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理探源吧 关注:75贴子:648
  • 3回复贴,共1

中医透皮技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常用穴位 定位 主治
大椎 脊柱区,七根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 热病、癫痫、咳喘、脊背强直
定喘 脊柱区,横平第七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寸 哮喘,咳嗽,项强,胸背痛,风疹
风门 脊柱区,第二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寸 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肺俞 脊柱区,第三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咳喘,胸痛,骨蒸潮热,皮肤瘙痒,风疹
胃俞 脊柱区,第十二胸脊椎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脘腹胀痛,纳呆,泄泻,反胃,呕吐
三焦俞 脊柱区,第一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腹胀,呕吐,泄泻,水肿,腰背强痛
天突 劲前区,胸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上 咳喘,咽喉肿痛,呃逆
膻中 胸部,横平第四肋骨间隙,前正中线上 气喘,胸闷痛,心悸
中腕 上腹部,脐中上五寸,前正中线上 胃痛,吐泻,饮食不化
神阙 脐区,脐中央 腹痛,肠鸣,中风脱证,脱肛,泄泻不止
八大最安全的穴位统治众病
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的强肾降火妙穴
申脉穴——体贴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
内关穴——打开心结,养颜养心的美丽穴
外关穴——瞬间恢复听力的“聪耳神穴”
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的随身医师
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
公孙穴——摆平痛经和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
临泣穴——一生守护身体少阳之气的“小柴胡汤”
1.疼痛贴敷最简单,哪里疼痛那里沾。胃痛风湿颈肩腰,贴在痛点疼速抛。
2、 感冒鼻炎贴大椎,颈后最大骨头堆。咳嗽哮喘贴身柱,大椎直下两寸除。
3、 便秘肠炎贴肚脐,肚脐背后是命门。命门可治尿多症,命门还可治肾虚。
4、 前列增生或炎症,尿频尿痛尿又急。肚脐命门贴交替,脐下三寸贴中级。
5、 女性痛经可治愈,疼痛之处贴上去。胸闷心痛贴胸口,天凉特别能护寿
儿科
发热:
在小儿发热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1先用安乃近注射液混合消透皮贴于大椎穴,一般30分钟以内体温下降,贴敷12~24小时。
2待热退后,再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共研细粉每次3至5克,75%的酒精调和同冷敷贴合剂敷入载体之上贴于大椎穴,24小时更换一次,连用2至3天,其功用为清热解毒,疏风透热,用于小儿外感高热,效果良好。
如:高热、心烦口渴、苔黄,用栀子、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各等份研末同上使用。摊于冷敷贴合剂湿贴于大椎穴。
3如鼻塞不通,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加苍耳子2:1份,用法同上。
4小儿发热,症状见,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咳嗽,咽喉红肿,或咽喉化脓点。我用大黄,黄芩,冰片,对乙酰氨基酚,青霉素V钾片,清开灵针调,湿贴大椎.
