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烦了——《我的团长我的团》的讲述者
高尘2020-08-07
转载一个团粉的观后感,然后加工修改,补充上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
作为团迷,基本上是每隔两三年就会重温一遍,或是偶尔翻出一段回顾片刻。有时扪心自问,剧中的角色中究竟最喜欢谁?距离谁的心最近?会经常问,死啦死啦?烦了?迷龙?阿译?不辣?克虏伯?其实都非常喜欢,但最能体会的角色还是孟烦了。一直就想找个时间写写他,但又总是发觉自己实在没那么强的笔力,有千言万语不知从何下笔。因为这个角色也喜欢上了扮演它的演员张译,又看了张译其他的重要影视作品,甚至买了一本张译写的书——《不靠谱的演员都爱说如果》,正可谓爱屋及乌。记得上次看一个采访,说演员张译读完了整个剧本之后哭了两个多小时,哭到缺氧,于是感叹这个角色果然还是没选错人,心思细腻到了心细如丝的境界,这个人物也就出来一半了。
这里是生活的战场,孟烦了一步一步地扼住我们的咽喉,问我们,你为何存在,你为何奋斗,你为何哭泣,你为何活着。很疼。说实在话,看到很多句子心中有被捅了的感觉。但龙文章,不对,死啦死啦说,“不疼,就啥都没了”。所以我宁可疼着。对于这个角色的判断,人们容易两极分化,一种极喜欢,一种极讨厌。(我以为一个真实的人、有思想的人、深刻的人、有人味的人……都是有争议的)。
我对烦了属于那种极心疼的OTZ(“膜拜”的意思)。因为,大抵我们都是孟烦了。而且,我也极其喜欢他那种看似洞悉了事物本质后的自嘲或鄙夷。
龙文章和孟烦了是人的两面。很多地方都是对照来写的,一路比对到最后。
学生从军的孟烦了,可谓强悍知识分子一枚。上知天文下晓地理通晓战术顺便还会几句英语和几句日语,五岁时就可以摇头晃脑地背《少年中国说》,放到今天绝对一个天之骄子,估计在清华北大玩世不恭。用死啦死啦的理想来说,就是“你这样的读书人能把书派上用场,而不是在这里狠巴巴地学做一个兵痞”。生命的前二十年用来接收洋务派父亲的“教育”,后四年在战场上屡战屡败,孤星入命。
我坚信在二十岁的孟烦了心里,是有一个少年中国的。
当年的孟烦了,一定跟小书虫子一样,读着那些激昂的诗歌,“是何言!是何言!吾心中有一少年中国在!”而热血沸腾吧。国土沦丧,生灵涂炭,难道不是用得上读了那么多年书的时候吗?
但上了战场才发现自己的身后事经常冒凉气的。因为冲锋的时候老兵蹲在后边乐。
说的没错,聪明人明白得快,于是也就凉的快。
那个时候的烦啦大概一瞬间就丧失了当年的热血,慢慢地开始往老兵油子方向看齐。那么多次败仗,那么多的死人,眼前燃烧着的正连长,旁边呐喊着的二等兵,渐渐的、贱贱的开始笃定地认为所有人都欠了他们,命是最重要的,不管是精英还是普通的兵,能打那么多年仗还活下来的人,没有道理要为上峰的意愿去打仗。所以才会出现在收容所里,他跟兽医的那段对话。
这里就要说一下烦啦的两个象征。一个是从头贯穿到尾的火柴,而另一个就是他的瘸腿。
像郝兽医说的一样,烦啦并不是那么怕死,也并不是那么在乎他的瘸腿。他只是个被失望打击了太多次不想再希望下去的潮湿的火柴。他想划着永远划不着的火柴,他也想阻止自己的腿再烂下去,可他都无能为力。他是个聪明人,聪明人比不聪明的人更容易失望(其实士兵里的成才和木木也是一样),所以他干脆就成了个不信的妖孽,怀疑一切,似乎只有这样才对得住自己被颠覆了无数次的命运。
可是他做不到。他是个在瓶子里对自己说话说了三千年的妖孽,出来之后觉得自己会笃定地憎恨人类,但事实上,他做不到。他表面上说自己是为了那条烂腿,实际上,他渴望出现那么一个人,带着他和弟兄们往前冲,谁都不怕死。
低价机票时时查看,用同程旅行,省时又省钱!广告
同程旅行
查看详情
他天天跟自己掐架。他觉得自己足够成熟和苍老,看得透生死,于是就开始反过来鄙视自己的过去。可那东西鄙视不得,“憋在人前调侃曾经的理想,你一直为它支付的是自己的生命”。一个终日玩火柴的人,说不想燃烧,绝对是谎话。
