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陈方培
1946-1949年中央大学物理系三七级的课程及教学
( 求学、教学、科研的一些亲身经历19)
中央大学学生之年级是按毕业时的学年称呼的,而学年又是按辛亥革命纪元来计算的,例如,1949年为辛亥革命后38年,则该年毕业生的学年为37年,因学年是从每年的9月份起算的;故1945年入学、1949年毕业的年级便称为三七级。我于1946年秋由厦大转学到中大后,便插入中大物理系三七级。中大物理系三七级的绝大部分同学均系1945年秋在重庆考入中大一年级的。中大物理系三七级在大一时大约有二十多名同学,大四毕业时大约有二十名同学左右;成员之所以有些变化,除我由他校转学而来外,还有几名同学因休学或学分等原因由高班转来,也有几名同学因休学或学分等原因转到低班。当时物理系三七级是中大物理系中人数最多的班级。
下面谈谈中大物理系三七级所学的课程、任课教授、教学情况。谈的虽是物理系三七级,但这个年级前后几个高班低班的情况也差不多,大致可以反映1940年代中大物理系的教学情况。中大物理系三七级于1945年初入校时,系主任为赵忠尧教授。不久赵忠尧教授去美国,参观比基尼岛原子弹爆炸试验,系主任由施士元教授担任,一直到我班毕业。
物理系三七级一些必修课程和讲课老师为:一年级的普通物理(两学期)———陆慎仪教授,化学(两学期)———郑兰华教授,微积分(两学期)———杨篪引副教授;二年级的理论力学(两学期)———施士元教授,电磁学(两学期)———王恒守教授,微分方程(一学期)———徐曼英教授;三年级的光学(两学期)———施士元教授,热学(两学期)———沙玉彦教授,无线电(两学期)———毕德显教授,高等微积分(两学期)———周鸿经教授;四年级的近代物理和理论物理两门课(均两学期)———周长宁教授,1948年底周长宁教授赴美访问,他所授课程由苟清泉老师代理。普通物理、电磁学、热学、无线电、近代物理都配有实验课。冯端、黄世明、汤定元、斯允一、高联佩、梁诚裕等是当时的几位年青助教,他们曾担任三七级实验指导教师。中大物理系的师资阵容强大,主课都由教授担任,他们都是饱学之士。如施士元教授为我国研究核物理的前辈,居里夫人的高足,又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的老师。毕德显教授为著名电子物理学家,我国军事通信工程教育奠基人、后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周长宁教授精通粒子物理,当时这门学科正在蓬勃发展,他紧跟世界潮流在中大开展实验研究,后在美访问时不幸因病逝世。苟清泉老师后来担任吉林大学、四川大学教授,为知名的原子、分子物理专家。当时中大物理系的年青老师后来也大都成为专家学者。如冯端老师是著名固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汤定元老师是著名红外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所长。
我转学进入中大物理系二年级时,由于要重修普通物理课,对本系两门理论性主课理论力学和电磁学,施士元主任只让我学习其中一门,我选择了电磁学。理论力学改在三年级学习,而热学改在四年级学习。其它必修课程的学习安排与一般同学相同。到大四时,我所修的总学分也达到了毕业的要求。
中大物理系三七级一些主课所用的教科书是:电磁学———L.Page and N.I.Adams: Principles of electricity,光学———R.A.Houstoun: A treatise on light,理论物理———L.Page: 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physics。我还保留有上述三本教科书,故还能记起它们的书名。其它课程的教科书我已丢失了,已记不起它们的书名。那时我们所学的近代物理课大致相当于现在物理系普通物理课中的近代物理部分;那时我们所学的理论力学课大致相当于现在物理系理论力学课。至于那时我们所学的电磁学、热学、理论物理则比现在物理系所学的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要浅薄的多。在Houstoun的光学书和Page的理论物理书中都对狭义相对论有些介绍,但内容达不到胡宁教授编著的《电动力学讲义》中所讲的狭义相对论的水平。在Page的理论物理书中只有一节简单地介绍了一下量子力学概念,根本谈不上是讲解量子力学初步理论。总之,当时我们所能学到的物理课程知识,只大约相当于现在对大学物理系三年级学生所要求的水平;但实际上,我们在当时连上述几本教科书的内容都没有学完,不要说量子力学概念,就是狭义相对论也没有学过。