二:小儿咳嗽
1.检查要点:
(1).呼吸道功能: 通气~气管、支气管 换气~肺泡 (2).检查顺序:视、触、叩、听 (3).排除气管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 (4).不同器官的药物吸收率: 消化道药物吸收率25% 皮肤药物吸收率60% 破损皮肤吸收率75% 2.咳嗽鉴别诊断: 阵发性刺激性干咳,肺部无体征/肺部固定性罗音,发生在: 晚饭~夜间12点的是胃反流 夜间12时~凌晨的是哮喘 24小时不间断咳嗽的是间质性肺炎 有固定性罗音,24小时不间断咳嗽的是肺纤维化。
3.咳喘的治疗咳嗽首选药:1).沙丁胺醇 2).茶碱类 3).抗组胺类 4).激素类(最好最快者, 用氢化可的松雾化)哮喘首选药:1).色甘酸钠 2).酮替芬 3).中药:A.参苓白术散 B.桂枝龙骨牡蛎汤(成人量的1/3~1/2)煎汤服。两方可单独或联合使用。小儿咳喘模拟处方: 沙丁胺醇2mg,扑尔敏2mg,6542 5mg强的松5mg,发热加布洛芬0.1g,共为细末湿贴肚脐,或膻中,肺兪,天突,大椎。
1:热咳: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共研末用3克至5克同冷敷贴共敷于载体上贴于肺俞穴,每24小时更换一次。(其中药粉最好用蜂蜜调和)。
2、寒咳: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等份共研细末用3至5克用冷敷贴合剂混入贴于背部定喘、肺俞、前胸膻中穴上,24小时更换一次。
3、小儿哮喘:
A喘促较重者,先以平喘为主,用氨茶碱注射液(根据年龄掌握计量)混合冷敷贴透皮液溶入载体贴于膻中,定喘、肺俞穴上,见效迅速。
B一般哮喘(病程较长者):用麻黄1份,白芥子4份,甘遂2份,细辛1份,玄明粉,前胡各3份,桑白皮6份共研细粉用蜂蜜做成饼状,待透冷敷贴透皮液水溶于载体后,将饼放在载体之上贴于肺腧,涌泉穴之上,乳痹):乳香、没药、穿山甲、大黄、冰片共研末,用时以鸡蛋清和上药5至10克调匀做成药饼,贴于载体之上,敷于局部患处,24小时更换1次,其功用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C 小儿咳喘 舒喘灵+异丙嗪或西替利嗪,伴发热,可再加安乃近。 脐部 湿贴 天突、膻中、定喘、肺腧等穴,选其中1-2穴和肚脐一起湿贴
三.小儿口腔溃疡:
1:黄连、冰片两种药物研末用醋调成糊状,放入湿贴的载体之上,贴于涌泉穴(双侧)24小时更换1次,连用2~3次即愈。
四疱疹性咽呷炎处方:
1疱疹性咽颊炎 冰片,大黄,黄连,b2,阿昔洛韦,点舍丸。双侧涌泉穴贴敷
2疱疹性咽颊炎,大黄,青熏,冰片,利巴韦林片。贴神阙穴。口服利巴韦林颗粒,康复新液。3或5天痊愈。若发烧配灌肠。
3雄黄 冰片 青黛 白矾 西米 贴用聚肌胞调贴敷患处 三天疱疹下。用以治疗大面积带状疱疹
4. 带状疱疹 2%利多卡因2ml+维生素B12-1ml贴于患处;或2%利多卡因2ml+西咪替丁0.2贴敷患处;或2%利多卡因2ml+聚肌胞2ml贴敷患处。湿贴 脱脂棉薄贴带状疱疹表面,燃烧带状疱疹处,去灰尘,酒精或生理盐水擦拭后再贴。12-24小时一贴,3-7天治愈
5带状疹面积较大请问啥方较快?
利多加聚肌胞加维生素b12.加雄黄白矾加沙蒿子饼和成泥状,先火疗法,之后平摊患处
用纱布块覆盖,用绷带缠绕固定
6.带状孢疹:雄黄5份、冰片3份、蜂房2份共研细末,干粉撒在湿贴载体之上,贴局部患处,24小时更换,效果显著,治疗10例,轻者3次,重者5~7次痊愈。
