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吧 关注:845,303贴子:52,858,237
  • 8回复贴,共1

金庸小说中的宝藏的意义 转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摘要:金庸小说中寻宝模式,有是武功夺宝与计谋夺宝、当事人机缘得宝等,既与传统的埋宝掘葬风气密切相关,同时又体现了作者的反文化、反传统观念。故事文本叙事的来源应该是中古汉译佛经中的夺宝遭害幸免母题、寻宝者互相谋害、意外得宝等母题。金庸对于宝藏所在地、夺宝、得宝方式等描写都进行了创新,仍旧流动着人类永恒的探索与追求,充满了吸引现代读者关注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金庸小说;寻宝夺宝;
     宝藏,一个充满多么巨大诱惑力的字眼,它能勾起人的贪欲,暴露众生百态,揭示人性的本质。古今中外多少人为寻宝历尽波折,前赴后继。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便存在着绵延久远的寻宝主题,这一主题经历代的扩散增饰,形成了若干母题(motif)模式,已广布于20世纪50年代后兴起的新派武侠小说中,谓之武侠小说中的"寻宝公式"。武侠小说中的寻宝情节错综复杂,难于尽述。本文认为金庸小说中寻宝模式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具有反文化、反传统思想,其蕴涵着人性启迪意义与文化反思价值。



1楼2010-01-04 14:47回复
    金庸小说对寻宝母题的运用 
        金庸小说将寻宝母题以丰富多重的面目呈现在读者面前,因袭中有创新,他以其生花妙笔,为读者创造出一个妙趣横生的武侠世界。为探求金庸小说寻宝母题的普遍性规律及创新之处,用表格概括如下: 
        藏宝地点 宝物名称 夺宝(得宝)方式 夺宝(得宝)结果 出处 主要回数 
        山中 玉笔锋山洞 闯王宝藏 武功 洞口被堵,无一生还 雪山飞狐 10回 
        沙漠石山 高昌迷宫宝藏 武功 迷宫中没有宝藏 白马啸西风 369-386 
        鹿鼎山 清朝龙脉和宝藏 武功、诡计 保存宝藏未挖掘 鹿鼎记 34回 
        华山石洞 《金蛇秘籍》 机缘得宝 炼就神功,匡扶正义 碧血剑 3回 
        铁掌山指峰山洞 《武穆遗书》 武功、计谋 习得兵法,匡扶正义 射雕英雄传 28回 
        墓中 胡一刀墓前 冷月宝刀 机缘得宝 救胡斐性命 飞狐外传 20回 
        古墓中 《九阴真经》 机缘得宝 救小龙女性命 神雕侠侣 7回 
        佛像 天宁寺佛像 珠宝价值连城 武功诡计 夺宝之人中毒而死 连城诀 12回 
        动物体内 猿猴肚中 《九阳真经》 机缘得宝 救无忌性命,炼就神功 倚天屠龙记 16回 
        衣上 袈裟上 《避邪剑剑谱》 武功诡计 自宫炼功,丧心病狂 笑傲江湖 7回 
        兵器中 倚天剑、屠龙刀内 《九阴真经》 诡计 炼就阴狠武功,迷失本性 倚天屠龙记 31回


