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吧 关注:7,943贴子:166,171

“孔雀东南飞”与孙策之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孔雀东南飞》(以下简称《孔雀》)的序里提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可见这个故事发生在庐江,而且能称府的,显然是庐江郡的治所舒城,但这个故事可能发生在皖城。这个后面会有解释。
诗里描述先是县令来向刘兰芝求亲,被拒绝之后,太守派了郡丞和主簿做说客,为自己第五个儿子求亲,所以焦仲卿可能是郡府直属的诸曹掾史中的一员,职位在功曹、督邮、都尉、诸曹掾之下,很可能只是一个上计吏,拿的是最低级的工资——佐史奉,一个月八斛。因此他家境比较贫寒,还得让老婆“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每天织布以补贴家用。所以刘兰芝的哥哥说嫁给焦仲卿和嫁入太守家里相比,是“否泰如天地”。


1楼2009-11-18 15:33回复
    而这个“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所以欲娶刘兰芝作儿媳妇的太守,是个非常重要的线索,它是《孔雀》一诗与外部世界连接的一座重要桥梁。虽然诗里没有明确提出太守的名字,但是我们有充分的史料可以找出可能的人选来。
    简单地查了一下,建安年间按照先后顺序担任庐江太守的,有陆康、刘勋、李术(述)、孙河、孙绍、朱光、吕蒙——中间其实还有个雷绪,但他只是盘踞,并没正式获得任命,不算在内。
    


    2楼2009-11-18 15:34
    回复
      2025-05-10 19:36:45
      广告
      建安年间的庐江太守演变历程大略如下:
      陆康灵帝时光和末、中平初被任命为庐江太守,然后在兴平三年,被袁术派孙策杀死。袁术立刻委派了刘勋继任庐江太守,迁治所于皖城。建安四年,刘勋被孙策杀死,孙策派了李术(述)担任庐江太守。建安五年,孙策死后,李术颇有反意,被十八岁的孙权一举轰杀,随即孙河被擢为庐江太守,但很快这个头衔又让给了孙绍(这个孙绍不是孙策的儿子,而是北海人)。但因为雷绪、梅乾、陈兰等人一直闹事,庐江一直无法安定。


      3楼2009-11-18 15:35
      回复
        通读《孔雀》一诗可知,故事发生的时候,庐江还是个太平地方,老百姓不为战乱所苦,日子过的尚算温饱,大家吵吵嚷嚷为琐事烦恼。太守尚有闲情逸致给自己第五个儿子娶媳妇,婚礼大办,十分隆重。
        这样一来,吕蒙、孙河、孙绍、三位也被排除了。
        吕蒙被拜为庐江太守时,他当时驻屯浔阳,忙着收拾庐陵山贼,紧接着就去攻打长沙、零陵、桂阳,忙得晕头转向,庐江事务恐怕根本顾不上,更别说给自己儿子娶老婆了。


