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吧 关注:1,392,404贴子:14,657,047

何彼襛矣,唐棣之华——汉民族传统婚礼复兴方案(图文/新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帖图片失效 故重发
http://tieba.baidu.com/f?kz=113762036
大家勿插楼


IP属地:四川1楼2010-01-06 15:03回复
    宁静温馨的典雅型婚礼展望:


    IP属地:四川3楼2010-01-06 15:06
    回复
      2025-08-30 23:23:5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一.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也说当前的“中国传统婚礼”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出自《诗经·豳风·东山》,这是一位新婚离家、凄惶征战的士卒一声轻轻的喟叹,与华美古装剧《大明宫词》里那段经典的皮影戏有几句颇有异曲同工之处:“看这满溪桃花,看这如黛青山,都没有丝毫改变,也不知我新婚三个月就别离的妻子,是否依旧红颜……”
      世上最美好的容颜当属于新娘,人生最美好的时刻莫过于婚礼。因为人往往缥缈孤鸿一般孤独来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承诺从来都需要美好而特别的仪式来纪念。
      华夏文化的信仰没有宗教精神,却依然将没有神秘感的世俗生活演绎出诗意和浪漫。在先秦,婚礼在诗人们最喜欢的黄昏进行,故而称作“昏礼”。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冠 / 筓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昏礼一如黄昏时满天的晚霞,宁静深远。那时候的昏礼不大肆举乐,不过分庆贺,很简朴干净,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昏服也不是大红大绿,新郎新娘都穿着端庄的玄黑色礼服。天地相合,夫妻结发。从此后生死相依,从此后家族延续……
      这是华夏婚礼的初始面容,然而终究几千年过去了,我也学起那位不知其期的戍卒长叹一声:对于中国传统婚礼,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婚庆典仪,喜庆抑或神圣,因民族性格不同,婚礼的风貌和形式差异很大。婚礼婚俗的流变,彰显着文化性格和国运起伏。婚礼是一面镜子。
      二十年前国门的开放也为中国婚礼带来了国际风尚。西式婚纱粉墨登场。不过国人喜新倒也不厌旧,我们并没忘拜天地闹洞房。于是,于今的婚礼多半是“西式”和“传统”嫁接的产物。现代中国婚仪主要有两种形式。城镇居民多选在酒店等场合举行。司仪们同相声演员一般专业,会根据顾客的水准及时地调节着礼辞的适宜程度。不论是附庸风雅还是焚琴煮鹤,都少不了对新人们的一番难为……前来参礼的客人们按惯例上交红包,观赏过八卦故事后便低头大块朵颐、猜拳行令。新人们则要酒精考验地地轮桌干杯,上战场一般;另一种主要流传在广大农村中,民俗成分不少,不过大多数只上溯自清末、民国,历史渊源也说不上深远。这种婚礼尽可能地讲究排场和热闹,场面相当壮观。随着近年来世风陈杂,仪式过程中有时还充斥一些低级趣味也在所难免。
      纵观近100年来中国的婚礼模式:我们时兴过“中西合璧”——礼帽+马褂,中式嫁衣+西方元素;提倡过“简朴务实”,崇尚过“不爱红装爱武装”……时至今日,大行其道的已是所谓的西式婚礼了。舶来的白婚纱几乎俘虏了所有的中国新娘。其实,严格说,当下最流行的西式婚礼并不是真正西式的——剥离了基督教文化的氛围,离开了教堂、教义的虔诚,本意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袭本应象征纯洁神圣的白色婚纱。酒席代替教堂作了婚礼圣殿,走下神坛的新娘就不得不在席间敬酒,蓬大的裙裾在挤在喧闹狭小的走道间,沙沙地摩挲着地面的灰尘。
      现在,若提起民族传统婚礼,倒是少数民族的婚礼文化鲜明的多。占人口90%以上的“多数民族”汉族的婚礼,依然如她的民族服装一样模糊不清。莫非,没有特征才是汉民族的文化和服饰特征?
      图为:56民族集体婚礼

      