7. 雄黄10克;白矾10克;西咪替丁片10片;维生素乙1210片;白芷10克;生龙骨10克;消炎疼10片;阿昔洛韦片20片到30片;利多卡因针5到10支;沙蒿子2片打碎,混合外涂;一日6次,当天疼止。3到5天痊愈。
五. 小儿肠系摸淋巴结,
1 消炎通,6542,干姜,炮姜,贴敷 神阙穴 阿是穴一天见效
2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明确诊断,最好有超声检查,用硝苯地平片、消炎痛片、654-2片、还有简单易取的十三香,湿贴神阙穴。
六.小儿腹泻
1.检查要点
(1).先问“三好”症:是否吃的好、睡的好、玩的好。 (2).再看皮肤弹性。 (3).腹部物理检查:视听叩 触。
2.腹泻鉴别诊断 生理性腹泻{ 病毒性 病理性{ 细菌性 病毒性腹泻:蛋花样水便,无粘液, 无臭味,有季节性。
细菌性腹泻:蛋花样水便,有粘液, 有臭味,无季节性。 果酱样便~肠套迭 豆腐渣样便~真菌感染性腹泻 血多脓少,无直肠刺激症~阿米巴痢 脓多血少,拌直肠刺激症~菌痢 除以上腹泻外,就是生理性腹泻。
3.腹泻治疗
(1)止泻药:1).洛哌丁胺 2).苯乙哌啶 3).消旋卡多曲
(2)抗病毒药:1).潘生丁 2).西咪替丁
(3)抗菌药:1).黄连粉/黄连素片 2 ).脂溶性的庆大霉素 选用以上药物,以冷敷贴为载体,实贴肚脐,12~24小时换药一次,病毒性腹泻贴1~3天,细菌性贴3~5天。
(4)上述药物无效或疗效不佳时用:稳定散:消炎痛25mg,6542 10mg,异丙嗪12.5m,共为细末,湿贴肚脐。
(5) 中药贴敷药物总量不超过1克,选用良姜,肉桂,吴芋,附子等辛热药,可用单味或复方,最好选用良姜附子(良附丸) 生理性腹泻治疗的标准对24小时腹泻不超过4次,无明显体重下降者,用四仙散:神曲麦芽山楂槟榔(均用炒)各等份,0.5克湿贴肚脐,每日一次。 腹泻治疗原则:禁止止泻,缺什么,补什么。
(6)洛哌丁胺颗粒2-6mg(重症可加苯乙哌啶) 脐部 湿贴 12-24小时∕贴
(7)小孩菌痢用黄连、黄芩、黄柏、葛根、PPA、利福平胶囊、泻痢停对磺胺不过敏者、地芬诺脂片。吃珠芽蓼、利宝。神阙一贴见效;
(8)秋季腹泻多为多寒多湿,可用基础方加潘生丁加十三香加双克片加藿香正气胶囊湿贴神阙秋季腹泻就用基础方加十三香加藿香正气胶囊加潘生丁加双克湿贴神阙. 配合口服石榴皮汤
六. 流行性腮腺炎
大黄粉2-3克或芒硝2-3克,或青黛粉2-3克,任选一味 患处 湿贴 12-24小时∕次,
冰袋隔药冷敷。
八.小儿尿床
1.五倍子,益智仁,吴茱萸 贴神阙
2.小儿遗尿多用五味子五倍子益智仁加消炎痛加6542加氯醒脂胶囊湿贴神阙或中极穴
必要时口服缩泉丸
3小儿遗尿:要排除泌尿系炎症刺激等。用山药、乌药、益智仁、五倍子、肉桂、消炎痛、654-2,有氯脂醒(遗尿丁)最好,湿贴中极穴。
七. 小儿颌下淋巴结肿
川芎 大黄 冰片 黄连 原液调上付利福平4粒消炎痛3粒利多卡因调 2贴已基本消失贴患处
八小儿扁桃体炎
黄连1-2g 冰片0.1-0.2g 加六神丸或点舌丸
湿贴双涌泉穴 3-5贴愈
流口水
要排除口咽部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用五味子、五倍子、吴茱萸、654-2,湿贴神阙穴。
妇科疾病
一.乳腺增生:
.乳腺病: 乳腺增生:25~45岁好发,多已婚,与月经周期有关,无淋巴结肿大。 乳腺纤维瘤:18~25岁好发,未婚,单乳房单肿块,无淋巴结肿大。 乳房肿块:单乳房单肿块,邻近淋巴结无肿大。 乳腺增生:芒硝1g湿贴患部。
1. 生地、木香、莪术、穿山甲、乳香、没药各等份研细粉,用时取5克用米醋调匀做成药饼,待冷敷贴透皮液溶于载体上,贴敷局部。其功用为疏肝理气,化瘀消肿。主治乳增生,一般10至15次即愈。