        5楼2009-11-18 15:36
        回复
          根据为数不多的史料记载,此人是汝南人,在孙策麾下颇受信重。袁术去世后,他手下的一部分将领企图投奔孙策,却被庐江太守刘勋截杀。刘勋没风光几日,就被孙策打下了庐江。刘勋无路可去,只能投奔曹操。而孙策就派麾下大将李术担任庐江太守,还拨了三千人马给他。这是建安四年发生的事情。
          曹操眼见孙策坐大,深恐在没消灭袁绍之前腹背受敌。恰好荀彧给他推荐了一个叫严象的人在南边对付袁术。袁术既然死了,曹操便地任命严象为扬州刺史,去安抚孙策,还举孙权为茂才以示亲切。严象没想到的是,他一抵达庐江,就被李术杀掉了。
          李术杀严象,究竟是因为李术实在跋扈,还是孙策授意而为,已无可考据,总之堂堂一位刺史就这样被杀了。而曹操忙于应付袁绍,也无瑕找他算账。没过两个月,意图袭击许都的孙策就离奇地被许贡门人刺杀。结果严象遇害一事,便被搁置了。
          年仅18岁的孙权接下了孙策的事业,周瑜张昭等人对孙权死心塌地,却不代表所有人都认同。比如李术,就起了反心。他极其高调地接纳了从孙权麾下叛逃的人,孙权问他要,李术回了一封无比嚣张的信:“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孙权正愁初掌大权无处杀威,见李术这等态度,立刻写信给曹操,说“严刺史是您亲自选拔的,没想到一来这里就被李术那厮给砍了,我也早就看他不顺眼,就让我替曹叔叔您报仇吧!”
          于是孙权亲自率领孙氏一族亲信大举围城,李术饿的走投无路,向曹操求援。曹操没兴趣也没余力去救他,结果皖城被攻破,李术枭首,结束了他不太光彩的一生。
          李术从就任庐江太守到败亡,大约大半年,横跨建安四年和五年。时间虽短,却这段时间还算相当平静,没有战乱,没有屠城、没有迁徙,算是庐江百姓最后安宁的时光。
          从心理角度来说,李术是个桀骜不驯的人,虽然在孙策麾下他不敢造次,但野心这种东西是无法压制的。当他被任命为庐江太守,第一次拥有自己的武装和地盘,心中必然大喜。带着这种昂扬情绪给儿子娶亲,借机大操大办,也是可以理解的。
          于是,太守的身份问题就算是初步解决了。如此看来,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悲剧,不过是被提前了半年而已。就算他们没有被拆散,继续相依为命,很快也会遭遇孙权的屠城;就算逃过屠城这一劫,也会随着其他十几万户被曹操强迫迁徙到北方。如果运气不好的话,夫妻两个一个在魏属庐江,一个在吴属庐江,不能交通来往,更是悲惨。乱世下的小人物命运,真是叫人唏嘘。
          我在满足之余,却还带着淡淡的遗憾,一个疑问始终在心中挥之不去,难道《孔雀》真的只是一曲小人物的悲歌么?
          当我再一次重读《孔雀》的时候,我发现我忽略了一个小小的细节。
          这个细节对《孔雀》本身来说,无关宏旨。但当《孔雀》与外界世界的联系被确定的时候,这个细节连缀起来的,却是一个令我们后世之人为之一惊的真相。
          《孔雀东南飞》中,当焦仲卿跟母亲诉说自己对刘兰芝的深情时,他母亲这样说:“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他母亲觉得邻居家有个叫秦罗敷的大姑娘,比刘兰芝好得多,劝儿子去娶那个新欢。
          这个女孩的名字是否有些耳熟?
          秦罗敷?
          那不就是另外一首乐府《陌上桑》里的女主角么?
          在《陌上桑》中,罗敷是一位充满智慧的坚贞女子,她利用巧妙的言辞,回避了“使君”对她的调戏。
          有一种说法认为“秦罗敷”是汉代美女的通称,所以在两首乐府里都出现了这个名字。这个说法说的通,只是证据上稍嫌不足。
          如果我们采用另外一种说法,如果这两个秦罗敷就是同一个人呢?
          也就是说,假定秦罗敷真的也生活在建安年间的庐江,并和焦仲卿做邻居呢?


          7楼2009-11-18 15:36
          回复
            在《陌上桑》里,秦罗敷曾经如此夸耀过自己的夫君:“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其中“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不能当成一份真实履历。汉末大夫是宫内官,属于君主宿卫人员,但多为闲职荣衔,二十岁断不可能获此官位;“侍中郎”按汉无此官职,或为侍中,侍中为省内官,比大夫离君主又近了一层。
            所以从小吏到大夫,再到侍中郎云云,只是虚指和比附,暗示她夫婿年富位显、官职高远。乐府里很多诗句提到“侍中郎”,都是作为夸饰自家官位高的代称。“专城居”则表示他有资格在京城居住,是京官。
            所以这一段话,意思应是表达自己夫婿平步青云,为高而权重。《后汉书舆服志诸马之文》载:“卿以下有騑者,缇扇汗,青翅尾,当卢文髦”,“青翅尾”即诗中所云“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足见显贵。
            真正要留意的,是前两句:“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东方就是东都洛阳,进一步引申为天子所在的都城,与“专城居”前后相和。
            秦罗敷的丈夫能统领一千多名骑兵,又是京官,这究竟会是什么职位呢?
            查《汉官仪》:长水校尉,统乌桓骑兵七百三十六人,员吏百五十七人,加起和来恰好一千之数。查遍汉代官职,同时符合“千骑”、“京城”与“近官”的,惟有秩比两千石的长水校尉而已。
            长水校尉属北军诸校,掌屯于长水与宣曲的乌桓人、胡人骑兵。
            秦罗敷和焦仲卿同为建安人物。而建安一朝里,担任长水校尉的是,可以查到的有一人——种辑。
            这个人的身份很堪玩味了。
            长水校尉种辑,和车骑将军国舅董承、昭信将军吴子兰、议郎吴硕等人都是献帝身边的忠臣,他们接了汉献帝的衣带诏,密谋反曹,结果在建安五年正月被悉数诛杀。
            之所以说种辑可堪玩味,是因为他是秦罗敷口中所言夫君。而他们两夫妻关系的确定,则牵动起了另外一件影响了三国历史进程的大事情。
            董承、种辑被诛三个月之后,孙策在丹徒遇刺身亡。
            表面上看,这两件事并没有任何联系。
            但如果仔细分析这两件事的性质,就会发现,孙策生前一直策划“阴欲袭许,迎汉帝”,以他的实力,这计划如果真的实现,只怕曹操会有大麻烦;而董承的计划如果实现,曹操也会有大麻烦。
            这两件反曹大事一内一外,目的惊人的一致,发动的时机如此接近,而失败的时间也近乎一致,这实在不能不让人深思两者之间是否有什么必然的关系。
            回过头重新检视孙策在江东的声望。他“诛其英豪,威行邻国”,收人无数,也得罪人无数。破陈瑀、杀严白虎、杀高岱、杀许贡,杀于吉,杀周昕,孙策每杀一个名人就在暗中多树了许多敌人。陈登曾经偷偷发给严白虎余党印绶,让他们对付孙策,好为陈瑀报仇,可见就算许贡门客刺杀失败,后面等着对付孙策的人,还排着长长的队呢。
            而庐江郡,恰好也是这么一个孕育着对孙策仇恨的地方。
            建安年前,庐江太守陆康深孚人望,与孙坚原来关系还不错,孙坚还曾经救过陆康的儿子。可当袁术派遣孙策攻打庐江的时候,急于获得地盘的孙策采取了激进的手段。“围城数重。康固守……受敌二年,城陷。月余,发病卒,年七十。宗族百余人,遭离饥厄,死者将半。”后来东吴的中流砥柱陆逊陆伯言,当时也在城里,在围城前被送去了吴中,得以幸免。
            陆康被孙策逼死之后,陆氏宗族也大受波及。庐江变成了孙策割在江东大族心头上的一根刺。后来孙策、孙权两代极力拉拢陆康的儿子陆绩、从孙陆逊,也是存了舒缓抚慰之心。
            值得注意的是,庐江被围的时候,“吏士有先受休假者,皆遁伏还赴,暮夜缘城而入。”,这可以与臧洪被杀时“洪遣司马二人出,求救于吕布;比还,城已陷,皆赴敌死。”相比较。可见陆康麾下对陆康的爱戴忠诚,不逊于“烈士”臧洪。
            如此忠诚之士,看到自己主人因孙策而死,主家残破,会有什么举动?不言而喻。
            


