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大伙儿都嘀咕:文化?文化值个几斤几两啊?”家住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村的张大妈,回忆起村里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时的情景,不禁哑然失笑:“谁知道,文化还真能当饭吃啊!”
“能当饭吃”的,是高碑店村以打造古典家具一条街为核心发展起来的特色文化产业。
文化的聚宝盆
几年前,提到高碑店,许多人还以为是河北省那个以豆制品知名的村镇。如今走在路上,随便一位路人都能给你指引方向,“沿着京通快速一直往东走”,“对!就那儿!红木家具一条街”。
走进高碑店村,最初的感觉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北京近郊村镇:宽宽的进村马路,两旁商铺林立,村民怡然自得。走过一样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快到铁路横断处,左手边豁然出现一条步行街,门首的匾额上几个斗大的汉字“古典家具一条街”。
家具街并不长,只有1500米。道路两侧一色灰墙黛瓦的仿古建筑,檐角飞扬,勾勒出一派古风古韵。几乎所有的店铺,各种明清样式的桌、几、椅、凳、案、床、箱、柜,应有尽有。也有一些店铺,将花板、石礅、拴马桩、铁马槽、养鱼池、牌匾等古旧物件也一并罗列开来,首先就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力,让人有目不暇接之感。
初来乍到,会觉得如此整齐划一的布局有强求一致之嫌,不过,推开一扇扇厚重的原木大门,这种不快马上会烟消云散。这里,每一爿店铺都在追求与众不同。据说,在开店之初,高碑店家具街的管理方就特别要求各家门店突出自己的特色,“会讲故事”。
一些家具企业已经由简单的家具陈列,转变为中国传统家居文化的整体呈现。华伦古典家具有限公司把店铺变成几重进深的庭院,大至叠床架屋,小到笔筒墨盒,一应家具什物,全部依照生活实景摆放。灼热的阳光透过天井落在方桌圆凳上,平添许多生活气息。中国人可以过把古人瘾,大发思古之幽情。外国人呢?一位外国游客手抚着一块花板,旁边的解说员正在大讲英语,说花板的质料是松木的。
有的店铺求大求全,展示大厅就有四五个;当游客徜徉在大厅里的时候,店员会不无得意地告诉他这店占地有多少亩。许多门店都在标榜可以加工苏作、京作、晋作、广作,任一风格流派的家具。有的求专求精,如四美居就专攻晋商家具的制造与翻新。
看得见、摸得着但带不走是个让许多游客挠头的问题。易中和就这样应运而生:制作缩微家具,让囊中羞涩或者不便携带的游客也能拥有如假包换的红木家具。缩微家具取材自家具制作中剩下的边角料,工匠们各运巧手慧心,将体量庞大的红木家具等比例缩微制作出部件后用胶水粘接,就化堂上之器为掌上之珍,一件件让人爱不释手。
走出古典家具一条街,南行100米,就是古典文化艺术新大街。这里云集了暖炉博物馆、科举匾额博物馆、徽派建筑博物馆有璟阁等多家私人博物馆,荟萃精品家具的聚仙堂,展示河南汴绣、钧瓷的中原文化国际传播中心以及再现老北京天桥文化的华声天桥市场等艺术殿堂。
据说,新大街的基址是处垃圾场;而今,这里更像一块聚宝盆,凝聚了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
从“三无村”到“家具文化集聚地”
高碑店人何以毅然决然地发展起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产业?高碑店又有什么魅力把这些古代文化的瑰宝吸引到这个京东小村?