      IP属地:四川4楼2010-01-06 15:11
      回复
        在西风强劲的吹拂下,中国人越来越意识到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近年来民族传统婚礼又见青睐。主要是旗袍当道,从某种意义上,旗袍倒方便了新娘子来回敬酒。但旗袍毕竟受到身材和季节的限制,同时它所连缀的历史顶多只有一百年。于是,用心点的新人会再上溯一步。有人溯到清朝,洋洋自得地扮起了满族贵妇;有人溯到了凤冠霞帔,依稀看到汉丨人衣冠断绝前的最后模样。不过,需要提一下的是,如今的凤冠霞帔多是戏装改造而成,比起传世实物稍微俗艳粗糙了许多。  
        也许是近代的民生过于困苦和压抑,婚礼成了难得的高兴事件,人们便想着法子在这时候舒放自己。中国传统的婚礼到了后世,喜庆的成分越来越多,以至于今日人们若提起传统婚礼,瞬间浮现的印象基本都是吹吹打打、绯红一片的喜闹。浮动的艳红背后藏了多少艰难的历史,和扭曲的故事,都无从考证了。所以,流传到现在的“传统”婚礼,“婚”是可以看见的,“礼”还有几重呢?  
        华夏婚礼的原貌已在历史中失去了鲜活的面容,除了祖先简洁的文字记载,也只有在曾经的学生日韩的婚礼仪式中还能觅得依稀的风骨了。也算“礼失求诸野”吧。有时很让人苦笑:华夏传统重新传回我国,在我们这里还成了异国风情。日本和韩国的传统婚礼,不论新人和宾客都会格外注意端庄虔敬的气氛,让我们这曾经的衣冠上国钦慕不已,然后便痛感自己的“传统”,太过游戏。  
        当艳丽庸俗代替了典雅端丽,当随意轻松取代了庄重大方,当嘈杂嬉闹取代了仪礼风度……那褪色的桃花是否还能再复红颜?
        


        IP属地:四川5楼2010-01-06 15:15
        回复
          纳征  
          纳征礼往往是婚姻六礼的关键,《仪礼.士昏礼》载:“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意即派遣者纳送聘财以成婚礼,故称完聘、大聘或过大礼。纳征以后,婚姻进入正式准备阶段。
          周朝聘礼“凡嫁女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士大夫以玄纁束帛,天子加以毂圭,诸侯加以大璋”。周制昏礼的聘礼取其象征意义,不像后世那样看重经济价值。币,意为彩色丝,后世所谓的“彩礼”就源于这个典故。可见先秦的彩礼是很简单的,士大夫仅仅只用不过五两彩丝加上一对鹿皮。但到了后世,彩礼的内涵就要实际多了,还包括饰物、绸缎、牲畜或现金等物。聘礼开始成了地位拼比的物事,难有定数。至此,周礼取聘礼的象征意义变为取义取利兼图。隋唐聘礼固定为九种,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等,各项物品皆有祝福夫妻爱情永固的意义。
          请期  
          定成婚吉日的礼,由男方决定,然后正式通知女方。后代婚礼在演变中发展出来催妆,送妆,铺房,这三项仪节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
          亲迎  
          父亲醮子,新郎接受赐酒一饮而尽,便动身去迎娶自己的新娘。女方家长在家庙设筵,在门外迎新婿。婿以雁做贽礼。彼此揖让登堂,女婿再拜。
          周制昏礼亲迎婿及妇都用马车,宋代时逐渐开始婿骑马妇乘轿。出了家庙门,把新娘坐车驾好,在新娘上车时,还要亲自把上车用的引手绳递给新娘,照顾她上车。然后新郎亲自驾着马车,让车转三圈,才把马车交给车夫,自己乘坐另一辆马车走在前头。到了家门口,新郎先下车来等候,新娘车到达后,新郎带领新娘进入家中,新娘入宅,婚前礼即告一段落。
          【正婚礼】
          正婚礼是指新娘被接到男方家以后,所举行的正式结为夫妇的仪式。主要有拜堂(周制昏礼没有这一项)、沃盥、对席、同牢合卺和餕余设袵几项。
          拜堂  
          周制昏礼没有夫妇拜堂之礼。司马光《书仪》:“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始祖见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废也。”可知宋代交拜之礼已经流行。元代拜堂,于夫妇交拜外,尚有同拜天地之礼,即先拜天地,再拜婿之父母,最后夫妇交拜。这就是如今流传下来的三拜之礼。
          沃盥  
          指新人入席前的洁手洁面。汉族传统礼仪非常强调洁净的意识。周制的沃盥礼节是用匜和洗配套使用。
          对席  
          新婚夫妇交拜礼毕,要相对而坐,谓之对席。对席的位置,男西女东,意以阴阳交会有渐。
          同牢合卺  
          “同牢”是指新婚夫妇共食同一牲畜之肉。合卺是指夫妇交杯而饮,注意——是交杯,只是交换了杯子而已,并非很多误导人的古装剧那样挽着胳膊喝的“交擘酒”。合卺本意指破瓠(瓜)为二,合之则成一器。剖分为二,分别盛酒。最初合卺用匏瓜,匏是苦的,用来盛酒必是苦酒。匏既分为二,象征夫妇由婚礼将两人合为一。所以,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永结同好,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  
          这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合卺礼流传到后世,发展成酒筵。“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酒筵由简到繁,但最主要的意义就是,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  
          餕余设袵  
          这是通常所说的合床礼,正式成为夫妻。新娘脱服由女侍接受,新郎脱服由男侍接受,新郎亲脱新妇之盖头,此时侍人持烛而出。此后男女双方正式结为夫妇。
          【婚后礼】
          婚后礼,使新妇成为男家的一分子,与男家的亲族融合在一起,所以又称“成妇礼”。成妇礼主要有三:妇见舅姑、妇馈舅姑、舅姑飨妇。
          妇见舅姑  
          妻称丈夫的父亲为“舅”,称丈夫的母亲为“姑”,成婚后的第二天早晨,新娘就早早起床、沐浴,新妇拿着盛着枣、栗和腶修等物的竹器到公婆的寝门外等待。盛有“枣”取早起之意,“栗”取颤栗之意,“腶修”取振作之意。
          妇馈舅姑  
          根据《礼记》,“妇馈舅姑”之礼是随着“妇见舅姑”之后的,新妇亲自侍奉公婆进食,待二老食毕,妇要象征性地吃公婆的余食以示恭孝。之后有“舅姑飨妇”之礼
          


