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安然心理咨询...吧 关注:784贴子:1,392
  • 2回复贴,共1

赫尔和斯金纳---伟大的新行为主义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行为主义者扩大了行为主义学说和方法论,远远超出了沃森的一套概念。他曾用简单化的术语把行为描述成“紧随一些即定刺激而产生的、有横纹和没有横纹的肌肉及腺体变化”,这个观点后来被称作“肌肉抽动心理学”。有一阵子,他的信徒们坚持这个观点;如其中的一位沃尔特?汉特在1928年所写的:“所有行为似乎都是相对简单的肌肉和腺体活动复杂程度不一的组合。”
然而,要就行为的复杂形式说一些有意义的话,就必须以其未受损坏的形式来观察,如一些有特性和意义的行为。一只筑巢的鸟不仅仅是对若干刺激采取若干反射的有机体,它还是一只筑巢的鸟——有一种带有目的的复杂行为。如一位行为主义者埃德温?霍尔特在1931年所言,行为是“有机体正在做的事情”——觅食、示爱,等等——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仅是一系列用来构成其特性的反射,不仅仅是一个算术和,不仅仅只与加减关系有关。
可是,霍尔特不愿把目的归于动物本身;这会意味着思维的影响,即它会向前预测目标,然后努力实现这个目标。反过来,他将复杂行为的目的性归结于刺激——反应单元组合的过程:动物每一个步骤中的寻找与回避,构成了集合起来的刺激——反应单元,其方式是这种行为组合看起来好像是有意而为的。这种说法模糊而无法令人信服,可是,它已经走到了任何正统的行为主义者能够走到的尽头。
耶鲁大学的克拉克L?赫尔(1884—1952)作为一名新行为主义者作出了更为重要的努力,他推动了行为主义,使它成了按照牛顿物理学模式进行定量分析的严密科学。赫尔起先准备当一名矿业工程师,可是,因为患了小儿麻痹症而致使下肢残废。他转向心理学,因为这门科学不大可能涉及太重的体力活动,可是.工程学培训业已完成,他竟为行为主义推出了一种微积分。如他在自传中所言:
“1930年左右,(我)得出相当肯定的结论,即心理学是一门真正的自然科学;其基本的法则都是可以通过少数几个普通的方程式加以定量描述的;个人所有复杂的行为最终将按照从(1)这些原初法则与(2)行为所从发生的情境中得出的二级法则归纳出来;作为一个整体的集团行为,即严格意义上同量的社会行为,可能按类似方法作为定量法则从同一原初方程中导出。”
赫尔的中心思想是个很熟悉的概念:行为由一系列或者一串相连接的习惯构成,每种都是刺激—反应的连接,它们是作为强化的结果而产生的。他这是桑代克效应定律的翻版。赫尔的工作中比较新的东西是,他假设了一系列的因素,他认为,每种因素都加强、限制或者禁止这类习惯的形成,还有他列出的一些方程,据此,人们可以计算这些因素中每项因素精确的效果。
它们包括动物驱动力的水平(一只饥饿的老鼠觅食的驱动力比已经吃得厌腻的老鼠大得多);强化的力量(以谙如“5克标准食物”这类的术语表达出来);刺激后面紧跟着强化的次数;每次强化之后的获得的“需求减少”程度;因为疲劳和一次尝试与下一次尝试之间的时间长度而产生的“驱动力减少”的程度(驱动力是由需求为燃料的)等等。如艾德温?波林后来手下留情,以极巧妙的用词所言,这是一套极为“冗笨的”学说。
赫尔最大的初衷是要按自然科学来建立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从而使其获得知识上的地位。他的学习微积分在30年代看起来还支离破碎,而在他的《行为的原理》(1943年)一书中却已经有了系统的形式,当时,这种方法倍受尊崇,影响极大。在侧年代未期和50年代,数千篇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都是以他的一个或多个假设为基础的。他成了心理学研究文献中和学习心理学领导人物中被引用最多的心理学家。
可到了60年代,赫尔学说的笨重以及行为主义地位的衰落,使他的名字和工作都快速褪色了。到1970年,他很少被人引用,今天,几乎没有任何研究是以他的理论为基础的。赫尔于1952年去世时,一定想到自己已经在科学上获得了永生。现在,他只是个在历史研究中稍为引人注意的人物,年轻的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圈子外很少有知道他名字的。