            8楼2009-11-18 15:37
            回复
              神贴占沙发!!楼主的考据功夫,俺万万不及。。。
              还没看完不过俺先提一小点。。。
              陆康灵帝时光和末、中平初被任命为庐江太守,然后在兴平三年,被袁术派孙策杀死。
              -------------
              这个需要说明一下,首先陆康不是备孙策杀死的,而是城陷后,忧病而死。《后汉书》记载“受敌二年,城陷。月余,发病卒,年七十。”另外时间有误,据《三国志》孙策兴平元年从袁术,攻陆康,兴平二年渡江击破刘繇。所谓“兴平三年”,我汗- -,楼主想说建安元年么?那时候孙策已经基本平定江东诸郡了。。。


              IP属地:上海10楼2009-11-18 15:59
              回复
                另外,楼主或许可以看看这个。。。
                http://tieba.baidu.com/f?z=554966909&ct=335544320&lm=0&sc=0&rn=30&tn=baiduPostBrowser&word=%CB%EF%B2%DF&pn=30
                《孔雀东南飞》悲剧发生年代考 57楼后


                IP属地:上海11楼2009-11-18 16:00
                回复
                  2025-05-10 19:30:45
                  广告
                  楼主把两部文学作品放在一起作为证据的做法,私以为不太可取。
                  首先,“罗敷”是汉代女子常用的名字,犹如汉代男子喜欢用“延年”是一样的。 这是文学史上经常说到的。另外如果说《孔雀东南飞》还有历史背景可言,那么《陌上桑》就是纯文学作品,而且是由鲁国秋胡戏妻之事改编的,再退一步说,秦罗敷说夫婿之辞,本来就有非常大的夸张成分,作为考证材料很不合适。
                  


                  IP属地:上海12楼2009-11-18 16:18
                  回复
                    而庐江郡,恰好也是这么一个孕育着对孙策仇恨的地方。
                    建安年前,庐江太守陆康深孚人望,与孙坚原来关系还不错,孙坚还曾经救过陆康的儿子。
                    --------------
                    俺不觉得庐江孕育孙策的仇恨呀。
                    孙策在庐江舒县周瑜家过得相当乐呵,而且和周瑜一起结交当地的名士大夫,“江淮间人咸向之”。
                    陆康不理睬孙策是因为孙坚和袁术同盟的关系,他不帮助孙策,孙策虽然“衔恨”(注意,古代的“恨”是遗憾的意思,不是现在的仇恨的意思)但没有要杀陆家人的意思。
                    后孙策对太史慈说:“刘牧往责吾为袁氏攻庐江,其意颇猥,理恕不足。何者?先君手下兵数千余人,尽在公路许。孤志在立事,不得不屈意於公路,求索故兵,再往才得千余人耳。仍令孤攻庐江,尔时事势,不得不为行。”
                    可见一斑。
                    又,孙策在吴,张昭、张纮、秦松为上宾,共论四海未泰,须当用武治而平之,绩年少末坐,遥大声言曰:“昔管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用兵车。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今论者不务道德怀取之术,而惟尚武,绩虽童蒙,窃所未安也。”昭等异焉。
                    陆康之子陆绩为孙策礼遇,与二张、秦松等谋主同坐(呵呵,虽然是末座,因为是小孩子嚒)陆绩还和孙策谈论治国之道,显然孙策只是曾经与他为敌,但绝非他的杀父仇人。
                    另,孙坚救的是陆康之侄,非陆康之子。
                    