          IP属地:四川7楼2010-01-06 15:16
          回复

            『发展型』的后世婚礼——喜庆热闹
            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
            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
            —— 唐 陆畅 《云安公主下降奉诏作催妆诗》
            此类是指在周制婚礼的基础上逐渐演变的后世汉族婚礼。其中混杂了许多非汉族来源的婚俗礼仪,有诸多变异,故此称为“发展型”。
            婚礼是什么时候慢慢放在白天的已经不得而知了,也许是因为汉代以后的战乱,夜晚不安全的缘故,也许是因为感染了胡俗习惯,再加上后来的婚礼排场逐渐变大,时间变长,也就逐渐放在了上午,这样,欢庆的仪式往往持续一天。
            与后世婚礼不同,先秦至两汉昏礼,女父迎婿于门外,礼节甚重,更别说刁难女婿的事了,唐《封氏闻见录》6卷五云:“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自从昏礼有了贺客和婚宴开始,婚礼的世俗欢庆气氛就逐渐扩展。婚礼的欢庆的气氛本是生民常态,同时也来自华夏周边的风俗浸染。胡俗婚礼多喜庆,后世婚礼的许多杂俗,比如闹洞房,是契丹的婚俗。跨火盆,则来自满族。根据周礼,婚礼是没有盖头的,但红盖头却成了世俗婚礼的象征。仪礼中的婚礼不举乐,无酒筵酬宾的仪节,只在新房中为新郎新娘专设一席。到后世,宴众宾客会成了婚礼必不可少的一项,闹房也成了保留节目。也许,我们更加熟悉的婚礼就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
            ……
            纵观以上两种汉民族传统婚礼的模式,不难看出:历史的悠久,国土的辽阔,文化基因变异的程度自然不会小,毕竟,没有交流的民族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在婚礼的发展上,华夏民族的婚制婚仪,吸纳了许多外来民族的习俗。历经多次主动的、被动的民族间交流,经历多次国运纵横起伏,华夏婚礼在漫长的时光中慢慢流变。
            耐人寻味的是,从历代礼书的修订,可以看出古人对这种现象的态度:对周礼婚制的偏好,对世俗婚制的宽容。于是,理想与世俗便两不相悖,各有市场。这也许就是华夏文化的特点之一吧,古人已经给出了适宜的处理方式,不必苛求统一。我们今天倡议恢复传统婚礼,作为撰写者的我们,坦率地说偏好周制昏礼,但在这里并不苛责新人们的任何选择。所以,我们将以并行的方式,认真地写出这两种婚礼的具体方案。各花入各眼,任由人们选择好了。
            


            IP属地:四川9楼2010-01-06 15:18
            回复
              三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理想型”的周制昏礼详解  
              (礼服、妆饰、礼器、礼物、仪程等)  
              【婚服】  
              我们今天最熟悉的汉族婚礼礼服恐怕就是彩绣龙凤的大红吉服、大红盖头了,恐怕很少人知道,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同时也是我们要探究的华夏婚礼的源头,婚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红色,并且这种主流的婚服色系一直持续到隋唐以前。我们今天熟悉的大红婚服其实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到了明代才有明确的定制。颜色是心态的反应,从婚服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华夏婚礼风貌乃至整个文化风貌的演变。
              周礼婚制崇尚典雅端庄,有着浓郁的神圣感觉和象征意义,故此,直到宋代的时候,品官以上的婚礼不论是舆服还是婚仪都严格遵循周制。昏服的色彩循“玄纁制度”,取天地间最高贵的色彩为之。按照《仪礼·士昏礼》等,将周制昏礼的礼服解读如下:  
              三个重要的章服制度:  
              1.玄纁:  
              黑中扬赤即为“玄”。“玄”色较之青、赤、黄、白、黑等五正色尤为尊贵而独居其上。天之色彩即为玄,实为至高无上之色。以玄“象”天,天神尚质,亦即天神尚德。因此玄衣之用玄,内涵天道思想;“以玄拟天”“玄乃天道”。而用玄说玄,是乃周人的政教思想、政教设施情况的反应。  
              纁裳的“纁”色调究竟是什么?《周礼》〈王之吉服〉疏:“知玄衣纁裳者:见《易 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概取诸乾坤。’乾为天,其色玄;坤为地,其色黄。但土无正位,托位于南方。(南方)火色赤,赤与黄(合),即是纁色。”《楚辞‧九章‧思美人》的文句:“指嶓冢之西隈兮,(写落日依在西山之况),与纁黄以为期。”王逸注:“纁黄,盖黄昏时也。纁,一作曛。” 这样看来,纁色应该是橙黄色系,但《说文》却说是“浅绛”;《尔雅 释器》:“绛”。,故此,纁色应作赤黄色系解。  
              图示:玄纁色系示意图
              