1楼2009-12-22 18:55回复

    在“经典的”(巴甫洛夫式的)条件形成中,动物对食物的非条件反应(分泌唾液)被变成对以前属于中性的刺激(节拍器或者铃铛的声音)的条件反射;行为改变的关键因素是新的刺激。
    在“工具型”(桑代克式的)的条件形成中,行为变化的关键因素是反应,而不是刺激。中性的反应——在随机性的获取食物过程中碰巧踩在踏板上——被奖励食物,并成为学习得来的行为,它能够达到以前没有过的目的。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形成是工具型条件形成的重要发展。动物为无论什么目的而进行的任何随机活动,都可以被看作以某种方式对环境的“操作,”因此,按斯金纳的说法,也可以是一个“操作动作”,奖励这个活动会产生操作条件形成。通过对一系列小型随机活动一个一个的奖励,实验者可以给动物的行为“定型”,直到它采取不是其本来的或者自然技能的一部分的行动。
    下面这个例子,是斯金纳如何使一只鸽子的行为定型的,在一只斯金纳箱子里,与箱壁齐平的地方放着一块彩色的小塑料圆盘,他要让鸽子啄那个盘子:
    我们首先在鸽子从箱子里面的任何地点朝这个点(即盘子)的方向稍稍转动身体的时候给它喂食。这会增加这种行为的频率。然后,我们不再强化奖励,直到有朝这个方向稍稍的转动为止。这又一次在没有产生新的单元的情况下改变了行为的普通分配。接着,我们继续在它越来越靠近这个点的时候进行强化,然后只在它的头朝这个点轻轻移动时强化,最后,只在它的头实际上碰到这个点时才给奖励。
    按照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建立复杂的操作动作,否则,它是这种有机体的全部技能里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通过强化一系列连续的靠近动作,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出对某个非常高的机率的罕见的反应……从箱子任何一个地点向这个点的转动,向它走近,抬起头来,和向这个点啄动的全套动作,看起来就好像是行为天生的功能单元,可是,它是由一个连续的区别性强化过程在无区别性的行为中建立起来的。(其它一些实验人利用斯金纳的技巧建立起了奇特得多的行为。有人教会一只兔子捡起一枚硬币含在口里,然后扔进一只小猪聚钱盒里。还有人教会一头名叫普里西拉的猪打开电视,捡起脏衣服并扔进一只大蓝子里去,还用吸尘器吸地。)
    斯金纳把对其鸽子的操作训练比作孩子学会说话、唱歌、玩游戏和在一定的时候学会一切的成年行为。在他看来,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于利用操作性条件形成,把一些简单行为的细小连接点连接起来的一长串行为的集合。人们不妨把它叫做对人类(直立人?)行为的勃起肌组观——即一个没有意识的机器人,由从无数没有意义的小单位中得出来的操作性条件形成组合而成。
    斯金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多少受到心理学机构的冷落,可终于慢慢赢得了一些专心于此的人——其结果最终足以导致4本斯金纳行为主义者研究日记和学说的出版,并在美国心理学协会专门设了一个斯金纳型研究部(第25部:行为实验分析部),目前有1000多成员,或者约为总成员的百分之一点五。斯金纳箱和操作条件形成技巧自此以后一直为实验心理学家们所使用。最近几年,斯金纳的名字和工作在每年的社会科学出版物上被引用好几百次(虽然只有弗洛伊德的七分之一)。
    可是,斯金纳的主要影响仍然是在主流心理学之外。
    斯金纳1953年有一次去他女儿的学校参观,这时,他突然想到,与他教鸽子弹钢琴类似的一些操作性技巧,可能是比传统的方法更为有效的教学法。复杂的课题可以按逻辑顺序细分为简单的步骤;学生会被问到一些问题,并立即告知答案是否正确。这里可能会有两个原理起作用:学生答对了的知识是一种很有力量的行为强化(奖励),而立即强化会比延迟强化效果好些。结果就是有名的“控制教学法”。
    可是,因为一名教师不可能同时给一教室的学生提供强化,因此必须编写新的教科书,里面一对一对地列一些问题和答案,每个问题都向对课题的总体把握迈出一小步,而且,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上课本上的答案而立即奖励自己。斯金纳还开发出了一种教学机器,用于通过可比的手段进行操作性自我教学。这种机械模型当时红火了一阵子,然后没有人使用了,可是,今天,以计算机为基础,带有立即强化的自我教学法又在快速发展了。有一些年,控制学习运动对教学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设计用来通过操作性条件形成进行教学的课程和备课材料广泛使用,美国相当多的中学和大学,以及十几个国家的许多学校都使用这种方法。可最终,教育者们认识到,控制教学的细分法只提供了人类所需知识的一部分,他们还需要完整和有层次的思想结构。而且,以后的研究显示,在人类当中,延迟的强化经常比立即强化有更好的结果,思考别人的反应可能会导致比立即反应和得到答案更多些的学习。最后,观察别人的行为,尽管对猫不一定是有效的,可对人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形式,而且它不牵涉到立即强化。不管怎样,斯金纳关于立即强化的教条证明是有用的,而且为大多数教师所熟悉,并被溶人许多教程和中学教科书中去了。
    