高碑店村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回溯千年,“至今千里赖通波”的大运河也记载了高碑店曾经的辉煌。但进入21世纪,高碑店村失落了,变成了一个“叫农村无农业,称农民无耕地,农转居无工作”的“三无”村,在日益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有被边缘化的危险。2300亩耕地所剩无几,800多名失地农民急待安置。何去何从,是高碑店人必须独自完成的一份答卷。
高碑店村历史厚重,但现实条件决定了高碑店人必须空诸依傍,白手起家。没有资金支持,没有政策倾斜,甚至缺乏乡村聊以自慰的土地;高碑店还有什么?村党支部书记支芬看到了历史,看到了文化。她说,高碑店人必须“翻历史,做老祖宗做过的事情”,用文化提升土地价值,打造文化产业。这些想法在5年前无疑是超前的,当然也就遭到全村上下的普遍质疑,而出现文章开头的一幕。
“能当饭吃”的,是高碑店村以打造古典家具一条街为核心发展起来的特色文化产业。
文化的聚宝盆
几年前,提到高碑店,许多人还以为是河北省那个以豆制品知名的村镇。如今走在路上,随便一位路人都能给你指引方向,“沿着京通快速一直往东走”,“对!就那儿!红木家具一条街”。
走进高碑店村,最初的感觉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北京近郊村镇:宽宽的进村马路,两旁商铺林立,村民怡然自得。走过一样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快到铁路横断处,左手边豁然出现一条步行街,门首的匾额上几个斗大的汉字“古典家具一条街”。
家具街并不长,只有1500米。道路两侧一色灰墙黛瓦的仿古建筑,檐角飞扬,勾勒出一派古风古韵。几乎所有的店铺,各种明清样式的桌、几、椅、凳、案、床、箱、柜,应有尽有。也有一些店铺,将花板、石礅、拴马桩、铁马槽、养鱼池、牌匾等古旧物件也一并罗列开来,首先就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力,让人有目不暇接之感。
初来乍到,会觉得如此整齐划一的布局有强求一致之嫌,不过,推开一扇扇厚重的原木大门,这种不快马上会烟消云散。这里,每一爿店铺都在追求与众不同。据说,在开店之初,高碑店家具街的管理方就特别要求各家门店突出自己的特色,“会讲故事”。
一些家具企业已经由简单的家具陈列,转变为中国传统家居文化的整体呈现。华伦古典家具有限公司把店铺变成几重进深的庭院,大至叠床架屋,小到笔筒墨盒,一应家具什物,全部依照生活实景摆放。灼热的阳光透过天井落在方桌圆凳上,平添许多生活气息。中国人可以过把古人瘾,大发思古之幽情。外国人呢?一位外国游客手抚着一块花板,旁边的解说员正在大讲英语,说花板的质料是松木的。
有的店铺求大求全,展示大厅就有四五个;当游客徜徉在大厅里的时候,店员会不无得意地告诉他这店占地有多少亩。许多门店都在标榜可以加工苏作、京作、晋作、广作,任一风格流派的家具。有的求专求精,如四美居就专攻晋商家具的制造与翻新。
看得见、摸得着但带不走是个让许多游客挠头的问题。易中和就这样应运而生:制作缩微家具,让囊中羞涩或者不便携带的游客也能拥有如假包换的红木家具。缩微家具取材自家具制作中剩下的边角料,工匠们各运巧手慧心,将体量庞大的红木家具等比例缩微制作出部件后用胶水粘接,就化堂上之器为掌上之珍,一件件让人爱不释手。
走出古典家具一条街,南行100米,就是古典文化艺术新大街。这里云集了暖炉博物馆、科举匾额博物馆、徽派建筑博物馆有璟阁等多家私人博物馆,荟萃精品家具的聚仙堂,展示河南汴绣、钧瓷的中原文化国际传播中心以及再现老北京天桥文化的华声天桥市场等艺术殿堂。
据说,新大街的基址是处垃圾场;而今,这里更像一块聚宝盆,凝聚了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
从“三无村”到“家具文化集聚地”
高碑店人何以毅然决然地发展起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产业?高碑店又有什么魅力把这些古代文化的瑰宝吸引到这个京东小村?
高碑店村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回溯千年,“至今千里赖通波”的大运河也记载了高碑店曾经的辉煌。但进入21世纪,高碑店村失落了,变成了一个“叫农村无农业,称农民无耕地,农转居无工作”的“三无”村,在日益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有被边缘化的危险。2300亩耕地所剩无几,800多名失地农民急待安置。何去何从,是高碑店人必须独自完成的一份答卷。
高碑店村历史厚重,但现实条件决定了高碑店人必须空诸依傍,白手起家。没有资金支持,没有政策倾斜,甚至缺乏乡村聊以自慰的土地;高碑店还有什么?村党支部书记支芬看到了历史,看到了文化。她说,高碑店人必须“翻历史,做老祖宗做过的事情”,用文化提升土地价值,打造文化产业。这些想法在5年前无疑是超前的,当然也就遭到全村上下的普遍质疑,而出现文章开头的一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