              IP属地:四川10楼2010-01-06 15:19
              回复
                2.“僭越”  
                华夏服制历来等差分明,而婚礼有特例:士人亲迎时车舆服制都可上越一级,不算无礼。按公羊解诂:“大夫冕而祭于公,弁而祭于私;士弁而祭于公,冠而祭于私。”昏礼显然是私祭,所以士亲迎用爵弁服显然是向上越了一级。同样的,士亲迎的玄端是侈袂,三尺三的大袖,昏车用墨车、贽用雁等,都是在假用大夫的等级行礼;同理,新娘的等级自然要从夫,也是上越一级。所以,亲迎时婿着爵弁玄端,妇着纯衣纁袡,而亲迎之后夙兴见舅姑的时候,则是士等级的玄端、宵衣了。  
                3. 佩绶   
                佩绶为礼服上有一定规格要求的配饰。《礼记·玉藻》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这是说玉声,“采齐”“肆夏”均为乐曲名。  
                “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佩玉有冲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壖玟而组组绶,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授。”——这是说佩玉的级别规格。士昏礼,可以越级假用大夫规格,故佩玉可用“水苍玉而纯组绶”,水苍玉:根据出土实物,水苍玉显现出透明质感,一说其实际为绿宝石;纯组绶:黑色发赤黄的组绶。  
                新人及双方礼服 :  
                新婿   
                1.爵弁玄端服(大夫级玄端)——用于正婚礼。爵弁,玄端服袖展三尺三,收口一尺八,缁衪纁裳,白绢单衣,纁色韠,革带(用以佩韠),大带(素熟绢为之,宽四寸,耳及绅缘边,外玄而内黄色。),赤色舄(或履),水苍玉纯组绶,佩刀,充耳等。  
                2.士玄端服(士级别)——用于婚前礼和婚后礼。玄冠,袖展二尺二,收口一尺二,黄裳,白绢单衣,爵色韠,大带(白缯为之,绅部缘黑缯边。士绅长三尺)。  
                名词释义:   
                爵弁:爵弁,一名冕。有收持笄,所谓夏收殷冔者也。宽八寸(20cm左右),长一尺二寸(约30cm),前面小后面大,颜色与雀头相似,大约是黑红色,用收持笄固定于顶髻。《士冠礼》载:“皮弁笄,爵弁笄,缁组纮,纁边。”郑玄注:”纁边,组侧赤也。”可见新郎爵弁帽的帽带的颜色应是黑色而滚浅红色边。   
                玄端:玄端为先秦时通用的朝服及士礼服。玄衣,用布十五升,长二尺二寸,因为古布幅二尺二寸,则每幅皆成正方,故称端。又因其无章彩纹饰,造型正直端方,故称“玄端”。所谓衣裳之制,玄端主之。可以临祭,可以燕居,上自天子,下及士夫,影响有过于深衣者。   
                纁裳缁衪:玄端礼服一般配纁色的下裳。纁裳用黑色的裙边。裳用的缁边,应当是一寸半。   
                韠(bi4):蔽膝,一般采用同色或近色的,革质。仪礼中只简略地提到“纁色韠”而已。《礼记·杂记下》载:“长三尺,下广二尺,上广一尺,会去上五寸。纰以爵韦六寸,不至下五寸。纯以素,紃以五采。”郑玄注:”会,谓领上缝也。领之所用,概与纰同。在旁曰纰,在下曰纯。素,生帛也。纰六寸者,中执之,表里各三寸也。纯、纰所不至者五寸,与会去上同。紃施诸缝中,若今之时绦也。”可见新郎蔽膝的颜色为:上面六分之五橘红色,下面六分之一白色,六分之五的部分,左右用暗红色滚边,滚边之内侧又微微露出五彩色丝。   
                舄(xi4):单平底的履下面再加一层木底的鞋,在古时比较尊贵的鞋,多为帝王大臣穿。应该比较硬。   
                充耳:冠圈的两侧还用丝绦各悬挂一颗珠玉,直达耳孔处,名谓瑱(tian4),俗称“充耳”。充耳并不塞入耳内,而是悬挂在耳际,象征意义是时刻提醒戴冠者切勿轻信馋言。   
                


