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历史吧 关注:2,799贴子:25,613

【Nazi飞鹰】初次翱翔的喷气式战斗机——梅塞施密特262截击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虽然不是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截击机),但是梅塞施密特262依旧有划时代的意义


1楼2020-06-26 15:04回复
    二楼先咕


    2楼2020-06-26 15:0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Me-262早在二战前已经开始研发,名为P.1065计划。计划于1939年4月首飞,原型机与最后投入实战的Me-262非常相似。但由于缺乏经费而拖慢了研发进度,当时空军的高层都认为使用传统战斗机就能够打赢战争,于是把经费投放去研发其他机种。


      4楼2020-06-26 15:10
      回复
        插句话其实me262最初型号装备了螺旋桨就是为了防止喷气式发动机空中停车结果这破事还真的发生了然后挽救了飞行员一条命此楼的很多,请选择性的使用


        5楼2020-06-26 15:12
        收起回复
          后掠翼的概念早于1935年由德国气动力学家阿道夫·布斯曼(英语:Adolf Busemann)(Adolph Busemann)提出,1940年威利·梅塞施密特(Willy Messerschmitt)开始研究这个概念。1941年4月他提议把一对35度后掠的机翼安装到Me-262上。然而提议并没有被采纳,1944年提出的两个高速版本HGII和HGIII分别有35度和45度的后掠翼。投产的Me-262有一对前缘后掠18.5度的机翼,以维持飞机的重心。Me-262 V1到V4原型机都是以后三点式(前2后1)机轮支撑,后来发觉在起飞时水平尾翼受到主翼和发动机遮挡而失效,无法拉起飞机。于是在第5架原型机改用前三点式机轮(前1后2),问题迎刃而解。


          6楼2020-06-26 15:13
          回复
            首次试飞于1941年4月展开,但由于BMW 003喷气发动机尚未研制成功,Me-262 V1仅能在机鼻装上容克(Junkers)的Jumo 210活塞发动机试飞。BMW 003装上Me-262 V1后,机鼻的活塞发动机仍然被保留着,万一两具BMW 003发动机同时熄火,试飞员仍能够转用活塞发动机着陆。


            7楼2020-06-26 15:13
            回复
              其实之前有人在战列舰吧发帖问过,me262上舰的事情,这是不可能的,就算弹射器够长,甲板耐热也不行,因为me262的轮胎质量超级烂,飞不了几次就要换轮胎了


              9楼2020-06-26 15:21
              回复
                威利·梅塞施密特只把量产型看成过渡型号。他于1940年已经开始后掠翼的研究工作,1944年后掠翼机型已经在图纸上出现。1944年试飞的Me-262 HG 1(德语:Hochgeschwindigkeit,高速型)与量产型相比只有少量修改,主要是座舱变得更流线型,HG II和HG III的改动则相对较大。计划中的HG II修改包括流线型座舱、35度后略翼和V型尾翼,而HG III则用传统尾翼、45度后掠翼和把发动机安装于翼根内。
                梅塞施密特亦进行了一连串飞行操控的测试,发现Me-262在俯冲到时速0.86马赫就会失去控制,并会带动飞机向下压,随着俯冲变得更陡峭,速度亦随之增加,巨大的负G力最后会使机身瓦解。
                Me-262 HG型估计能够在平飞时达到跨音速的速度(0.8-1.3马赫),HG III计划的极速是在6000米高度达到0.96马赫。
                战后,在高速研究中有领导地位的英国皇家航空研究院(Royal Aircraft Establishment)重新测试了Me-262,希望测试可以协助英国突破音障。皇家航空研究院在测试中达到了0.84马赫,并证实梅塞施密特俯冲测试的结果是正确的。苏联亦进行了相似测试。
                然而一个长久以来常被以讹传讹的流言,Me-262的后掠翼是为了平衡因设计途中越来越重的发动机而改变的机身重心,并不是为了提高高速性能而设计。
                威利·梅塞施密特死后,一名前Me-262飞行员汉斯·基多·穆克(Hans Guido Mutke)宣称他在1945年4月9日一次垂直90度俯冲中率先突破了音障。但他的说法受到极大争议,除了因为单凭回忆外,也没有提供当时的高度以确定他是否进行了超音速飞行(海平面超音速大概是每小时1,235公里)。而且,量度速度的皮托管可能因为高速飞行时形成的高压而影响读数。


                10楼2020-06-26 15:2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其实我有me262改的超高速版本的图,就是把座舱拉后,机身拉长,加大机翼后掠角度


                  11楼2020-06-26 15:25
                  回复
                    由于德国被不断轰炸,所以Me-262生产都被移到一些不起眼的工厂中进行,有时甚至在树林中生产,因此德军开始计划建造一系列的地下工厂。其中一个秘密工厂为REIMAHG,REIMAHG原本是位于德国卡拉南方华斯波堡山的一座旧矿场。1944年德军计划在此建造一座秘密工厂来组装Me-262,计划由绍克尔主导,借由扩建原有的矿坑来建立了一座拥有近40条坑道的地下工厂,并将山顶铲平铺设一条仅仅只有1000米的跑道,从发动机到飞机本体完全都在REIMAHG制造组装完成,最后再由山坡旁的升降平台将完成的Me-262送上山顶的跑道,但由于1000米长的跑道仍不足够让Me-262起飞,因此在此完工的Me-262需借由火箭助推来起飞,REIMAHG制造的第一架Me-262在1945年2月21日完工起飞,在终战前只有完成27架Me-262。
                    另一座秘密工厂Weingut I位在德国巴伐利亚的米尔多夫,是一桶型碉堡,由12段拱形构成,总长400米,宽85米,深18米,屋顶的钢筋混泥土厚3米,完工后再浇注2米厚的水泥并铺上泥土种植树木。Weingut I于1944年五月开始建造,动用了一万名的劳工,其中有8500人是集中营的囚犯,预计在6个月内完成。


                    12楼2020-06-26 15:25
                    回复
                      施工的工法为先在地表上堆起小山,并借由这些小山建构拱形屋顶,紧接着在这些屋顶的地下挖掘一条火车隧道,借由重力使这些砂石落入车厢然后移出,另外搭配人力清除砂石。完工后的碉堡有九层楼深,并预计用来生产Me-262的发动机与零组件,最后再送到同样位于巴伐利亚兰茨贝格的Weingut II工厂进行组装,但直到1945年四月停工前,12座拱形中只有7座完工,其他系列工厂至战争结束时仍未建成。
                      除了德国以外,因为轴心同盟关系因此德国对日本提供了Me-262的设计图,日本获得之后制造出橘花攻击机和火龙战斗机,但直到日本战败投降为止并未服役。


                      13楼2020-06-26 15:26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06-26 15:26
                        收起回复


                          16楼2020-06-26 15:26
                          回复
                            改进版本轰炸版,不过是真的垃圾


                            17楼2020-06-26 15:27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超高速版如图,战机世界的图


                              18楼2020-06-26 15:2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