小太爷的嘴很毒,都说他有整个团里最狠毒的嘴。在收容站里为了弄包粉条不惜自尊。可到了最后,他还是恨起了自己,从各种意义上。他有时嫌自己烂,有时候又觉得烂得不够彻底。这个纠结的知识分子。
于是死啦死啦出现。烦啦的一张毒嘴终于有了匹配的对手,虽然他在面对死啦死啦的时候,就几乎没有过胜利。没错,烦啦很厉害,聪明人的眼光很毒,可说到底烦啦自己并不想相信自己说的话。比如说他说自己最看重腿,最害怕死,其实都不是真的。他的心里那小小的火苗始终希望熊熊燃烧,而不是只在这里冒着轻烟。而团座心里说是,嘴上也说是,所以他说不过。
他跟阿译的区别就是,他嘴上鄙视的东西,小心翼翼地珍藏在心里。他嘴上鄙视着小书虫子,恨不得把他打扁;他嘴上对团长不依不饶,从来没说过几句好话;他从来不肯表达对小醉的爱意,即使小醉在他面前哭得淅沥哗啦;他也从来不肯在七连人前认领狗肉,即使不断地找罐头给他(狗肉是男的,请想想团长贱兮兮表情)。
烦啦其实最看重这些东西,可他都不说。所有的心思都在给自己编套。
他憎恨光明,因为热爱光明。
看得我很心疼。
小时候被打碎的八音盒,长大之后的种种,让这个知道疼,最怕疼的孟家小猪崽子害怕得不敢再希望。他嫌他的团座太危险,会把他们都带到死路上,却每次都帮着团长想办法出主意。“我们唱着破落与梦想,我有许多一败涂地的梦想,但我最在意的是这个。”他讨厌那个把自己砌进书墙的孟老,他也恨生活了二十年的北平,他纠结于收容站的赖活着,他也憎恨让他们变成炮灰的上峰。但他最恨的,是什么都不敢做,什么都不去做的自己。
想得太多,纠结得迈不开步子。这就是孟烦了。
这何尝不是我们自己。自以为聪明,看透一切,觉得自己就是实用主义的化身,但实际上,心里的那点火光根本就不肯熄灭,反复地冒着烟,刺激着我们的泪腺,触动着我们的内心。理想主义者想不通,无论怎么想也想不通,他们要求的世界太完美,但我们的世界根本不可能那么完美。他们希望失望失望希望。
于是我们只能练就一张嘴皮子,似乎说得别人哑口无言,我们就信了不该信也不愿意信的东西。谁没在年轻的时候自大而又自卑地说过,我不在乎,我看不上呢?自欺欺人会在心里开一个大洞,迟早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掉在这个坑里,因为黑暗而不停哭泣。你那么渴望的火光和星辰,离你越来越远。年轻而又苍老的烦啦,年轻而又苍老的中国,年轻而又苍老的我们。
他多想,相信一个少年中国,他多想,像迷龙那样使用自己的生命。他忏悔了无数次,找不到站起来继续走的理由。所幸他遇到了死啦死啦。一个只想着好好做事的领导者。在最后,死啦死啦不但划着了他那盒从来没能着的火柴,甚至还用那么一盒火柴完成了自杀这种高难度任务(这是小说里的内容,电视剧里被删除了)。
对,那么多人都划过烦啦的火柴,却只有死啦死啦每次都能划着,甚至能小小的惊天动地一番。
他给烦啦看火光,看星辰,看胜利。于是烦啦也最终完成了自己的救赎。即便活下来的人更辛苦。
“一群只知道哭泣和伤痛的人,如果有一个能坚持他的欢笑,那么所有没瞎的就都能看见星星,一千年的晚上,如果只有一个晚上出现星星,那么所有的人就都会相信天堂。”
这是小说里的原话,我看哭了的一段。烦啦这棵火柴终于燃烧起来,因为有人坚持他的欢笑。
相信了,再站起来走。既然有人坚持他的欢笑,那么我们不妨相信那个天堂。
我很久都没有看到过这样的书。我也很久都没有看到这样的剧。
大多数人都在活着,却不是在生活。
我也一度像每一个年轻人一样,觉得人怎么可以这么麻木恣睢地活下去呢?我们应该有梦想,应该有激情,应该有天真,应该向往。我认为每个人活着都应该像红色一样热烈奔放,把生命透支得酣畅淋漓。我看着我的表弟、外甥和外甥女们怀抱着不肯离开家乡的卑微梦想,恨不得揪过来痛骂。你们也曾也念过大学,也曾努力地拼搏过,但却早早地没有了梦想,只沉浸在挣钱和养家里,是不是有点太没志气了?
