道具,均彰显了墓主人尊贵的身份。古代盛放梳妆用品的器具、奁盒,描绘出了一位在意妆容的男士形象;虎头壶和武弁,也是M59号墓葬中极具考古价值的出土文物。至此,我们能够猜测M59的墓主人是一位身居武职的汉代贵族。他究竟是谁?在接下来的考古发掘中,静待谜底的揭晓。
就在M59边厢的清理工作接近尾声时,考古队员偶然在棺边发现了一个长棍状物体。这又是什么呢?经过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考古队领队李则斌教授仔细辨认,确定这是一根长矛。从棺底露出的一头是矛的镦(dui,四声),矛头则压在了墓的下方。这支矛的发现,再次印证了墓主人的武将身份。不过,由于长矛所处位置特殊,位于棺木下方,难以提取,李则斌教授不得不暂停发掘工作,重新思考方法。他邀请扬州博物馆和仪征博物馆的专家来到现场,共同商讨开启内棺和提取长矛的方法。由于椁板分上下两层,考古队最终决定先取出内部分割的椁板,再将矛取出来。
第二天,根据原定计划,考古队员开始提取压在厢底的长矛。长矛矛头被压在棺木下方,加上墓地潮湿,长矛的矛头腐化严重,矛头与矛杆衔接之处的木头已经腐烂,断裂开来,矛底部的铜镦也因氧化变成深褐色,内棺下方与矛杆的缝隙之间塞满了淤泥。三名考古队员下到墓中,一人手执矛头、一人执矛尾部、一人托住矛中间,三人同步提取,轻轻地将其从泥土中剥离开来,这根长矛也终于被完整提取出来。由于常年的泥水侵蚀,长矛的矛头已经被腐蚀,但是木质部分保存完好,长度与棺木几乎等长。考古队员将长矛置于塑料管中,缓缓移交至地面。
纵马执矛驰骋沙场,这件墓主人当年心爱的武器,伴着主人长眠于地下数千年。印章出现
墓主人的姓名终于揭晓
带着对揭晓墓主人身份的期待,考古队对墓葬继续进行发掘。汉代盛行的厚葬风气,也使得汉墓经常遭到盗墓者的破坏。内棺中,墓主人的骸骨分散在棺内。随着清理工作的推进,墓主人的骸骨逐渐拼凑成形。
“他肌肉的附着点比较粗,但是骨骼不粗,身高应该有180厘米,是个高个儿。”骸骨的鉴定,对于墓葬信息的提取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骸骨信息,可判断墓主人的身高以及死亡年龄。人体体质学家现场对这具骸骨进行了细致分析,其第一臼齿磨耗程度为5级,按照现在的死亡年龄来推算,死者死亡年龄在53岁。不过,由于汉代牙齿的磨耗更严重,专家推测,墓主人死亡年龄在50岁左右。
对内棺的清理工作接近半程,除了墓主人的遗骸以外别无所获。考古队员将棺中的泥土细心过筛,终于在黄土黑石之间,发现了一枚玉制品。这是一片玉勒子的碎片。勒子,是最早的提手,随着时代的变迁,玉质勒子逐渐从原来承担劳动作用的工具变为装饰物品,也渐渐有了纹饰,甚至有浮雕、镂空等工艺用于其上。可惜的是,由于盗墓侵扰,玉勒子仅剩这一枚残片,不能为墓主人的身份提供更多的信息。不过,这枚玉勒子的纹饰似为野兽纹饰,这在同一时期颇为罕见。
接着,又一件玉器出现了。这是一个椭圆形片状的玉石,且保存完整,泥土的侵蚀盖住了它本来的颜色,但是盖不住它的纹饰、气质。经过辨认,李则斌发现,这是一枚韘(she,四声)形佩。韘是古代一种射箭的护具,佩戴在扣弦的大拇指上,起到保护大拇指的作用。韘最早出现在商朝,至战国时期逐渐转变为饰品,到西汉逐渐转变为一种装饰性的韘形玉佩。这块韘形玉佩保存相当完整,上面的图案清晰可见。“出韘形佩的墓,都到了侯一级。”这块韘形佩上,还有凤形的纹饰。
紧接着,一个小物件引起了考古队员的注意——其形状规则,这竟是一方玉印!这枚玉印2.5厘米见方,因为保存完好,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见。经考古队员辨认,印上刻的是墓主人的姓——“范”。考古队员们振奋精神,决定乘胜追击,期待更多墓主人身份信息的发现。
就在笭床夹缝中间,考古队员又发现了一枚指甲盖大小的铜质印章,虽有锈蚀,但李则斌仍辨认出上面的文字——“胥奇”。
最终,在此次墓葬发掘中,没有发现往来官文和竹简能够证明范胥奇更多的身份信息。
范胥奇究竟是何人?也只能有待接下来的考古研究中进一步发现了。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11-03 10:25回复
    M76庄中孺墓出土汉铍柄为积竹柲(复合结构以破碎)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11-03 10:31
    回复
      2025-08-31 17:12:2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M88出土1.6米木制练习矛,专家说是平常练武所用。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11-03 10: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