2. 乳腺增生 大黄粉+芒硝2-3g 肿块部位 湿贴 24小时∕贴,热敷。
一般1-3周治愈。
二. 子宫肌瘤:
海棠、乳香、没药、穿山甲、蟾蜍共研细份用醋和75%酒精调匀做成饼状,待冷敷贴透皮液溶入载体后放入上,贴敷于关元穴,连贴10至15次,效果良好。其功用是软坚散结,用于子宫肌瘤。
三. 急性乳腺炎
乳腺炎特效方:乳癖消6片,芒硝、消炎痛6片,一帖见效,三贴搞定!口服甲基睾丸素。
急性乳腺炎 大黄粉+芒硝2-3g
( 慢性加芒硝即可) 肿块部位 湿贴 12小时∕贴,冷敷一般3-7天治愈。
四,:妇科盆腔积液
芒硝 加双克片 加红花针 加呋喃坦啶 或左克片 加甲硝唑 湿贴中极穴
五.顽固性痛经
用白芍,川 芎,红花,当归,熟地黄,元胡湿贴阴交或关元穴
六.乳痹:
乳香、没药、穿山甲、大黄、冰片共研末,用时以鸡蛋清和上药5至10克调匀做成药饼,贴于载体之上,敷于局部患处,24小时更换1次,其功用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④乳腺增生:生地、木香、莪术、穿山甲、乳香、没药各等份研细粉,用时取5
克用米醋调匀做成药饼,待冷敷贴透皮液溶于载体上,贴敷局部。其功用为疏肝理气,
化瘀消肿。主治乳增生,一般10至15次即愈。
七.痛经:
明确诊断,排除其他盆腔疾病和妇科疾病,用硝苯地平片、消炎痛片、654-2片、罗通定片。湿贴中极穴,贴3-5天配合热敷。贴3个月经周期。
八 盆腔积液
芒硝 消炎痛 呋喃呾啶双克片,湿贴中极穴
九.乳房肿块
大黄 芒硝 消炎痛 血竭山甲油 调贴
颈、肩、腰腿痛部分:
一.颈椎病:
穿山甲、乳香、没药、葛根、透骨草各等份取3~5克调经糊状,先将冷敷贴透皮液溶入载体后将药物敷入上,贴颈椎部位,一般当天显效,24小时更换一次,效果良好。
二.肩周炎(五十肩):
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细辛、乳香、没药研末用75%的酒精调匀做成粉饼,待冷敷贴透皮液溶入载体放入上贴于肩关节局部,24小时更换一次,连用5~7次效果良好,其功用为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三.腰痛:
肉桂、生川乌、乳香、樟脑、川椒上药研末用时用白酒调和,放在载体之上,贴于肾俞(双)命门穴,每24小时更换1次。其功用温经散寒,活络之痛。屡用效佳。
四. 关节炎:
生川乌、生草乌(葛根、麻黄、生半夏、白胡椒共研细末,用姜汁调和成药饼,放入载体上,贴局部痛部位24小时更换。
五.坐骨神经痛:
消炎痛8生,双氯芬酸钠2片,姜黄粉2克,用药酒调,效果好
六.腰椎病
1.腰椎生理:5个腰椎全长9cm,弯曲时12~14cm。腰椎间盘突出要测量椎间盘长度,以诊断是否为腰椎间盘突出。 2.腰椎病的检查顺序: 视、触、动、量、听。三.现场答疑1.痛风:不主张贴敷。 1).严格禁食 2).控制尿酸 3).姜黄粉1g湿贴痛处2.骨性关节炎: 姜黄粉1g,消炎痛100mg,湿贴患处。贴后会有多量分泌物流出,要提前告知患者。3.颈椎痛:贴方同骨性关节炎。
七腰肌劳损
消炎疼 芒硝 治疗腰肌劳损有效
活血舒筋三七强筋松消炎痛用维生素12针调还用红花针调
老年病
一. 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炎):
附子、肉桂、丁香、吴茱萸、穿山甲各等份用姜汁调和,先将冷敷贴透皮液溶于载体后,将调匀后药物摊入上贴胄中脘,神厥穴两个部位,24小时更换1次。如果胃痛严重,可加入0.3克左右麝香立即止痛。
二. 胃溃疡(胃及十二指溃疡):
穿山甲、血竭、乳香、没药白芨上药各等份,用醋姜汁各半调和做成药饼,敷入湿贴的载体之上,贴上脘、中脘、神厥穴,每24小时更换一次效果良好。