                    IP属地:上海13楼2009-11-18 16:32
                    回复

                      董承、种辑被诛三个月之后,孙策在丹徒遇刺身亡。
                      表面上看,这两件事并没有任何联系。
                      但如果仔细分析这两件事的性质,就会发现,孙策生前一直策划“阴欲袭许,迎汉帝”,以他的实力,这计划如果真的实现,只怕曹操会有大麻烦;而董承的计划如果实现,曹操也会有大麻烦。
                      这两件反曹大事一内一外,目的惊人的一致,发动的时机如此接近,而失败的时间也近乎一致,这实在不能不让人深思两者之间是否有什么必然的关系。
                      ------------
                      呵呵,这一段,俺还是比较同意滴。。。


                      IP属地:上海14楼2009-11-18 16:34
                      回复
                        对不起,俺插楼了。。。
                        请问楼主这篇完结了吗?我等会把中间插的楼删掉。。。


                        IP属地:上海17楼2009-11-18 17:14
                        回复
                          为孔雀东南飞悲哀,那么美得诗却要和政治战争联系在一起


                          IP属地:江苏18楼2009-11-18 20:01
                          回复
                            楼主把两部文学作品放在一起作为证据的做法,私以为不太可取。
                            首先,“罗敷”是汉代女子常用的名字,犹如汉代男子喜欢用“延年”是一样的。 这是文学史上经常说到的。另外如果说《孔雀东南飞》还有历史背景可言,那么《陌上桑》就是纯文学作品,而且是由鲁国秋胡戏妻之事改编的,再退一步说,秦罗敷描述夫婿之辞,本身就有非常大的夸张成分,作为考证材料恐怕不太合适吧?
                            另外提一点值得商榷的地方:
                            陆康灵帝时光和末、中平初被任命为庐江太守,然后在兴平三年,被袁术派孙策杀死。
                            -------------
                            这个需要说明一下,首先陆康不是备孙策杀死的,而是城陷后,忧病而死。《后汉书》记载“受敌二年,城陷。月余,发病卒,年七十。”另外时间有误,据《三国志》孙策兴平元年从袁术,攻陆康,兴平二年渡江击破刘繇。所谓“兴平三年”,楼主是想说建安元年么?
                            而庐江郡,恰好也是这么一个孕育着对孙策仇恨的地方。
                            建安年前,庐江太守陆康深孚人望,与孙坚原来关系还不错,孙坚还曾经救过陆康的儿子。
                            --------------
                            私以为,孙策在庐江舒县周瑜家过得相当乐呵,而且和周瑜一起结交当地的名士大夫,“江淮间人咸向之”。
                            陆康不理睬孙策是因为孙坚和袁术同盟的关系,他不帮助孙策,孙策虽然“衔恨”(注意,古代的“恨”是遗憾的意思,不是现在的仇恨的意思)但没有要杀陆家人的意思。
                            后孙策对太史慈说:“刘牧往责吾为袁氏攻庐江,其意颇猥,理恕不足。何者?先君手下兵数千余人,尽在公路许。孤志在立事,不得不屈意於公路,求索故兵,再往才得千余人耳。仍令孤攻庐江,尔时事势,不得不为行。”
                            可见一斑。
                            又,孙策在吴,张昭、张纮、秦松为上宾,共论四海未泰,须当用武治而平之,绩年少末坐,遥大声言曰:“昔管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用兵车。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今论者不务道德怀取之术,而惟尚武,绩虽童蒙,窃所未安也。”昭等异焉。
                            陆康之子陆绩为孙策礼遇,与二张、秦松等谋主同坐(呵呵,虽然是末座,因为是小孩子嚒)陆绩还和孙策谈论治国之道,显然孙策只是曾经与他为敌,但绝非他的杀父仇人。
                            另,孙坚救的是陆康之侄,非陆康之子。。。


                            IP属地:上海19楼2009-11-18 20:17
                            回复
                              2025-05-10 19:24:45
                              广告
                              • 116.1.123.*
                              兰州天下奇才


                              21楼2009-11-18 21:48
                              回复