                IP属地:四川11楼2010-01-06 15:20
                回复
                  2025-08-30 23:17:5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玄冠:士阶层的常用冠帽,又叫“章甫冠”或“委貌冠”。《通典》:“委貌冠上小下大,长七寸,高四寸,前高广,后卑锐,无笄有缨,形如覆杯,皂色绢为之。”  
                  新妇   
                  1.正婚礼时着纯衣纁袡礼服,头戴“次”,以“纚”束发,插着一尺二长的笄。母亲诫女时给她腰间系上叫做“缡”的帨巾。新娘登车时由从者为她披上一件叫做“幜”的御尘罩衣。  
                  2.婚后礼同夫婿见舅姑的时候则穿普通士人女的“宵衣”(婚后礼)。  
                  名词释义:   
                  纯衣纁袡:纁色衣缘的黑色深衣。袡:衣边。   
                  《士昏礼》“纯衣纁袡”之“纯”,郑玄注云“丝衣”;而亦有认为是颜色的观点——王引之《经义述闻》认为“纯”通“黗”,当读tun2(黗),《说文》:“黗,黄浊黩也”,《广雅》“黗,黑也”,《广韵》“黗,黄黑色也。”黗与纯声、义相近,古字亦通。《礼记·玉藻》“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 若训“纯”为丝,则于文不类矣。   
                  故此,现有人总结,色理明则以丝解释,丝理明则以色解释。《士昏礼》中提到“女从者毕袗玄”,色理自明,故理解为“丝质”;《周礼媒氏》云:“纯帛无过五两。”注云:“纯,实缁字也。”丝理自明,故为色为之。   
                  次:一种编好的假发,戴用时和自己的头发梳在一起。   
                  纚(xi4):束发用的布帛。宽二尺二(约50厘米),长六尺。   
                  帨巾:也叫缡,是未婚女孩子的佩巾。周制昏礼中,由母亲将其系在即将出嫁的女儿身上,称为“结缡”——《诗经 豳风 东山》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那三千年前的士卒,那三千年前的新婚场景幻觉,我这后世人每每读之,总有一股无言酸涩涌上心头。  
                  宵衣:即绡衣,黑色,妇女助祭之服。姆于此执礼事亦得服之。绡:生丝。以生丝织缯亦曰绡。   
                  黼(fǔ):绣在衣服上的黑白相间的花纹。   
                  新妇的发型究竟何样?简单的纚、笄如何装饰?笄簪之物容易理解,那么纚呢?根据彼时的资料,可知当时女子有以飘带束在发端使其飘垂的习惯,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君子女,绸直如发……彼君子女,卷发如虿……匪伊垂之,带则有余;匪伊卷之,发则有旟。”   
                  求婚使者:玄端(使者:媒使)  
                  新妇父亲:玄端   
                  新婿从者:袗玄。即全玄色的华美深衣。  
                  “姆”:“宵衣”,发饰用纚、笄。(姆,即以妇道教女子的女师。)   
                  新妇从者:袗玄,领有黻纹。绣着花纹的单层披肩,纚、笄。(从者:即从嫁的侄娣。)
                  


                  IP属地:四川12楼2010-01-06 15:20
                  回复
                    图示:周制婚礼玄端服制示意图


                    IP属地:四川14楼2010-01-06 15:22
                    回复
                      图示:周制昏礼亲迎服制示意图

                      (注:06年的方案贴,如今服制考证比当初详实,当以当前考证为准,以下唐、明婚服同理)
                      


                      IP属地:四川15楼2010-01-06 15:24
                      回复
                        图示 家宴礼器



