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Busch + Müller (纯血德国玩意儿,designed and made in Germany)
型号:IXON SPACE 196L
价格:很贵,血贵,极其贵,MSRP 199欧,网店零售商可以找到130欧左右的。
申明:所有图片均非本人,来自官网,油管视频,或者用户测评
缺点:没有gopro倒装版本,用绑带倒装会严重影响档位调控板,体积偏大(但是比大乘灯头+电池包小)
先看光斑(150 lux),只是光斑,别用这图和大乘对比亮度,这个曝光过高了,偏暖色的光都冷了。

借用大乘三代近射模式的图:

对比大乘三代近射50m车库图,Busch + Müller是45m,相差5m,但是:
1, 明显可以看到大乘三代光斑主区在40米以内,50米墙头的截止线下已经偏暗了。
2, IXON SPACE双光斑设计,但是光斑紧凑没有暗区,整体亮度均匀度高于大乘,尤其截止线以下依然很亮。

来看看灯杯具体设计。这个灯杯比大乘三代还小一丢丢(!!!)。
主灯杯只有两片左右两片橘皮,每片都是光滑曲面设计,相较之下,国产则用多段式/多片式橘皮设计,虽然成本低,但是想想就知道光通利用率不如这种光滑曲面设计。副灯杯单片光滑曲面设计。
IXON SPACE利用这个特殊的灯杯设计,保证了双光斑在80 lux以上是紧凑连续的。相比之下,飞蛋那是个什么破灯杯。
当然B & M并没有公开采用的是哪个灯芯。
综合对比铺路效果,灯杯+灯芯设计,灯杯体积,国产依然有很大进步空间。
再看看其他参数:
重量240g, 8个档位,有个专门负责档位的触控条。
整最亮150 lux 续航两小时(Busch + Müller 是拍马至少两小时),最低10 lux 约30小时。
有块副屏,可以切换电量或者当前时间,锦(mei)上(luan)添(yong)花。


综合考虑这个重量,亮度,续航,以及用电的副屏,电路板效率也应该挺高。关于电路板效率这点,如果之前没和DAVE的创始人之一讨论过,我还真不会往“电路板效率”这方面思考。
实际路测,档位未知,猜测不是最亮就是次亮。读者请自己判断。


B & M 各种不同型号灯的效果

Roxim X7 找到的路测:档位未知,应该不是burst(700),估计是高或者中,但是这个亮度对比B & M就像是玩具。当然有看到台湾论坛,车友对比ROXIM和B & M时,称B & M是黑科技

型号:IXON SPACE 196L
价格:很贵,血贵,极其贵,MSRP 199欧,网店零售商可以找到130欧左右的。
申明:所有图片均非本人,来自官网,油管视频,或者用户测评
缺点:没有gopro倒装版本,用绑带倒装会严重影响档位调控板,体积偏大(但是比大乘灯头+电池包小)
先看光斑(150 lux),只是光斑,别用这图和大乘对比亮度,这个曝光过高了,偏暖色的光都冷了。

借用大乘三代近射模式的图:

对比大乘三代近射50m车库图,Busch + Müller是45m,相差5m,但是:
1, 明显可以看到大乘三代光斑主区在40米以内,50米墙头的截止线下已经偏暗了。
2, IXON SPACE双光斑设计,但是光斑紧凑没有暗区,整体亮度均匀度高于大乘,尤其截止线以下依然很亮。

来看看灯杯具体设计。这个灯杯比大乘三代还小一丢丢(!!!)。
主灯杯只有两片左右两片橘皮,每片都是光滑曲面设计,相较之下,国产则用多段式/多片式橘皮设计,虽然成本低,但是想想就知道光通利用率不如这种光滑曲面设计。副灯杯单片光滑曲面设计。
IXON SPACE利用这个特殊的灯杯设计,保证了双光斑在80 lux以上是紧凑连续的。相比之下,飞蛋那是个什么破灯杯。
当然B & M并没有公开采用的是哪个灯芯。
综合对比铺路效果,灯杯+灯芯设计,灯杯体积,国产依然有很大进步空间。
再看看其他参数:
重量240g, 8个档位,有个专门负责档位的触控条。
整最亮150 lux 续航两小时(Busch + Müller 是拍马至少两小时),最低10 lux 约30小时。
有块副屏,可以切换电量或者当前时间,锦(mei)上(luan)添(yong)花。


综合考虑这个重量,亮度,续航,以及用电的副屏,电路板效率也应该挺高。关于电路板效率这点,如果之前没和DAVE的创始人之一讨论过,我还真不会往“电路板效率”这方面思考。
实际路测,档位未知,猜测不是最亮就是次亮。读者请自己判断。


B & M 各种不同型号灯的效果

Roxim X7 找到的路测:档位未知,应该不是burst(700),估计是高或者中,但是这个亮度对比B & M就像是玩具。当然有看到台湾论坛,车友对比ROXIM和B & M时,称B & M是黑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