    2楼2010-01-04 14:48
    回复
      宝藏的所在地及其对母题的因袭与创新。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金庸的十五部武侠小说已有十部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寻宝得宝母题,可见作者对这一母题的特殊偏爱。而藏宝地点的广泛性与复杂性则彰显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与活跃的创造性。山中、墓中、兵器中、动物体内、佛像中等等都可以成为藏宝之地,其中又以高山和墓穴为主。 
          首先,是山中之宝。山中藏宝在中国历史悠久,《吴越春秋》卷六《越王无馀外传》载禹治水无功,困惑 
          中翻检《黄帝中经历》,内有:"在于九山东南,天柱号曰宛委。赤帝在阙,其岩之巅,承以丈玉,覆以磐石,其书金简,青玉为字。编以白银,皆琢其文。""宝物与高山的联系体现了其仙隐文化内涵,而从现实角度来看,深山石洞毕竟可避世乱兵燹,'藏之名山'是最为安全的。"〔1〕金庸小说对母题的创新之处在于,高山虽普遍性地成为藏宝地,但却山山各有特点,各具风韵:埋藏闯王宝藏的玉笔峰是一座常年不化的雪山,因雪山故人迹罕至;《白马啸西风》中传说高昌迷宫宝藏竟埋在一座沙漠石山中,茫茫沙漠自然成为寻宝的最大障碍;将藏宝地点选在鹿鼎山无疑带有戏谑意味,名不见经传则寻找极难--要将八部佛经拼凑起来才能依图寻致;华山虽人所共知,但却以险峻著称,将藏宝地点选在华山悬崖山洞中无疑只有武功绝高者才会发现。无论是雪山、石山、险山,还是不知名的小山都以各自特点增强了宝藏的隐秘性,使寻宝过程更为曲折凶险,而将藏宝地点选在山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金庸的山崇拜观念。从地理特点来看,中国的山陵较多。高山是神秘深邃而高深莫测的,在古人眼中"山"是和"仙"联系在一起的,在颇具灵气的山中往往能寻访到仙人的踪迹;而深山老林也是修道之人的首选场所;炼武之人为与世隔绝,潜心练功也会藏之名山,山中既有仙人、修道之人、炼武之人,再有他们遗留下的经书及武功秘笈等便不足为奇了。另一方面高山接近上天,具有崇高、巍峨之美,古人眼中的高山已不只是单纯的自然物,而被人格化、力量化了。山中人烟稀少,树木茂盛,其巨大的包容性使古代帝王愿依山为陵,因此山中藏宝也就更加合理了。


      3楼2010-01-04 14:49
      回复


        6楼2010-01-04 14:49
        回复
          以上六个有关佛经寻宝夺宝描写的故事类型,当然并非全部,可是毕竟是基本上概括了相关的故事类型,其对于金庸小说相关描写的触媒作用,当是无可否认的。 
              三、宝之真谛及其对母题伦理价值的审美创新 
              "寻宝母题"到了金庸那里已不限于对主题史的简单因袭,而是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在新奇而扣人心弦的寻宝夺宝过程描绘中,展现刻画了人物的鲜明的性格,并且赋予了故事以丰富而进步的人文精神。而对于"什么是宝,宝的真谛何在"这一主题的反复探寻,称得上是金庸小说对"寻宝母题"伦理价值的最大审美创新。金庸虽然擅长于描述寻宝过程的曲折、复杂、凶险,但对于到底"什么是宝"却很少给予正面的评说,只在其中篇小说《鸳鸯刀》中给出了答案。书中作为宝物的鸳鸯刀之所以会成为争夺的焦点是因为"得了鸳鸯刀,无敌于天下",为什么"得了鸳鸯刀,无敌于天下"呢?这个谜直到小说最后才揭开: 
              袁夫人将鸳鸯刀拿在手中,叹道:"满清皇帝听说这双刀之中,有一个能无敌于天下的大秘密,这果然不错,可是他们便知道了这个秘密,又能依着行么?各位请看!"众人凑近看时,只见鸳刀的刀刃上刻着"仁者"两字,鸯刀上刻着"无敌"两字。 
              "仁者无敌!这便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秘密"。〔11〕