三呃逆(打嗝):
丁香、吴茱萸各等份,用姜汁调均成糊状,摊于湿贴载体之上,贴上肚脐,24小时换药一次用之奏效。
三. 胃下垂:
蓖麻仁5份、升麻仁和升麻粉放在一起捣如泥,加入姜汁做成药饼,放入湿贴载体之上,贴中脘穴,其功用开题固脱,用于胃下垂的治疗效果良好。
四. 老年前列腺增生: 贴芒硝,消炎痛,口服肾气丸,神灯照射。
五.老年膀胱症:芒硝1g,消炎痛100mg 贴关元
六.慢性气管炎:以咳、喘、痰、炎为四大 临床特征,每年犯病三个月,连续发作二年方可诊断。 治疗参见小儿咳喘。成人24小时贴一次,增贴不增量。儿童贴20小时,增贴不增量。
溃疡
一. 脱骨疽(脉管炎):
红升丹+麝香少许放入湿贴载体上,贴于患处,各天一次,效果甚佳。
二. 骨髓炎:
白降丹+消炎疼湿贴载体上,贴于患处效果佳隔天一次。
三. 下肢溃疡(臁疮):
老烟膏、生地榆、寒水石、血余炭、胡黄连、血竭各等份研末用小磨油调入糊状,摊入湿贴载体之上,敷于局部,24小时更换,用之有效。。
疑难杂症:
一.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瘤、急慢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声带息肉、声带小结
用白花蛇舌草、穿心莲、山芝麻、穿山甲各等份湿摊于患处,配大椎穴湿贴效果甚佳。
二.腹水症:
大黄、硭硝、腹毛、大戟、甘遂、芫花、穿山甲、各等份核桃油活饼放于神厥穴、关元穴、肾俞穴、(双)涌泉穴(双)效果甚佳。
四. 心血管水肿:
大黄、硭硝、腹毛、大戟、甘遂、芫花、穿山甲、分心木各等份放于载体上湿贴于涌泉穴(双)、大椎穴效果甚佳。
五官科
鼻窦炎
四环素,甲硝唑,西替利嗪,布洛芬,赛更定,扑尔敏,辛夷,苍耳,细辛,(苯海拉明,异丙嗪)贴印堂穴1次见效,三贴痊愈
慢性咽炎:
1.中药:清开灵注射液,西药:氨苄西林钠<不过敏>、地塞米松、扑尔敏.+冬凌草片。 操作步骤: 1. 将备好的西药加工成粉末。 2. 将加工好的西药粉末均匀地洒在冷敷贴上。 3. 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3ml左右清开灵注射液慢慢地喷洒在冷敷贴上并搅拌成适宜的糊状。 4. 皮肤常规消毒后,把准备好的冷敷贴固定在患者的喉部即可,一日一次。
2. .慢性咽炎,咽峡炎,急慢性扁桃炎: 大黄0.5~1g,冰片0.1~0.2g贴涌泉,也可用良姜贴涌泉,并口服半夏厚朴汤,口含V-C片。
扁桃体肥大
大黄.黄连.黄芩.芒硝.冰片0.2.制山甲.清开灵调贴双侧涌泉穴
顽固性口腔溃疡
黄连粉0.5-1g+冰片0.1-0.2g 涌泉 湿贴 12-24小时一贴,3-7天治愈。
儿童使用药量减半。
口腔溃疡:黄连、冰片两种药物研末用醋调成糊状,放入湿贴的载体之上,贴于涌泉穴(双侧)24小时更换1次,连用2~3次即愈。
27
鼻炎:辛夷散0.5~1g湿贴大椎
面瘫:中枢性 }以髓核为界 周围性 治疗以牵正散贴敷。
前列腺炎
1.芒硝,左氧0.2,竹林胺,消炎痛。湿贴中极。。最好配合输液加考电
2..前列腺炎:贴八正散。
淋巴炎症
淋巴结炎:芒硝1g湿贴患部。
颈部淋巴结
1. 芒硝 肿节风胶囊 利福平 湿贴局部,慢性的,热敷,疗程一周
2. 颈淋巴结核:蓖麻仁、没药、大枫子、松香、木鳖子各等份,共捣成膏状,贴患处。3至5贴即愈。
腹腔淋巴发炎
1.消炎痛十硝苯地平十6542十王守义十三香
耳后淋巴结炎:
消炎疼3片 扑尔敏3片B13片黄连1克 大黄1克 冰片少许 湿贴耳后
便秘:芒硝0.5~1g贴脐,大黄1g,芒 硝1g日二次口服,儿童减量
胃肠性感冒:四仙散贴脐。