可反过来,我又知道他们的艰辛。他们都是普通人。我看到普通人是那么艰难地在生活,在菜场里求的新鲜的蔬菜,试图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辛劳地在工作的地方累死累活。房子、孩子和职场成了现代人的三座大山,一不留神就成了奴隶,被压得翻不过身来。
我看着屏幕上的他们,数度落泪。只因为那个咋咋呼呼的大蟑螂在叫嚣着生命,叫嚣着挣扎。没错,是挣扎。我一直最喜欢的一种人生的姿态,充满了悲剧的色彩和喜剧的荒诞,在逆境以致到了绝境的地步,咬着牙紧绷着肌肉,却试图微笑。不被绝望所禁锢,不被欲望所诱惑,不被希望所欺骗,站在逆流的波涛中,向死而生。
这就是龙文章一直坚持的,和孟烦了试图逃避的,人生的意义。
导演康洪雷说:“现在这个时代缺什么,我就拍什么“。
在三联生活周刊里,康导说:“不能因为孤立无援,就同流合污“。
我拿着那样的一本杂志窝在宿舍里。看了一次又一次,几乎能背出其中的某些段落。我试图寻找到鼓励自己的句子,试图医治精神上的软骨病。我终于后知后觉地发现,原来我一直寻找的,想要完成的东西,就是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义。我们应该,活成另一个样子,不是吗?回答我,对或者是错。如果你回答对的话,为什么又要做错的事呢?
我们也不过都是想挣扎出个人形而已。
高尘2020-08-07
转载一个团粉的观后感,然后加工修改,补充上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
作为团迷,基本上是每隔两三年就会重温一遍,或是偶尔翻出一段回顾片刻。有时扪心自问,剧中的角色中究竟最喜欢谁?距离谁的心最近?会经常问,死啦死啦?烦了?迷龙?阿译?不辣?克虏伯?其实都非常喜欢,但最能体会的角色还是孟烦了。一直就想找个时间写写他,但又总是发觉自己实在没那么强的笔力,有千言万语不知从何下笔。因为这个角色也喜欢上了扮演它的演员张译,又看了张译其他的重要影视作品,甚至买了一本张译写的书——《不靠谱的演员都爱说如果》,正可谓爱屋及乌。记得上次看一个采访,说演员张译读完了整个剧本之后哭了两个多小时,哭到缺氧,于是感叹这个角色果然还是没选错人,心思细腻到了心细如丝的境界,这个人物也就出来一半了。
这里是生活的战场,孟烦了一步一步地扼住我们的咽喉,问我们,你为何存在,你为何奋斗,你为何哭泣,你为何活着。很疼。说实在话,看到很多句子心中有被捅了的感觉。但龙文章,不对,死啦死啦说,“不疼,就啥都没了”。所以我宁可疼着。对于这个角色的判断,人们容易两极分化,一种极喜欢,一种极讨厌。(我以为一个真实的人、有思想的人、深刻的人、有人味的人……都是有争议的)。
我对烦了属于那种极心疼的OTZ(“膜拜”的意思)。因为,大抵我们都是孟烦了。而且,我也极其喜欢他那种看似洞悉了事物本质后的自嘲或鄙夷。
龙文章和孟烦了是人的两面。很多地方都是对照来写的,一路比对到最后。
学生从军的孟烦了,可谓强悍知识分子一枚。上知天文下晓地理通晓战术顺便还会几句英语和几句日语,五岁时就可以摇头晃脑地背《少年中国说》,放到今天绝对一个天之骄子,估计在清华北大玩世不恭。用死啦死啦的理想来说,就是“你这样的读书人能把书派上用场,而不是在这里狠巴巴地学做一个兵痞”。生命的前二十年用来接收洋务派父亲的“教育”,后四年在战场上屡战屡败,孤星入命。
我坚信在二十岁的孟烦了心里,是有一个少年中国的。
当年的孟烦了,一定跟小书虫子一样,读着那些激昂的诗歌,“是何言!是何言!吾心中有一少年中国在!”而热血沸腾吧。国土沦丧,生灵涂炭,难道不是用得上读了那么多年书的时候吗?