          10楼2010-01-04 14:52
          回复
            - -


            11楼2010-01-04 14:52
            回复
              原来江湖群雄苦苦追寻、孜孜以求的大秘密,竟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关于人性的道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道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正所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而在愚拙之中却带有对那些只知寻宝的凡俗之辈的反讽。
              此外,《天龙八部》中武功最高的当属少林寺扫地老僧了,这位老僧的武功虽已达到能将人由生入死,再由死入生的化境,但他却视武功如敝屣,而大力推崇仁爱宽厚之心。所以,金庸小说的寻宝母题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是武功,也是最肤浅的层面,以武功夺宝之人往往废尽九牛二虎之力结果却往往人财两空;第二层是"侠",杨过、段誉、石破天等人出场时不会武功却有一副侠义心肠。作者对于侠显然是赞赏的,赋予他们得宝的模式一般是"机缘得宝"--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巧妙结合。海外学者指出:"在我们的观念里,侠是一个急公好义,勇于牺牲、有原则、有正义感,能替天行道,纾解人间不平的人。"〔12〕侠者固然舍生取义,扶贫救弱,但是他们强调的毕竟是一种交互性,所针对的对象亦是有选择的;第三层是"仁",何为"仁"?仁者爱人,就是用一颗厚德宽容的心包容爱护所有的人,不分好坏贵贱,无差别,无等级,较"侠"更为广泛深厚,是一种至境。唐君毅先生指出:"中国人对纯粹军事上立战功,辟土地之英雄,恒不崇拜。……中国人所最崇敬之臣相,亦至少必须人民受其实惠,或进而真有一番仁厚恻恒之心,公忠体国之意,与天下人共治天下之气度者。"〔13〕"仁者"衡量宝贝的审美标准已和常人大为不同,《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将人人梦寐以求的少林绝密武功是视作无物,却将没有只字武功的佛教经书视作至宝。但要达到"仁"的境界毕竟太难,可能正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金庸本人对这种理想境界只是怀有深深的崇敬之情,而很少以大量笔墨刻画这一典型形象。与"仁者"相比,"侠"显然更加具备现实土壤,更为作者青睐。总之金庸写武侠事实上轻武重侠崇仁,突现人生的至宝乃是一颗仁爱之心,"仁者无敌"才是宝的真谛。通过对宝之真谛或隐或显的揭示,使金庸小说超越了通俗武侠小说的"看着好玩"的肤浅层面,而富有一定的哲理性,母题的成功运用起到了提升作品主题思想的作用,也是对传统寻宝母题卓异的审美创新。


              12楼2010-01-04 14:53
              回复
                藏宝图的价值、功用及来源 
                    金庸的武侠小说注重对寻宝过程的描述,突出寻宝经历的曲折性、神秘性。在这复杂迷离的寻宝过程中,藏宝图往往发挥了关键性的指示作用,藏宝图成为了宝藏的钥匙,因此寻宝的重点转变成了对寻宝凭借物--藏宝图的追求和争夺。只是在金庸的小说中这种关键性指示作用的寻宝凭借物已不是孤立存在,而和一些常见之物如兵器、金钗、丝帕、佛经等紧密结合并发挥作用。 
                    首先,兵器中的藏宝图及兵器的指示作用。藏宝图藏在宝剑中这一模式在金庸的第一部武侠《书剑恩仇录》中已有体现,只是藏宝的兵器并非一般的兵器,而是一把双层剑鞘的锋利短剑。因为是双层剑鞘所以藏宝图极难被发现,只在一个偶然机会--陈家洛和饿狼搏斗时,饿狼咬下了第一层剑鞘,才使古老的秘密得解。剑中藏宝体现了传统的剑崇拜观念及剑文化对新派武侠小说的深刻影响。除了宝剑,宝刀亦能起到重要的指示作用,《雪山飞狐》中闯王军刀刀脊上的花纹便是宝藏所在的山峰的形状。 
                    其次,金钗中的藏宝图及丝帕的指示作用。金庸笔下的武侠历来是侠义与柔情并重,正如张爱玲所说:"我看金庸的武侠部部都是言情的。"藏宝凭借物也并不都是刀剑等体现男性武力的兵器,《雪山飞狐》中群雄争夺的藏宝图在一支小小的金钗里;《白马啸西风》中的藏宝图竟是一块丝帕。金钗、丝帕原为女子身边之物,在小说中又往往作为订情物出现,这就使血腥的寻宝过程和男女情爱紧密结合,为曲折的寻宝经历增添了一丝甜蜜动人。金钗、丝帕又是日常生活的常见之物,这种寻宝凭借物的普通化、表面化使人更容易掉以轻心,增添了寻宝的困难。


                13楼2010-01-04 14:54
                回复
                  无论是藏宝图,还是丝帕,佛经这些都是获取宝藏的中间凭借物,是打开宝藏的"金钥匙",这类小说实际分为两个层次:首先取得开启宝藏的"钥匙"为第一层寻宝,然后才用此"钥匙"去取宝为第二层寻宝。这种"以宝取宝"模式可能受到了唐代胡人识宝故事的影响。第一层寻宝中开启宝藏的"钥匙"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的最常见之物,而这外表寻常之物中又总是内藏玄机,双重的寻宝模式使整个的寻宝过程更加扑朔迷离,使整部小说的情节更加曲折复杂,并且仍旧流动着人类永恒的探索与追求,充满了吸引现代读者关注的进步人文精神,这也是金庸小说能够吸引众多读者的原因之一。


                  15楼2010-01-04 14: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