引火下行:黄连粉 冰片 青黛 湿贴双侧涌泉穴
糖尿病溃疡
苯妥英钠适量研末贴于创面
创面常规清洗、消毒,单用药贴直接干贴于患处,12小时/贴
(每次换药后清洗溃疡面)。
患处 干贴 10-30天可
愈外洗方:
生大黄50g+芒硝100g+黄连20g+生栀子20g+丹参30g+赤芍20g+丹皮20g+川芎20g+鸡血藤50g+大血藤30g
胃寒怕凉,
消化功能可,食凉东西,腹痛腹泻。处方用药:消炎痛各6片,地芬诺脂片6片,B1-6片,山莨菪6片,良姜,丁香,肉桂各等分,+当归6片。湿贴神阙穴。2天一次。
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
异丙嗪6片,强的松6片,扑尔敏6片,VC6片,B16片,当归-大黄-芒硝3克蒲公英3克-冰片少许湿帖神阙穴。2天一次,5次一疗程。
烧伤:
大黄,栀子,黄柏,紫草,薄荷,石膏各等份,将药物放入500克麻油中浸泡24小时,再放入锅中加热,炸枯去渣,离火后趁热加黄蜡150g,搅匀成膏,以备急用。治疗各种烧烫伤。
阑尾炎,阑尾区的肿块:用药:大黄,芒硝,冰片,川穹,各3克,患处
发热:38.5℃以下不处理,38.5℃以 上时大椎放血,布洛芬贴脐。风寒感冒发热用生麻黄0.5g湿贴大 椎。
常见疾病透皮外治的总结
贴之前一定要明确诊断,贴有把握之贴,贴能贴之贴。要对冷敷贴透皮技术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
口咽部疾病: 急性化扁、咽峡炎、口腔溃疡等用黄连/大黄、冰片、吴茱萸,醋调贴双侧涌泉穴。配合对症口服药物。
咳喘疾病:刺激性干咳用基础方-西替利嗪片、舒喘灵片,小儿可一贴剪开分别湿贴膻中穴和肺腧穴。如疑食管返流引起干咳除以上用法外,加用多潘立酮、b6湿贴神阙穴。
咳嗽痰多肺部听诊无湿罗音者:基础方加用祛痰药即可。最好配合雾化吸入。
肺部听诊湿罗音明显者:基础方加用祛痰药可加少量654-2,局部湿罗音明显可贴局部,双肺满布湿罗音者要排除心衰可能再贴,贴膻中穴。
呼吸疾病常贴穴位:天突穴、膻中穴、肺腧穴、定喘穴等
前列腺炎:明确诊断,排除肿瘤可能。
水火烫伤、烧伤及各种外伤创面经久不愈:彻底清创后消毒,用神灯烤烤更好,干贴患处用无菌纱布包扎。配合口服抗菌药物。
扭挫伤:有些部位要排除有无骨折,用芒硝、消炎痛、三七粉(也可用三七伤片或者三七片研粉)湿贴患处。
前列腺炎:首先明确诊断,排除其他盆腔疾病及肿瘤,最好有医院检查单。用芒硝、消炎痛、左氧氟沙星,湿贴中极穴。口服五苓散。
回奶:脱脂棉球蘸呋塞米注射液(速尿针)填塞神阙穴,外用冷敷贴固定。


1楼2020-07-02 12:46回复
    1、腰脱
    当归、红花、川乌、草乌、伸筋草、木瓜、狗脊、消炎痛(9—10片) 黄酒溶媒
    贴命门或阿氏穴(痛点)热敷
    2、小儿咳嗽
    风热:桑叶、菊花、连翘、薄荷、黄苓、杏仁、甘草、1—3岁克咳敏3片、沙丁胺醇3片。
    膻中和肺腧穴 换贴
    风寒:杏仁、紫苏、枳壳、桔梗、白前胡、黄苓、甘草1—3岁克咳敏3片、沙丁胺醇3片加、阿奇半片。血腥草针剂调药。
    膻中和肺腧穴 换贴
    3、小儿流口水
    吴茱萸、胆南星、砂仁、白芷、用醋调贴涌泉穴12小时
    4、小儿遗尿
    桑螵蛸、远志、石菖蒲、龙骨、用姜汁调贴关元穴
    5、脾胃虚寒
    丁香、木香、肉桂、五倍子、黄连、附子、吴茱萸、潘生丁、干姜粉、用姜汁调贴肚脐
    6、小儿腹痛(肠系膜淋巴炎)
    元胡、肉桂、附子、丁香、白胡椒等量 贴肚脐
    7、小儿扁桃体发炎
    大黄、黄苓、黄莲、冰片、消炎痛5-10片 贴涌泉穴
    8、阑尾炎