    4楼2009-12-22 18:55
    回复
      2025-08-23 23:43: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斯金纳对一些精神和情感疾病的治疗还起过不小的作用。他曾想到,通过对病人从病态行为向正常行为些微转化的奖励,说不定可以使病人的行为重新定型。他和两位研究生从40年代开始进行了首次实验尝试.后来叫做行为修正法。他们在波士顿附近的州立医院搭了一些按压横杆台,如果病人按照有顺序的方式操作机器,他们就会得到一些糖果或者香烟奖励。一旦实现这个目标,治疗师就给他们一些象征物,以奖励精神病人的合适行为,比如自愿进食,自我修整,并协助进行房间整理工作等。这些象征物可以换糖果、香烟,也可以换一些特权,如选择进餐的隔间,与医生交谈,或者看电视。在深度偏执的精神病人当中奖励期望得到的行为经常能够奏效。一位压抑的妇女不愿吃饭,还有饿死的危险,可是,她喜欢探访者,还喜欢电视机、收音机、书籍和杂志以及鲜花摆在她房间里。治疗师把她移到一间没有这些东西的病房里,并把一份便餐放在她面前;她只要吃下任何一点点东西,其中的一些享受品便临时给她恢复过来。治疗师慢慢保留奖励,直到她吃得越来越多。她进餐的情况好转了,增加了一些体重,并在两个星期的时间内出院了。18个月后随访,发现她过着正常人的生活。
      行为修正法运动传播到了好些精神病院和感化院。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们现在认为,它对一些病情严重的精神病人有作用,是他们自己的疗法当中有用的补充,不过,就时间和员工精力来说,这是一种很昂贵的办法。行为修正法还被许多心理治疗者们用来治疗一些不那么严重的精神病人,如吸烟、肥胖、害羞、抽搐和语言障碍。它是行为治疗法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技巧,大部分是以巴甫洛夫型条件形成理论,而不是斯金纳的行为修正法为基础的。
      斯金纳最有名的作品,《沃尔登第二》并没有重塑美国社会,甚至一部分也没有,不过,它无疑对成百上千万读者的思想和社会概念产生过影响。只有一次,有人的确是想按照《沃尔登第二》实际地创建一个乌托邦:这就是弗吉尼亚路易斯萨市的“双橡公社”,由8个人在1967年建立的一个社区。经过许多年风雨之后.它的人口已经增长到81个。虽然仍然是按《沃尔登第二》的模式进行管理,可公社的社员们早些年以前就已经放弃了定义理想行为的努力,他们不再通过斯金纳强化法来给彼此的行为定型。
      斯金纳有时候对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进行自我贬低。“总起来看,”他曾说,“我对别人的影响远不如我对老鼠和鸽子——或者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的影响重要。”这话可能不是当真的。斯金纳真正的意思是下面这段话:“我从没有在任何时候对(我的工作的)重要性产生过怀疑。”而且,他还带着很有特色的乖张口气说:“当它开始吸引注意力的时候,我对其影响是忧虑多于高兴啊。我的档案里有很多笔记说到这个事实,即对于这些所谓的荣誉,我感到很是害怕或者深为不快。我常常放弃会占用我的工作时间,或者过度强化其具体方面的一些荣誉。”
      


      5楼2009-12-22 18: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