1946-1949年中央大学物理系三七级的课程及教学
( 求学、教学、科研的一些亲身经历19)
中央大学学生之年级是按毕业时的学年称呼的,而学年又是按辛亥革命纪元来计算的,例如,1949年为辛亥革命后38年,则该年毕业生的学年为37年,因学年是从每年的9月份起算的;故1945年入学、1949年毕业的年级便称为三七级。我于1946年秋由厦大转学到中大后,便插入中大物理系三七级。中大物理系三七级的绝大部分同学均系1945年秋在重庆考入中大一年级的。中大物理系三七级在大一时大约有二十多名同学,大四毕业时大约有二十名同学左右;成员之所以有些变化,除我由他校转学而来外,还有几名同学因休学或学分等原因由高班转来,也有几名同学因休学或学分等原因转到低班。当时物理系三七级是中大物理系中人数最多的班级。
下面谈谈中大物理系三七级所学的课程、任课教授、教学情况。谈的虽是物理系三七级,但这个年级前后几个高班低班的情况也差不多,大致可以反映1940年代中大物理系的教学情况。中大物理系三七级于1945年初入校时,系主任为赵忠尧教授。不久赵忠尧教授去美国,参观比基尼岛原子弹爆炸试验,系主任由施士元教授担任,一直到我班毕业。
物理系三七级一些必修课程和讲课老师为:一年级的普通物理(两学期)———陆慎仪教授,化学(两学期)———郑兰华教授,微积分(两学期)———杨篪引副教授;二年级的理论力学(两学期)———施士元教授,电磁学(两学期)———王恒守教授,微分方程(一学期)———徐曼英教授;三年级的光学(两学期)———施士元教授,热学(两学期)———沙玉彦教授,无线电(两学期)———毕德显教授,高等微积分(两学期)———周鸿经教授;四年级的近代物理和理论物理两门课(均两学期)———周长宁教授,1948年底周长宁教授赴美访问,他所授课程由苟清泉老师代理。普通物理、电磁学、热学、无线电、近代物理都配有实验课。冯端、黄世明、汤定元、斯允一、高联佩、梁诚裕等是当时的几位年青助教,他们曾担任三七级实验指导教师。中大物理系的师资阵容强大,主课都由教授担任,他们都是饱学之士。如施士元教授为我国研究核物理的前辈,居里夫人的高足,又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的老师。毕德显教授为著名电子物理学家,我国军事通信工程教育奠基人、后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周长宁教授精通粒子物理,当时这门学科正在蓬勃发展,他紧跟世界潮流在中大开展实验研究,后在美访问时不幸因病逝世。苟清泉老师后来担任吉林大学、四川大学教授,为知名的原子、分子物理专家。当时中大物理系的年青老师后来也大都成为专家学者。如冯端老师是著名固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汤定元老师是著名红外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所长。
我转学进入中大物理系二年级时,由于要重修普通物理课,对本系两门理论性主课理论力学和电磁学,施士元主任只让我学习其中一门,我选择了电磁学。理论力学改在三年级学习,而热学改在四年级学习。其它必修课程的学习安排与一般同学相同。到大四时,我所修的总学分也达到了毕业的要求。
中大物理系三七级一些主课所用的教科书是:电磁学———L.Page and N.I.Adams: Principles of electricity,光学———R.A.Houstoun: A treatise on light,理论物理———L.Page: 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physics。我还保留有上述三本教科书,故还能记起它们的书名。其它课程的教科书我已丢失了,已记不起它们的书名。那时我们所学的近代物理课大致相当于现在物理系普通物理课中的近代物理部分;那时我们所学的理论力学课大致相当于现在物理系理论力学课。至于那时我们所学的电磁学、热学、理论物理则比现在物理系所学的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要浅薄的多。在Houstoun的光学书和Page的理论物理书中都对狭义相对论有些介绍,但内容达不到胡宁教授编著的《电动力学讲义》中所讲的狭义相对论的水平。在Page的理论物理书中只有一节简单地介绍了一下量子力学概念,根本谈不上是讲解量子力学初步理论。总之,当时我们所能学到的物理课程知识,只大约相当于现在对大学物理系三年级学生所要求的水平;但实际上,我们在当时连上述几本教科书的内容都没有学完,不要说量子力学概念,就是狭义相对论也没有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