    大黄、芒硝、双花、红藤、半边莲、公英、元胡、木香、6542、消炎痛 7天 阿氏穴(痛点)
    9、带状疱疹
    雄黄、冰片(少许)、黄柏、大黄、黄莲、清代、阿昔洛韦膏或更昔洛韦膏。阿氏穴(痛点)
    10、小儿退热
    大黄、芒硝、扑热息痛、安痛定针、清开灵针。贴大椎穴
    小儿感冒灵、扑热息痛、藿香口服液。贴肚脐


    2楼2020-07-02 12:49
    回复
      2025-08-23 12:02: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中医透皮技术贴敷时,选穴对于治疗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贴敷取穴与中医外灸取穴同理,所不同者,针灸取穴,是针刺得气或艾灸刺激。贴敷取穴是通过药物贴敷穴位,使药味之气通过穴位,渗透于经脉,摄于体内,直达病所。施术之方法不同,但“愈疾”的目的则是一样的。
      一般来说,贴敷取穴,只病在外者或病之局限者则贴敷局部(或患部)即可,但病在内者或病变广泛者则贴敷要穴。
      欲清上焦,选中脘、肺俞、劳宫、内关为要;
      欲清中焦,选中脘、神阙、涌泉为要;
      欲清下焦,选涌泉、劳宫、丹田、关元为要;
      欲温上焦,选劳宫、胸口为要;
      欲温中焦,选中脘、神阙为要;
      欲温下焦,选丹田、关元为要。
      欲补五脏,各取其背腧穴;
      欲泻六腑,亦可各取其背腧穴;
      欲救阳者,选关元、气海穴。
      正如《理淪骈文》所云:“若脏腑病,则视病之所在,上贴心口,中贴脐眼,下贴丹田,或兼贴心俞与心口对,命门与脐眼对,足心与丹田应。”“若病在经,循其经而取之。”可见,若能选穴精当,可两收药效、穴效之益,疗效显著。
      以上仅仅是为大家在临床操作过程中给予的要穴选择。面对不同的症候,又因疾病不同,发病的位置,病情情况以及虚实不同,要合理的选加相应的穴位。临床应用的过程中,所涉及的穴位比较多,具体在以后的具体疾病治法中呈现出来。


      3楼2020-07-02 13:01
      回复
        风寒感冒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解酸痛,鼻塞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舌苔薄白。
        基础用方:麻黄,杏仁,桂枝,甘草各0.5克。
        贴敷穴位:大椎,肺腧,膻中,神阙等穴位任选两个。
        临证加减:鼻塞,头痛加葛根,白芷,外寒里热加黄芩,石膏
        2风热感冒
        主症:发热,或有汗,鼻塞,流黄稠涕,头痛,咽喉疼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
        基础用方:金银花,连翘,桔梗,牛蒡子各0.5克
        贴敷穴位:大椎,肺腧,膻中,神阙等穴位任选两穴
        3流行性感冒{时疫感冒}
        主症:发热较重,具有流行性,持续时间较长,或有汗,咽喉疼痛,多数无鼻塞流鼻症 状 ,舌苔薄黄。
        基础用方;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青黛,地丁,芦根各0.5克。
        贴敷穴位:大椎,肺腧,膻中,神阙穴等任选两穴。
        临证加减:夹痰,健脾化痰和消有形之痰,健脾化痰用,半夏,茯苓,苍术,厚朴,陈皮,白术等,消有形之痰用,白矾,南星,全蝎,川贝,百部,枇杷,桑叶等