                        IP属地:四川17楼2010-01-06 15:27
                        回复
                          【仪程】
                          纳采:
                          纳采前女家先告庙。男家先遣媒向女家提亲。然后行纳采礼,用雁作求婚的礼物。  
                          女家主人在祢庙堂上户西布设筵席,筵席以西为上,几设置于右方。使者(即媒)身着玄端服而至。摈者(女家导引)出来迎接并问事,男方使者说:“吾子有惠,贶室某也。某有先人之礼,使某也请纳采。”(您家先生惠赐女儿为某某的妻室,某某先生按照先人的礼法,命在下来敬请您家先生笑纳采礼)摈者回答说:“某之子舂愚,又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辞。”(某某的女儿天性愚钝,又未能很好地教育,但先生有命,在下不敢推辞)使者致辞说:“敢纳采。”(冒昧奉上采礼)摈者入告于主人。  
                          主人身穿与宾(指男方使者,下同)相同的玄端礼服,出大门外迎接,主人两拜,宾不答拜。宾主相揖进入大门。至庙门,相揖而入。如此相对三揖,到达堂前阶下,谦让三番。主人与宾一同登堂,面朝西。宾从西阶登堂。至栋下面,朝东致辞。主人在阼阶上方面朝北两拜。使者在堂上两楹之间授雁,面朝南方。宾下堂,出庙门。主人下堂,把雁交给年长的家臣。  
                          问名:
                          摈者出门问事。宾执雁为礼,主人接过雁以后,回到阼阶上方,面朝西。使者说:“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在下既已接受先生之命,要回去卜问于神灵,冒昧请问令女的名字?)女子的父亲回答说:“吾子有命,且以备数而择之,某不敢辞。”(先生有命,并且把贱女当作候选的对象,在下不敢推辞)把女子之名告知宾,宾受命后下堂。  
                          宾入门授雁等仪式,与纳采的礼节相同。  
                          摈者出门问事,宾告知事已完毕。摈者入告主人,摈者出门请求以礼酬宾。宾推辞一番,然后答应。具体过程是,摈者说:“子为事故,至于某之室。某有先人之礼,请醴従者。”(先生有事到某某家,某某按照先人的礼法,设席酬劳先生一行)使者回答说:“某既得将事矣,敢辞。”(在下既已办完事情,就此告辞)。“先人之礼,敢固以请。”(谨遵先人礼法,冒昧再次请先生即席)“某辞不得命,敢不従也?”(在下推辞得不到准许,不敢不听从先生)  
                          主人撤几,重新布设筵席,以东为上首。在房中设置一甒醴。主人至庙门外迎宾,入门揖让的礼节与前相同,宾主登堂。主人面朝北方两拜,宾在西阶的上方面朝北答拜。主人拭几,执几以几足授与宾,然后拜送。宾执几谦退避让一番,面朝北把几设置于座位左边,而后于西阶上方答拜主人。赞者斟醴,在觯上放置一角质的小匙,匙头朝前,从房中出至堂上。主人接过醴觯,转使匙柄朝前,进至筵席前,面朝西北方。宾拜而接受醴觯,复回原位,主人在阼阶的上方拜送宾,赞者把脯醢进置于筵前,宾即席坐下,左手执觯,祭脯醢,又用小匙祭醴三番,继而在西阶上方面朝西坐下尝醴,然后将小匙插置觯中,站起,复又坐下,放觯于地上,随即一拜。主人答拜。宾即席,将觯放置于笾豆的东边,下筵席,面朝北坐下,取脯。主人辞让一番。宾下堂,将脯交付从者,然后出门。主人送宾至大门外,两拜。  
                          祭醴的方法:用小匙舀醴,祭醴一次,插匙于觯。第二次祭醴时,再度用小匙舀醴,祭毕,仍插匙于觯(如此以至于三)。宾用右手取脯,并兼用左手捧脯;然后带着脯回去向主人复命。
                          纳吉
                          以雁为礼物。礼节与纳采礼相同。  
                          用语过程是,使者说:“吾子有贶命,某加诸卜,占曰‘吉’。使某也敢告。”(按先生赐命,某某进行了占卜,占卜的结果是“吉”,派在下冒昧告知先生)女子的父亲说:“某之子不教,唯恐弗堪。子有吉,我与在。某不敢辞。”(在下教女无方,只怕不配。先生的吉利,我也荣幸有一份,因此不敢推辞。)  
                          纳徵  
                          礼节与纳吉礼相同。  
                          使者带着玄纁束帛与俪皮至,说,“吾子有嘉命,贶室某也。某有先人之礼,俪皮束帛,使某也请纳征。”(先生美意,惠赐令女为某某妻室,某某依照先人礼法,派在下奉上鹿皮两张,帛五匹作为定亲的礼物,敬请笑纳)致辞,说:“某敢纳征。”(冒昧奉上定亲的礼物)主人回答说:“吾子顺先典,贶某重礼,某不敢辞,敢不承命?”(先生遵从先人常法,惠赐在下重礼,在下不敢推辞,不敢不遵命)  
                          


