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山吧 关注:228贴子:589
  • 0回复贴,共1

清源山上有“猜拳石”?泉州划拳文化大起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老泉州人大多听过“拳头、烧酒、曲”,这指的是古代泉州人的三大娱乐方式,即南少林武术、猜拳饮酒、听弦管南音。
令人欣慰的是,如今泉州古人的三大娱乐皆入选“非遗”,加以保护:泉州南音是“世界非遗”,南少林武术是“国家级非遗”,泉州划拳作为闽南酒文化最具象征的代表,入选鲤城区第五批区级非遗名单。
01
泉州曾有“烧酒巷” 70年前摆酒擂台
酒文化一度在泉州非常兴盛,时至今日,老人们依然记得泉州曾有一条与酒相关的巷子,名叫“烧酒巷”。
巷子位于市区轧榜巷北面,此处原本有一处民间酿酒作坊,酿造的好酒美酒名传四方。这一说法也得到泉州文史界的认可,他们认为泉州市区庄府巷旁边,以前确实有过烧酒巷。
据介绍,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就听闻中山路附近住户描述过:20世纪40年代末,酒家开始在中山路开设店面。为了推销自家的产品,商家想方设法来招揽顾客,其中比较有趣的就是搭酒擂台。
酒擂台搭在店门口,上面坐着擂台主,还有两个副手,他们既是划拳高手,又是酒中豪杰。台上放着几瓮酒,每瓮20斤。按照规则,什么人都可以上台来挑战,但是上台后要先喝三碗酒(大约一斤),然后与台上副手开始划拳,如果“打通关”,就可以把整瓮酒抬走。
02
400年前清源山 猜拳石上刻猜拳诗
曾经,泉州市区一位民俗绘画爱好者张和平先生报料,清源山上有一块石头,上有“烧酒诗”,描述古时泉州人在山上喝烧酒、猜拳的情景,这块石头因此被称为“猜拳石”。
为此,张和平先生还提供了一幅铅笔素描。在画中,是泉州人所熟悉的清源山景致:前有“泉窟”,后有“观瀑”石刻。张和平指着“泉窟”说,猜拳石就在它后面一块相对较小的石头上,他是多年前去那儿无意中看到,并画进纸中的,现在应该还保留着。


曾有人到达“泉窟”、“观瀑”处,但见这里早无飞瀑,水流干涸。攀石而过,来到泉窟巨石边,在其背面好一阵寻找,最终在相邻处的同一面发现了要找的石刻,字迹清晰,曾有人来描红。
石头上有人题诗:
“持酒移肴别一欢,猜拳石上杂流喧。午风吹到汗躯爽,却恨暮鸦催客还。”落款是“晋水张启元题”。
遥想当年,这里飞瀑送清凉,流水声声,是有“猜拳石上杂流喧”句。夏日,前来山中避暑的古人于这一带喝烧酒、猜拳,一片怡然自得的景象,以至于“却恨暮鸦催客还。”
清源山上多位工作人员表示,未曾闻说山中有“猜拳石”。不过在许添源先生主编的《清源山志》中,找到了相关的记载。
这段“烧酒诗”字刻,在许添源先生主编的《清源山志》中有相关记载:“烧酒诗”刻于“泉窟观瀑”的一方岩石上,西南向,楷书。幅60cm×50cm,字径6.5cm,题款字径5cm。张启元,字应贞,浙江龙泉人。明嘉靖举人,任福建分巡漳南道,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迁福建佥事。
由此推算,猜拳石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03
有酒还得有拳方能助兴
最早是谁发明了划酒拳,谁也说不清,但仅文字记载就可追溯至汉朝,那时叫“手势令”,五指叫五峰,每个指头与手掌节都有各自的叫法;唐朝划拳改称为“拇战”,许多史书均有相关描述。
有一句很好玩的话说:喝酒不划拳,你我没有缘。许多泉州人便是从小听着巷子里大人划拳喝酒的声音长大的。泉州人请客必有酒,有酒必划拳。闽南话的拳法,听起来又像是有韵律的曲,总让喝酒的氛围变得生动起来。
当知道划拳被列为非遗时,闽南文化研究者、闽南语作家洪泓十分欣喜。在古城孝感巷长大的他,十七八岁时候就在巷子里邻居的教授下,学会了划拳,他戏称划拳是泉州人的“掌上运动会”。
其实,划拳全国都有,但在泉州特别兴盛,这与泉州人好客、热情、爱热闹有着莫大的联系。
04
泉州酒文化最远可追溯至何时?
考古工作者在南安、永春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罐、壶、瓮、杯等陶质酒具;在两晋至南朝的墓中,南安丰州、晋江池店一带就有鸡首壶、带系罐、碗等盛酒器的存在,还有温酒器鐎斗等。
另外,南安、永春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罐、壶、瓮、杯等陶质酒具。在烧过的草泥土块中或器具内壁发现有稻谷的痕迹,很可能当时已有自然发酵的粮食酒。
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跃为“东方第一大港”,酒和丝绸、瓷器、茶叶成为大宋外销商品,酒具生产也出现高峰期,且器型丰富、品类繁多。作为酒注的执壶在德化、晋江、南安、安溪窑大量发现,有青白釉、青釉、绿釉、黑釉等多种釉色,杯子有高足杯、直口杯、八角杯等。
中山公园一带原是宋代泉州府衙所在地。根据出土石碾所刻的文字,既然该石碾是“酒库”的“公用”之物,可见这一“酒库”应属于府衙。
文物的出土,见证了泉州千年酒文化历史的悠久,印证了文献上关于酒是宋元时代泉州港重要的外销商品之一的记载。


IP属地:福建1楼2020-06-23 10:4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