        夹滞:消食导滞,用:服保和丸,贴蕉四仙。
        夹惊:口服抱龙丸
        4咳嗽
        西医基础方:1沙丁胺醇2.4毫克,异丙嗪25毫克,或西替利嗪10毫克
        2氨茶碱0.1克,异丙嗪25毫克,阿司匹林0.3克
        1风寒咳嗽
        主症;咳嗽,咯痰清稀色白,流清涕,恶寒发热,舌苔薄白。
        基础用方;麻黄,杏仁,甘草,细辛各0.5克
        贴敷穴位;膻中,肺腧,天突,大椎,定喘等。
        临证加减;痰多加苏子,表症重怕冷,恶风,加荆芥,防风
        2风热咳嗽
        主症:咳嗽气粗,咽红咽痛,咯黄痰,鼻流黄涕,身热,舌苔薄黄。
        贴敷穴位;膻中,肺腧,天突,大椎,定喘等。
        基础用方:黄芩,地龙,石膏各0.5克
        临证加减:热盛加知母,川贝,瓜蒌,南星,咳嗽重气急加枇把叶前胡,杏仁
        3风燥咳嗽
        主症:喉痒干咳,咽喉干痛,口鼻干燥,无痰少痰或粘痰,舌干红少津,苔薄黄。
        基础用方:沙参,白前,杏仁,栀子各0.5克
        贴敷穴位;膻中,肺腧,天突,大椎,定喘等
        临证加减:伤津重加麦冬,玉竹,咽痛加玄参,马勃,咳血加白茅根,生地黄。
        4痰湿咳
        主症:咳声重浊,痰多,痰粘稠,大便时溏,舌苔白腻
        基础用方:半夏,茯苓,苍术,厚朴各0.5克
        贴敷穴位;膻中,肺腧,天突,大椎,定喘等
        临证加减:咳嗽重痰多加款冬花,紫苑。
        肺炎1号
        用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初期。
        方药组成:【1】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各0.5【2】金银花,连翘,茅根,芦根各0.5
        贴敷部位:贴大椎,膻中等
        肺炎2号
        用于:肺炎高热。
        贴敷部位:贴大椎,膻中等
        方药组成:【1】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各0.5【2】金银花,连翘,前胡,青黛,海蛤壳,生寒水石各0.5
        贴敷部位:贴大椎,膻中等
        肺炎3号
        用于:肺炎发热咳喘。
        方药组成:【1】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各0.5【2】苏子,黄芩,葶苈子,大青叶各0.5
        贴敷部位:贴大椎,膻中等
        【痛风】
        基础方:苍术10克,黄柏10克,薏苡仁20克,牛膝12克,生栀子10克,洋泻10克。
        *肝肾不足,加山茱萸10克,续断15克,桑寄生15克。
        *脾虚,加黄芪15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
        *肿痛甚者,加乳香10克,没药10克,无胡15克。
        *血瘀者,加丹参15克,_赤芍15克。
        上药加水煎煮2次,药液混合均匀,分2次服,每日1剂


        4楼2020-07-02 13: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