                          IP属地:四川18楼2010-01-06 15:28
                          回复
                            执皮的人要把鹿皮折迭起来,纹在里面,两手兼握其四足,头向左边。两位执皮人相随而入,以西为上首,在庭南端的三分之一处站定。宾致辞时,执皮人放开鹿皮外面二足,使皮张开,皮毛显露于外。主人接受礼物时,主人属吏中奉命受皮的人从东边经执皮人的身后出来,在执皮人的左边接过鹿皮,随后坐下,仍将鹿皮折迭起来,然后依照自后至前的顺序,退至东墙边。  
                            请期
                            请期,以雁为礼物。主人推辞。宾表示同意,然后告诉主人迎娶的吉期。其礼节与纳徵礼相同。具体用语过程为:使者说:“吾子有赐命,某既申受命矣。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请吉日。”(先生先前已赐命与我,在下已多次谨遵先生之命。只因三代人中难免会有不测之事发生从而影响婚期,所以某某派我请先生及早确定迎娶的吉日)女子的父亲回答说:“某既前受命矣,唯命是听。”(在下以前既已遵从您家先生意旨,这次也唯命是听)使者说:“某命某听命于吾子。”(某某命在下请先生来作决定)女子的父亲回答说:“某固唯命是听。”(在下只愿唯命是听)使者说:“某使某受命,吾子不许,某敢不告期?”(某某派在下来请先生决定吉日,先生不肯这样做,在下不敢不告知迎娶的日期)使者告知某日迎娶。女子父亲回答说:“某敢不敬须?”(在下安敢不恭候)  
                            亲迎  
                            在迎娶之日,天色黄昏时,男家布设好筵席。亲迎之前,父亲醮子(酬子以酒,子不需回敬),告诉他说:“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勖帅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去吧,迎接你的内助,继承我家宗庙之事,勉力引导她,敬慎妇道,继承先妣,你要始终如此,不可懈怠)儿子说:“诺。唯恐弗堪,不敢忘命。”(是。只怕力所不及,不敢忘记父命)
                            此时,主人在堂上房门西面布设筵席,以西为上首,几在右边。
                            新妇早已盛装装扮,穿着饰有纁色衣缘的赤黑色深衣礼服,面朝南站立于房中。身穿黑色丝质礼服的女师站在新妇的右边。从嫁的娣侄皆身着黑色礼服,插笄,纚巾束发,披着绣有花纹的单披肩,跟随于新妇之后。
                            新婿身着爵弁、玄端服,饰以黑色的下缘的纁色裳。随从皆身穿玄端。新婿乘坐墨车,并有两辆随从的车子,随从人役手执灯烛在车前照明。新妇的车子与新婿相同,并张有车帷。车队到女家大门外停下。
                            新婿上前拜,摈者问事。新婿回答说:“吾子命某,以兹初昏,使某将,请承命。”(某某依照您家先生之命,在今天黄昏时举行昏礼,遣在下前来迎娶,请予准允)摈者回答说:“某固敬具以须。”(某某早已准备完毕在此恭候)
                            此时,主人身穿玄端到大门外迎接,面朝西两拜,新婿面朝东答拜。主人揖新婿,入门。新婿执雁随后入门。到庙门前,相揖而入。如此三揖,到达堂下阶前,谦让三番。主人上堂,面朝西。新婿上堂,面朝北,把雁放置于地,两拜,叩头至地,新婿下堂出门。新妇随后,从西阶下堂。
                            临别前,父亲送女儿,告诫她说:“戒之敬之,夙夜毋违命!”(敬慎行事,从早到晚都不要违背公婆的教命)母亲为女儿束好衣带,结上佩巾,告诫女儿说:“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勤勉谨慎,家内之事,从早到晚,不违夫命)庶母送至庙门内,为女儿系上盛物的小囊,对她重申父母之命。告诫她“敬恭听,宗尔父母之言。夙夜无愆,视诸衿鞶!”(恭敬地听着,遵奉父母的话,从早到晚不要有过失。看一看父母的赐物,就会想起父母的教导)
                            新妇下堂后,主人不下堂相送。新婿亲自为新妇驾车,把引车绳交予女师,她推辞说:“未教,不足与为礼也。”(没有尽到教人的职责,不敢当此礼),不接引车绳。新娘踏着几上车,两个从者相对而坐把几扶稳。女师为新妇披上避风尘的罩衣,新婿于是驱马开车。车轮转动三圈后,御者代替新婿为新娘驾车。新婿换乘自己的马车,行驶在前,先期到达,在大门外等候新娘的到来。《礼记·郊特牲》解释:男子亲迎,男先于女,刚柔之义也。天先乎地,君先乎臣,其义一也。
                            