但上了战场才发现自己的身后事经常冒凉气的。因为冲锋的时候老兵蹲在后边乐。
说的没错,聪明人明白得快,于是也就凉的快。
那个时候的烦啦大概一瞬间就丧失了当年的热血,慢慢地开始往老兵油子方向看齐。那么多次败仗,那么多的死人,眼前燃烧着的正连长,旁边呐喊着的二等兵,渐渐的、贱贱的开始笃定地认为所有人都欠了他们,命是最重要的,不管是精英还是普通的兵,能打那么多年仗还活下来的人,没有道理要为上峰的意愿去打仗。所以才会出现在收容所里,他跟兽医的那段对话。
这里就要说一下烦啦的两个象征。一个是从头贯穿到尾的火柴,而另一个就是他的瘸腿。
像郝兽医说的一样,烦啦并不是那么怕死,也并不是那么在乎他的瘸腿。他只是个被失望打击了太多次不想再希望下去的潮湿的火柴。他想划着永远划不着的火柴,他也想阻止自己的腿再烂下去,可他都无能为力。他是个聪明人,聪明人比不聪明的人更容易失望(其实士兵里的成才和木木也是一样),所以他干脆就成了个不信的妖孽,怀疑一切,似乎只有这样才对得住自己被颠覆了无数次的命运。
可是他做不到。他是个在瓶子里对自己说话说了三千年的妖孽,出来之后觉得自己会笃定地憎恨人类,但事实上,他做不到。他表面上说自己是为了那条烂腿,实际上,他渴望出现那么一个人,带着他和弟兄们往前冲,谁都不怕死。
低价机票时时查看,用同程旅行,省时又省钱!广告
同程旅行
查看详情
他天天跟自己掐架。他觉得自己足够成熟和苍老,看得透生死,于是就开始反过来鄙视自己的过去。可那东西鄙视不得,“憋在人前调侃曾经的理想,你一直为它支付的是自己的生命”。一个终日玩火柴的人,说不想燃烧,绝对是谎话。
小太爷的嘴很毒,都说他有整个团里最狠毒的嘴。在收容站里为了弄包粉条不惜自尊。可到了最后,他还是恨起了自己,从各种意义上。他有时嫌自己烂,有时候又觉得烂得不够彻底。这个纠结的知识分子。
于是死啦死啦出现。烦啦的一张毒嘴终于有了匹配的对手,虽然他在面对死啦死啦的时候,就几乎没有过胜利。没错,烦啦很厉害,聪明人的眼光很毒,可说到底烦啦自己并不想相信自己说的话。比如说他说自己最看重腿,最害怕死,其实都不是真的。他的心里那小小的火苗始终希望熊熊燃烧,而不是只在这里冒着轻烟。而团座心里说是,嘴上也说是,所以他说不过。
他跟阿译的区别就是,他嘴上鄙视的东西,小心翼翼地珍藏在心里。他嘴上鄙视着小书虫子,恨不得把他打扁;他嘴上对团长不依不饶,从来没说过几句好话;他从来不肯表达对小醉的爱意,即使小醉在他面前哭得淅沥哗啦;他也从来不肯在七连人前认领狗肉,即使不断地找罐头给他(狗肉是男的,请想想团长贱兮兮表情)。
烦啦其实最看重这些东西,可他都不说。所有的心思都在给自己编套。
他憎恨光明,因为热爱光明。
看得我很心疼。
小时候被打碎的八音盒,长大之后的种种,让这个知道疼,最怕疼的孟家小猪崽子害怕得不敢再希望。他嫌他的团座太危险,会把他们都带到死路上,却每次都帮着团长想办法出主意。“我们唱着破落与梦想,我有许多一败涂地的梦想,但我最在意的是这个。”他讨厌那个把自己砌进书墙的孟老,他也恨生活了二十年的北平,他纠结于收容站的赖活着,他也憎恨让他们变成炮灰的上峰。但他最恨的,是什么都不敢做,什么都不去做的自己。
想得太多,纠结得迈不开步子。这就是孟烦了。
这何尝不是我们自己。自以为聪明,看透一切,觉得自己就是实用主义的化身,但实际上,心里的那点火光根本就不肯熄灭,反复地冒着烟,刺激着我们的泪腺,触动着我们的内心。理想主义者想不通,无论怎么想也想不通,他们要求的世界太完美,但我们的世界根本不可能那么完美。他们希望失望失望希望。
于是我们只能练就一张嘴皮子,似乎说得别人哑口无言,我们就信了不该信也不愿意信的东西。谁没在年轻的时候自大而又自卑地说过,我不在乎,我看不上呢?自欺欺人会在心里开一个大洞,迟早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掉在这个坑里,因为黑暗而不停哭泣。你那么渴望的火光和星辰,离你越来越远。年轻而又苍老的烦啦,年轻而又苍老的中国,年轻而又苍老的我们。
他多想,相信一个少年中国,他多想,像迷龙那样使用自己的生命。他忏悔了无数次,找不到站起来继续走的理由。所幸他遇到了死啦死啦。一个只想着好好做事的领导者。在最后,死啦死啦不但划着了他那盒从来没能着的火柴,甚至还用那么一盒火柴完成了自杀这种高难度任务(这是小说里的内容,电视剧里被删除了)。
对,那么多人都划过烦啦的火柴,却只有死啦死啦每次都能划着,甚至能小小的惊天动地一番。
他给烦啦看火光,看星辰,看胜利。于是烦啦也最终完成了自己的救赎。即便活下来的人更辛苦。
“一群只知道哭泣和伤痛的人,如果有一个能坚持他的欢笑,那么所有没瞎的就都能看见星星,一千年的晚上,如果只有一个晚上出现星星,那么所有的人就都会相信天堂。”
这是小说里的原话,我看哭了的一段。烦啦这棵火柴终于燃烧起来,因为有人坚持他的欢笑。
相信了,再站起来走。既然有人坚持他的欢笑,那么我们不妨相信那个天堂。
我很久都没有看到过这样的书。我也很久都没有看到这样的剧。
大多数人都在活着,却不是在生活。
我也一度像每一个年轻人一样,觉得人怎么可以这么麻木恣睢地活下去呢?我们应该有梦想,应该有激情,应该有天真,应该向往。我认为每个人活着都应该像红色一样热烈奔放,把生命透支得酣畅淋漓。我看着我的表弟、外甥和外甥女们怀抱着不肯离开家乡的卑微梦想,恨不得揪过来痛骂。你们也曾也念过大学,也曾努力地拼搏过,但却早早地没有了梦想,只沉浸在挣钱和养家里,是不是有点太没志气了?
可反过来,我又知道他们的艰辛。他们都是普通人。我看到普通人是那么艰难地在生活,在菜场里求的新鲜的蔬菜,试图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辛劳地在工作的地方累死累活。房子、孩子和职场成了现代人的三座大山,一不留神就成了奴隶,被压得翻不过身来。
我看着屏幕上的他们,数度落泪。只因为那个咋咋呼呼的大蟑螂在叫嚣着生命,叫嚣着挣扎。没错,是挣扎。我一直最喜欢的一种人生的姿态,充满了悲剧的色彩和喜剧的荒诞,在逆境以致到了绝境的地步,咬着牙紧绷着肌肉,却试图微笑。不被绝望所禁锢,不被欲望所诱惑,不被希望所欺骗,站在逆流的波涛中,向死而生。
这就是龙文章一直坚持的,和孟烦了试图逃避的,人生的意义。
导演康洪雷说:“现在这个时代缺什么,我就拍什么“。
在三联生活周刊里,康导说:“不能因为孤立无援,就同流合污“。
我拿着那样的一本杂志窝在宿舍里。看了一次又一次,几乎能背出其中的某些段落。我试图寻找到鼓励自己的句子,试图医治精神上的软骨病。我终于后知后觉地发现,原来我一直寻找的,想要完成的东西,就是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义。我们应该,活成另一个样子,不是吗?回答我,对或者是错。如果你回答对的话,为什么又要做错的事呢?
我们也不过都是想挣扎出个人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