                            IP属地:四川19楼2010-01-06 15:28
                            回复
                              2025-08-30 23:11:5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同牢合卺、解缨
                              新妇到婿家,踏几下车。婿对妇一揖,请她进门。到寝门前,新婿又揖新妇请入。新妇进入寝门时,赞者撤掉酒尊的盖巾,以勺取玄酒(水)三次注于尊中,把剩余的水泼在堂下两阶之间。把勺子放置于尊上。从西阶上堂,新妇从嫁的侄娣在室的西南角布设筵席。新婿进室内入席,新妇的位置在酒尊之西,面朝南。
                              媵与御(女家与夫家役)相互交换:媵为新婿浇水盥洗,御则为新妇浇水盥洗。赞者撤除酒尊上的盖巾。抬鼎人盥洗后出门,撤去鼎盖,抬鼎入内,放置在阼阶之南,面朝西,以北为上。执匕人和执俎人随鼎而入,把匕、俎放置于鼎旁,执俎人面朝北把牲体盛置于俎上,执俎立待。执匕人从后至前,依次退出,回到寝门外东侧原来的位置,面朝北,以西为上。赞者在席前设酱,肉酱放在酱的北边。执俎人入内,把俎设置于肉酱的东边。鱼依序设置在俎东。兔腊单独陈放在俎的北面。赞把黍敦设置在酱的东边,稷敦更在黍敦之东。肉汁陈放在酱南边。在稍靠东边的地方为新妇设酱,肉酱在酱之南,以北为上首。黍敦设置于兔腊北边,稷敦在黍敦之西。肉汁陈放在酱的北边。御在婿席的对面为新娘设席,赞打开婿敦的盖子,仰置于敦南地上,新妇敦的敦盖,则仰置于敦北。赞报告新婿馔食已安排完毕。
                              新婿对新妇作揖请她入对面筵席,然后一起坐下。都进行祭祀。依次祭、黍、稷和肺。赞将黍移置席上,并把肺脊进授与新婿新妇。新婿新妇就着肉汁和酱进食,二人一起祭举肺,食举肺。取食三次进食便告结束。赞洗爵,斟酒请新婿饮酒清口安食,新婿拜而接受,赞在室门之内面朝北答拜。又请新妇饮酒安食,礼节如上。二人皆祭酒。赞进肝以佐酒,新婿新妇执肝振祭。尝肝后放置于菹豆中。饮干杯,皆拜。赞答拜。接过酒爵,第二次服侍新婿新妇饮酒,礼节与第一次相同,不进肴佐酒。
                              第三次饮酒,以卺酌酒,新婿新妇合卺而饮,卺以红丝相牵相连,饮半卺杯交换而饮尽。余礼仪节与第一次相同。
                              赞洗爵,在室外的尊中斟酒,进门,面朝西北,置爵于地一拜。新婿、新娘皆答拜。赞坐地祭酒,然后干杯,一拜。新婿、新妇皆答拜。站立起来。新婿出室,新娘则回复到原位。撤去室中筵席食物,按照原来的布局设置在房中,不设酒尊。
                              新婿在房中脱去礼服,交与媵。新娘在室中脱掉礼服,交与御。女师将佩巾交与新妇。御在室中西南角铺设卧席,媵在稍东的位置为新婿铺设卧席,都设有枕头,脚朝北。
                              媵、御撤出灯烛。媵吃新婿余下的食物,御则吃新娘余下的食物,赞斟房外尊的酒为媵和御漱口安食。
                              新婿入室,亲自为新娘解缨……
                              婚后礼
                              次早起床,新妇沐浴之后,饰以发笄和纚,身穿宵衣候拜公婆。
                              平明时分,赞引新妇拜见公婆。在阼阶上方设席,公公即席。在房外设席,面朝南,婆婆入席。
                              新妇手执一笲(篮)枣、栗,从公婆寝门入内,从西阶上堂,向东前至公公席前一拜,把枣栗放置于席上。公公坐下以手抚摸枣栗笲(表示已接受新妇所献的礼物),然后站起,对新妇答拜。新妇回至原位,对公公又一拜,新妇下西阶,从侍者手中接过腶修笲,然后上堂,向北前至婆婆席前,面朝北拜,把笲放置席上。婆婆坐下,手持腶修笲站起,拜,把笲交与从侍者。
                              赞者代公婆设筵酬答新妇。在堂上室的门,窗之间布设筵席,在房中设置一甒醴。新妇端正安静地站立在席的西边。赞者斟醴于觯,在觯上放置小匙,匙柄朝前,从房中出来至席前,面朝北方。新妇面朝东拜,接觯。赞者在西阶上方,面朝北拜送。新妇复又一拜。赞者将脯醢进置于席前。新妇入席,左手持觯,右手祭脯醢,用小匙祭醴三次,下筵席面朝东坐下尝醴,把小匙插置于觯中,站立起来,一拜。赞者答拜。新妇又一拜,把醴觯放置于脯醢的东边,面朝北坐下,取脯在手。下堂出门,在寝门外把脯交给从人。
                              公婆进入寝室,新妇伺候公婆盥洗进食。一只小猪,合左右体盛于鼎中,放置俎上时,则独用其右体,不设鱼、兔腊和稷。都以南为上首。其它食物的设置和迎娶时的布局相同。新妇佐助公婆完成祭食之礼。吃完饭,则侍奉公婆以酒漱口安食,不用佐酒的菜肴。新妇在室中北墙下设席。撤去公婆的馔食,按照原先的次序设置于新设的席前,以西为上。新妇吃公公的余食,公公辞谢,并为新妇更换酱(作为回报)。新妇又吃婆婆食余之物,御侍奉新妇祭豆、黍、肺、举肺脊,然后进食,吃毕。婆婆为新妇以酒漱口安食,新妇拜而接受,婆婆拜送。新妇坐下祭酒,然后干杯,婆婆接过酒爵放置于地。新妇把食物撤置于房中,媵和御吃这些余食,婆婆亲自为她们酌酒漱口安食,即使没有娣从嫁,也要让媵先食。至此,媵与御相互交错:媵吃公公的余饭,御则吃婆婆的余饭。
                              


                              IP属地:四川20楼2010-01-06 15: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